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篇

时间:2022-11-11 作者:Youaremine 备课教案

很多人在写教案的时候,都没有太过清晰的思路,不管写什么学科的教案,我们都要先明确好自己的教学目标,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篇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上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概括、推理。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数位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复习 6′ 1、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请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零七十 七百八十 四千零三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学生在自备本上写数后交流。

新课 22′ 一、教学例2:

1、板书:三亿 三十亿九千万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问:这些数怎样写?

2、问:这些数的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板书:

三亿写作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写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写作700300200000

3、想一想:整亿的数怎样写?

4、重点分析“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这一中间有零数的题型

5、练习:做一做中的练习。

1、学生试写。

2、学生根据自己的写法回答。

3、学生归纳:有多少亿,就在亿级上写多少,再写8个0。

4、学生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页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问题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3、能正确计算有关(不含括号)的两步式题,掌握脱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两步(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例1、例2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问: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生汇报,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探讨运算顺序,强调书写格式。

③练习:99×11-900585÷9+15

2、教学例2.

出示例2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应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引导探讨运算顺序。

③练习:52+12×4110-11÷79

3对比、发现

引导对比所练习题,发现有何相通之处?

从而引导归纳出(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

4指导完成第3页“想一想”中的题。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第7页第3题:数学医院。

⑴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找找错在哪?

⑵正确计算。

2、解决问题。

练习一第7页第2题

四、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1题。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教学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 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2、 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 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 3.3.3 2.2.6 3.3.5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 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 三边相等

2) 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 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 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1、 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交流——汇报

2、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交流讨论——汇报

四、综合练习:课本p127 8 p130-13110、11、12、13

总复习——三角形的练习卷

复习目标:1、通过讲评练习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更清楚。

2、熟练画出三角形的高和底

3、三角形按角分和按边分的分类,以及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来求三角形的各角,特殊三角形的求角度。

复习过程:

1、复习概念:

概念: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4、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练习讲评:

(一) 在钉子板上画指定的三角形

注意:画的时候为了准确,需要画在钉子之间

(二) 填空:

1、一个三角形有( )条边、( )个角和( )个顶点

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来分,可分为( )、( )( |三类

3、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可分为( )、( )

注意:基础概念题,主要是给学生对知识做个梳理

4、5、6、题主要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来计算角度,除了方法外,还要强调细心计算。

(三) 判断:

1、2、3、4、5都为概念的延伸题,要求学生要记忆

6、7、8为多项选择,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公式、概念灵活做题

(四) 画高:

注:重点也是难点,放慢速度,让学生用幻灯展示作业,大家来评一评做对了没有。

学生说一说画高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1、 用三角板画垂线,用虚线

2、 要标上垂直符号

(五) 计算

1、 在三角形中角1=136度;角2=29度;角3=?

2、 妈妈买了个等腰三角形的风铃。它的一个底角是25度,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3、 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35度,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注意:强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3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1页例2,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九第5~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相关估算。

2.在尝试练习中掌握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具体的数量关系。

3.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现象,并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的认识。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片、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回顾知识

1.口算:80÷490÷30800÷20 120÷4540÷903200÷802.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23866721(省略千位、百位后面的尾数)

3.估算:79÷459×42 183÷6310×194.

提问: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该怎样估算?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探讨估算除法。

(板书:估算除法)

[点评: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估算经验,做好知识的孕伏工作;同时为分散本节课的知识难点做好铺垫工作。]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

1.出示例2主题图:从重庆出发,普通客船每时行20km,大约( )时可以行207km。口头列式并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要点:将207km看作200km,200÷20=10(时)

2.出示例2第一组信息。提出问题,连贯的说一说条件和问题。

从重庆到三峡大坝全长624km,如果乘坐普通客船每时行23km,去三峡大坝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要点:624里有几个23就要行几时(为小结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作好铺垫)。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要点:可以把624看成600,把23看成20,再口算。也可以把624看成620,把23看成20,再口算。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并板书。624÷23≈30(时) 624÷23≈31(时) 600÷20=30620÷20=31

