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美术上教案5篇

时间:2024-02-22 作者:Indulgence 备课教案

实用的教案是要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实施的,一个有条理的教案能够提供教师所需的教学资源和材料,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六年级美术上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六年级美术上教案5篇

六年级美术上教案篇1

教学目标

能了解身边城市大家普遍认可的标志性建筑,对建筑艺术有初步的了解。

能结合课外调查,画出自己喜爱的标志性建筑;并能选择合适的纸张,尝试设计和制作建筑模型。

能进一步认识城市建筑艺术的魅力,培养感受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建立在广泛的美术文化背景之上,重在指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课外调查实践了解生活中的各种标志性建筑,并在此基础上自由、大胆地进行创作表现,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可做如下安排:

“活动一”:课前准备——欣赏感受——绘画体验——交流感悟。

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分组进行课外调查实践活动,了解本市大家普遍认可的标志性建筑,并做好相应的调查记录。

教学时可从欣赏繁华的香港夜景和雾色中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导入,让学生充分感受一个现代化大城市的文明气息,以及体验建筑与城市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体现的微妙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银行大厦和东方明珠电视塔做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并引导学生根据课前所调查了解到的知识,从功能和形式两个方面分小组交流、分析这两座建筑之所以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甚至城市象征的根本原因,也可安排学生直接向大家介绍自己所了解到的或自己喜爱的建筑,交流调查实践心得。

在对城市标志性建筑有了一定见解之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试着描绘自己喜爱的建筑或者建筑模型,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所画建筑最有特点的部分,以记忆画为主,也可适当加入学生自己的构想,同时,教师可进行简略的绘画技术的相关指导。

作品完成后,师生共同欣赏学习成果。

“活动二”:课前准备——欣赏激趣——自主制作——拓展延伸。

课前可让学生寻找合适的纸材,一般质地较硬但又易于折压的纸是最佳的选择,如:皮纹纸、厚的牛皮纸等等。另还应准备好相应的制作工具,如剪刀、胶水一类。

教学活动可由欣赏已经完成好的建筑模型导入,分析建筑有哪些基本型以及作品是如何来体现建筑的外部形态特征的,思考制作过程可分为哪几个步骤,为学生的创作环节做好充分的思维引导和技术指导。

学生的制作活动可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选择合适的纸张,兼顾色彩的搭配,尝试分工合作。完成后可安排将各组的作品集中起来组合成建筑群或者微观城市模型,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长久的学习兴趣。

拓展延伸环节可从制作材料的多样性来展开讨论,除了各种纸材,我们还可以运用生活中许许多多废弃的材料来进行建筑模型的设计和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选择

本课将欣赏和创作融为一体,并结合了一定的课后调查实践艏动。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并成立本地标志性建筑调查活动小组,课后还可以举办“展望未来城市”、“我是小小建筑设计师”等小型的建筑模型展示活动,邀请其他班的同学一起来观看展览,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立志肩负起作为一个新时代接班人建设祖国、美化家园的历史重任。

教学建议

1.“活动一”的欣赏感受环节,教师可课前将学生收集到的图片和资料集中制作成多媒体或投影片,在教学中让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对建筑的设计思想、风格特点、外形结构做简单的介绍,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活动二”可以从制作材料的角度出发,合理利用生活中各种废弃物品来进行创作,渗透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制作中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和安全教育,帮助学生养成不浪费、不毛躁的好习惯,使用剪刀、刀片等利器时注意安全,工具和材料应分门别类地进行摆放。

4.可在课后或课堂时间充裕的情况下,针对“学习屋”的提示展开小型的讨论会,交流归纳一下影响建筑成为标志性建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谈谈对这些因素会产生哪些具体影响的看法,培养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关心和敏锐的洞察力

