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在书写的过程中,教师务必要考虑联系实际,每一篇教案都应该融入老师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蒙氏生活教案推荐8篇,感谢您的参阅。
蒙氏生活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轻度目标: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2.中度目标: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基本上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3.重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学习内容。
4.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养成摆放物体有序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分辨上下位置关系,并能描述物体的上下关系。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玩具若干、小架子(上、下两层)、苹果树挂图一幅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听故事,然后多媒体出示相应图片并提问。
故事:小狗和小熊玩了一天后回屋休息,小狗抢先躺在了下铺。并说:“我累了,不想往上爬,你上去吧。”小熊便说:“这是我的铺,你上去。再说,我这么胖,怎么爬上去?”小狗还是不听,最后小熊只好艰难地爬上了上铺。
看图片提问:
a、小狗抢先睡在哪里啦?(下铺)
b、小熊最后睡在了哪里?(上铺)
三、新授:
1.认读上下。教师领读上下,并会做手势(往上指、往下指)。
2.认识上下。学生举例说说自己身边有哪些上下,如;宿舍的上下床、家里的鞋柜和冰箱、教室里的黑板和红旗、自己的头和脚、天上的太阳和地上的小花小草等。
蒙氏生活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了解运动前、运动过程中以及运动后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2、懂得遵守运动注意事项是为了更好、更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3、知道在运动过程中既要保护自己,也要避免伤害别的.小朋友。
二、活动准备:
1、小男孩布偶两个、小女孩布偶一个。
2、教学挂图和幼儿用书。
三、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看教学挂图上小朋友做准备活动的图片。
教师出示挂图:
(1)仔细看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呢?
2、引导幼儿观看布偶表演。
(1)教师:刚才小朋友们对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究竟大家说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布偶表演吧。
(2)教师操作布偶,表现不做准备活动可能会带来的伤害。
①布偶表演:请配班老师操作一男一女两个布偶,模仿小朋友的动作做体侧运动,动作很认真到位。主班教师操作主角布偶冬冬,一边很敷衍地做动作,一边说:“为什么要做这些操,一点儿意思都没有,我才不好好做呢。”
②教师:冬冬怎么了?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3、引导幼儿讨论还有哪些要注意的事项,重点引导幼儿讨论运动后要做放松运动。
4、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重点观察平衡木上发生的事情。
5、引导幼儿讨论在各项运动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蒙氏生活教案篇3
知识目标
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和“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及“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等图示,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和学科交叉知识运用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故事导入法。2.讨论法。3.联系讲述法。4.图表法。
5.图片分析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总计用时4分钟):老师提供的一些重要词语,同学们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字词连在一起,讲个完整的故事,当一回小作家。这些词语是:传说、神农氏、小鸟、谷籽、禾苗、木、石、耒耜 土地、食物食用。我将给同学2分钟准备时间。
同学们大体意思回答为:传说中,神农氏看到小鸟把衔来的谷籽儿丢在地上,便长出了禾苗,于是就试着采来谷籽儿埋在土中,果然长出了谷苗。他十分欣喜,于是就用木、石、骨制成耒耜等农具,教人们翻松土地,采来穗大实多的谷籽儿埋入土中,待长成结穗后收割,供人食用。他还用同样的办法,种植其他作物。后来,神农氏播种五谷的办法,传遍各个部落,人们尊称他为神农氏。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赞扬,接着引出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第二课。
板书: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本课第一部分:(总计用时大约15至20分钟)
打开ppt老师:这节课中我们会学到代表长江流域原始生活的河姆渡遗址和代表黄河流
域的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首先先学习河姆渡遗址的原始农耕。
ppt) 同学答:水稻
老师:是的没错,就是水稻。可是这水稻可非同一般啊!它们出土于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历史悠久啊!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说明了什么?其出土的数量之大,世界罕见,又说明了什么?
同学答:说明他们已经学会种植水稻,而且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老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来大家重复一遍,说明了什么,
板书:种植水稻(世界最早)
老师:那么,水稻种植需要什么来灌溉呢?
同学:水
老师:是的,是水,那么他们的水从哪里来呢?