3.独立尝试练习,例2第二组信息。

从三峡大坝到重庆全长624km,如果乘坐高速快船每时行52km,回重庆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估算。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若有不会的同学,可以请教同桌、同组同学或老师。

(3)集体交流——分两个方面。

第一,为什么用除法?(624里有几个52就要行几时)

第二,你是怎样估算的?(把624看成600,把52看成50,再口算) 624÷52≈12(时) 600÷50=12

[点评: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迁移能力,并在与同学的交流中达成对猜测能力的认同感,在不断地观察和交流中,从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逐步上升为估算知识的理性思考。]

三、小结提升、完成板书

小结:(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估算?被除数看作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除数看作整十数,再相除。

(2)从解决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四、练习巩固、熟练估算

1.第102页课堂活动。

(1)180÷90=2(时)为什么这样列式?路程÷速度=时间。

(2)581÷7=83(千米)又能发现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时间=速度。

(3)762÷75≈10(时)怎样估算的?

2.教科书第103页5~8题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的: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二)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方面

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填空(投影出示)

(1)0.1是()分之一。0.7里有()个0.1。

(2)10个0.1是()。10个0.01是()。

(3)写成小数是()。写成小数是()。

(4)1米=()分米=()厘米=()毫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2、教学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

1000÷10=100÷10=10÷10=1÷10=

(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

3、教学小数的意义

(1)填写

①投影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

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

②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板书:

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2)出示米尺教具

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③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

④师生共同概括: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影出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⑤完成"做一做"。

(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①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

②出示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三、巩固发展

1、填表格:

2、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

(2)35克=0.35千克()

3、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0.90.090.0359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独立作业:

六、板书设计

小数的读写法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口算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计算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并说一说口算过程

27+38= 64-38= 250+70= 530-300= 250+400=

二、学习新课

(一)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整百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口算加、减法。(板书课题:口算加、减法)今天学习的口算加、减法与过去的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把最后一道口算题250+400改为250+470(即例1)

1、提问:同学们会口算250+400,那么怎样口算250+470呢?请大家试一试。

2、学生交流汇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演示课件“口算加、减法”)

板书汇报结果。(设想三种方法)

a.200+400=600,50+70=120,600+120=720

b.250+400=650,650+70=720

c.25+47=72,250+470=720

(第三种方法是把250看作25个十,470看作47个十,25个十加47个十得72个十,所以250+470=720)学生说出这种方法应给予鼓励。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 口算: 540-370

2、小组讨论:怎样口算才能又对又快。

3、汇报结果,说出思路。

540-370=170

a.540-300=240,240-70=170

b.540-340=200,200-30=170

c.540-70=470,470-300=170

d.54-37=17,∴540-370=170

教师肯定这四种方法正确,同时说明第四种方法:把540看作54个十,370看作37个十,54个十减37个十得17个十,所以540-370=170

4、练习

(1)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方法自选)

360+180 410-240 520-150 370+58

(2)一个数是390,另一个数比它多150,另一个数是多少?

(三)教学例3

1、出示例3、口算 :

(1) 17万+8万=_________万

由学生自己说思路

(2)27万+19万=_________万

因为27+19=46, 所以27万+19万=46万

(3)27万-4万=_________万

因为27-4=23, 所以27万-4万=23万

(4)35万-28万=_________万

因为35-28=7, 所以35万-28万=7万

2、练习

(1)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

34万+18万= 23万-18万=

250万+750万=50万-27万=

(2)一个数是820万,另一个数比它少150万,这个数是多少?

