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鱼教案7篇

时间:2023-04-01 作者:Kris 备课教案

教案在撰写的时候,大家肯定要强调与时俱进,教案是教师在新学期开始前需要准备的一份重要材料,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观察鱼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观察鱼教案7篇

观察鱼教案篇1

学习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第67、70页内容)。

学习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学学生活动,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物体。

3.培养学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学习重难点:使学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学学生喜欢的玩具、小黑板等。

学习过程

一、用学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创设情境

1。 播放有多种动物叫声的vcd,请学学生猜一猜都有动物(如孔雀、恐龙、狮子等),同时问:“你是怎样猜出这些可爱的动物的?”(学学生回答说是根据动物的声音。)

2。 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又请学学生是什么动物?

3。 根据学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学生是怎样猜出来的?

4。 学生:我看见大象的长鼻子;我看见老鼠的尾巴;我看见骆驼的驼峰……

老师:你们看见了动物的不同形状,有正面的、侧面的、后面的。那今天我们就玩一玩,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题)

二、引导探索,体验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不同的物体形状

1。 老师:请同学拿出汽车玩具放在桌面上,小组内的同学互相玩耍,并说出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小组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学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

2。 画学学生看到的汽车形状。老师:咱们来一个画画比赛,看谁能把自己看到汽车的形状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画出来。(小组活动)

3。 展示图画。请每组小组长把本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老师:请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画,讲讲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为什么汽车有这么多不同形状?

学生:因为我是从侧面看的;因为我是从正面看的;因为我是从后面看的……

老师:原来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汽车形状也不同。

4。 老师:请学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说说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学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让学学生回原位。)

5。 请学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玩具(每组一个)放在桌上,坐在现在的位置上观察玩具的形状并把它画出来。(全班交流,介绍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上看到的。)

三、应用拓展

1.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数学书合在一起,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看到书的形状。老师同时出示图片请学学生判断。

2.连线游戏。教科书第70页第一题,请学学生仔细观察从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汽车形状。

四、小结评价

我们的学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我们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学生活。

观察鱼教案篇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的范围》课本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难点: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通过小游戏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的同时给学生抽象点、线、区域及确定观察的范围埋下伏笔。

二、导入新课:

小游戏中的数学知识,增强学生求知欲望,展示课题:观察的范围

三、积极探究、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墙外的树上向里张望。猜一猜,小猴爬在a、b、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学生回答后,师:是否如你们所说的一样,咱们具体来探究一下。

2、引导画图,确定范围。

(1)你知道小猴在a处时,看到哪些部分?学生随便指。

(2)引导学生画出关键的一条线,确定离墙最近的点a/?从而确定观察范围。(教师演示)

(3)学生动手确定b、c、的观察范围。

通过比较,使学生充分理解“看到墙内离最近的点” 和看到的“区域”的含义。

3、自主操作、感知发现。

比一比:小猴爬在a、b、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

小猴爬得越高,看到得桃子越_,说明小猴看到的范围就越 _ 。

怎样确定观察的范围?

1、找观察“点”。2、确定遮挡物的“关键点”。3、画出经过关键点的视线。

板书:观察点影响观察范围。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动手操作,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场景一:教师先演示路灯下其中一根杆子的影子,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引导学生发现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

场景二:描述客车司机的观察范围,进一步理解观察点变影响观察范围变。

场景三:警察和小偷的较量,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应给予指导。小组合作、讨论,教师适当指导,运用课件演示。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边问边答并板书)

六、布置作业:

b楼的居民近期向刚刚建起的a楼的开发商表示抗议,你能试着说说为什么?

通过画一画,看出a楼挡主了b楼部分用户的阳光所以发生了争执。

板书:

观察的范围

观察鱼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同时观察到物体的两个面或三个面,能正确辨认简单的组合图形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能根据从某一面看到的图形,把物体摆出来。

2、通过不同题目的练习、讲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自己独立进行题目的练习。

难点: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进行直观思考。

教学准备:

补充练习题。

教学过程:

口算:

80÷8= 93÷3= 9×800= 110×5

500×6= 31×2 62÷3= 48÷4=

学生练习,1分钟完成。集体核对。

注意末尾的0别忘了添。

62÷3如何处理?复习商1不够就商0的题型。

观察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观察一个物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应该站在什么位置?

