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方程教案教案6篇

时间:2022-10-06 作者:loser 备课教案

教师写教案时,一定都有着较强的能力,教案是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预先撰写的书面表达,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解方程教案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解方程教案教案6篇

解方程教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题并能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2.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问题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

1.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2.彻底理解题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二、新课。

例1. 小琴去县城,要经过外祖母家,头一天下午从她家走到个祖母家里,第二天上午,从外外祖母家出发匀速前进,走了2小时、5小时后,离她自己家分别为13千米、25千米。你能算出她的速度吗?还能算出她家与外祖母家相距多远吗?

探究: 1. 你能画线段表示本题的数量关系吗?

2.填空:(用含s、v的代数式表示)

设小琴速度是v千米/时,她家与外祖母家相距s千米,第二天她走2小时趟的路程是______千米。此时她离家距离是______千米;她走5小时走的路程是______千米,此时她离家的距离是________千米。

3.列方程组。

4.解方程组。

5.检验写出答案。

讨论:本题是否还有其它解法?

三、练习。

1.建立方程模型。

(1)两在相距280千米,一般顺流航行需14小时,逆流航行需20小时,求船在静水中速度,水流的速度

(2)420个零件由甲、乙两人制造。甲先做2天后,乙加入合作再做2天完成,乙先做2天,甲加入合作,还需3天完成。问:甲、乙每天各做多少个零件?

2.p38练习第2题。

3.小组合作编应用题:两个写一方程组,另两人根据方程组编应用题。

四、小结。

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解方程教案教案篇2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等式性质(二),并会用这个性质解方程。由于学生在探究等式性质(一)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在操作实践中验证等式性质(二)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边操作边观察边总结,使等式性质(二)顺利地生成,同时让学生对此有直观的理解,强化学习效果。

2、通过直观图理解解方程的过程

在指导学生利用等式性质(二)解方程时,充分发挥了直观图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解方程的过程和依据的了解,提高学习效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天平,若干个贴有标签的砝码

教学过程

猜想导入

师:谁能说出我们学过的等式性质?

[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并汇报: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引导学生猜想: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是否仍然成立呢?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了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上课伊始,先复习所学知识,并由此进行合理猜想,再自然地引入新课,直奔主题。

动手验证,探究规律

师: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1、(课件演示,学生操作)天平左侧的砝码重x克,右侧放5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指向正中央,说明了什么?你知道左侧的砝码重多少克吗?怎样用等式表示?(说明天平平衡,左侧的砝码重5克,x=5)

2、如果左侧再加上2个x克的砝码,右侧再加上2个5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指向正中央,说明了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说明天平平衡,3x=3×5)

3、如果左侧有2个x克的砝码,右侧有2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指向正中央,说明了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说明天平平衡,2x=20)

4、如果左侧拿走一个x克的砝码,右侧拿走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指向正中央,说明了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说明天平平衡,2x÷2=20÷2)

5、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的演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天平两侧的变化情况,加深学生对等式的理解,体会等式的变化规律。

解方程

1、(课件出示教材70页方程:4y=2000)

师:你们能求出这个方程的解吗?

(学生先独立尝试,然后小组交流,并汇报)

预设

方法一:想?×4=2000,直接得出答案。

方法二:用等式性质解方程,方程的两边都除以4,从而得出答案。

师:为什么方程的两边都除以4,依据是什么?

预设

生:依据是等式的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让学生说出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过程。

解方程教案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主要学习和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关的四个概念。本节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今后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预备知识,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学生新的方程建模的基础课,为今后学习一次函数以及其他学科(如:物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建模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引导作用,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掌握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它们的解的概念,通过实例认识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也是反映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数学思考]

体会实际问题中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反映现实世界多个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能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重要作用。

[解决问题]

通过对本节知识点的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对情境问题的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上述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及教学目标,本节课中相关概念的掌握是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个数的确定。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希望平等交流研讨,厌烦空洞的说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一方面通过学案与课件,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自主练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人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感受成功的乐趣。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我在教学中不只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结论的方法。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采用引导发现法为主,情景问答法、讨论法、活动竞赛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完成本节的教学,真正做到教师的主导地位。

2.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运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开拓自己的创造思维。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究,这也符合数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四、教学过程与课堂活动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nba篮球联赛情景再现,利用世界男篮亚裔球星林书豪激励学生相信自已能够创造奇迹的励志教育,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调动学生顺利引入新课。

