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让课堂变得更加活跃,我们需要让同学们爱上课堂,这依赖于教案的写作,教案是教师为了提高上课质量事前书写的文字报告,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乘法口诀表的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乘法口诀表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本班具体情况,让学生独立编写出7的乘法口诀,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会用乘法口诀计算7以内的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会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自主编写7的乘法口诀。
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复习
63=64=55=62=67=
48=59=75=39=47=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通过对话引入新课。
2、出示表格:请同学们把这个表格填完整,(出示书本第74页表格)我们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哪2个星期有几天?3个星期又有几天?4个星期、5个星期、6个?7个......?你们能算出来吗?
3.学生小组讨论填表.
4.小组汇报(展示学生所写的表格)比一比谁写的好.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来?(一个星期有7天,2个星期就有2个7就是27=14......7个星期就有7个7就是77=49你是怎样算出49的?)
5.如果让你看着乘法算式边能编出口诀吗?打开书本第74页:编出7的乘法口诀。编出一句口诀后能写出另一个乘法算式吗?请把另一个算式写在书上。
6.学生独立编写口诀。
7.读口诀,背口诀。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很快记住口诀.
8.谁能马上背出来?你是用什么方法背的?
三.练习设计
1.看口诀写算式
七八五十六七九六十三六七四十二
2.把口诀补充完整
七八()七九()三七()五七()
六七()一七()七七()四七()
3.想一想,算一算
47+7=
72+7=
87-7=
47+27=
(提示:能用今天所学的口诀来计算吗?)
四.总结: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五.课后小测:口算比赛
17=74=37=
76=97=77=
87=27=71=
72=75=68=
47=67=57=
79=73=78=
六.作业书第75页第2-3题
七、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在已学了2--6的乘法口诀基础上再学习新的乘法口诀,因为已经有前面的基础所以我就让学生自己独立编写出口诀。为了让学生能保持对学习的兴趣,我没有按照前面的学习模式进行,而是让学生编了口诀后看口诀再写出另一个算式。这样经过大量的读和写使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口诀。在练习中的第3题我想可能只有中上的学生能够做出来。但是想不到基本上全班都能做出来,而且学生都很兴奋,很开心。在最后的课后小测题中给了2分钟只有3个同学没按时完成。全班43人错2题有2人错1题有8人,其余的全对,全对的占76.6%。
乘法口诀表的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页乘法口诀表,练习二十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口诀表,使学生知道利用表格来整理知识比较简捷、清楚,懂得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会比较熟练地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式题。
3、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探索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乘法口诀表动态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以小组为单位(4~6人一组),每组准备全部乘法口诀卡片(一张卡片一句口诀)。
教学过程:
一、自主整理全部乘法口??
1、回忆所学乘法口诀。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学过关于几的乘法口诀?各有几句?全部乘法口诀共有多少句?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4~6人一组),共同回忆、计算。然后请部分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的结果。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归纳。
(1)学过的乘法口诀是:1~9的乘法口诀。关于“1”的乘法口诀有1句,关于“2”的乘法口诀有2句……也就是关于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
(2)全部乘法口诀的句数是:1+2+3+4+5+6+7+8+9=45(句),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种:
①数全部乘法口诀卡片,共45张。
②按上面算式中数的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连加。
对于能找到第3、4种简便算法的小组,给予奖励。
2、整理所学乘法口诀。
提问:“怎样整理45句乘法口诀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由于学生有了2~6的乘法口诀的整理经验,估计多数小组的学生会将45句口诀(卡片)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好,形成一个有结构、有系统的表格,如教材所示。
3、展示乘法口诀表。
请各小组将自己整理的结果在投影仪上展示。对整理得有结构、书写整齐美观的小组给予奖励。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自己也和大家一样,整理了全部乘法口诀,并将整理的过程动态地展示出来。
(1)先出示。
(2)接着出示,整齐的排在的下面。
(3)依次出示3、4、5、6、7、8、9的乘法口诀,按教材的排法排好,就形成了一张乘法口诀表。
二、探索乘法口诀表的内在规律
提问:“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这张表,说一说有什么规律(或特征)。
学生仍然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里说,然后在全班交流。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三、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1、复习口诀的含义。
任意挑出一句乘法口??