站在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一个物体的一个面?

站在什么位置能看到一个物体的两个面?

学生尝试回答。

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如何确定长方体、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补充:如果长方体、正方体相对的面的图案相同,则这时长方体的下面的面是什么图案?正方体的背面是什么图案?

学生观察并说说这样判断的理由。

下列的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连一连。

学生连线并说说这样连的理由。

从侧面看下列的三个物体,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用线连一连。

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从哪个面看的?学生尝试练习。

集体核对,指名回答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六、解决实际问题2小题(简单的乘除法应用题。)

每本练习本8角,5元钱最多能买多少本练习本?

学生找重要信息,尝试列式。指名板书(两人),看看谁写得准确而完整。

学生观察、比较板书,注意答句。

一共有43个乒乓球,每8个装一盒,最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学生读题,自己独立列式解答。指名两人板书,看看谁完成得出色。

集体核对,注意答句。

比较:两道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除法应用题,而且答案都有余数。

不同点:答句的处理,第1小题舍去余数,第2小题需要进1。

:这种题目的答句非常重要,是否要进1,就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判断。

练习。

你觉得在观察物体这一章节中,有哪些重要的知识点?

学生交流并自我对照。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补充练习

课前思考:

补充了一些之前所学的知识和这一单元观察物体中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不断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在观察物体的补充练习中,让学生正确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同时观察到物体的两个面或三个面,能正确辨认简单的组合图形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能根据从某一面看到的图形,把物体摆出来。

课后反思:

由于这一单元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所以这一节复习课补充了之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在口算中注重正确率的基础上还要强调做题速度。简单的连乘问题,学生学习得也不错。对于这一单元,要注意题目之间的比较,能深层次地挖掘题目中的重要知识点。学生对于一些直观的题目都能完成得很好,理解比较到位置。从题目的处理来看,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还可以,但由于题目中抽象的成分不多,因此,没有什么难度。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适当地在原来题目的基础上扩充,一来增加题目的难度,二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快速反映能力。这样可以避免由题目简单有带来学生的骄傲情绪,反之,会让学生充满兴趣。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练习与复习本单元的内容。口算部分相对简单,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简单的连乘实际问题,学生能自己分析题意,并正确的列式计算,也能够完整的表述自己的想法,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练习过程中还是要强调选择正确的单位。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学生对比较直观的问题掌握得很好,当遇到需要空间想象的问题时,学生的思维还是达不到要求,需要通过学具或画图的方式来辅助。但总体而言,这部分知识抽象的内容不多,所以学生掌握起来不是很费力。

课后反思:

本次练习中的口算部分主要是检验学生对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以及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正确率,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而对于本单元涉及到的内容学生掌握的可以,但总体来说这一单元比较简单,没有很抽象的东西需要理解,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在真正的练习中需要借助相关的工具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但靠学生自己的想象达不到解题的正确性。

观察鱼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三、教学难点: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一个玩具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1、出示一个六个面颜色都不同的正方形,让学生在某一位置观察这个正方形,问学生最都能看到几个面的颜色,要看到其他几个面的颜色,怎么办?

2、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

师:“为什么每个人得到的结果不同呢?”

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想法。

师:那么为什么会不一样呢?你同意谁的结论?

生:他们四人都不对,因为只摸到了一部分,不全面。

师:对呀!这四个人得到的结论都不是全面的。为什么呀?

生:他们四个人都是从各自的角度上摸的?

师:要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的特征,必须要全面的去观察这个物体,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综合无分析把握这个物体的形状和特点。我们本节课就来学习观察物体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

探索新知:

1、观察物体

(1)出示闹钟,(放在学生中间)分组进行。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位置同时观察。

(2)学生活动,观察物体

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到的物体形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1:因为我在闹钟的前面。

生2:因为我在闹钟的后面。

生3:因为我在闹钟的左边。

生4:因为我在闹钟的右边。

师:我们每一个人只看到一种结果,你相信别人的结果吗?真是这样吗?

