实用的教案是让我们课堂顺利进展的依据,教案在完成的时候,老师需要强调文字表述规范,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写人物的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写人物的教案篇1
本文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的美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运用课件,激趣导入,张显文章意境,体悟文章美感。品读文本,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句式。
2、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3、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赏美景,营造氛围,引入课文
1、播放课件,观赏富春江风光。
2、插入解说:桐庐──富春江旅游区简介。
富春江的美,激发了无数文人雅士的豪情,他们留下了许多吟咏的佳句。(播放佳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由此引入: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美景,让我们一起来细心体味,尽情欣赏。
二、由学生讲述作者的简历,教师作评价补充
展示课件:吴均,字叔庠,南朝文学家,史学家。他出生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骨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人效仿他这种文体,称吴均体。著有《吴朝清集》和小说《续齐谐记》《齐春秋》《庙记》等,不少作品后来失传了。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展开课件,提示重要词语的读音。
3、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并对其进行评价。
(教师可适当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注意语速、注意停顿、注意重音、注意节拍。)
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教师的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让学生理解文中加粗词的含义。(多媒体显示)
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面)上
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绝
猿则百叫无绝(停、断)绝
2、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准备质疑。
3、让学生自主提出翻译难句,小组讨论解决,也可求助于老师。
播放课件:(学生有可能提到的疑难语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五、理清课文的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一句最能概括富春江的景物特征?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板书),全文都是围绕着异和奇这两个字来写的,总领全文的作用。
2、小组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富春江山水的异和奇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引导边板书:
异水:千丈见底 水之清
从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天下
流
飘 奇山:高山寒树 树之奇
荡 独负势轩邈 山之势
泉鸟蝉猿 山之音 绝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横柯疏条 林之密
六、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摘抄文中景物描写的佳句。
第二课时
一、教师检查背诵
二、播放音乐,让学生想象富春江之美景,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三、教师评点,并提出问题
本文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引导学生进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可以通过同桌互动,师生互动进行交流、品味。)
四、再读课文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1、提问: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同学们反复品读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展开课件进行总结)
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让学生划出作者感怀的句子,细细体会。
展开课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五、品味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本文语言形象生动,以骈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富有韵律美。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多媒体显示写景佳句:
风烟俱净,天上共色。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教师要求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要求从描写角度、词语运用、表现手法、表达作用等角度,任选一点,揣摩妙处,体会写法。
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六、探究拓展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七、课外延伸
阅读吴均诗歌三首,进一步了解作者独树一帜的写作技巧。
山中杂诗 从军行 梅花落
山际见来烟, 男儿亦可怜, 终冬十二月,
竹中窥落日。 立功在北边。 寒风西北吹。
鸟向檐上飞, 阵头横却月, 独有梅花落,
云从窗里出。 马腹带连钱。 飘荡不依枝。
怀戈发陇坻, 流连逐霜彩,
乘冻至辽川。 散漫下冰澌。
微诚君不爱, 何当与春日,
终自直如弦。 共映芙蓉池。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不少感受。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会使人流连忘返;文中那些优美的语言,整齐的句式读来令人赏心悦目,琅琅上口;文中那些哲理性的语言,也会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请把你的阅读感受和同学交流一下,并写出来。字数在200字左右。
写人物的教案篇2
?学习内容】
课文文章:《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丛书文章:《铁匠》《金岳霖先生》《汽笛•布鞋•红腰带》《祖父》
?学习目标】
1.让学生明确写人作文的基本方法,掌握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
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及正确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积累的习惯,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学习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外在特点和内在精神之间的关系。
2.学习有创意的表达,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个性,运用对比等手法来表现人物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内探究】
谈话导入:人物的精神包括思想、气质、品格、个性等,写人物重在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行为,心理的刻画中,对与人物有关事件的叙述描写中,在对人的评述中,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精神品格,人物才会形神皆备,鲜活生动,如在眼前。也才能打动人,感染人,鼓舞人。
活动一:温故知新
回忆一下写人作文的基本步骤:
第一、细心审题,弄清题意。 (审题)
第二、确定好所写人物的思想品德。突出人物性格、思想品质,反映人物心灵 (立意)
第三、依据要表现的品德选择一个或几个具体事例进行具体描写。选典型的材料:最能说明人物性格、思想品质,反映人物心灵的材料。(选材)
第四、据所选材料的情况,按时间或材料类别布局。采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选择最能表现突出人物形象的来写。(布局)
第五、修改、交流欣赏。(总结全文,点题照应)(点题)