(两个因数不同的),让学生说说它表示什么意思。如“七八五十六”,使学生知道它既表示8个7相加是56,又表示7个8相加是56。
2、以游戏的方式开展用口诀进行计算的活动。
(1)已知两个因数求积的游戏。
方法是:请一位学生随意说出一个两位数,另一位学生则将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相乘,并算出结果,如果结果又是一个两位数,再将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相乘,直至结果是一位数或零。
如,一位学生说:“79”,另一位学生则口算:7×9=63→6×3=18→1×8=8;一位学生说:“58”:另一位学生口算:5×8=40→4×0=0(告诉学生0和一个数相乘得零)一位学生报了3个数以后,互换角色进行。
(2)已知积求两个因数的游戏。
方法是:一位学生说一个积(两个一位数相乘的积),另一位学生则说出相应的口诀。如:一位学生说“24”,另一位则说:“三八二十四”、“四六二十四”。
这两个游戏可在两人间进行,也可在一人和全班其他学生(或小组其他成员)中进行,还可在师生间进行,由教师说数,学生写算式。
四、课堂作业
1、做练习二十的第1题。
(1)可让学生先观察表中出示的那一斜行数和中数的特征,然后填数,并涂上颜色。
(2)将表格填满以后,再引导学生整体观察这张数表,看看还能发现什么规律。如,由于将那一斜行数涂了颜色,学生能较快地悟出这行数就是这张数图的对称轴,两边对应方格里的数是相等的。学生发现的规律也许有很多,说出来都应给予鼓励。
2、做练习二十的第2题。这题应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可让家长协同学生做好学具。学具做好后,学生在家中或在课内都可用它进行表内乘法口算的练习。
3、做练习二十的第3题。由于这是第一次出现填最值的练习,教师应先引导学生看懂题意,让学生弄清“最大能填几”的意思,可分两步引导:
(1)先让学生思考:“()里能填几?”如,()×4<29,学生会说在()里能填1~7。
(2)再让学生思考:所填1~7中,谁最大?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完成其他几题的练习。
乘法口诀表的教案篇3
教学重点:
总结、归纳7的口诀并会运用。
教学难点:
7的乘法口诀的总结和归纳。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瓢虫吗?说一说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见过瓢虫?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交流后,教师介绍七星瓢虫。这节课我们来看看七星瓢虫身上有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观察6页情景图,师:观察这幅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汇报后,师谈话:我们已经学过2—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就利用七星瓢虫身上的七个星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出示课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1.学生自己试着总结7的乘法口诀。
2.小组交流后小黑板板演。(教师巡视,随机提问。)
3.全班交流,小组讲解员讲解总结口诀的方法和过程。
4.学生在书上书写7的乘法口诀。
5.观察7的乘法口诀,让学生说一说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然后讨论:如果总结某一句口诀该怎么办?如想知道四七是多少,你有什么办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三、专项练习
1.自己记忆7的乘法口诀。
2.练一练1题对口令。
四、课堂小结
师:回想我们刚才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和问题?
五、综合练习
1.练一练第2题:孔雀开屏先让同学把得数写在书上,然后交流自己是怎样算的。重点是让学生用口诀来计算乘法算式。
2.练一练第3题:找朋友。教师课前准备找朋友活动中写有算式和得数的卡片,发给同学们,看谁能很快找到朋友,大家一起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然后让所有同学在书上连线。
3.练一练第4题:直接把得数写在课本上,交流时说出用哪句口诀计算。
乘法口诀表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课堂师生的共同学习,归纳整理全部乘法口诀,使学生理解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并掌握全部乘法口诀。
2、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计算表内乘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汇报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感受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理乘法口诀表,培养学生归纳探究的能力。
难点:掌握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
一、整理乘法口??
1、回忆所学的乘法口??
提问:我们已经学了几的乘法口诀?各有几句?全部乘法口诀共有几句?你是怎样知道的?