学生交换位置观察,再交流一下(注意自己的观察位置)

(3)师:通过刚才的不同观察,你有什么想法?

生:没一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

生:不同的地方看到的都不一样。

生:没一个物体都不一样,有好多形状。

师:是这个物体不一样吗?

生:不对,是我们人看的饿位置不一样。

师生小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结果是不同。

(4)教学例1(多媒体出示)

师:谁能说一说图中恐龙的三个图形分别是谁看到的?

学生分组讨论,并说明理由。

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应用拓展:

1、多媒体课件出示图:桌上放着一个茶壶,四位同学从各自的角度观察。

(出示茶壶四个方向看到的图形)请指出下面四幅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

2、小组活动进行观察

67页“做一做”中的活动。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数学课本直接进行操作,每个小组成员先从某一角度看这摞书,然后交换位置看一看。最后,在教科书上进行连线。

巩固新知:

1、每个学生从各自的方向观察自己的玩具,说一说看到的玩具有什么不同。请几个学生说给全班同学听。注意:“我在它的(位置),我看到了(形状)”

2、小组活动巩固知识:任选小组成员中的一个玩具,放在桌子中间,说一说从自己的位置看到的玩具的样子。

a: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位置观察

b: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位置观察

应用总结:

师:那么“盲人摸象”故事中的四个人的说法对吗?他们四个人怎样说,才是正确的?

生1:应该说:“大象的腿像一根柱子。”

生2:应该说:“大象的耳朵像一把扇子。‘

生3:应该说:“大象的尾巴像一条蛇。”……。

师:你们还可以怎样说呢?

生:大象的鼻子像水管。

生:大象的身子像小山。

师:他们如果这样说,你还笑他们吗?

生:不笑了,他们只是从一个角度来说的。

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同学们好吗?

2、如果让你去观察一个物体你用怎样的方法观察呢/

通过小结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对的,对一个物体应全面的观察。

反思:

观察鱼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2.初步渗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教学工具:三个玩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怎样观察物体。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个故事。(电脑演示“盲人摸象”的故事情节)你们知道路旁的人为什么笑吗?

生:盲人摸到的分别是大象的牙齿、耳朵、腿和尾巴。 (他们摸到的是大象的一个部分。 )

师:对,盲人摸的是大象的一个部位,所以都说不准大象的全貌。

二、观察实物,传授新知

师:了解一个物体的全貌,除了用摸,还有什么方法?

生:可以用看的方法。 生:可以用观察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桌面上的小汽车,然后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

(生通过观察,在小组内自由述说自己看到的小汽车部位)

生:我看到的是小汽车的车头。(该生拿起小汽车指着说)

师:其余小组也是看到小汽车车头的同学请站起来。(生一一站起来)

生:我看到的是车尾。 生:我看到的是车的左侧面。 生:我看到的是车门。 ……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屏幕显示三个小朋友在不同位置观察小汽车的情境,并给出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小刚他们也在观察小汽车,他们看到的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是第几幅图呢?

生:(充分讨论交流后)小刚在车的前面看到车头,是第一幅图;小红看到的是车的侧面,是第三幅图;小强在车的后面,看到的是车尾,是第二幅图。

师:这几个小朋友站的位置相同吗?看到小汽车的形状一样吗?

生:他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师:小红想到高处去看看小汽车,于是她乘热气球飞上天空。(屏幕显示小红乘热气球飞上天空的情境和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她现在是从什么位置观察小汽车的?

生:小红是从上面观察小汽车的。

师:她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呢?请选择正确的图形。

生:(独立思考后,全体学生举手示意)小红看到的是第二幅图。

师:第二幅图中的大、小长方形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

生:(通过观察汽车实物)小长方形是车顶,大长方形是车的身子。

师:除了从上面观察小汽车,还可以从什么位置去观察呢?

生:可以从下面观察小汽车。

师:请拿起小汽车,从下面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活动观察)

生:我看到了车轮。 生:我看到了车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怎样去观察一个物体。

生:从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面去观察。 生:可以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

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形状是怎么样的?

