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让课堂活跃起来,我们需要提前制定好相关的教案,教案是老师为了更有力把握知识点预先起草的文字报告,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和入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和入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习使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变化进行演唱。要吐字清楚,以表现勤快人和懒惰人的不同形象。
2、积极参与创编新歌词,基本做到独立地即兴编出新词并即兴唱出。
3、学习三人一组、合作地编和唱,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请幼儿回家观察父母在厨房里干的事情,并把它说来。
活动过程:
1、唱第一段歌曲。
(1)教师请幼儿谈谈:勤快人在厨房里可以干什么事情。
(2)教师示范唱第一段歌曲。
(3)教师带领幼儿琴声学习演唱第一段。
2、创编第二段歌词。
教师创设情境:懒惰人在厨房不做炒菜、煮饭、蒸馒头这些事情,把这些编在歌里,并把它唱出来。
3、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变化唱出两段歌词。
4、创编新歌词。
(1)教师启发幼儿想出勤快人在厨房里干的其他事情,并把这些事情编成歌词填到曲调唱出,且对应地唱出懒惰人不干这些事情的情景。
(2)教师启发幼儿想出勤快人在其他地方干的事情。且对应地唱出勤快人干这些事情的情景。
5、合作地编和唱。
教师提醒幼儿连贯的唱出第三、四、五、六小节,中间不能停顿,且完整地唱出,并注意强弱、快慢的变化。
人和入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自然的声音歌唱,吐字清楚,正确的表现出歌曲的节奏,能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勤快人和懒惰人的形象。
2、启发幼儿能够并喜欢为勤快人、懒惰人编出新的歌词,并能独立的即兴唱出。
3、组织幼儿三人一组合作的编和唱,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重点:
能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勤快人和懒惰人的形象。
难点:
为勤快人、懒惰人编出新的歌词,并能独立的即兴唱出。
活动准备:
请幼儿回家观察父母在厨房里做事。
音乐。
活动过程:
1、倾听歌曲,了解歌词内容,学唱第一段歌曲。
勤快人在厨房里可以干些什么事情?
教师清唱歌曲第一段。
来领幼儿随琴声演唱歌曲第一段,稍放慢速度,以达到"吐字清楚"的目的。
2、创编第二段歌词并演唱。
教师提出情境,鼓励幼儿想象,并进行创编。
想一想把这些编在歌词里,并把它唱出来。
3、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变化唱出两段歌词。
歌词中的勤快人、懒惰人是怎样劳动和睡觉的?
他们谁的动作快?谁的动作慢?谁的动作有力量?谁的动作没有力量?
教师启发幼儿不同表情,通过力度和速度的不同演唱歌曲。
4、创编新歌曲。
启发幼儿想出勤快人、懒惰人在厨房里干的其他事情,并编成歌词。
启发幼儿想象勤快人在其他地方干的事情,并编成歌词。
5、合作的编和唱。
提醒幼儿连贯的唱出三、四、五、六小节,中间不能停顿,且完整的唱出强弱、快慢的变化。
人和入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尝试用不同速度唱出勤快人和懒惰人的音乐形象。
2.理解勤快人和懒惰人在厨房中的各种表现,知道自己要做个勤快人。
活动准备:
1.课件
2.歌曲旋律
活动过程:
一.练声
1.我们一起握手
t:我们一起来握手吧!一起和大鼓做游戏吧,这次节奏变了,小耳朵听好!
2.复习歌曲《办家家》
t:今天来了这么多客人老师,我们把这首好听的歌送给客人老师。
二.引导性谈话后,观看课件上半部分,理解第一段歌词。启发孩子谈谈勤快人在厨房里可以干什么事情?
1.引导性谈话
t: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个小客人,看,是谁呀?他们两个谁是勤快的谁是懒惰的,为什么?
