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鸡教案5篇

时间:2023-04-04 作者:Youaremine 备课教案

教案是老师为了更有力把握知识点提前起草的教学文书,做为一名教师,相信你一定掌握了写教案的能力,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观察鸡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观察鸡教案5篇

观察鸡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体验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象的玩具模型,图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盒子,杯子,三张抽象的杯子图片

学生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朋友,毛毛,淘气,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有名的动物呢,是大象。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到一扇门上挂着一条尾巴。”

淘气说:“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的说:“我看到了一头可爱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朋友看到的确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必须全面观察这个物体,学会观察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吧。(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答:长方体

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它的每个面的颜色是一样的吗?(转动长方体)它有哪几种颜色呢?

(板书: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拿盒子,分别提问距离相差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几种颜色?

(板书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三种颜色,而有的小朋友看到的却是两种甚至只有一种呢?

生答:观察角度不同

那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朋友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转动长方体,或改变观察角度

3、现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来亲身体验观察的乐趣吧。

要求:四人一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玩具,告诉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那一部分,并且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部分相同吗?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物体)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自己的玩具,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对集体发问,在观察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转动自己的玩具观察呢?通过转动玩具,你又发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不同(齐读)

小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 自由讨论30秒,对于这四幅图,你的谜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有的同学可能就疑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观察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第二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

三、练习巩固(课本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 。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老师巡视,然后集体纠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察长方体,自己的玩具,还有猜谜游戏 ,你有什么收获?

观察鸡教案篇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4-35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节。本节课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但是他们还缺乏抽象概括能力,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立在桌面上,请你将你的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后面,请你坐直,你能看见你的文具盒吗?为什么?

2、你能想个办法看见文具盒吗?前提是不移动你的数学书,不移动你的文具盒,也不变换你自己的位置。为什么呢?

3、总结:看来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秋天到了,桃子成熟了,落得满地都是,有只猴子闻到香味赶来了,可前面有一堵墙,什么都看不到,真着急,猴子想:爬树是我的强项,爬到旁边的树上看一看吧。(出示课件)

1、看,小猴子爬到了这个位置,我们把它确定为a,老师用这条线表示小猴子的视线,这条线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它是从a点进行观察的,(描出这个点),我们起个名字叫:观察点(板书)。

2、猴子的视线被什么挡住了?它的处在哪里?我们给阻碍视线的这个点也起个名字,叫阻碍点(板书)。

3、顺着猴子的视线一直画下去,与地面的交点就是猴子能看到离墙内最近的点a',指名说说猴子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从a' 到墙角之间的这几个桃子,小猴子能看到吗?

4、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离墙最近的a'点的?

5、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爬到b处或者更高的c处,那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课件出示思考题)指名读题,请你先想一想,再翻开书第34页画一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画法和想法。

(1)、展示学生作业,并指名说明画法,指出离墙最近的点和看到的范围。

(2)、全班交流汇报,引导发现:小猴子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板书:高,大)

6、小结: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板书:变化,变化)

7、想到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里有一句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内化提高,巩固应用

(一)、活动一:变化的楼房(课件出示)

有一辆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a 和b。客车行驶到位置①时,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一部分。客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

1、司机能够看到的是哪一部分呢?是如何确定的呢?

2、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b的部分是如何变化的?

3、客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再动手再图中画一画,最后与同桌交流。

4、汽车位置在变化,说明什么在变化?阻碍点有变化吗?

5、小结:观察点变化,观察范围也发生了变化。

(二)、活动二:路灯下杆子的影子

1、四根同样高的杆子,你能画出它们在同一盏路灯下的影子吗?(课件出示:第35页练一练第二题)

2、说说此时观察点在哪里?阻碍点在哪里?

3、教师先演示画出路灯下其中的一根杆子的影子,再让学生自己练习画其它根杆子。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离路灯越远,影子就越长。

5、比较变化的楼房和路灯下杆子的影子有何不同?

6、引导总结:观察范围随着观察点和观察角度变化而变化。。

(三)、活动三:猫捉老鼠(课件出示)

我们都知道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当猫看到老鼠就会扑上去捉住它,有这么一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到残墙的后面,可是小猫在残墙前,小老鼠可以在哪个区域活动又不会被小猫发现呢,你们愿意帮助它解决这个问题吗?

