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的你,一定也想过到底什么样的教案才是有意义的吧,想要制定出全面的教案,就必须先明确好自己的教学目标,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数学五年级教案推荐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数学五年级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数学来源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1、出示实物,根据形状给它们归类。(长方体、正方体、球、其它)
2、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文体和正方体。(顶点、棱、闪烁)
导入: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地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因为,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归纳事物特征。
1、学生用小圆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个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三组面都不同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
2、小组中每个人都要独立动手制作,组员中相互指导、评议。
3、思考:怎样选取木棒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选取三种长度的木棒,每种4根)
4、选取合适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将框架围起来,制成一个立体的小盒子。
5、利用学生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棱、面、顶点。
6、结合制作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7、请每小组把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事先用长白萝卜削好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是特殊的长文体,并用韦恩图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8、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长,较短的叫宽,竖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长宽高和棱长。
并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指出哪些是等长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
2、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4cm,宽为10cm,高为7cm,想像这个长方体。
3、通过你的观察,从某个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一个非正方体的长方体中,最多有几个面是相同的?
4、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0.5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铝条?
5、有6米长的铁丝,要制成一个棱长为40厘米的灯笼框架,够瞧用吗?6、要将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礼品盒系上彩带,至少要买多少彩带才够用?
四、拓展应用
用数学创造生活。
欣赏水立方、长方体建筑物、美丽的盒子、装饰品,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美,也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五、总结
在这40分钟的四步学习环节中,你最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吗?
六、作业布置
用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能有多少种摆法?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请你亲自动手试一试。
数学五年级教案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2~33页例4和“练一练”,第35~36页练习五第5~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认识偶数和奇数;能判断或写出2和5的倍数,并说明判断理由,能说出偶数或奇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提高归纳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规律的活动,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感受数学充满规律,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准备:
为学生每人准备百数表一张;每人准备o、5、6、7四张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
引导:我们已经认识了因数和倍数,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想一想,如果告诉你一个数,比如3,怎样找出它的倍数?请你说一说找倍数的方法。
在研究一个数的`倍数时,人们发现了有一些数的倍数是有特征的。比如,你任意说出一个数,我们就可以判断它是不是2的倍数。大家一起来试试看:有一个数是730,你觉得它会是2的倍数吗?怎样想的?
揭题:这说明有的同学在以前的学习中,可能已经意识到了2的倍数的特点。今天我们就利用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通过找倍数,发现和认识2和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找2和5的倍数。
出示例4,呈现百数表。
引导: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百数表,先在5的倍数上画“△”,再在2的倍数上画“o"。在找这两个数的倍数时,请大家注意每行数里5的倍数有哪些,哪些数是2的倍数。能行吗?
学生画符号,教师巡视、指导。呈现分别画出符号的数,学生校对、确认。
2.探究发现特征。
(1)引导:请观察表里5的倍数,在每行里哪些是5的倍数,你能发现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和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
交流:你发现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指出:5的倍数,个位上是5或0。(板书:5的倍数,个位上是5或0)
引导:你能任意说一个这样的三位数或者四位数,验证我们发现的特征吗?大家试一试。(指名学生说出相应的数,引导用除法检验是不是5的倍数)
追问:怎样的数是5的倍数?
(2)提问:观察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指出: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0。(板书: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o)
引导:请同桌两人互相举出三位数或四位数的例子,验证发现的2的倍数的特征。
交流:你是怎样举例的?(学生口答举例)
个位上不是2、4、6、8、o的数,会是2的倍数吗?自己举出例子试一试。
交流:你举的什么例子,是不是2的倍数?(指名学生举例说明)
追问:怎样的数是2的倍数?
(3)引导:观察表里5的倍数和2的倍数,看看什么样的数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交流:怎样的数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
说明:个位是0的数,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
3.认识偶数和奇数。
说明:我们已经认识了2的倍数的特征。我们把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奇数。
数学五年级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加深对方程及相关概念的认识,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理解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并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复习了整数、小数的概念,计算和应用题的基础上,今天要复习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求路程的数量关系。
(2)乘法交换律。
(3)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写出字母式子,同时指名一人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2、做“练一练”第x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结合提问怎样求式子的值。
3、做练习第x题。
指名学生口答。选择两道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复习解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概念。
提问:什么是方程?你能举出方程的例子吗?(老师板书出方程的例子)这里用字母表示等式里的什么?指出:字母还可以表示等式里的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方程。(板书定义)
2、做“练一练”第x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提问:5x—4x=2里未知数x等于几,x=2是这个方程的什么?7×0。3+x=2。5里未知数x等于几?x=0。4是这个方程的什么?那么,什么叫做“方程的解”?(板书定义)它与“解方程”有什么不同?(强调解方程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过程)你会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吗?根据什么解方程?