2、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概念的教学,不纠缠于其语言本身,而是通过类比整合形成新的概念。由于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已经很了解,我主要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弱化概念的教学,强化对概念的正确理解,通过学案与课件相结合的方式,以题组形式分层渐进式训练,让学生明晰概念,巩固概念,强化概念,提升能力。

3、拓展延伸,深入概念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循序上升的过程,而教学过程更是一个生动活沷,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脑动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4、当堂检测,强化概念

通过课堂随机选题的形式答题,通过合作小组交流,全班展示交流,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竞争,将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认知成果,从而营造宽松、民主、竞争、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从而充分体现数学教学主要是学生数学活动教学的基本理念。

5、反思小结,回归概念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

五、教后反思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没有一个人能教好数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在激发学生自已去学数学”。只有学生通过自已的思考建立对数学的理解力,才能真正的学好数学。本节课,我致力于让学生自已去发现数学,研究数学,加强数学思想、方法及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不断从“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但教无止境,课堂仍然留有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从这样的三个方面加强对课堂的研究:一是加强对学法研究、学情研究,让教学方式与内容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更贴近学生实际;二是重视学生课堂的学习感受,营造民主、开放、合作、竞争的学习氛围;;三是提高教学机智、不断创新优化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灵活地处理课堂上生成的问题。

解方程教案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7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演示操作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

2、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3、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

情感目标:

1、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愿意与别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

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来检验方程的解。

关键:

天平与方程的联系。

教具 :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铺垫,引出课题(出示课件)

师:明明周末在超市玩起了称糖果的称,我们一起合作使称保持平衡!

师:同学们反映真敏捷,能通过观察马上想出使天平保持平衡的策略。

生:从中你有什么想说的?或者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只要两边都拿掉或增加相同数量的糖果,就能保持平衡;让我想到了等式的性质(全班一起口答: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任然相等;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部位0的数,左右两边任然相等)(板书“等式性质”)

师过渡:是的,知识就是这样被有心人所发现的。

二、探究新知

师:这里有个纸箱里面装着一些足球,你猜会有几个呢?(课件逐步出示)

再给你点信息,这幅图谁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

生列方程,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解方程

师:在这个方程中,x的值是多少呢?(学生思考,小范围交流)

汇报预设:①因为9-3=6②因为6+3=9所以x的值为6 所以x的值为6 (多少)

师引导:当然,我知道这么简单的问题是难不住大家的,但是我们的思考不能停止,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怎样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来寻求x的值,这种思考的方法到初中遇上更加复杂的方程时仍然会用到。

师:现在我们就将x+3=9这个方程转换到天平上来?(黑板贴图)

师:球在天平不好摆,我们可以用方块来代替它。

自主尝试:看着天平,如何去寻求x的值?

请用笔记录下你的想法。

组织好语言上台汇报你的想法。

教师统一书写:

师介绍:求解x的过程我们在最前面写“解”字。(板书写“解”字)

追问:两边都拿掉3个,天平还能平衡吗,两边还相等吗?(贴图展示)

为什么要减3个?(可以方程的一边只剩x,就可以知道x=?)(再叫2-3个)

生活动:我们看着板书来说说是怎么成功得到x的值,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2-3个)

你学会了吗?赶紧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方法。

2、强调格式:

师:这个求解的过程和以前递等式有什么区别或相同的地方?

生:等号对齐;等号两边都要写;最前面要写解字

3、练习一:

师:按照大家借助天平运用等式性质的想法,就是说当我们遇到方程33+x=65你也能求解? 解:33+x○( )=65○( )

x=( ) 那么x-4.5=10 呢?(学生独立尝试,一个学生板演)

生完成填空和独立节解方程。(课件中校对)

4、介绍概念:像这些(课件中圈出来),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叫“方程的解”;举例:x=3是方程x+3=9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我们叫“解方程”(板书)

这些知识在数中有介绍,我们找到划一划读一读。(看书)

两个词都有解字,有什么区别呢?(“方程的解”中的“解”是名词,它指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一个数值;“解方程”中的“解”是动词,它指求方程解的过程,是一个演算的过程.)

5、验算:

师:刚才我们解出来x的值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你打算怎么检验?