教师小结:喜洋洋是聪明的,因为他很爱动脑筋,所以他又是勤快的,懒洋洋只喜欢睡觉和吃东西,不喜欢做事情他是懒惰的。
2.观看课件
t:今天,我们厨房里也来了个勤快人和懒惰人,有个勤快人呀正在厨房劳动,仔细看一看,他都在干些什么呢?
t:他在炒菜,他在煮饭,他还在蒸馒头,
t:他一共做了几件事情,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可请个别幼儿连贯的说勤快人所作的事情)
三.学唱歌曲(通过听、说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歌曲)
1.学唱歌曲第一段
t:原来勤快人在厨房做了这么多的事情,我想把勤快人做的事情唱出来。听一听,勤快人做的事情,我唱了几次?
(1)幼儿说有节奏歌词
t:你们想不想来试着唱一唱呢?先跟着老师把歌词说一说吧!
a.跟着老师一起来说
b.老师说孩子接
t:这次我要增加难度了,江老师说前面的你们接后面的,好嘛?
(2) 幼儿尝试着跟着钢琴唱
t:歌词我们都会说了,那我们跟着钢琴来试着唱一唱吧!(可以加上拍手动作)
(3)幼儿能够稍微加快速度演唱
2. 学唱第二段
(1)t:厨房里还有个懒惰人,看看他在干什么?
(2)游戏,创编第二段歌词
t:唱的有些累了,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叫说相反,是这样玩的:江老师说一句话你们说的要和我相反?我们来试一试,例如:他在拖地,他不拖地 。 你们也来试一试吧! 师:他在炒菜; 幼:他不炒菜......师:他还在蒸馒头 幼:他也不蒸馒头
(t:刚刚我们小朋友说的就是懒惰人在厨房里发生的事情,我们也来把他唱到歌曲里!
(3) 教师带领幼儿有节奏的说歌词
t:我们先来有节奏的把歌词说一说吧
(4)钢琴唱一次(慢)
3. 完整演唱歌曲
(1)师完整示范歌曲。
t:江老师要把勤快人和懒惰人的歌连起来唱,那歌曲的名字就叫勤快人和懒惰人,仔细听听江老师在唱勤快人和懒惰人的时侯有什么区别?(速度一样吗?)为什么勤快人唱的快懒惰人唱的慢?
(2)幼儿尝试演唱
(3)给客人老师表演一遍
t:我们把刚学的歌表演给客人老师听吧,你们唱的太小声客人老师可就听不见了。客人老师要听到我们好听的歌声呢。
四.知道自己要做个勤快人
t:刚刚我们表演了勤快人也表演了懒惰人,那我们小朋友想做勤快人还是懒惰人呀?我们小朋友都想做勤快人,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呢?
五.延伸活动
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吧,先围成圆圈,刚刚我们唱了勤快人和懒惰人,我们来一边唱一边来表演动作吧。(老师可以带领孩子做动作)。
人和入教案篇4
一、导入
1、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不同字体的“和”,这是向全世界在展示我们的古老中国的千年文明,一个“和”字道出了华夏子孙立身处世的原则,也道出了我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2、面对这个“和”字,你们想到什么?
和平共处(各个国家、民族之间) 、和谐相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和睦友好(家人之间,家和万事兴) 、和气生财(生意) 、和衷共济(面对困难,地震、雪灾) 、团结和洽(企业)
3、孟子所说的“和”又是什么意思?
二、正文学习
(一)第一则:
1、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哪里?
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二三两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2层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敌军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能够得到好的天时,然而假如这个小城得到了地利,比如城墙高而且坚,护城河宽而且深,武器装备比敌军精良,甲胄比敌兵牢固,粮食比敌兵充足等,那么敌兵就不能取胜,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
第3层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层,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1)何为“得道”,何为“失道”?
明确: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孟子离娄上》)
得道者: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失道者:没有仁德,背离仁的国君
“人和”的最高境界:天下顺之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层?
