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在拟订的过程中,你们务必要考虑创新教学方法,写教案对于教师来说是家常便饭了,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认识驴教案最新6篇,感谢您的参阅。
认识驴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2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用学具做的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由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
2、师: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3、师: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从主题图中找一找。(电脑抽象出长方体的图)
师:你带来了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二、探究新知
(一)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
4、师: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
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填在数学书中的表格里。
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件一步步出示问题及答案)
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的数目时,如果学生不理解相对的棱,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的棱。
(2)学生介绍长方体面及棱的特征后教师分别再用课件演示加深理解。
(3)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拿出学具按照表格中的问题完整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拿出学具动手插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想想应该选用哪些小棒,怎样插比较快,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
(2)师:在制作中你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
2、认识长、宽、高。
(1)师:我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出示教具),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为什么?
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怎样求总棱长?
(2)师: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的长、宽、高。
3、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三、练习巩固
1、深化理解长、宽、高。
拿出自己做的长方体,摆放好位置后,量出它的长、宽、高。(汇报后板书)
小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因此由于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大家量的长、宽、高的长度也不同,但是长、宽、高的和是不变的。
2、填空并口答。
3、书练习五第一题。(略)(如有学生回答困难,教师可让学生拿出实物那样摆放后再回答)
4、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
(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5、
若分别改变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形状会怎么样改变?(课件分别演示)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
棱
顶点
6个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12条
8个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几何初步认识知识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注意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小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拼组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动手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并摆放不同位置,从而使学生加深对长、宽、高的理解。由于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丰富感知,积累了空间观念,形成概念。
二、引导多向思维,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展开多向思维,是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我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知道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然后用和乘4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三、重视想象,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在反复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发展空间观念。如让学生根据图形想象长、宽、高的长度分别发生变化后,会引起长方体的形状怎样改变,既使学生认识到长、宽、高和长方体大小的关系,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认识驴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半点。
2、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3、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实物挂钟一个,自制一座大钟(分针上有一只小兔,时针上有一只小乌龟)。
2、为每个幼儿准备硬纸片做的钟一个。
3、龟兔赛跑课件,幼儿一日作息图片5张,小猴、小老鼠、奥特曼、大灰狼等布动物。
教学过程:
一、教师出示挂钟
1、提问:它叫什么?家里还有哪些钟(大座钟,催我们早早起的小闹钟,还有人们为了携带方便,将钟做得很小,戴在手上,叫手表)?
2、钟的作用是什么?(时钟不停地走动,为人们显示时间,人们按时钟上的时间来进行工作,学习和休息)。
二、教师出示自制的大挂钟
1、请幼儿看看这个钟是什么形状的(圆形的),小朋友们还看见过什么样的钟(正方形的,青蛙形的,心形的等)。
2、请幼儿看看钟上面有什么?(有1-12的数字,有二根针)教师讲解钟上的数字“12”总是在上面,“6”总是在下面,并教幼儿认识“时针”和“分针”的名称。
三、放龟兔赛跑课件给幼儿看,帮助幼儿认识较短的时针和较长的分针,感受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课件的内容是:兔子的脚长,跑得快,乌龟的脚短,跑得慢。有一天,兔子和乌龟在圆形跑道上赛跑,兔子跑了一圈,乌龟才跑一点点远。
四、教师将时针、分针都拨在“12”上,然后将长针转一圈,让幼儿注意短针有什么变化(走了一大格,或走了一个数字)教师反复拨几次,使幼儿明白长针(分针)每走一圈,短针(时针)就走一个字,这就是一个小时。
五、教师继续拨长针。边拨边告诉幼儿当短针(时针)正指向某一个数字,长针(分针)正指向12时就表示“×点钟”。边拨边和幼儿一起说:“一点钟、二点钟、三点钟……”直到“十二点”(即两针再次重合)为止。
六、请幼儿看一日作息图片,要求全体幼儿按上面的方法在自制的硬纸片钟面上拨出各个钟点(早上7点起床,上午9点上课,中午12点吃午餐,下午5点放学,晚上8点睡觉)。教育幼儿从小做到按时间进行各种活动,珍惜时间,上学不能迟到,放学时不能在路上贪玩。