生:放进去计算一下。

师:大家心里都有了想法,但方程的检验也是有一定格式的,下面我们到书本中来学习一下。 生自学书本后回答:根据等式性质,把x=6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生活动:尝试验算一个方程的解,另一个放心里代入验算。

6、小结

师:你学会了吗?你会解怎样的方程了?(含加法或减法)

解方程的步骤?(结合板书和课件)

生:解方程的步骤: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c)求出x的值。

d)验算。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二:解方程比赛(书p67)

(1)100+x=250(2)x+12=31※(3) x -63=36

练习三:我是小法官:1.x=10是方程5+x=15的解( )。

2.x=10是方程x-5=15的解( )。

3. x=3是方程5x=15的解( )。

4.下面两位同学谁对谁错?

x-1.2=4 x+2.4=4.6

解:x-1.2+1.2=4-1.2=4.6-2.4

x=2.8 =2.2

师:谈谈你觉得解方程过程中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注意等式性质的正确运用!注意解方程时的格式!

练习四:看图列方程并求解

五、课堂总结

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和大家来分享下!

板书设计:

解方程(含有加法或减法) 等式性质 解:x+3-3 =9-解方程 (过程)学生板演天平贴图

x=6 ?解 (值)检验: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解方程教案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类比等式变形的过程抽象出等式的性质,了解等式性质是解方程的依据。

2、会用等式性质解形如x+5=12的简单方程。

3、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四、教学难点:

了解等式的性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引入:在古代三国的时候,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要知道大象的重量,大臣们都不知道怎么办。这时小儿子曹冲却称出了船上石头的重量。你是怎样理解曹冲的方法的?

(板书:大象的体重=石头的重量)

师:曹冲之所以聪明,就在于他“运用了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来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也要用他这个策略解决以下问题。

检查预习。

(二)讲授新课

探究一:学习等式性质

1、师操作:在天平两侧各放一个5克砝码。

提问: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天两边关系吗?

提问:如果在天平一边加上一个砝码,天平会怎样?要是天平不平衡,怎么办?

提问:你还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吗?

教师呈现其他天平直观图,鼓励学生观察并写出等式。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概括出等式性质。

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师操作在刚才的基础上一个一个减砝码。

提问:你能用等式来表示吗?

提问:如果在天平一边去掉一个砝码,天平会怎样?要是天平不平衡,怎么办?

提问:你还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吗?

教师呈现其他天平直观图,鼓励学生观察并写出等式。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概括出等式性质。

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3、教师小结:我们刚才用天平演示的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是等式的性质。这也是我们今天解方程的依据。

(三)重点精讲。

探究二:学习解方程

师板书x+2=10问:用天平如何表示?

问:如何用刚才的知识解方程?(两边都减去2)

1、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画出天平图。

2、师在解题示范时要注重“解”和“等于号”的书写要求。

3、交代检验方法。

4、学生试着解方程。

y-7=12 23+x=45

组内交流收获和疑惑。

小组汇报。

教师总结板书: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五)随堂检测

1、请你画图或举例说说下面这句话的意思: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看图列方程,并解方程。

3、解方程。

(1)x – 19 = 2

(2)x - 12.3 = 3.8

4、看图列方程,并解方程。

5、看图列方程,并解方程。

6、看图列方程,并解方程。

板书设计

x+5=7 x-5= 7

解:x+5-5=7-5解:x-5+5=7+5

x=2 x=12

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七、作业布置

课本69页5、6题

八、教学反思

解方程教案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

2、利用探索发现的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方程。

3、经历了从生活情境的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4、通过探究等式的性质,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天平游戏,帮助数学理解等式性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并据此解简单的方程。

难点:推导等式性质(一)。

教学准备:

一架天平、课件及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两只松鼠正玩着跷跷板。突然来了一只大灰熊占了其中一边,结果跷跷板不动了。你们看有什么办法?

学生讨论纷纷。

师: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是在类似跷跷板的天平上做游戏,看看我们从中有什么发现?

二、运用教具,探究新知

(一)等式两边都加上一个数

1、课件出示天平

怎样看出天平平衡?如果天平平衡,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

2、出示摆有砝码的天平

操作、演示、讨论、板书:

5=5 5+2=5+2

x=10 x+5=15

观察等式,发现什么规律?

3、探索规律

初次感知: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再次感知:举例验证。

(二)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

观察课件,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师板书:

x+2=10

x+2-2=10-2

x =8

(三)运用规律,解方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68页“练一练”第2题

先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2、小组合作完成69页“练一练”第3题。

完成后汇报,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总结。

板书设计: 解方程(一)

x+2=10

解: x+2-2=10-2 ( 方程两边都减去2)

x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