明确:第4层的作用是在前3层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其次,孟子说的“得道”自然是指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4、本文主要是谈战争中的问题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明确:借战争谈政治、谈治国,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广泛施行仁政,这样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当然也就不用打仗了,即使打仗,也一定会打胜仗。
5、拓展思考:
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
(二)解读2、3、4、则
“人和”相当重要,如何才能做到“人和”呢?
1、第2则: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1)思考:国君要达到人和的境界,必须施行仁政,必须具备仁德。那么就一般的社会成员来说,如何能够营造人和的社会关系呢?
明确:“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人互敬互爱,就能达到人和的境界。
(2)如果有了例外,要面对这种例外,君子要怎么做呢?
明确:自反——反省自己
(3)君子和一般人的不同是什么?
明确:君子和一般人的不同在于君子的居心,当横逆之徒以横暴不顺理来对待他的时候,他一次次问自己是否做到了仁、是否有礼、是否做到了忠,在自己已经切实达到了这些要求,可横逆之人仍然以横暴不顺理来对待自己的时候,他除了视之为禽兽以外,不会跟他们计较。君子的忧虑在己不在人,君子的忧虑不在遇上横逆之人,而在自己的德行不能达到舜那样高的水平,成为天下人的楷模,并且垂范后世。
(4)孟子通过这则短文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君子应该时刻把仁礼当在心上,常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仁礼,也就没有小人那样患得患失的忧虑了,担心的是自己修养方面是否合乎圣贤礼义。
(5)那么这则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明确: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时时处处地反省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2则针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选文3、4则针对统治者。
2、第3则:反求诸己
思考:“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从这句话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明确:凡事没有做好,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才是根本。抓住了这个根本,就可以赢得天下,达到人和的境界了。
3、第4则:推己及人
(1)思考:统治者要做到“人和”还有什么方法?
明确:1)推恩2)发政施仁,制民之产3)治礼义,“驱而之善”
(2)孟子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推恩之心”对于君王成就霸业的重要性,拥有推恩之心是君王“发政施仁”的必要的前提。
三、课文小结:
现代社会是一个张扬个性的社会,我们的确需要个性,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团结。
人和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最讲究和的民族。“和”意味着团结以及这种团结给人们的适意的体验。
今天,我们从学习中了解了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了立身处世的借鉴——“反求诸己”、“推己及人”,让我们在生活中去使用这两种处世之道,营造一个和睦团结的班,创造一个和乐美满的未来。大家有没有信心?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孟子
2、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3、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4、民齐者强。——荀况
5、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薛宣
人和入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节。
2.学习文中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3.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4.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目的。
教学重点
分析三种人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1.通过动作、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鲁迅先生绝望和悲凉的心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接触过许多作品,其中不乏描写贫苦人民凄惨生活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如此贫困呢?
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这样概括中国的历史: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中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同时,鲁迅又把人分为三类:聪明人、傻子和奴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这篇文章——《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二、初步感知,熟悉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3.正音。
三、深入探究,分析形象。
1.识奴才
(1)全篇着墨最多的是哪一个人?
奴才。
(2)奴才出场前鲁迅给了他怎样的评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只要”说明奴才从内心里是接受“这样”的,而“只能”则说明奴才的奴性是不能改变的。
(3)奴才遇到了聪明人,向他诉苦。奴才有什么表现?这种表现代表了他内心的何种感受?而当他得到聪明人的同情的时候,又有何表现?
奴才的表现是流泪,证明他内心悲苦之极。但当他听到“这实在令人同情”的话时却又马上高兴起来。
(4)奴才从悲苦到高兴的转变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奴才真正需要的应该是什么?而这个奴才需要这些吗?