三、课堂练习

1、口算,并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5020042037025

430

580

一6020031045025

480

630

2、口算

24万+6万 76万+19万 65万-47万

15万+35万 29万-13万 40万-18万

69万+26万 82万-54万 230万-70万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是怎么口算的?(让学生各抒己见,讲出自己采用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

1、口算下面各题。

320+60= 350+460= 330-80=

250+490= 270+28= 760-450=

520+480= 670-500= 400-260=

2、口算下面各题。

170+320= 100-51= 630+27=

850-40= 650+180= 860-47=

240+56= 520-360= 910-180=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现象。过程方法:

学生在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能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情感与态度:

提高学生欣赏平行美的能力,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线。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

理解“同一平面”、画平行线。

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孩子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桌上有两枝铅笔,一位同学从旁边经过的时候,不小心碰了一下桌子。咦,铅笔呢?(课件演示:两支铅笔从桌子上滚掉在地上)。

生:铅笔掉下来了。

师:那两支铅笔掉在地上,可能是什么样子?你能想象一下,把他们的位置关系画下来吗?动手画之前,老师提出几个要求: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能把这两枝铅笔想象成两条直线,可以吗?(直线有什么特征?)画的时候用上工具尺子;各种方法尽可能不一样,给定的时间里比比谁画得多。

2.初探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一个同学的画法如下

师:我们看这位同学的画法,他画了()种,有比他多的吗?老师刚才提出了要求,各种画法尽可能不一样。现在这几种画法中,真的没有相同的画法吗?

生:不是。

师:哪些画法是相同的?为什么?

生:第一种和第四种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有重合在一起的地方。

师:老师懂了你的意思,就是两条直线有一个点是重合在一起的。那就是说,两条直线——

生:交叉在一起。生:相交。

师:很好。刚才有同学说了一个很好的词:相交。(板书:相交)指着学生画了“角”形状的两条直线,引导学生辨析他们是否相交?师:(手指第三种方法)这两条直线相交吗?生:不相交。

师:我们的眼睛还没有看到相交师肯定的,但这是两条直线,向两边无限延伸后,是什么结果?

生:画得长一些会相交的。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那条直线斜过来。生:这条直线靠过来了。

师:老师知道大家的意思。原来这两条直线之间有这么宽(指第三组直线的下半部分),现在这条直线向这条直线靠过来了,两条直线间靠得越来越近了,按照这个趋势,他们肯定会有相交的一点。

师:哪个同学上台,用测量的数据把大家刚才观察的结果表示出来?师:还有不同的方法说服大家吗?(让事实说话)(测量两条直线之间的宽度)

师:看上去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画长一些实际上是相交的。照这样看来,这两组的两条直线也是相交的。

生:不是。

师:怎么不是呀?那位同学用测量的数据来说服大家。

生上台测量两条直线之间的宽度,并说明:宽度没有变化,两条直线一直隔着这么远,不会相交。

师:经过一番分析,这位同学画的这么多种画法中,归根结底实际上是几种不同的画法?看来画在点子纸上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生:或者相交,或者不相交。

师:和你的同桌说说,你刚才画的各种画法中,哪几组直线是相交的,哪几组直线是不相交的。

交流。(你画了几种画法,实际上是几种不同的画法?)

师:同学们画的直线都在这张纸上,我们把他们说成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我们把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相互平行。(板书:平行)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来看这样一组判断题。

?设计意图】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感受了“平行”现象的存在,只是这种感受是肤浅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会”而不可“言谈”的,对教材中关于平行概念的语言描述学生理解尚有困难。

3.深究

师:我们是通过掉在地上的两枝铅笔,认识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让我们还是回到上面的话题上吧。如果桌上的铅笔,一枝掉在地上,另一枝还在桌上,那这两枝铅笔所在的直线还能相交吗?(课件演示这样的场景)

生:不会。师:为什么?