同学疑问
老师:老师告诉你们,他们用水井里的水进行灌溉,那时他们已经学会了打造水井 板书:挖掘水井,饮水方便
老师:大家来看这张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两个字吗?这是一件耕地工具,它叫耒耜。大家看看它像不像我们现在用的“镐”,是的,这就相当于“镐”的雏形,它有横孔,柄部,刃部,竖恐。这个耒和耜呢是不同的,耒是手握的地方,耜是接触土地的地方他们就用这耒耜耕地。(用ppt)
板书: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老师:解决了吃的喝的问题,那么他们住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看ppt,这就是他们住的干栏式房子,大家看这房子长得和我们现在住的房子是不是不一样?大家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结构的房屋呢?(用ppt)
同学:他们处于南方地区、气候潮湿炎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通风防潮。
老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当时南方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潮湿炎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通风防潮。而且这种房子上面住人,下面还可以养牲畜,是建筑学上一个重大成就。
板书: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
老师:刚刚我们学到了河姆渡人吃大米喝井水,那他们就吃这些吗?咱们吃饭时还吃些菜肉配着饭吃。那么他们当然也会弄些好吃的,看,那时候他们已经学会了饲养猪,羊等家禽。看这些出土的陶猪陶羊,充分的的说明了他们的聪明才智,顽强的与自然作斗争,过着幸福的生活。
板书:饲养家畜
老师:接下来我们会欣赏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大家看,这陶器看起来真旧哦,色
彩还挺单调,皮肤还挺粗糙。这是我们看来,但是那是七千年造出来的,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这简直是技术精湛啊!他们心灵手巧,看,这是他们制造的玉器和骨哨。他们已经学会开始打扮自己了。(用ppt)
板书: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老师:动脑筋: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老师提示:看老师的板书,总结在一起大体上这题就回答出来了)
同学们大体回答成: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会挖掘水井,过定居生活。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接下来给同学们3分钟时间,熟记黑板上的内容。做到当堂课,当堂清。然后老师问黑板上的内容,找同学们来回答。
本课第二部分(总计用时15分钟) 老师: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们想象中的半坡人生活的图景用语言、动作展现出来。现在大家开始阅读书第八页至第九页,希望每一组都有精彩的表现。
同学准备时间5分钟
老师:现在请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风采。
(半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轻1000多岁。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过着比河姆渡人更进步的生活。就说我们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饭)以外,副食还有鱼,肉,白菜,芥菜等等。有这样的美味大餐,有谁不爱这个可爱的家园呢?(掌声)
学生板书:食物种类丰富,鱼、肉、蔬菜
学生b:我们普遍用磨光的石器,木制的耒耜开垦土地和收割庄稼,这种工具更加锋利,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板书: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学生c:我们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经过人工培植而变成粟。这是我们半坡人的重大发明。遗憾的是当时不可能申请专利。(掌声)
学生板书:种植粟
学生d:我们追求生活的美和艺术。(出示图片)请看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
瓶,红色的底色上画着人或者各种动物的图案,色彩艳丽,被称做彩陶。
板书: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学生f:我们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里面生活,可热闹了。房子里还有许多小间,是家族成员的住处。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有灶坑,既可做饭又可取暖,冬暖夏凉。
板书: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根据ppt展示,讲述分析同学们的扮演
老师:对,如同学们所说,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看这是那时他们使用的石斧,石刀和木耜(用ppt)
老师:看ppt这是半坡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想一想请根据地理知识,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结构的房屋?
同学:他们地处黄河流域,那里比较干旱风大还冷
老师:对,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暖。
老师:看,半坡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鲜艳的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半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上所刻画的符号,有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的文字雏形。(用ppt)
老师:半坡原始居民也学会饲养猪狗等动物,他们还会用骨制箭头、渔叉鱼钩打猎捕鱼,食物种类大大丰富了,他们还学会纺线织布制衣。大家看这是他们出土的纺轮骨针渔叉鱼钩(用ppt)
老师:这就是在半坡遗址的许多窖穴、房屋和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粟粒,说
明他们已经学会种植粟,而且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老师:下面分成小组形势,探讨一下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探讨2分钟
学生:相似之处1、都开始了农业生产,并转向定居生活。2、都会依据不同的环境和需求搭建房屋。3、都会制造陶器。4、农耕外渔猎依然存在。不同之处:
河姆渡居民地理位置:长江流域。房屋样式:干栏式房屋。农作物:水稻。生活:挖井 半坡居民地理位置:黄河流域。房屋样式:半地穴式房屋。农作物:粟。生活:普遍使用弓箭
本课第三部分(总计用时10分钟)
学生共同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 老师板书:大汶口原始居民 板书依次分别为: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
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 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老师:想一想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随葬品多少的现象出现?