奴才其实只要得到别人的同情(只要这样)就可以了,因此会变得高兴起来。事实上,奴才真正需要的绝非同情,应该是解放。但奴才却不要这些,他认为只要有同情就足够了。
(5)当真正出现了一个真心帮助他,要给他开一扇窗的人时,奴才的反应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
奴才极力反对,因为他并不要解放。
(6)在这种情况下,奴才是如何做的?你注意到他语言中的关键词了吗?根据这个关键词揣摩一下奴才的心理。
当有人来帮助他时,他大声报信:“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这句话中“咱们”一词很值得思考。在奴才心里,他和主人是一家人,不仅甘于受欺凌,还要做其走狗。
(7)请看描写奴才饱受压榨生活的话:“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思考:作者为什么为他设计这样一段打油诗的告白?
奴才经常找人诉苦,很娴熟,不像被压迫,可笑更可悲,更能体现出奴才是甘心安于现状的。
奴才一辈子可以说只做了两件事:忙于诉苦,乐于邀功。
2.辨聪明
(1)聪明人出场,做了哪些聪明事,说了什么聪明话呢?
和许多人一样,聪明人在听了奴才的诉苦之后,安慰奴才:“我想,你总会好起来……”“这实在令人同情。”
(2)当奴才维护主人的利益,聪明人去慰问时,对奴才的所为持何种态度?据此你可以判断聪明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这样说?
聪明人对奴才所为持赞同的态度。这实际上说明他是个伪善圆滑的人,他所说的“你总会好起来”实际上是在敷衍奴才,而最终的赞同也是在敷衍。这种态度正符合其伪善圆滑的特点。
(3)对于奴才,聪明人做了几件事?你认为聪明人所做的事对奴才有无帮助?
两件事:巧于安慰,惯于欺骗。聪明人的做法让奴才有个倾诉的机会,满足了奴才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认为是有帮助的,但从奴才解脱悲苦命运的角度来看,却是起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作用。
(4)思考:鲁迅为什么称之为“聪明人”?说说鲁迅笔下的“聪明人”具有怎样的特点。
鲁迅所谓的“聪明人”,就是善于钻营作伪与不择手段捞取实利美名的卑劣小人,对于这种人,鲁迅疾之如仇,他甚至将之看成是人性的一种劣根性。文中的这个人正具备了上面的特点,故称之为“聪明人”。
鲁迅在《狗猫鼠》一文中说:“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却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而人呢,从能够直立,到能说话,再到能写字作文,自然是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而对于这些善于以做伪来博取美名实利的“聪明人”,鲁迅总是忍不住要去揭露他们,剥下他们身披的庄严美丽的外衣。相形之下,鲁迅更加同情于不会说谎、不会打着“公理”“正义”的旗子而行巧取豪夺之实的“傻子”甚至“笨牛”们。
(5)“聪明人”既有如此的特点,显然,他们的做法只能起到维持现状或相反的作用。鲁迅为什么说“这个社会是不能靠聪明人支持下去的,尤其是中国的聪明人”?
(学生讨论。)
聪明人只有花言巧语,而无实际行动。都如聪明人一样,这个社会就不会有真正的发展。
3.赞傻子
(1)这个世界不需要“聪明人”,那么需要什么人?
傻子。
(2)请大声说出傻子的台词:“混帐!”思考为什么傻子要这样说。
想帮助奴才,对主人的做法感到愤恨,想改变奴才悲苦的命运。
(3)傻子接下来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傻子开始动手砸墙,却被奴才拦住,最终被奴才赶走。
(4)对于傻子的结局,你有什么看法?试分析这一结局及傻子的性格特点。
傻子的结局实际上是意料之中的,因为奴才的奴性不转变,傻子的帮忙只能是空费气力。
傻子让人头疼的地方正是他的“傻”。当奴才与聪明人在一个诉苦、一个同情的默契中维持着既成的秩序的时候,却硬生生地撞进一个见一就是一、见二就是二,不知道世故圆滑为何物的傻子,使原来奴才与聪明人之间以一种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来维持的和谐被撞得裂缝横生,所谓奴才之为奴才,所谓“聪明人”的狡猾与做作,都在这傻乎乎的撞击之下原形毕露。可以说,这里的傻子就像那个实话实说地大声说出“皇帝身上什么也没有穿”的孩子一样,在似乎懵懵懂懂之中,直接用手、用行动撕下了虚伪者的面纱,并引起了哄然的笑声。
显然,傻子之为傻子就在于他的无知——对某些常人以为天经地义、心照不宣的游戏规则的无知,由此导致他简单与执拗的“一根筋”的思维与性格,他是“无可理喻”的,在他面前,人类为自己发明的所有的灵活变通的办法、保全虚伪的面子与尊严的手段全然失效,所有的假面具都摇摇欲坠,所有粉饰的太平都将剥落,所有的巧智与诡辩都将无法通行。
也正因为如此,社会才更需要这样的傻子,去真正改变现状。
(5)既如此,鲁迅为什么还要叫他“傻子”?作者在这里对“傻子”持怎样的态度?
