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了掌握课堂节奏预先起草的文字材料,做为一名教师,你在新学期教学工作开始前,一定都有制定一份教案,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初一语文《春》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初一语文《春》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通过联想和想像解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探究并理解文中“大海”与“山”的象征意义。
3、学习朗读技巧,能正确处理重音和停顿,并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抓住“只要翻过……看见大海”一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
2、 想像文章描写了怎样的一组画面?跟同学相互交流一下。
想像这组画面时要注意少年当时所面临的情境:一是他走在青草湿气笼罩的崎岖山道上;二是他已经非常疲惫了,呼呼地喘着粗气,脸上、背上滚满了汗珠,可他面临的依然是不见终点的长长的山道;三是海鸥的出现,给了少年以信心、勇气和希然,使得他继续沿着山道缓缓爬去……
3、 与同桌讨论一下这组画面是通过哪句话连接起来的?这句话的作用如何?
明确: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六次,从立意上看,它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只要满怀坚定不移的信念,就能战胜困难与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从结构上看,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刻画人物上看,它表现了少年坚定执著的性格。从语言表达上看,它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格,一唱三叹,荡气回肠。
学生自由讨论,不要求学生完整地答出每一点,只要能通过集体的智慧总结出以上几点即可。
学情预测:这句话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学生恐怕难以想到,需要教师相机提示点拨。
二、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 全班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内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如下问题:
①“大海”、“山峦”、“海鸥”具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②我们每人的心中也有这样的大海吗?我们该如何去寻找我们自己心中的大海?
2、 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究“大海” 、“山峦”、“海鸥”的象征意义。学生通过讨论应明确:涛声回荡的大海已不是自兢界中的海洋,而是一种理想的象征;连绵起伏的山峦也不是自然界的山脉,而是通往理想的一道道壕沟,一个个关卡;而“海鸥”也不是自然界的小鸟,而是希望的使者,幸福的向导。
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去思考文章的象征意义,使学生的思维由文本延伸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去,用从文本中获得的启示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学情预测:学生可能会围绕“考上好学校”、“成为名人”、“将来有一份好职业”、“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等方面来谈,教师不宜随便否定学生的答案,应引导学生思考:一个人只要有着远大的理想,有坚定的信念,就能克服千难万险,战胜彷徨与动摇,坚持不懈地攀登通往理想世界的高峰。
第二课时
三、精读课文,训练朗读
1、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录音。
2、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设计朗读方案。
3、 学生结合练习二和练习三,自己设计朗读方案。
小组内可分工合作,一人设计几段,完成对全篇课文的朗读设计。
4、 根据各自设计的朗读方案,小组内朗读。
读的同时,互评互改,推选读得最好的同学准备参加全班的朗读评比。
四.朗读课文,选评最佳。
1、 由各小组推荐代表进行朗读。
2、 师生共同评议,评出朗读效果最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3、 全班朗读,要求准确流畅、有感情。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进行拓展与比较阅读。
初一语文《春》教案篇2
基本实践观点:
1、教学实践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3、在句中理解字词用法。
4、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见解。
教学内容:
课题:《寓言四则》课型:自读
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方式:研读、点拨
教学目标:
1、理解四则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2、能运用成语。
3、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
4、文言字词及文学常识积累。
5、独立创新地解读文言寓言的能力训练。
教学重点:
1、理解四则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2、能运用成语。
3、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
4、文言字词积累。
教学难点:
1、能运用成语。
2、文言字词积累。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展示:(幻灯展示)
二、 导入:
在我国古代文学殿堂中,有一支瑰丽的奇葩——寓言。我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在初一我们已经学习了《伊索寓言二则》、《黔之驴》、《愚公移山》、《扁鹊见蔡桓公》等寓言,今天我们将学习四则先秦寓言。作为成熟最早的文学形式,他们具有什么样的文学魅力呢?
三、 幻灯打出课文标题。
四、 回忆寓言的相关知识。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在形象的故事中隐含一种规劝或讽刺的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文学体裁。
六、 检查预习:(幻灯打出)
1、给下列字词注音:
祠(cí)卮(zhī)椟(dú) 缀(zhuì)滥(làn)竽(yú)
廪(lǐn)湣(mín)遽(jù)髀(bì)跛(bǒ)薰(xūn)
2、解释加点字词:
引酒且饮之。(拿来)终亡其酒。(失掉)
(1)(2)
丁壮者引弦而战。(拉)马无故亡而入胡(走失)
缀以珠玉。(用)吾能为之足。(给,替)
(3)(4)为木兰之柜。(做)
此独以跛之故。(因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给,替)
此何遽不为福乎?(是)
3、 翻译下列句子:
(1)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蛇本来就没有脚,(先生)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译:(结果)郑国人买了他(楚人)的(装珠宝的)盒子而把珠宝还给了他(楚人)。
(3)廪食以数百人。
译:用官仓的粮食来供养几百人。
(4)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译:这怎么就不能成为祸事呢?