1、请你在第35页图2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教师课件演示)

四、拓展交流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与同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本节课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大,在宇宙中也有一些自然现象与影子有关,请看神奇的日食、月食。(课件展示)

六、拓展延伸;

晚上与家长在路灯下散步,当走向路灯时,你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远离路灯时呢?(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观察的范围

观察点﹒ 阻碍点 观察范围

高 大

变化 变化

观察鸡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7页。

教学目标:

1.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5.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6.对学生进行保护珍稀动物、关心集体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自己制作的课件、玩具恐龙5只、雕塑照片20张,数码照相机一台。学生8人一组围桌而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从实际切入。

激趣:小朋友们,你们照过相吗?哪位同学给别人照过相?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台照相机,谁想给大家拍照呢?(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拍照。)

谈话:你可真像个小摄影师!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他拍的怎么样!(教师操作、屏幕出示刚才在不同位置拍摄的照片。)

提问:大家觉得拍的怎么样?你最喜欢哪一张?这张他是站在什么地方拍的?拍的是这位同学的哪一面呢?(学生讨论、回答,课件点击,对应的照片放大。)

生1:我最喜欢正面的,站在她的前面,拍的是她的正面。

生2:我最喜欢侧面的,站在她的旁边,拍的是她的正面。

2.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说的真不错,要想拍出好照片,就要仔细观察物体,找到最佳位置才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出示课题)

[设计说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拍照活动巧妙引入,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知。]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构建新知。

(1)本位观察:

谈话:(出示玩具恐龙)这是什么?你们知道都有哪些恐龙?大家看,老师手里的这只恐龙是什么样子的?

生1:背上有尖尖的刺,锋利的牙齿,白白的肚皮,手细细的,有尖尖的爪子。

生2:眼睛是翘起来的,样子很凶猛。

要求:老师为每一组也准备了一只恐龙,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了这只恐龙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课件出示从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拍摄的恐龙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和屏幕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

生1:我看到了正面,它有尖尖的爪子、粗粗的腿。和第二幅图是一样的。

生2:我看到了侧面,它有粗壮的腿。和第四幅图是一样的。

生3:我看到了背面,它有尖尖的刺。和第一幅图是一样的。

谈话: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想统计一下人数,请看到恐龙正面的同学站起来。看到侧面的同学也站起来。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你们看到的是哪一面?

(2)换位观察:

要求: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教师做手势表示)走到本组的下一张位子上去。你们现在看到的恐龙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那你现在看到了恐龙的那一面?

生1:我看到了侧面,刚才看到了前面。

生2:我看到了背面,刚才看到了侧面。

质疑: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们绕了一圈。

生2:我们绕了一圈,我们一大组的同学位置都改变了。

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位子,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恐龙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3)全面观察: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一个位置观察恐龙?好,那你们想到哪个位置就到哪个位置去观察吧!(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位置去观察。)

提问:你到哪个位置去观察的?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

说明:这是老师绕着恐龙一圈拍摄到的录像,我们来看一看吧!(课件展示玩具恐龙旋转一圈的画面、可以定格。)

(4)课间小歇:

教师:刚才我们观察了恐龙,你们想不想到恐龙生活的地方去看看呀?看看恐龙都在干什么!(课件演示恐龙电影场景片段。)

(5)情感交流:

教师:看过之后,你都想对恐龙说些什么?

生1:那些小恐龙真可爱,我都想养一个。

生2:恐龙的世界真漂亮,我都想去看一看。

谈话:你们知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恐龙了?由于自然的原因,恐龙已经灭绝了,可是还有一些动物也快要灭绝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巩固新知。

(1)做一做

谈话:(课件同步)这时,开来了一辆汽车,恐龙们都很好奇,围着这辆汽车,想看个究竟。(课件出示恐龙围着汽车图)这是汽车的哪一面?(逐一设问)这四只恐龙分别看到了汽车的哪一面?同座两人相互说一说。(注意左侧面和右侧面的区别。)

(2)摆一摆

教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物体,比如说:书、书包、铅笔盒……你观察过吗?现在,请每组的小朋友把自己的数学书放在一起,理成一摞。看一看,数学书都是什么样的?你看到数学书的哪一面?你能看到几个面?(学生操作,回答。)生1:我看到了侧面,我能看到3个面。

生2:我看到了正面,我能看到2个面。

(3)找一找

实例:大家知道吗,开学以来,只要我们班级的桌椅坏了,总是有一位同学把它修好,可是却没有留下姓名。老师一直调查不出来。在星期六的时候,老师正好看到了这位同学和他的爸爸一起为班级修理课桌,老师悄悄的拍下了这些镜头。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呢?(课件演示班级学生修理课桌的场景只有背影和侧面)你们能猜出来吗?(学生议论纷纷)为什么这么难猜?那我们只要看到他的哪一面就知道他是谁呢?(课件演示正面。)

小结:我们大家应该向他们学习,为大家服务。

[设计说明:我采用学生喜爱的玩具恐龙为素材,通过3个层次的观察活动即本位观察、换位观察、全面观察亲身体验到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恐龙的样子是不同的。由实物到照片,形象直观。遵循了儿童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认知规律。在巩固阶段,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把教材的练习1进行了改造,使得新课教学以恐龙为主线展开。并且以好人好事为教学资源,进行了思想教育,也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体验成功、实践新知

1.实地观察。

教师:老师还拍下了几张我们学校的照片,你们看,这是哪儿?(出示学校雕塑)我们学校的雕塑漂亮吗?你仔细观察过吗?今天我们学的就是观察物体。就让我们一起去观察我们学校的雕塑吧!(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学校雕塑。)

2.操作实践。

教师:咦,还有几张照片,老师想起来了,不小心撕坏了就在你们的桌子上,你能帮助老师把它拼出来吗?就让我们来一次比赛,根据刚才观察到的雕塑的样子把它们拼好!(学生两人一起拼图。)

提问:这张照片拍的是雕塑的哪一面,是站在雕塑的哪一面拍的?