“傻”,只是在聪明人眼中的形象,这绝非真正意义上的“傻”,而应冠以“正直忘我”的概念。作者对“傻子”持赞美的态度,实际上,鲁迅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都可以看做关于某种傻子与聪明人的寓言,在这些作品中,傻子们以各种变相反复出现,有意无意地剥扯着绅士们的庄严的长袍。
(6)探究:在当今社会中,你认为是否还需要这样的“傻子”?
(学生讨论。)
我们需要“傻子”这样敢于坚持真理的人,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7)总结。
奴才——饱受压榨,忙于诉苦,乐于邀功——可悲
聪明人——伪善圆滑,巧于安慰,惯于欺骗——可恶
傻子——无私忘我,甘于拯救,敢于抗争——可敬可爱
(8)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四、总结全文,探究思想。
你认为作者通过写此文,最终的目的是想表达自己的何种思想?
作者实际上非常希望能有那么一天,中国的百姓不再坚持自己的奴性,而学会抗争,因为,希望始终是存在的。
鲁迅先生对社会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目光如炬,洞若观火,他觉得这样的社会是必须改变的,对现实的思考让他感到痛苦,这种痛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可他更痛苦的是他不能找到改变这个社会的具体方法。在《故乡》里,他希望下一代过着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怎样的生活?他没说。他只是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中间包含了鲁迅太多的渴望,渴望中国的民众不再甘于压榨,渴望有一天,中华民族真的走向辉煌。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日本作家增田涉这样回忆:“有一天夜里两三点钟的时候,我走过他所在的大楼的下面,只有他的房间还亮着灯,那是青色的灯光。透过台灯的青色灯罩发出的青色的光,在漆黑的夜里,只有一个窗门照耀着,那不是月光,但我好像感到鲁迅是在月光里……在月光一样明朗,但带着悲凉的光辉里,他注视着民族的将来。”
今天,鲁迅的愿望已经实现,中国人终于摆脱了被奴役的命运,但是,希望鲁迅笔下正直忘我的“傻子”会更多地涌现,这样,我们的中华民族会更加辉煌。
五、联系现实,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同学们,现在如果让你选择的话,聪明人、傻子和奴才三类人,你愿意做哪一种人呢?
“傻子!”
请大家理直气壮地再大声说一声:“傻子!”
下面老师请大家看一个“傻子”式的人物。
投影:林秀贞的照片
认识她吗?(不认识!)她像不像我们邻家的大妈?
老师介绍投影文字:
她就是“感动中国20xx”获奖人物,她叫林秀贞。她被称为“孤寡老人的`好女儿”。
林秀贞是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30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这位朴实的农村人,始终记得她母亲的朴素教诲: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千千治家——用一千分的力量来治理自己的家,万万治邻——用一万分力量来治理邻里关系。
颁奖辞:
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
(师生齐读颁奖辞。)
愿我们都像林大妈一样,做一个新时代的“傻子”!好了,马上就要下课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布置一份要用你的一生去完成的作业!那就是请大家牢记下面的一句话,并把它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之中:
让别人因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