活动二:文本感染
一、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精神
?邓稼先》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报效祖国。
② 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文~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最高奉献。
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朴实的民族自尊心。
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苦读写作《唐诗杂论》;李公朴遇害后大无畏参加群众大会,一心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
?回忆鲁迅先生》
关心帮助青年;生活平凡随意;为人宽厚仁爱;待友真诚悉心;意志坚定,工作辛苦,带病坚持工作。
二、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事情生动,主题更明确。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节描写中,主要抓住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细节进行描述。
1.肖像细节描写。
阅读左拉的《铁匠》,勾画出文章描写铁匠外貌的语句,归纳出铁匠的性格特点。
?明确〕肖像描写的作用不止在于画出这个人的外部面貌,更是为了以形传神,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揭示性格特点(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生活际遇)。
2.语言细节描写。
阅读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勾画出文章描写金先生语言的语句,归纳出金先生的性格特点。
老舍说:“对话就是人物的性格等等的自我介绍。”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独白和对话的描写,俗话说言如其人,又说言为心声,什么人说什么话。我们也常说,对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说的就是一个人的语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3.行动细节描写。
行动描写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示个性形象,而且引人入胜。年轻人之所以喜欢看武打小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动作吸引人。
阅读萧红的《祖父》,勾画出文章描写祖父行动的语句,归纳出祖父的性格特点。
4.心理细节描写。
心理活动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能够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要设身处地地推测人物的内心所想,把自己当作具有所写人物的个性特征的“他”。只有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细腻而真切、生动而传神,才能突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阅读陈忠实的《汽笛•布鞋•红腰带》,勾画出文章中的心理描写语句,归纳出“我”的性格特点。
三、借助对比手法描写人物,使形象更鲜明。
对比是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 刻画性格,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邓稼先》一文中把邓稼先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他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性格和为人。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而邓稼先却忠厚平实,从不骄傲。
四、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作点睛式的概括。
在记叙的段与段中间穿插议论,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这段文字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结尾说:“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两句议论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活动三:写作指导
以“我的好朋友”为例,进行思路点拨。
第一、首先确定好朋友的性格、精神或气质,运用议论的语句加以概括。
第二、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特征。人物肖像必须符合年龄、性格特征,典型事例必须体现精神品质。要选取最能反映人物身份与性格的特征,捕捉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与个性特征的瞬间画面,而不要面面俱到。
第三、精选写作手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本质和性格特征。
写作要求:
1.写好肖像,以形传神。
2.写好心理,倾诉心声。
3.写好行动,扣住细节,形神兼备。
4.写好环境,以景写人。
5.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写作步骤:
一是细心审题。
二是突出人物性格、思想品质。
三是选典型的材料。
四是据所选材料的做好布局。
五是反复推敲修改。
六是交流欣赏。
写人物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和新词。
2、学习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揣摩质朴、真挚的语言特点。
4、感受朱德母亲的高尚品德,体会作者的思念、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作者,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二、检查生字和新词学习情况,读音和默写都要正确。
溺佃农劳碌私塾周济宽厚仕慈连夜慰勉不辍任劳任怨为富不仁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请学生点评课文朗读情况。
2、把握全文结构。文章共有个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文章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沉痛悼念母亲逝世,引出回忆的内容。
第二部分(第2-15段)回忆母亲一生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思念母亲,表达报答母亲的决心。
四、合作探究
先自己读课文,再思考,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再选2名学生在全班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1、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
(母亲是个好劳动,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母亲乐于助人)
2、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3、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4)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4、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母亲没有灰心,她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起到了赞扬母亲的坚韧顽强性格和爱憎分明情感的作用。)
写人物的教案篇4
教学内容与目标
认知:了解绘画作品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人物动态变化的特点。根据人物动态变化想象活动内容,添加适当环境。
情意:提高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表现生活的兴趣,热爱生活的情感。能力:了解并掌握表现人物动态变化的基本特点,锻炼学生的组画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并掌握表现人物动态变化的基本特点,通过给同样动态的人物添加环境,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
难点:能够根据人物各种动态进行画面的组织与添加。
教学准备:
人物动态图片、优秀作业、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黑板出示一组人物动态图片,启发学生思考想象他们在做什么?