解析: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填写表格。(用时5分钟) [投影显示]
(该表可在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填写)基本要求:
巩固运用
1.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答案:d
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的决定因素是 a.建造房屋
b.原始农业的出现 c.使用磨制石器 d.原始手工业出现
解析:过定居生活的关键是要有固定的食物来源。以采集、狩猎为生,食物来源不固定,食物不充足,故必须经常迁徒。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因为开始了农耕生活,有了固定、充足的食物来源,因此,具备了过定居生活的关键因素。建造房屋是定居生活的产物,而不是前提。
答案:b
蒙氏生活教案篇4
教学目标:
懂得“我”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结构),初步理解什么是家庭,懂得尊敬父母长辈的一些礼节。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画画我的“家庭树”
1、说说你的家里有哪些成员?
2、请将家人的称呼写在树的恰当位置上。想一想:树是先从根长起的,我们家先有谁呢?
3、学生填写,师巡视
4、指名交流
5、读读“家庭小词典”
二、家庭成员简况
1、调查一下家庭成员的简况
2、向班中的同学介绍
3、交流你和家人之间发生的趣事
三、抢答比赛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看谁的反应又快又准
2、加赛题:你还能再提出什么问题考考你的同学?
3、画画家庭关系图
(1)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填写下面的示意图
(2)上面出现的家人中,哪些是长辈?哪些是同辈?
四、尊敬长辈的礼节
1、读古训,让学生演一演
2、背一背
3、正是因为有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才有了爸爸妈妈。也正是因为他们辛辛苦苦把爸爸妈妈抚养成人,你才能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都是长辈,值得你去尊敬。你知道哪些尊敬长辈的礼节?你做得怎么样?
四、美文欣赏
让学生阅读美文
蒙氏生活教案篇5
活动设计背景
水是我们生命的根本,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水。幼儿对水既熟悉又陌生。本节活动是让幼儿对水有了系统、全面、科学的认识。通过活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懂得珍惜用水、节约用水。在此基础上,借助看课件图片来学用“如果~就~”、“如果没~就~”来说一句话,以此发展幼儿语言。
活动目标
1、了解水,认识水。知道水的重要性,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借助水的知识,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并且用“如果~就~”说一句话,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水的知识,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并且用“如果~就~”说一句话,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用透明杯装有奶、白酒、白糖水、纯净水各一杯。
2、小瓶矿泉水若于瓶。
3、有关水的景色的课件。
活动过程
如果没有了水
一、通过猜谜游戏引出水。
1、谜语:什么东西越洗越脏?
2、说出生活中水还能做什么?
二、通过活动了解水
活动一:认识水(教师给每名幼儿一瓶水)
1. 用眼晴看水是什么颜色?(无色)
2. 用鼻子闻水的气味?(无气味)
3. 让幼儿喝一口水,品一品是什么味道?(无味道)
4. 把瓶子倒转过来找发现?(水是流动的)。
活动二:怎样分辨出水
1、教师把用透明杯装有奶、白酒、白糖水、纯净水拿出。
2、让幼儿分辨是什么液体(幼儿用眼看、鼻闻、舌尝分辨)
活动三、知道水的重要性,发展语言。
1、让幼儿欣赏有水美景课件图片。(引导幼儿用如果……就……说一句话)
2、让幼儿看没有水的凄惨课件图片。(引导用如果没有……就……说一句话)
三、延伸节约用水
让幼儿谈怎样节约用水。
四、唱一首关于水的儿歌结束。
师生共同唱《弯弯的流水》的儿歌。
教学反思
这节活动课,是我在发现有的幼儿浪费水的情况下,选取了本活动。
整个设计是先认识水,会分辨水,幼儿对水有了系统、全面、科学的认识。再知道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本,有水的世界是什么样,没水的世界是什么样,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水,懂得珍惜用水、节约用水。
借助看课件图片来学会用“如果~就~”、“如果没~就~”来说一句话,以此发展幼儿语言。
我关注每一个幼儿对问题的理解和回答。根据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每当让幼儿说的时候,都借助实物或图片来激发幼儿语言表达,并及时纠正和鼓励幼儿大胆说,勇敢表达。
蒙氏生活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类对实践的追问和世界的思考。 3.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4.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
能力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的哲学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2.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就不能没有哲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哲学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教学难点】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一谈到哲学大家可能都会觉得很神秘,非常的深奥。真是这样的么?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看一个小故事。(播放视频:司马光砸缸)
?教师】好,故事看完了,大家思考一下为何面对困难有的人能想出巧妙办法,有的人则无计可施?