生: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大家都知道了怎样去观察物体,那么请你们来认一认(屏幕显示物体其中的一个侧面),这是什么物体? 生:这是一架飞机。

师:同学们判断得真准确。你们看到的是飞机的什么面? 生:是飞机的前面。

师:(将飞机转动一个角度)这又是飞机的哪个面? 生:这是飞机的后面。

师:那你们知道飞机的左翼和右翼在哪里吗?请你们用小手来表示。 (生把左、右手举起来表示飞机的左翼和右翼)

师:同学们都知道飞机的左右翼了,那你们来观察(继续转动飞机),这又是飞机的哪个面?

生:这是飞机的右面。

师:对。那这是飞机的哪个面(继续转动飞机)? 生:(全体回答)这是飞机的左面。

师:同学们都说对了。(屏幕显示另一个物体的侧面)这又是什么物体? 生:这是洗衣机。师:你们都同意吗? (全体学生点头示意)

师:这又是什么物体呢?(屏幕里显示一个动物的背面图)生:这是一只鸭子。 生:是一只鹅。

师:我们来认一认,这到底是什么动物。(把动物换个角度) 生:(观察后)原来是一只鸭子。

师:我们再来猜一猜,这是什么呢?(屏幕显示手提电脑的背面图)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

生:这是沙发。 生:这是黑板。 ……

师: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意见不太一致。你们能想出什么好方法,让大家知道这究竟是什么物体吗? 生:(沉默一会儿)转转物体。

师:就按你们说的方法。(转动物体,出现不同角度) 生:是手提电脑。

师:在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生:不能只看一个面。 生:要从不同位置去观察。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准确,观察物体要全面,要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位置去观察,不然就会闹出“盲人摸象”的笑话。下面,请同学们用刚刚说的观察方法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桌面上的茶壶,把看到的形状用动作表示出来。

(生分小组进行活动,从不同位置观察的学生用不同的动作演示给小组的其他同学看,教师巡视,组织、指导学生)

师:有4个小朋友也在观察茶壶。(屏幕出现4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茶壶,并在旁边画有4幅不同形状的图形)他们看到的是哪幅图,请同学们边小组讨论边连线。

生:戴头花的小女孩看到的是第一幅图。 生:短头发的女孩看到的是第三幅图。

生:穿绿衣服的男孩看到的是第四幅图。

师:还可以怎样观察? 生:从上面和下面观察。

师:看到的又是什么形状? 生:(分小组观察)从上面看到的是茶壶盖、茶壶嘴和壶把,从下面看到的是壶底。

师:大家观察得都很仔细。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出示一座小房子实物)请大家观察这座小房子,把从不同位置看到的房子的形状画下来。

(生分小组离开位置进行绘画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展示学生画得好的作品)

四、布置作业:随堂练习

美丽的对称图形(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初步认识对称物体的特点。

2、通过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观察、讨论、创作使学生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剪刀,蜡光纸。

2、学生准备剪刀,蜡光纸,各种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同桌合一套),小树、衣服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电脑出示轴对称图形:蝴蝶、红心、书、树叶、剪刀、天平。

2、初步感知:

(1)教师:这些图形好看吗?你能说说这些图形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特征吗?

(2)教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图形的左右两部分或者上下两部分是完全一样的,结论:这些图形的两部分都是完全一样的。

二、揭示课题:

1、教师:这些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对称图形。同时出示课题:对称图形。

2、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对称图形。

三、认识对称图形:

1、发现特征:

(1)教师:松树图和衣服图是轴对称图形吗?你们是怎么想的?

(2)学生交流,并及时揭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a这两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可以通过对折来验证。

b对折后发现折痕两侧的图形是完全一样的,并且完全重合。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揭示概念,并由电脑显示: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3、举例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和物体:

(1)教师: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是对称的,你能举例说说吗?