3、解简易方程。
(1)做“练一练”第x题第一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解第一个方程是怎样想的,检查解方程时每一步依据什么做的。第二个方程与第一个有什么不同,解方程时有什么不同?指出:解方程时先看清题目,根据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不能算的就看做一个未知数。我们现在解方程是一般根据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的。(结合板书:解方程:能先算的要先算,再按各部分关系来解)追问:这两题可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对不对?
(2)做“练一练”第x题后两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做其中的一组题。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说每组两题有什么不同,解方程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强调一定要先看清题,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然后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
(3)做“练一练”第x题。
让学生列出方程。指名口答方程,老师板书。提问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复习了哪些知识?你进一步明确了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练一练”第x题解方程;练习第x题,第x题后x题,第x题。
家庭作业;练习第x题前x题、第x题。
数学五年级教案篇4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探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再通过比较、整合,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促进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但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两张完全一样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玩一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分数王国”里有哪些数呢?“小数王国”里呢?
(生汇报)
师:“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吵了起来,它们在吵什么?
生:和0.06都说自己更大。
师:和0.06哪个数大?你能帮助它们吗?(板书课题——“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设计意图:用“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里的士兵吵架这个情境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然后以比较“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分数和小数互化的需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7页情境图。
师:比一比,“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
(2)大胆猜测,探究比较方法。
方法一 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1÷20=0.05,因为0.060.05,所以0.06。
方法二 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0.06=,=,因为,所以0.06。
课件展示学生没有想到的画图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
0.06>
师小结: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时,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
(1)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的“翻译”指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分数尺”和“小数尺”中呈现的例子说一说与0.125的互化过程。
(3)引导学生理解数线上的同一个点既能表示一个分数,也能表示一个小数。
3.归纳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1)探究将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练习,并思考转化方法。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班内反馈。
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
师小结: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4.归纳“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数。
练习,探究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师小结: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是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小数的小数点去掉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教学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整合,从而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数学五年级教案篇5
设计说明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本节课所学习的“用坐标图确定物体的位置”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提升,是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到用数学方法描述位置,旨在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结合教学目标及学情实际,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活学生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
2.引导探究,总结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进行理解、发现、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实现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老师带领同学们去动物园转了一圈,大家都准确地找到了各个场馆的位置。请说说你们是怎样找到的。
生:我们首先要确定好要参观的场馆,然后利用场馆分布图以现在的位置为观测点,确定方向(或角度),再根据距离就能准确找到要去的场馆了。
师:回答得真好。乐乐去大鸣山游玩时迷失了方向,他想找到大本营的位置,你能帮他找到大本营吗?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确定位置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课作铺垫。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大鸣山风景区的平面图。
(1)认真观察平面图,找一找,标出乐乐现在的位置(大鸣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思考问题:要救出乐乐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小组讨论后汇报结果)
生1:需要知道搜救原点是大鸣山,还要知道大本营在大鸣山的什么方向上。
生2:我认为不仅要知道大鸣山在大本营的什么方向上,还要知道大鸣山和大本营之间的距离。
师:你们同意哪一种说法呢?
生:我认为第二种说法能更准确地找到乐乐的位置。
(3)想一想,画一画,大本营在大鸣山的什么方向上,并测量出距离。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各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
生展示成果,师小结:大本营在大鸣山北偏东45°方向,距离大鸣山大约560米。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了确定两地具体位置的方法和步骤。
2.下图是数学迷画的,你能看懂吗?说一说大本营的位置。
师:观察数学迷画的图,说一说与自己所画的有什么异同?说一说大本营的位置。
(小组交流、讨论异同点,并说出大本营的具体位置)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议一议等活动,让学生体会确定物体位置方法的多样性、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教材68页1题,然后小组交流。
2.完成教材68页2题。(进一步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及描述简单路线图的方法。结合具体情境,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
3.完成教材68页3题。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以后我们出去游玩时要注意什么事项?
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二)
画坐标图的步骤:
(1)确定观测点;
(2)从观测点引出横坐标和纵坐标,并把观测点和被观测点连起来;
(3)标出连线与横坐标或纵坐标的夹角;
(4)标出连线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