七、教师再将长、短针都拨到“12”上。请幼儿注意老师拨针,教师边拨边说“分针从12开始走起,经过1、2、3、4、5指在6上面,正好走了半圈(多远了?)”。这时,时针走在12和1的中间,这就是12点半”告诉幼儿分针走半圈,指在6上面,时针就走半格,就是半点钟,然后教师依次拨1点半、2点半、3点半。
八、教师再请幼儿自己按上面的方法在纸钟面上拨出半点钟。请小动物检查是否拨对了(1点半小猴检查,6点半小老鼠检查,10点半奥特曼检查,最后老师说晚上6点了,出示大灰狼,请幼儿将钟反个面放在桌上,不让大灰狼看)。
九、玩老狼老狼几点钟游戏,请幼儿拨钟。
1、讲游戏规则:小朋友们扮小羊拨钟,老师说几点,小羊就拨几点,请老狼看钟。小羊拨好了钟就定住,老狼看时间未到就不吃小羊,时间到了6点,就吃小羊。
2、请幼儿将钟当方向盘,开车出教室玩游戏。
活动反思:
?认识钟表》这节课的目的旨在使幼儿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了解钟面上数字的排列规律,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整点、半点。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课件教学,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教学目的。整节课堂上幼儿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我用参观钟表店的方式引出课题,出示了形状、大小、颜色不一的时钟,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相同的地方有哪些,孩子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七嘴八舌的说开了,课堂气氛一下子就高涨了。
接着,我引导幼儿先观察并认识钟面上的1—12个数字,重点认识12、3、6、9这四个数字的位置。了解12个数字的排列规律,知道这些数字是按顺时针方向走。然后让幼儿认识时针与分针,让孩子们仔细看看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根据指针的长短、粗细辨别时针与分针。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知道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两根指针朝着一个方向走,叫顺时针方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通过演示,幼儿看得清晰明确,兴趣浓厚。
在认识整点这一环节中我在课件中出示了12个整点的钟面,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发现整点时时针在哪里,分针在哪里。接着我再出示几个整点的钟表让幼儿巩固对整点的认识。然后我就请他们拿出学具“企鹅钟”听老师报时,他们来拨一拨整点,这一环节因为有了实际操作,幼儿大多掌握得较好。
活动的难点是认识半点,如何让孩子轻松掌握难点呢?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幼儿观察整点、半点两个时钟,孩子们大多说出了整点的时间,亦有个别幼儿说出了半点的时间,我就请他来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最后我再来引导幼儿自己小结:半点时分钟总是指向6,时钟指在2个数字的中间。对于究竟是几点半这个难点中的难点,我借助实物大钟边拨钟边解释:看现在时针在4和5的中间,那么时针已经走过的数字4,有没有走到数字5上,所以现在应该是4点半而不是5点半。当再出示课件请他们看看、说说几点半时,发现孩子们大多掌握了半点。接着又让幼儿看数字时间,自己拨一拨学具,帮助他们对于半点的巩固。
整个活动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以游戏作引导,以幼儿操作为手段,让幼儿从感知入手,以多媒体、实物教学具为媒体,给孩子清晰、准确的概念。在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在活动中遵循活动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认识驴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复习认识红、黄、蓝、绿四种颜色,感受色彩的美;
2.巩固涂色的方法,使幼儿能运用恰当的颜色涂染;
3.培养幼儿涂色的兴趣,使幼儿养成作业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颜色标志牌(红、黄、蓝、绿)若干,未涂色的小花图片若干,油画棒若干。
2.请大班的小朋友准备花姐姐的情境表演。
3.活动背景图《春天》
4.教师头饰、花姐姐头饰、裙子各一件,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带头饰扮色彩妈妈,邀请幼儿做颜色宝宝,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妈妈和宝宝的角色使幼儿感到亲切,以游戏的方法导人使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
二、基本部分
1.复习认识四种颜色。
(1)请幼儿带上颜色标志牌,相互观察,并说一说自己是x色宝宝。
(颜色标牌帮助幼儿很快进入角色,幼儿在相互观察和讲述中分享经验,增进了彼此间的相互学习,教师则可从旁观察幼儿对颜色的认知情况。)
(2)玩游戏《妈妈宝宝抱一抱》,巩固对四种颜色的认识。玩法:教师唱“x色宝宝你在哪里?”戴相应颜色标志牌的幼儿边唱“我在这里,我在这里,妈妈抱一抱,边走向教师和教师互相抱一抱。
(和妈妈一起游戏总是非常愉快的,抱一抱的动作既满足了小班幼儿的心理需要,又帮助其明确每种颜色的名称。)
(3)请幼儿找一找背景图中什么东西和自己的颜色是一样的。
(背景图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良好的隐性教育环境,引导幼儿的思维由单一的颜色扩展到五彩的大自然当中,并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4)引导幼儿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红(黄、蓝、绿)色的,感知色彩的美。
(从观察颜色、找相同的颜色到讲述生活中各种物品的颜色,逐步深入,加深幼儿对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认识。在讨论中幼儿的思维得到扩展,在感知生活中的色彩美的同时,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涂色活动。巩固涂色的方法,进一步引导幼儿感知色彩的美。
(1)花姐姐以忧愁的样子出现在小朋友的面前。(花姐姐的裙子上贴有许多未涂色的小花。)
(2)引导幼儿用涂色的方法帮助花姐姐给小花穿上漂亮的衣服。幼儿自选一朵小花做涂色练习,教师提示幼儿涂色时应注意的事项:选用恰当的颜色涂染;涂色要均匀、涂满、干净;涂色时,左右或上下摆涂。
(3)放轻音乐,幼儿涂色,教师巡回指导。
(小客人花姐姐的出现将活动自然地引入第二环节;请小朋友帮忙这一情节,在激发幼儿同情心的同时也有助于使幼儿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3、装扮花姐姐的裙子,引导幼儿欣赏五颜六色的花。师幼共同评价,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色彩的美,体验创造的快乐。
(对花姐姐的裙子前后不同的比较,使幼儿直接感受色彩的美。而变漂亮的花姐姐对小朋友的感谢,在让幼儿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增强了其自信心、提高其对艺术活动的兴趣。)
三、结束部分
1.花姐姐和小朋友共同表演(小花)。
2.幼儿和花姐姐一同外出游戏。
活动结束:
(在欢乐的歌声中愉快地结束此次活动。)
认识驴教案篇4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数,那么小数与分数之间、分数与百分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希望通过本节课对分数、百分数的相关知识的复习,你们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板书课题:分数(百分数)的认识]
⊙回顾与整理
1.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师:什么是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明确: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其中的一份叫做分数单位。
(2)师:分数与除法有着怎样的关系?