六年级美术上教案篇2

一、教材城市灵光分析

城市灵光从秦长城、明清故宫到现代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城市灵光由古至今,建筑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建筑艺术是占据庞大空间的立体造型艺术,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产物,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城市灵光它见证了人类社会漫长而伟大的发展历程。城市灵光同时,建筑的风格特点、外形结构也随着人类政治、经济的变迁与审美观念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呈现出更多的变化。建筑是综合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建筑的艺术美不仅表现为单纯的视觉意义上的形式美,同时也蕴涵着精神和物质生活方面的功能美。在矗立着一座座钢筋森林的现代城市之中,优秀的建筑更是成为其标志甚至象征。本课以“城市灵光”为题,围绕城市标志性建筑展开学习活动,通过画自己喜欢的建筑以及制作和设计建筑模型,在让学生了解身边建筑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材城市灵光以建筑图片欣赏入手,主图为香港繁华的夜景,其中高高矗立的为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中国银行大厦。在大片闪烁着霓虹灯光的建筑群中,无论是高度,还是整体的风格造型,中国银行大厦都充分体现出了标志性建筑的独特风范和气势,为香港这座不夜之城增添了更加迷人的光彩。

主图下方的另一图片为高耸在迷雾中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提到东方明珠,人们总是不约而同地想到上海,它是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标志。雾色掩映中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相望,人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两个巨大的球体,以及仿佛马上就要划破云霄的高高的塔尖,突显出了它有着美好曲线的“身段”。本课通过这两张图片将学生带入一种美的艺术情境,充分感受到城市标志性建筑中所蕴涵的视觉审美特点和特有的魅力,初步了解其之所以成为标志性建筑的真正原因。

本单元城市灵光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活动一”让学生通过课外调查,了解身边城市的哪些建筑是大家普遍认可的标志性建筑,及时记录自己喜爱的建筑的造型特点,并结合课外调查,画一画自己喜爱的标志性建筑;“活动二”是让学生选择身边合适的纸材,设计和制作建筑模型。活动安排体现了“看看——画画——做做”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身边标志性建筑的基础上设计和制作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在活动的同时感受城市建设的意义,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作为一个新时代接班人建设祖国、美化家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能了解身边城市大家普遍认可的标志性建筑,对建筑艺术有初步的了解。

能结合课外调查,画出自己喜爱的标志性建筑;并能选择合适的纸张,尝试设计和制作建筑模型。

能进一步认识城市建筑艺术的魅力,培养感受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建立在广泛的美术文化背景之上,重在指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课外调查实践了解生活中的各种标志性建筑,并在此基础上自由、大胆地进行创作表现,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可做如下安排:

“活动一”:课前准备——欣赏感受——绘画体验——交流感悟。

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分组进行课外调查实践活动,了解本市大家普遍认可的标志性建筑,并做好相应的调查记录。

教学时可从欣赏繁华的香港夜景和雾色中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导入,让学生充分感受一个现代化大城市的文明气息,以及体验建筑与城市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体现的微妙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银行大厦和东方明珠电视塔做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并引导学生根据课前所调查了解到的知识,从功能和形式两个方面分小组交流、分析这两座建筑之所以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甚至城市象征的根本原因,也可安排学生直接向大家介绍自己所了解到的或自己喜爱的建筑,交流调查实践心得。

在对城市标志性建筑有了一定见解之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试着描绘自己喜爱的建筑或者建筑模型,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所画建筑最有特点的部分,以记忆画为主,也可适当加入学生自己的构想,同时,教师可进行简略的绘画技术的相关指导。

作品完成后,师生共同欣赏学习成果。

“活动二”:课前准备——欣赏激趣——自主制作——拓展延伸。

课前可让学生寻找合适的纸材,一般质地较硬但又易于折压的纸是最佳的选择,如:皮纹纸、厚的牛皮纸等等。另还应准备好相应的制作工具,如剪刀、胶水一类。

教学活动可由欣赏已经完成好的建筑模型导入,分析建筑有哪些基本型以及作品是如何来体现建筑的外部形态特征的,思考制作过程可分为哪几个步骤,为学生的创作环节做好充分的思维引导和技术指导。