(5)人皆吊之。
译:人们都来慰问他(塞翁)。
七、 自由阅读、质疑、释疑。
八、 寓意讨论:(先由学生讨论,再用幻灯展示)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适当。
买椟还珠——讽刺只注重外表,不看实质,只重形式,不重内涵的人。
滥竽充数——比喻无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或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
塞翁失马——事情的好坏可以转化,要辨证地看待事物。
九、 成语造句:(先用幻灯展示例句,再由学生自由造句)
十、 小结:(幻灯打出)
1、 在课外自由阅读了课文,编成了课本剧并进行了表演,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2、 回忆了寓言的相关知识。
3、 分析了部分字词,结合句子重点讲了“为”和“以”的用法。
4、 解析了部分疑点。
5、 对寓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6、 学习了成语并进行了造句练习。
(其中,“为”“以”的用法,成语的运用和寓言的相关知识及寓意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十一、作业布置:(幻灯打出)
1、 熟读课文,
2、 任选一则寓言改写为白话文(可充分发挥想象)。
初一语文《春》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景的匠心。
2.理解课文在结构、语言上的亮点。
3.品味课文的人文情怀。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在结构、语言上的`亮点。(重点)
2.品味课文的人文情怀。(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三峡的壮丽风光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歌咏它,古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商隐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今有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文,更增添了三峡的美。今天,我们继续来品味郦道元《三峡》一文的精妙之处。
二、自主预习
水是山的眼睛,郦道元是怎样写出三峡水的特色的?
明确: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极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急。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壮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草木。“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天,让人不胜凄凉。
三、合作探究
(一)归纳主题
?三峡》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深爱祖国河山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
(二)难点突破
为什么“亭午”可以解释为“正午”呢?
明确:“亭午”一词,是“羲和亭午”一句话的省文,出自东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它的意思是“日至中天”。因为古代神话中的羲和是替太阳赶车的日神,所以古代诗文中常以“羲和”代替“日”。(《淮南子天文训》:“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高诱注:“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引自《太平御览天部》)《释和》谓“亭,停也”。《文选》刘良注释《游天台山赋》谓“亭,至也”。由此可见“亭”可以解释为“停”或“至”,它是“羲和亭午”这个句子中的动词。“羲和亭午”这个句子本来是易解的,后来紧缩成一个词,省去了主语“羲和”,就变得费解了。
(三)美点寻踪
1.布局美。作者先写七百里山势,再写夏水暴涨,继写春冬美景,后写寒秋肃杀。因为,三峡的山不同寻常,不但多、连、高,而且峡间很窄。可想而知,江水通过这样的峡谷必然比其他处更急,更壮观。水涨总有水落时,一年四季,涨落有致。夏天江水暴涨,春冬“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秋天水枯谷空。由此,水成了串联全文的一根红线。
2.节奏美。江水通过三峡,时而像一群奔腾的野马,时而如调皮捣蛋的小鹿,反映到上则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势,文气剧变似异峰突起。这里作者运用欲扬先抑,先弛后张的手法,前后节奏,反差强烈,一张一弛,扣人心弦。
3.过渡美。全文写出四个层次,作者仅用了六个字,就把全文天衣无缝地榫接在一起。用“至于”自然导出夏水,一个“则”字暗示对比、巧妙地过渡到春冬。用“每至”引出肃杀之秋,用“故”总束第四层,引出渔者歌谣。
4.言辞美。课文受南朝文风影响,文句骈散相杂,运用了一些古汉语的修辞方式,互文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种。为避免行文的单调呆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形式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这种句子翻译时应并成一句。如:“隐天蔽日”,实际意思是“隐蔽天日”。
四、板书设计
三峡
布局美
节奏美
过渡美
言辞美
雄伟壮丽
深爱祖国
悲悯渔民
五、课外拓展
三峡的美景不仅仅深深吸引了我们,更有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注全部的感情,难道吸引他们的仅仅是自然的山水吗?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中这样说:“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的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同学们,你们知道在这片神奇的山水背后蕴含了哪些人文的痕迹吗?
明确:这里曾是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灵栖息之所;这里曾是屈原、昭君的故乡;这里曾是金戈铁马的三国古战场;这里的纤夫文化和码头文化还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伏尔加船夫曲”,这些与自然、命运、意志的搏斗之歌,正是中国人所特有的积极人生和进取精神。如果说三峡的美丽是大自然的创造,那么三峡的灵魂则是历朝历代文人雅士的结晶。其实,正是三峡的山水成就了这些千古绝唱,而这灿烂的文化奇观又使三峡声名远扬。
初一语文《春》教案篇4
教材分析: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情分析:
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2、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3、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
2、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3、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③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初一语文《春》教案篇5
教与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与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背景及作者情况
提示: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邓稼jià先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ìn无垠yín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学法指导:小组长交换检查,教师抽查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
1、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2、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3、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5、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6、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思考: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小结:(掌握这篇文章的主旨)
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四、布置作业:
文中表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深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深情,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教师指导:如第二部分的9、10节,第五部分的52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