?学生】因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教师】对。在我们生活中如果学会了用哲学的方式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我们就可以做到就可以站得高、看得远,就可以游刃有余、举一反三。所以是一门让人变智慧的学科。下面就让我们开启这段智慧之旅吧。
?幻灯片】标题:生活处处有哲学
探究一:
?教师】看教材第4页内容,思考孔子为何不愿意与弟子交换?他的智慧是如何获得的?我说一下要求:首先自己仔细阅读这个小故事,并试着回答问题。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形成书面材料,到讲台展示。
?板书】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师点拨】刚才这两个小组的结论都非常好,都指出了孔子的智慧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学习,通过对自己的生活经历中的提炼形成的。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标出哲学的产生。(随之板书)
?板书】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教师】这个结论在我们学过的知识中也可以找出理论依据。哲学作为思想属于文化的范畴,在必修三中我们学过文化实践中产生。
?教师】为什么在实践活动中会产生出哲学的智慧?大家看课本第五页内容,然后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人在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过程中会进行思考。
?教师】对。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会对整个世界抱有很大好奇心,进而有了追问和思考,这样才有了哲学的产生。所以柏拉图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
?幻灯片 】柏拉图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
?教师】由此可见好奇心是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幻灯片5】可是同学们你有多长时间没对周围的世界产生过惊讶了
探究二:
?教师】课前让大家都搜集了一些哲学小故事,现在大家就一起分享一下。
?学生】学生分享故事
?教师】这些故事都很精彩,为何里面的主人公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很高明?
?学生】都得益于他们的思维方式。
?教师】哲学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又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真正哲学作为我们生活的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就可以举一反三、游刃有余。因为哲学的本意就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他就是一门给人智慧的学科。
?教师】好。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标出哲学的本意。
?教师】但是如果我们在错误的哲学指导下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就会事与愿违、甚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课堂小结:
?教师】本节课作为哲学的入门课。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哲学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二、哲学对我们的生活有指导作用。要求大家树立正确的哲学思想。
?幻灯片】一、哲学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二、哲学对我们的生活有指导作用。要求大家树立正确的哲学思想。
?教师】最后送给大家一首哲理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启迪。我们一起读一下。
?幻灯片】插秧歌。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原来退步是向前。
蒙氏生活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3、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学生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4、初步感知课文从不同方面介绍太空知识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课文从不同方面介绍太空知识的写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了解太空吗?把你知道的介绍给大家。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小组按自然段读、指名读课文。
3、学生发挥想象自主识字、小组交流。
4、班上汇报:完成课后“读读说说”,进行词语扩展的练习。
5、写字指导:重点指导6个左右结构 字。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1、自由读课文:学生质疑。
2、指名读课文:课文介绍了哪些趣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知道介绍了哪几件事。
二、朗读感悟。
1、自由读、分小组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按自然段读课文: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3、小组内按自然段练习朗读课文:读出有趣。
4、班上进行比赛:看谁读得使人觉得有趣,读得使人觉得惊奇。
5、全班讨论:从课文中找出造成太空生活如此有趣的原因是什么?
6、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实践活动。
查阅有关太空生活的资料,在全班进行交流,激发学生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蒙氏生活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括鱼类主要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重点:探究鱼类水中生活的特点。
教材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 一个课外实践等活动,来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呼吸的,从而总结出鱼适于 水中生活的特征。
电教手段:多媒体观看录像片断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生物圈Ⅱ号”实验,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2、生物的多样性(观看录像片断)
①
②
③将你熟悉的动物分别填入下表:
二、新课:水中生活的动物
1、观看录像片断:《海洋中的生物》及《淡水生物》思考:
如果陆地上的生物(如猫)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鱼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 决这些问题的?鱼类等在水中生活须具备哪些条件?(游泳和呼吸)
2、游泳
①观察与思考(课本p3)
②由上可知有些问题仅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这时就需通过实验来探究。
③实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讨论探究思路
a、用捆扎鱼鳍的方法进行探究
b、用模拟实验的方法
??制定并实施计划
(用捆扎鱼鳍的方法进行探究由课后学生自己完成,注意:捆扎时不要过于用 力,以免使鱼受伤。)
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记录和分析探究过程和结果,得出 自己的 结论)
??表达和交流
①以小组为单位,将各小组的结论在全班进行交流,并对同学提出的质疑给予 答辩。
②总结出鱼的各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
⑷完成课本p6“讨论”
3、本课小结(略)
三、作业:用捆扎鱼鳍的方法进行探究并写出实验报告
四、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