生1:我们拼的这张照片是雕塑的正面,站在大门口拍的。

生2:我们拼的这张照片是雕塑的侧面,站雕塑的侧面拍的。

3.活动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设计说明:在实践部分,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后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拼图的活动为载体,只有经过仔细观察,才能完成任务。让学生感到形式活泼、新颖,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观察鸡教案篇4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39页例2,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简单立体图形组合,辨认从不同方面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并能判断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并且判断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学会辨认从不同方面观察到的多个物体的开关和相对位置。

教具学具: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新授课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出示球体和圆柱体平面图,让学生辨认它们是从哪个方向上看到的。

2、指名回答,并让学生对照实物进行观察、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三、深入思考:

1、出示正方形,这是老师看到物体的一个面,同学们猜一猜这个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2、出示正方体、特殊的长方体、圆柱体加以验证。

3、现在我们不能根据这个图片判断它是什么图形,那需要增加什么条件呢?

三、巩固练习:

1、出示p39做一做图,则才是确定一个图片的形状,如果是两个以上的组合图形呢?能确定他们的形状吗?

师提供实物加以验证。

2、p40第3题。

先独立思考,再指定学生回答,最后提供实物加以验证。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发现呢?

五、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课后小记:

由于有例1的教学做基础,本课我仅有10分钟不到的时间即完成了新授知识的教学,后面剩余大量时间都是让学生做练习。当完成39页做一做时,学生共出现以下六种结果:

1、球体、圆柱;

2、球体、正方体;

3、球体、长方体;

4、圆柱、圆柱;

5、圆柱、正方体;

6、圆柱、长方体。

可就在这时班里有一名学生(王志龙)指出圆锥也可以从上面看到圆形。虽然圆锥应该到六年级学生才正式学习,但在生活中他们早已对它不陌生,老师必须正确加以评价。我有些困惑:圆锥从上面看到底是圆形,还是圆形的中间还有一个点呢?

观察鸡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5个棱长5厘米的小正方体纸盒,

教师准备5个棱长是15厘米的立方体纸盒,正方形纸板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老师带来了一个搭好的立体图形,(出示用4个搭好的)(仔细观察)从不同的方向看,你能看到什么形状?在题卡上画一画

2、汇报: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画的?

正面:演示(平移情况)

上面、右面,(说说怎么想,怎么画的)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立体图形的形状,并画下来。

1、师:现在老师增加了难度,看看你还能画出来吗?

2、先观察:难在哪了?

a认识数量上增多了:(原来是几个,现在是几个?)

师:大家数数是5个吗?指指被谁挡住啦?

师:如果把遮挡的这些立体块变成透明的,那么被遮挡的就能看见了,是吗?

b、数量增多,为什么就难了?(教师演示)

(数量上的增多,会引起(带来)形状上的更多变化,就难了)

师:现在是5个,如果是6个,7个,或者摆的更多呢,那么就更复杂了,这节课我们就只研究用5个小立方块来搭物体(揭示课题,板书)

3、师;现在难度增加了,还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 (可以借助摆来帮助我们),那好,就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画一画。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的发展,要以观察物体为载体,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抽象的东西理解起来有困难时可以把它形象化(即通过实物的摆来观察可以降低难度,帮助解决问题这一手段、方法)

4、汇报:

师:你看见的每个面是什么样的?怎么画的,把它摆在黑板上。

请同学到前面边看边说你怎么想的,其他同学仔细看,认真听。

正面: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平移后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形状。

上面:师:谁看到了他在观察的时候和刚才那个同学有个不一样的动作?为什么会有这个动作呢?

师:a我们可以调整观察的角度,使你正对着要观察的面。

b还可以怎么做?也可以转动这个物体,让要观察的面对着你。

左面:学生先说,师:结合你手中的看看,他说的对不对。

师:如果给的不是具体的实物,而是立体图形,看大屏幕上的,这个时候再看左面,,怎么办?

师:看不见的,有难度,就需要我们靠头脑去想象,要想很好的去想象,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动手摆,仔细观察,来帮助你丰富你的想象。看来摆也很重要。

5、现在老师给你2分钟,用5个小立体块自己摆图形,再分别画出这三个面的形状,看谁摆的多?

用手势告诉我,你们都摆了几种?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摆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头脑中会有了深刻的印象。你们画的都对吗?

6、师:现在搞个小比赛,同桌之间,你摆一个他摆一个,然后交换过来画出三个面的情况,再交换过来检查,看谁画得准,正确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