2.应添加什么样的环境才能突出人物活动?
引出板书课题:人物与环境
教学意图:
初步认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二、游戏感受;
1.分组游戏:引导学生分组表演动态变化,一组做动态,其他同学猜,让学生想象他可以在做什么?
2.启发谈话:通过刚才的演示与讨论,我们了解了人物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环境和背景的变化可以直接改变绘画的内容,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给相同的人物添加不同的环境来改变绘画的创意.使画面更加有趣.
教学意图:
通过游戏突破重难点。
三、研究添加方法
1.观察书中作品:说一说在添加环境时还可以用那些方法。
2.欣赏学生作品,分析环境的添加。
3.教师演示添加环境:出示画好的人物动态,改变角度和方向。启发学生想象。
教学意图:
学习添加方法。讨论中相互启发,开阔思路。教师演示让学生了解作业方法。
四、想象创作:
1.作业要求:根据教师演示的人物造型(或课本上提供的人物造型),发挥你的想象,在上面添加适当的环境背景,让画面内容更丰富、更有新意。
2.分组讨论:根据老师提供的人物动态图调换方向,想象添加那些环境。交流讨论结果。
3.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教学意图:
训练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人物与环境和谐统一。
五、展示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评价。
评价标准:
(1)人物活动想象丰富。
(2)环境添加适当。
教学意图:
训练学生的评价能力。
写人物的教案篇5
1.学习怎样围绕中心选择作文材料。
2.学习围绕中心取舍材料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写作的材料源自生活。生活中的各类人物、各种事情,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素材。怎样选择写作素材呢?今天,我们将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写作指导:
阅读写作指导,归纳选材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1.选择生活中真实的材料,最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2.要围绕中心选材。跟中心无关的,舍弃不用;跟中心相关的也要分清主次,选取其中最有利于表现中心的材料作为重点展开,其他可以略写。
3.此外,还要注意材料的新颖。
作文一、学会选材
围绕你熟悉的某条街道写篇作文,你打算怎样选材?
写作提示:
1.可以为你熟悉的街道做素描,要注意选取能反映街道特点(清幽、热闹、环境优美、有地方特色等)的事物作为材料,如街道的环境、两旁的建筑、街上的行人等。
2.也可以记叙在这条街道上发生的事,记事时要写出街道的特色,展现事情发生的环境,这样才不会跑题。
3.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新颖,叙述或描写要生动、有趣。
作文二、晒晒我们班的“牛人”
写作提示:
1.可以只写一位“牛人”,选取最能表现其“牛”的材料,突出其特点;如果这个人很多方面都“牛”,就要注意分清主次、详略,合理安排。也可以写几位“牛人”,每位牛人只写一件事,但要突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
2.语言可以诙谐、幽默一些,甚至带点儿调侃的味道,这样会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例文欣赏:
晒晒我们班的“牛人”
高手出武林,“牛人”在我班。说起我们班的牛人们,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没有人不竖大拇指。哈!说得那么神,你可能也不信,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吧!