2、师生共同归纳学过的乘法口诀。
(1)我们已经学了1-9的乘法口诀:1的口诀有1句;2的口诀有2句;3的口诀有3句;4的口诀有4句···
(2)全部乘法口诀的句数是:
1+2+3+4+5+6+7+8+9=45
(3)整理所学的乘法口诀。
师:怎样整理45句乘法口诀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小组讨论。
(4)各小组汇报分类方法。
二、探索规律
师: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这张表,说说有什么规律或特征。
1、小组合作观察整理好的乘法口诀表,找规律。
2、小组汇报。
①横着看;②竖着看。
3、找一找,哪些口诀得数相同?
学生分小组共同找,然后汇报寻找情况。
预测:共9组18句。(4、6、8、9、12、16、18、24、36)
4、看一看,哪几组口诀积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位置互换了?
也请学生汇报分组寻找情况。
5、谁能帮大家总结一下两个乘数相同的乘法口诀有哪些?
同桌讨论,举手发言。
6、介绍课本86页“你知道吗?”
三、记口??
1、同桌互相对口令练习。
师:哪几句乘法口诀难记?哪几句乘法容易出错?怎样记这几句乘法口诀?
2、师生互相对口令。
3、教师写出一些数字,学生抢答说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4、小组围成圈拍手背乘法口诀。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乘法口诀表的教案篇5
教材说明
教科书从这里开始教学有关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应用题。教科书首先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因为教学有关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应用题,首先要给学生建立“倍”的概念,必须联系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也要联系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这样安排教学就比较顺利。这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稍困难些。教科书注意加强实际操作,先通过让学生摆小棒,建立“倍”的概念,把几倍与以前学过的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联系起来。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摆圆形,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使学生明确求12是3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3。因此,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只是说法上不同,在数量关系上是一样的。这样,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练习题的编排,先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等练习题,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然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题和以前学过的题的混合练习,使学生掌握题里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此外,还注意带着练习已学过的表内乘除法计算。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3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例4、例5,完成练习二十一中的第1~15题。
2.教学第71页例4时,先让学生动手摆小棒,第一行摆2根,第二行摆6根。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第二行的小棒不要一根一根地摆,而要2根2根地摆,要让学生看到第二行一共摆了3个2根。
(2)第二行第一次摆的2根小棒要和第一行的2根小棒对齐。
(3)第二行的3个2根,每2根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间隔大小要适宜,要让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是3个2根。摆完以后,问学生:第二行摆了几个2根?学生回答第二行摆了3个2根。进一步说明:第一行有2根小棒,第二行有3个2根,我们就说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3倍。教师还可以在第二行再添2根,紧接着问学生:现在第二行有几个2根?是第一行的几倍?以帮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
3.教学例5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动手摆圆片,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8个(8个圆片要紧挨着)。然后,教师可启发学生想:第一行摆的圆片是几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几倍?为什么?怎样挪动第二行的圆片可以看清楚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几倍?如果第二行摆12个圆片呢?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倍的概念。
4.在做教科书第71页“做一做”中的习题时,要注意问学生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先在红花下面,仿教科书上的样子画弧线,清楚地看到10里面有5个2,所以红花是黄花的5倍。
5.教科书第72页例6,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解答这一应用题,关键是把几倍的概念同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联系起来。教学时,先让学生把题意理解清楚:给的什么条件,求的什么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图得出:小鸡有12只,小鸭有3只。要求小鸡的只数是小鸭的几倍,就要看12里面有几个3。12里面有4个3,我们说12是3的4倍。所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要用除法计算,12÷3=4。
这里要提醒学生注意,倍不是单位名称,得数4后面不要写“倍”字。
6.关于练习二十一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1题,先要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再提问:第一条线段长多少厘米?第二条线段呢?8里面有几个2?所以第一条线段是第2条线段的几倍?
第2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明确要求台灯价钱是台历价钱的多少倍,就要求24里面有几个4。
第3题,要使学生明确12里面有几个6就是12是6的几倍。
第7题,要让学生认真分析要求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几倍,必须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分清题里的数量关系,再解答。
第8题,做完以后还可以问:儿童伞比大黑伞便宜多少元?通过这道题可以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数量可以有不同的比较方法: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或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第16题,让学生认真观察题里给出的3个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编出两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除法应用题。
7.练习二十一后面的思考题,因为除数是6,商是4,所以看颠倒了的被除数是24,原来的被除数应该是42,正确的商应该是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