预设
生1: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生2: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
2.真分数、假分数的特点。
(1)真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真分数的分数值小于1。
(2)假分数的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假分数的分数值大于或等于1。
3.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
(1)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2)师:什么是约分和通分?
预设
生1: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生2: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3)师:什么是最简分数?
分子和分母是互质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4.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
(1)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
①小数化成分数。
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
例如:0.7= 1.25==
②分数化成小数。
用分子除以分母,能除尽的就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一般保留三位小数。
例如:=3÷4=0.75 =3÷25=0.12
=3÷7≈0.429 =4÷9≈0.444
③小数化成百分数。
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末尾添上百分号即可。
例如:0.23=23% 1.7=170%
④百分数化成小数。
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即可。
例如:120%=1.2 85%=0.85
⑤分数化成百分数。
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例如:≈0.143=14.3%
⑥百分数化成分数。
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例如:85%==
(2)师: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预设
生1: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例如:=0.65,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和5。
=0.8125,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
生2:如果一个最简分数的分母中含有除2和5以外的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例如:≈0.056
分母中除质因数2以外,还有质因数3。
认识驴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13页,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
教学目标:
1、在“拔河”的情境中感受数量之间的大小及相等关系,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通过学具操作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2、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并知道它们的含义,会用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能正确描述数的大小;
3、参与观察、操作等实际活动,初步体验“数感”;
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亲切感,乐于参加数学活动,愿意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看图比出多少,并能够按要求画图。
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地使用“>”、“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学生动手操作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小旗、绳子、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学导思
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玩过许多游戏吧,哪位小朋友玩过拔河的游戏,能说说这种游戏怎样玩吗?今天啊,有一个班的小朋友正在玩拔河游戏,他们想请咱们班的同学一起一起去看看,好吗?(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探求规律
1.学生观察图片,思考:
(1)你观察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你想问些什么?
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如果学生在数人数时是两个两个地数的应该鼓励。
(2)为什么比赛还没有开始呢?
引导学生从两边的人数不一样来分析这个问题。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指导:
我们可以用小棒来代表拔河的小朋友,怎样摆才能够让别人一下子就看出哪边拔河的人多?看着摆好的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10人,二组9人,让学生观察有什么问题。然后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两组的人数。
现在两个小组的人数不一样多,不能进行比赛,要怎样才行呢?(学生讨论)
结果:将9人的一组又添上一人。
现在两边人数同样多,可以开始比赛了吧?
小结:两边人数同样多,可以简单地记作:10=10
两边人数不一样多,可以用“>”“9或者9
请小朋友再观察,除了参加比赛的人,还有什么人?
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除了比赛的人,还有啦啦队,并且人数也不一样多。把比较的结果写在本子上。
三、概括总结,条理知识
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知识?最主要的是什么?
(学生试着总结自己的想法)
认识驴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感受100有多少,建立数的概念,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十、百、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
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0以内各数的过程,学会数数的方法,体会数数的原理是十进制计数法,通过对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的估计,感受100以内各数的意义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体现数可在生活中用来表示与交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数的兴趣及估数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数100以内数及掌握数的组成,建立100以内数的数感。
教学难点:数数过程中,接近整十数时的数数(拐弯数)。
三、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幸运星、花生、爪子
四、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教学主题图:
1、(课件出示动态主题图10小羊):美丽的大草原上来了一群可爱的小羊儿,知道有多少只?我们数一数。看谁能做到数的与点的速度同样快。
2、学生数数(1-10)
3、师:你是几个几个数的?(一个一个地数)你有什么办法让大家一眼看出是10只羊?(课件演示10只圈一圈)
师:10里有几个一?(10个一)也就是说10个一是十。
师:10只是这么多?看,又来了一群,现在一共有多少只羊?我们接着数一数吧!(11-20)20里有几个十?(2个十)原来20是这么多呀!