风一般的人物刘玉
刘玉,尽职尽责,她可是我们班的班长。班长事务繁忙,每天爬上跑下,不是开会就是有事儿,一天不知上上下下多少回呢!“咚咚咚咚……”你听,刘玉开完会刚回来。只见她从我身旁飞回她的座位,然后一阵凉爽的清风从我耳边拂过,每天都能享受这种清风,真是惬意啊!不过可真是苦了刘玉。所以嘛说她是风一般的人物,可一点都没错。
开心果丁文皓
每个班都少不了一个幽默搞笑的人物,给我们班送来欢乐的人是谁呢?你瞧,她来了。几个同学嘻嘻哈哈地围在她身旁,嘴里嘟囔着什么。“在聊什么?”我也凑了上去。“猜谜语呢,你也来吧!嗯!什么情况下,0大于2,2大于5,5大于0?”0大于2,2大于5,5大于0?“当然是在错的时候喽!哈哈,我一定是对的。”我不假思索,直截了当。
“no,no,no,no,no,no……错啦,再好好想想。”5大于0对了,0大于2,2大于5?这怎么可能?一番冥思苦想之后,丁文皓终于公布答案了:“答案是,此处省略几个字。”“啊!你就别卖关子了,话可不能说一半,能急死人的!”经过一番软磨硬泡后,终于知道答案了,原来是在石头剪刀布的时候啊,“怎么早没想到呢?”“你们可真是,哎!说你们什么好呢?算啦!本小姐大人不记小人过,看在我们是同学的份上,就……”还没等丁文皓说完,一场追逐战就已经展开了,一圈又一圈,终于跑不动了,几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哈哈大笑起来。正因为多了这么一个“开心果”,我们的学校生活才会更多姿多彩。
“书迷”杨黎明
说起“书迷”,那可是我们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他就是杨黎明,一个白白胖胖的帅气男生。因为他喜好读书的程度让人惊讶,只要一提到看书,他就两眼放光,好像自己就是为看书而生的。
他读起书来专心致志如入无人之境,好像根本不受别人干扰,甚至会闹出许多笑话。一次下午放学,由于最后一节是自习课,他做完作业便拿出《橡树上的逃亡》看了起来,下课了也浑然不知,结果大家收拾完书包下去时,他的同桌才发现他还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地看着书,叫了他几声没反应,于是推了他一下,没想到他竟然大声地叫道:“你别欺人太甚,乔密西!”吓得他的同桌一下子愣住了,这时他才发现自己迷到故事情节中了,连声向同桌说“对不起”。急急忙忙收拾好书包离开教室出门等车,等车时他拿起书又看了起来,公汽走了他仍然站在原地,同学们大声地喊他,他才回过神。
由于他爱读书,知识越来越渊博,成了大家十分佩服和喜爱的“才子”。
怎么样,我们班身怀绝技的同学们“牛”不“牛”?
?点评】本文选择班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班长刘玉、开心果丁文皓、“书迷”杨黎明,用典型事例突出了“牛人”的突出特点,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活泼。
作文三、我的一天
写作提示:
1.可以写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围绕“特殊”选择恰当的材料,注意材料的新颖;也可以写平平常常的一天,但要写出你生活的特点以及你对平凡生活的独特感受,选择的材料应真实、可信。
2.写作时要突出重点,不能让材料游离中心,或把文章写成流水账。为了便于把握,可以先列出提纲。
3.可以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着力展现需要突出的部分;与要展现的生活特点没有紧密关系的部分,可以用概括式的描述。
例文欣赏:
我的一天
今天是文学社团的最后一次户外活动。也许是老天爷想给我们画上一个圆满的记号,于是让这一天多姿多彩。
酸
当我们怀揣着兴奋的心情来到集合地点时,却发现天空是灰蒙蒙的。唉!今天我们计划要爬毛公山,千万不要下雨啊!我们都在心里默默祈祷。可惜,天公不作美,车到半路的时候下起了大雨。坐在车里的我真的有点怨恨老天的无情,我们好好的计划眼看就要泡汤了。此时的我,忽然想起古人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现在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
辣
由于大雨一直没有停下,我们只好改变原先的计划,先进行下一个项目:野炊、亲手做饭。这对于我们来说可是个难题啊。不要说做饭,估计我们这帮独生子女进厨房的都很少。我们队的几个女生自告奋勇去做饭,可是到了锅前就乱了阵脚。“先加点盐,快点啊!”“锅要用油过一遍啊!”“鸡蛋,鸡蛋哪去了?”那场面真的好像是一堆实习医生在手忙脚乱地抢救病人一样,心急火燎却不知先干哪一样。经过了30分钟的“战斗”,三道菜终于出锅了:西红柿只切成了块,鸡蛋太多了;油菜有点生,味太淡……呵呵,问题是数不胜数。不过队友们吃得还是津津有味的,毕竟是一起做的饭啊!不过不能高兴得太早,辛苦可在后面等着呢!