(2)进行交流,学生可能说到的有:人体表面、脸、衣服、鞋子、黑板的表面、讲台、课桌、窗、门、汽车、飞机等等。

四、认识对称轴:

1、教师提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看它对折后能不能完全重合)

2、教师: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是很重要的,因此人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对称轴”。

3、找出对称轴:

(1)指一指小树图和衣服图中的对称轴各是哪一条?

(2)指出第一部分中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由电脑显示。

五、判断轴对称图形、找出对称轴:

1、平面图形:

(1)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平面图形,大家一起来找找“做一做”中的这些图形中有哪些是对称的?

(2)是对称图形的画出他们的对称轴

2、练习:

教师:我们每天都要接触数字0、1、2、3、4、5、6、7、8、9,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数字中哪些是轴对称的,它们的对称轴各有几条。

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判断,然后再进行交流验证。

六、创作轴对称图形:

1、练习十五第3题

你能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吗?

2、即兴创作:

教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轴对称的,刚才同学们已经举了很多例子了,我想大家肯定也希望自己能像设计师一样,用灵巧的双手来创造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来,是吗?

(1)教师示范创作:将事先准备的彩纸拿出,对折后剪“雪人”。

教师:大家可以像老师一样剪;更可以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创作其它的作品。老师相信同学们的作品会比老师的更美、更漂亮。

(2)教师播放旋律优美的音乐,学生进行创作。

(3)优秀作品展览。

七、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大家创作的图形都有一个怎样的共同名称呢?你能说说对称图形都有怎样的共同特征吗?你还有什么要向大家说的吗?

教师:轴对称图形真的很美丽,因此被广泛运用于服装、家具、交通工具、建筑等各方面的设计中。老师希望大家能在新年来临之际,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我们环境布置更美丽!

八、布置作业:课后四人小组合作,创作对称图形

镜像对称(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能直观分析对称的两边图形有什么关系。

2、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镜像对称的性质:照镜子时,物体与像的上下、前后相对位置相同,左右相对位置正好对换。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能直观分析对称的两边图形有什么关系。

教学工具:

1、教师准备数字卡片,时钟,一面大镜子

2、学生准备小镜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舞蹈房上数学课,大家一定觉得很奇怪。不过,听完老师的一个故事以后,你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要到舞蹈房来上课。

故事:从前,森林里住着一只大老虎,他可凶了,见着小动物就要吃他们。有一天,一头小羊在森林里迷路了,他走啊走啊,谁知道遇到了这只大老虎。老虎恶狠狠的对小羊说:“我要吃了你!” 这时,小羊急中生智,对老虎说:“老虎先生,您不能吃我,因为我正要到另一头老虎先生的家里去,他也要吃我。“老虎一听,气坏了:“什么?你带我去找他,我要给他点厉害瞧瞧!” 小羊把老虎带到了一条河边,指着河里的“老虎”说:“你看,他就在哪儿呢!”老虎一听,朝河里看去,果然有一只大老虎在“恶狠狠”的盯着他,老虎“啊呜”一声扑过去,掉进河里,被活活的淹死了。

二、初步感受

师:同学们,老虎看到的究竟是什么?生:是他自己的倒影。

师:对!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就可以看见这种现象,看到“一模一样”的自己,你能举个例子吗?生:走在街上,橱窗里;镜子里;擦的很亮的家具里;河里;玻璃窗里……

师:大家说的都对,现在请大家看前面的这一面大镜子,你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我看到了老师;……

师:现在请注意看镜子里的老师,老师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老师”怎么样?

生:也向前走一步。

师:我向后退一步呢?生:镜子里的老师也向后退一步。

师:现在我左手拿笔,右手拿纸,镜子里的老师左手拿什么?右手拿什么?

生:两种意见:①左手拿笔,右手拿纸

②右手拿笔,左手拿纸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那么好,我请出两个同学作为两种意见的代表,来玩一个游戏,一个做自己,另一个做镜子里的人。

(游戏结束后)

师:现在我们在来判断一下,镜子里的老师左手拿什么?右手拿什么?