学生的制作活动可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选择合适的纸张,兼顾色彩的搭配,尝试分工合作。完成后可安排将各组的作品集中起来组合成建筑群或者微观城市模型,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长久的学习兴趣。

拓展延伸环节可从制作材料的多样性来展开讨论,除了各种纸材,我们还可以运用生活中许许多多废弃的材料来进行建筑模型的设计和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选择

本课将欣赏和创作融为一体,并结合了一定的课后调查实践艏动。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并成立本地标志性建筑调查活动小组,课后还可以举办“展望未来城市”、“我是小小建筑设计师”等小型的建筑模型展示活动,邀请其他班的同学一起来观看展览,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立志肩负起作为一个新时代接班人建设祖国、美化家园的历史重任。

五、教学建议

1.“活动一”的欣赏感受环节,教师可课前将学生收集到的图片和资料集中制作成多媒体或投影片,在教学中让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对建筑的设计思想、风格特点、外形结构做简单的介绍,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活动二”可以从制作材料的角度出发,合理利用生活中各种废弃物品来进行创作,渗透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制作中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和安全教育,帮助学生养成不浪费、不毛躁的好习惯,使用剪刀、刀片等利器时注意安全,工具和材料应分门别类地进行摆放。

4.可在课后或课堂时间充裕的情况下,针对“学习屋”的提示展开小型的讨论会,交流归纳一下影响建筑成为标志性建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谈谈对这些因素会产生哪些具体影响的看法,培养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关心和敏锐的洞察力

六年级美术上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陶艺的历史和欣赏陶艺的艺术美。

2、尝试自己在老师的辅导下感受制作陶艺的快。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欣赏陶艺和亲手制作一个陶艺作品。

难点是在制作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兴趣不用担心,学生的想象在这堂课也会自然的很丰富,关键是学生可能遇到技术问题而失去信心。课前准备: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前一天的傍晚到附近田里采集黏土。(抛去上面有杂质的部分,挖取下面黄色的土。然后仔细捣,去出小石子和渣滓。然后象揉面一样揉。注意泥的湿度。最后用塑料布包裹起来备用。)还要准备水粉颜料和毛笔。老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易转盘。就是用一快直径20cm的圆形三夹板在圆心的下面丁一棵图钉。然后是每人一把泥塑小刀。还有老师用的课件(有原始人制作陶器和近代制作陶艺的视频,还有丰富的陶艺作品图片。)。再有老师用的陶艺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首先播放原始人制作陶器的视频。一边视频播放一边老师生动的讲解原始人是怎样发明陶器,进而自己也生动的参与表演。营造氛围,调动学生对陶艺的兴趣和制作陶艺的冲动。

二、老师给大家示范陶器的制作,叫上几个学生上来帮忙。情景设计是一群原始人在给自己制作生活用品。

先分工。由一个学生捣土,另外一个学生准备颜料和水,而现在老师故意做出在思考的样子等待。

然后老师开始制作。做好叫这俩学生给陶器彩绘和做装饰。

三、课件展示近代成熟的陶艺制作工艺。展示丰富的陶艺作品。指导阅读课本。

四、学生作业:预设两个方案。

1、可以根据老师刚才的作品制作,然后在其基础上做自己的装饰,包括雕塑上的装饰和色彩装饰。

2、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制作一件自己的陶艺作品。老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技术问题。

五、展示讨论作品:

1、学生自由讨论。

2老师建议性发言。

六、作品陈列,后期处理。

六年级美术上教案篇4

梁平木版年画

重庆市梁平县德合泰年画作坊生产制作的年画、原生态雕版印刷术,套印出的绚丽风景,连同心中,泉水般涌动的,天地精气,驱邪纳福。年画,门神纸张彩用当地百家竹做原料,生产的二元纸,全木板套色印刷、纯手工技艺。有三,四百年的历吏,传统文化、色彩鲜艳柔和,但不刺眼、使人百看不厌,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研究和收藏。