生:一枝在上面,一枝在下面。画长一些,上面的还在上面,下面的还在下面。师:很有想象力。看到两枝铅笔现在的位置不由得想到了立交桥,请看大屏幕有些汽车在地面上行驶,有些在立交桥上高速公路上行驶,我们动手做个模拟试验,用一个手指移动演示下面的汽车行驶的路线,用一个手指演示在上面路面上行驶的路线,两辆车从不同的方向开来,结果:两辆汽车会相撞吗?为什么?

生:一个在上面,一个在下面。(多请几个同学说一说)

师:你们抓住了关键,因为两辆汽车在上、下两个不同的路面上,所以这时这两条行驶路线既不相交,也不是平行,它是一种特殊的情况。而在小学阶段所学的相交和平行特别强调,在同一个平面内。

师:同学们,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图形和线条的世界,借着这两枝铅笔我们认识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你能从下面的图片中找出相互平行的直线吗?(课件出示:课间10分钟)日常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平行或是相交的直线的?

?设计意图】生活是学生认知形成和发展坚实的踏板,离开了生活进行教学,为学生支起的就是一个空架子。“同一平面”的含义是学生理解的一个瓶颈,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

利用刚才的情境深掘一尺:桌上的两枝铅笔只有一枝掉在了地上,这时候两枝铅笔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呢?孩子的意见会出现分歧,有的认为相交,有的认为不相交。多媒体适时出示立交桥,并且带领孩子做一个模拟试验,用一个手指头表示下面汽车的行驶路线,一个手指头表示天桥上汽车的行驶路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它们从不同的方向开来,不会撞车的原因在于这些汽车在上、下两个不同的平面上,而我们小学阶段所讲的平行与相交都是指在“同一个平面内”。以此为踏板支撑起学生对抽象数学术语“同一平面”的理解。在孩子内心世界,他们较少用数学术语、命题的方式来建构自己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的,鲜活而有贴切的表象是理解抽象概念内涵的最佳“锚桩”。

4.操作

师:我们的同学勤观察、善思考,已经认识了平行。那我们能动动手画出平行线吗?一边画,一边总结画平行线你用了哪几个步骤。

讨论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生:先画一条直线,然后再画一条直线。

师:有什么要补充的吗?这两步之间有没有做什么?生:把尺子这样。师:谁能帮助他表达?生:移动生:平移

师:(板书:平移)老师刚才听到同学这样说:要平移!非要平移吗?为什么?生:不平移的话,直线就会斜掉,就不是平行了。

师:那怎样保证是平移呢?,还记得图形在方格纸图上的平移吗?请看大屏幕,正方形在方格纸上移动,它能一次平移到这一格吗?为什么?将方格纸斜着放,正方形在方格纸上平移。

师:如果没有方格纸,要想平移,你觉得关键是什么?

师:对了,如果要让这个正方形,就像小火车,要想火车平移,那关键就得给它造一条轨道。现在请你拿一把三角尺,你能想办法,让他平移吗?

演示画平行线吗?和老师同步练习。

学生独立练习。

加大难度,你能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吗?学生尝试,然后演示。

再加大难度,你能过这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吗?学生尝试,演示。交流:在画平行线的时候,你觉得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设计意图】画平行线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难就难在,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应该要这样画,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画。知识不能很好的为技能的展开提供有力的支撑。

5.冲浪

想想、摆摆、填填

(1)第一根小棒和第二根小棒平行,第三根小棒和第二根小棒平行,那么第三根小棒和第一根小棒()

(2)先摆一组平行线,再在不同的方向上又摆了一组平行线,可能摆成()图形。摆成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之处?

书第41页第3题。自己思考,讨论交流。

6.总结。

学到这里我们的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看老师的板书,还缺个课题,你能帮帮忙,给我们今天的课取个名字吗?能说说理由吗?

欣赏平行事物,感受平行美

总结:平行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无处不在,下面大家一起来感受平行给我们的视觉带来的美。美的事物有千千万万,其中的奥秘有许许多多,老师相信,只要你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你不但会发现其中的秘密,你还会用你的智慧来创造出更多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