苦
吃罢午饭老天终于露出了笑脸:雨停了,此时已是晴空万里。我们坐上车,浩浩荡荡向着毛公山进军。
本以为我们会势如破竹,顺利到达山顶。谁知因为上午刚刚下过雨,山路上是一片泥泞,道路很不好走,怕摔倒我们爬山的速度比较慢,大概这就是在“劳其筋骨”吧!
终于,我们大队人马全部到达了山顶。虽然也有人掉队,却都顽强地赶了上来。站在山顶,遥望山下蚂蚁大小的人群,不由得感叹:“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甜
如果说这一天仅仅是吃苦受累,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最后当然要“happy”一下喽!
我们来到了葡萄园。眼前尽是又大又甜的葡萄,每个人都能吃上一大把。不一会儿,桌子上、地上就全是葡萄皮了。有些队友还顺便买了几斤,准备带回家和家人一起享用这新鲜的葡萄。
这一天,有期待、有焦虑、有辛苦、有快乐。真可谓有苦才有甜,先苦后甜也!
写人物的教案篇6
一、理解分析第一段
(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
(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借助注释、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教师的讲解了解六个人物的故事。(关键词:发、举、士、市)
(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历史人物)
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吧!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学生与教师应和着分析)
生:他们生活艰苦,经历了磨难。
师:是的,他们都经历了一番磨难,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炼,而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吗?
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师: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板书:人才在忧患中造就)
二、理解分析第二段
(一)教师提问关键字意思,提示“使动用法”,请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难点教师给予帮助。(关键字:故、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益)
(二)师:经历磨难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要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途经是——
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师:是啊,必须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经受一番磨难,由此磨炼出杰出的品格和才华。这样,才能担当起上天赋予的重任啊!(板书:苦劳饿 空乏 拂乱——动心忍性 曾益不能)
(三) 师:这一段所说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来概括?
生:人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炼才能成才。
师:咦,是不是与上一段意思一样啊?——这两段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不过,论说的方法可不一样。
生:第一段是举例子,第二段是在分析道理。
师:严格地说,第一段是以事例为议论的依据,我们称为“举例论证”,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论证例证是人们议论分析时常用的方法。(板书:举例论证 )
三、 布置作业
(一) 背诵第一、第二段。复习字句解释。
(二) 自己串讲第三第四段。
一、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齐读课文。
二、学生解释第三段的句意。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恒、过、困、衡、虑、作、征、发、喻、入、楚、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三、师:能否用概括第一、二段的句子“人才必须在忧患中造就”来概括这一段?
生:不能,因为这里还写到了国家。
师:是的,这一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有了内容的拓展,由人说到了国家。(板书:由人到国)有一副对联可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我说上联,同学们能否对出下联?
人处困境方能奋发,
生:国无忧患常会灭亡。国少忧患易遭灭亡。等等。
师:横批呢?
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所以啊,孟子最后总结道:“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我们来解释解释句子的意思。(请学生讲,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生、忧患、死、安乐;句子解释时的语序调整。)
四、 师生齐读课文。
五、 教师简单归纳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六、结束语: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他的观点。当我们遇到挫折,身处困境之时,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气馁,你应该感谢生活给了你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努力锻造自己的品格和学识才干,你就会走出逆境,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由背诵。时间允许则当堂背诵。
八、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复习字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