徐家辉,梁平木版年画第六代传承人。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习木版年画,师承于其祖父徐典隆,得到其祖父的真传,在传统技法上,不仅继承了传统水印木版年画的工艺流程和川派雕刻技术,也吸取了微派、金陵派的雕版套色技艺。在其祖辈“德和泰”的传人精心指导下,制作的木版年画以墨线为骨,刻版套印,线条缜密繁夏,表现细腻,色彩丰富浓艳,对比强烈,构图饱满,主次分明,在匀称中求变化,在静谧中显灵动,有着浓厚的地方民间色彩和芳香的泥土气息,凸显出一种粗犷野俗,浑厚凝重的原朴之美,全国独具特色,自成一派。

徐家辉制作的梁平木版年画《盗令出关》在2006年全国木版年画联展,得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专家王树村老先生的高度赞扬,并被收入《中国美术全集》;2008年徐家辉代表梁平木版年画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展示,出国在奥大历亚、英国、德国、土耳其、澳门向国际友人展示中国的地方文化,并多次在:中央、北京、重庆、陕西、四川、及梁平等电视台对其制作传统的梁平木版年画作了专题报道。

六年级美术上教案篇5

第一课明与暗

教学目标:

1.了解物体在光照射下所产生的明与暗。

2.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教具准备:

球体、立方体石膏模型数个、射灯、静物桌、衬布、范画两幅

第1课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出示素描范画,说说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

小结:这些作品都是用明暗造型方法表现的石膏体。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明暗怎样产生的。

①把一张白纸放在灯光下观察,它的表面上有没有明暗变化?

②把纸卷一下,观察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总结:有了从明到暗的渐渐过渡。

③把纸折一下,放到灯光下,有什么变化?

总结:明和暗有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对比非常强烈。

④把纸揉皱了,在灯光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总结:纸上出现了丰富的明暗变化。

2、通过观察,你能总结出明暗是怎样产生的吗?

总结: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变化。

三、观察体会

1、把石膏球体摆在桌上,观察光线照射时,我们有什么发现?球体的亮部有没有明暗变化?暗部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总结:光照后,球体表面出现了明、暗半球。球体的明暗变化比较复杂,而且是逐渐转变的,可概括为: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侧面受光面),暗面(即没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线(区分明暗两部的界限),反光(侧面环境光影响),投影(物体挡住光源产生)。

2.出示石膏几何体观察,找找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绘画中,画出优秀的作品。

第2课

教学目标:

1.了解物体在光照射下所产生的明与暗。

2.学习用铅笔表现石膏立方体或圆柱体的明暗关系。

教学重点:

初步运用物体的明暗画法规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教具准备:

球体、立方体石膏模型、射灯、静物桌、衬布。

教学过程:

一、演示绘画

同学们,怎么作素描画呢?

师用铅笔画素描的形式表现圆柱明暗关系,并讲解画法。

1.整体观察分析。确立光源方位,找出明暗交界线所在的位置。

2.起稿。直线画出圆柱的结构轮廓;标出明暗交界线、投影。

3.铺大色调。铺出暗面、投影的基调。(注意:用直线排成块面,顺着球的弧面画;投影近实远虚。)

4.细致刻画。从明暗交接线入手,先画出背光面基本调子;背光面近暗远灰,但不能比受光面的灰调亮;再从明暗交界线向亮调子由深到浅过度;亮调子用较硬铅笔画。

二、学生实践

1.选择立方体或圆柱体画明暗素描,师巡回指导

2.注意把握以下问题:

a、灰调过少或高光位置不对;

b、明暗交界线不准;

c、投影不准;

d、排线问题;

e、反光太亮。

三、欣赏讲评

1.展示作品,学生欣赏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总结

通过同学们动手作画,谈谈你的感受。

这节课我们运用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表现了石膏几何体的立体感,希望同学们能观察生活中各种不同物体的明暗,并用画笔把他们描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