生:左手拿纸,右手拿笔

师:所以,镜子里面的和镜子外面的前后—(相同)左右—(相反)那么上下呢?(相同)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5题

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反馈纠正

2.看镜子说数字

1) 上一个同学,看着镜子报数字:1,5,7,2,8,0,9,4,3,6

2) 位数:23,45,25,87,47,16,90,57,58

3.完成练习十五看镜子写数字

4.看镜子写时间,反馈

四、布置作业:

玩镜面游戏;随堂练习

观察鱼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的探究的能力。

重点:能结合具体的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难点: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法:发现法、观察法、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玩具熊猫、照片、学生带的各种玩具。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做个小游戏好吗?很简单,请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吗?请起立,向左转,挥挥你的右手,向右转,请用你的左手摸摸你的左耳朵。请一位同学和老师握一握手,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我的右手和你们的右手在一个方向上吗?(生答)请一位同学站在老师的右边,请另一位同学拉着我的左手,现在我们一起挥挥我们的右手,一起伸伸我们的左脚,现在请把手在你们的胸前击两下,请把左手拍拍后脑勺,好玩吗?课后两个同学之间可以相互玩一玩。

(游戏既复习了方位,又让学生体会到站得角度不同,观察的物体不一样的,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的的状态)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玩具熊猫(主要复习熊猫的前、后、左、右)

师:请同学们仔细的观察熊猫(师转动),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熊猫是什么样子(藏起熊猫)请同学们在你们的小组内互相的介绍一下熊猫。(初步的感知观察方法,并学会与人交流)

示范: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熊猫,请小朋友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做示范从前面平视熊猫)请同学猜一猜老师看到了什么(生交流“眼睛、鼻子、嘴巴…..”只要抓住了某一特征就可以)同学们也很想看一看我们可爱的熊猫的前面(这时把熊猫转过来请同学们观察并全班交流)那么你们想想,这里有四幅照片哪一张是你们现在看到的呢?(生答)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观察熊猫的左边,也请一位同学来观察熊猫的右边(两位同学很快站好了),现在请你们想一想这两位同学观察的熊猫是一样的吗?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大部分同学认为是一样的,这时只要给他们时间,很快他们就能找出不同(朝向不同)这时让学生快速的找出左、右两幅图片。

师:把熊猫的后面朝向学生,请学生说说从后面我们可以看到熊猫的什么(生交流),并找出对应的图片。

(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让学生找到自己看到熊猫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观察的位置与所看到的视图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区分熊猫的左、右、侧面,使学生更好的体会观察的位置不同。)

2、运用观察方法观察物体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玩具放在小组中间,并说说你们站在玩具的哪一面?看到了什么?(生小组交流)现在请同学们转动你的玩具,请再说一说你们站在玩具的哪一面?看到了什么?(生小组交流)

师:哪一组愿意上来介绍你们的玩具吗?(此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全面观察物体,介绍物体)

3、根据图片判断观察的角度不同(p57,做一做)

出示四本数学书前、后、左、右四面的图片,请同学们判断观察者的角度,并请同学们说一说如何判断的?说完之后,请小组把四本书按照书上所示合在一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并找出相应对应的面。

三、巩固拓展小姐(以盲人摸象的故事进行拓展总结)。

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就学会了观察物体的方法,占老师想给同学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第一个人摸到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

同学们,同样一头大象,为什么四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呢?(生交流)其实把四个人说的综合起来才是象的真正样子,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

观察鱼教案篇7

教学内容:教材第41页例题,第41到42页想想做做第1到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会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根据指定视图摆出物体。

教学准备:

挂图,正方体教具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

出示教学挂图

先数数

再摆摆

后画画

比一比问:从正面看这3个物体的形状相同吗?都是什么样的?从侧面和上面呢?

小结: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有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

二.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问:题里要求我们做几件事情?

指名回答题中两个问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集体交流。

3.做第3题

全班交流。

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三副图形分别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

学生摆摆。用12个小正方体摆出与例题同样的3个物体。

看一看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这3个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图形?

学生试着把自己看到的图形画在纸上。

展示学生画的结果。

各自默读题目。

学生独立操作、观察。同桌互相检查物体摆的对不对。

明确要求,学生连线,再回答问题。

先独立拼,再小组为单位,比一比。讨论各有几种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