[设计意图]通过数小羊这一亲密的素材,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回顾与感受一个一个地数数方法,知道10、20究竟有多少,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数数应做到一一对应,手口一致。
4、(课件出示走动的100只羊)看,草原上又来了这么多的羊儿,估一估现在大约有多少只?(学生估数)
5、师:大家估的数都比20多得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比20多得多的数及数的组成。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感受了20实际有多少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估一估百羊图上的羊有多少,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估算方法的体验。
(二)操作与探究
1、教学例1
①师:到底有多少只羊?今天老师给你们每组准备了一份与小羊只数同样多数量的物品,我们就用这些物品代替小羊的只数一起来数一数,看哪组又对又准地数出是多少?并能让大家一眼看出。
②学生分组数物品。
③汇报交流:你们组一共数了多少个?怎么数的?(取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数的小组各一份给大家展示)
[设计意图]用学具代替小羊只数,渗透数学符号感的数学思想。通过小组合作数100以内的数,以给学生创建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注重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本性的潜能,允许他们用不同数法合作数出100个物品,关注其个性差异。
④师:刚才你们数的结果不一样,老师也准备了一份与小羊只数同样多的小棒,我也来数一数。
⑤(老师出示43根小棒)你知道老师现在数了多少个?我们一起来往后数吧!
⑥指导数数:首先从43-49一根一根数,数到50时,问:49后面添上1是多少?你怎么知道的?(演示满10根捆一捆过程)然后从51-59一根一根数,数到60时,再问:59后面一个数是多少?你又怎么知道的?(再演示满10根捆一捆过程)数到62时接着一捆一捆添加让学生一十一十数到92,最后从92一根一根数至99时,问:99后面一个数是几?把你想的给大家说说!
⑦师:原来100是这么多,我们再来数一数(一十一十地数)100里有几个十?板书:10个十是100。
[设计意图]通过有目的地指导数数,让学生经历100以内数的数序,并知道数数方法的多样;演示10根小棒扎一捆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数的原理是十进制计数法,知道10个十是一百,建立数的计数单位;想想后面一个数是几,让学生在直观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以解决接近整十数时的数数的教学难点,从中充分去感受100究竟有多少。
⑧数100只羊。
师:100根小棒代替的是小羊只数,你数对了吗?希望你们在数数时一定要做到拿一个,数一个,拿与数的速度一样快哟!
这100只羊能让大家一眼看出来吗?你有什么好办法?(每10只圈一圈)再一十一十地数。
⑨小结并提示课题:今天数的都是100以内的数,看来,数100以内的数不仅可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十个十个地数。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10个十是一百,知道100以内的数不仅可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十个十个地数。
2、教学例2
①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师:数数有意思吧!现在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课件演示)学生一个一个数到四十时,课件演示满十捆一捆,知道39的后面一个数是40。
②数数练习(开火车)
a、接着三十八数到五十;
b、从六十八数到一百
[设计意图]充分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对拐弯数直观地加强记忆,再利用有趣的开火车游戏进行脱离实物由具体到抽象地数数训练。体现其层次性,同时也扩大数数的范围,达到人人参与学习活动的目的。
3、教学例3
①师摆出五十二根小棒(学生闭眼)看谁能一眼看出是多少根?(板书:三十五)
②你怎么知道是五十二的?( )个十和( )个一(学生回答后再出示)
③完整说一说:五十二里有(5)个十和(2)个一。
④练习:(出示p33做一做)
图1反馈:
a、图中有几支笔(46)你怎么知道的?(一盒一盒数一数)。
b、46里有( )个十和( )个一。
图2反馈:
a、这是( )个十和( )个??
b、(2)个十和(4)个一组成( )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动口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观察、表达的能力。
(三)练习与升华
1、百球图出示:首先估一估有多少个球?再让学生交流数的方法并演示不同的数数方法,最后选择数得又快又方便的数法。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打乱放的100个球,让学生估一估,培养学生估的意识,然后再出示整理的百球图,让学生交流数的方法,让学生拥有多种数数方法,最后经历比较选出自己喜欢的数数方法,提高学生选择合适数数方法的技能。
2、填空:
a、五十六、( )、( )、( )、( )、( )
b、( )、( )、80、( )、( )
[设计意图]完整地数出五十六后面5个数,是让学生去经历数序与拐弯数。拓展练习是把今天学的数数方法进行运用,融会贯通。
3、生活中的数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的认识,知道几个十是一百,还知道了几十几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用到了这些数,如:今天我见到了81路和82路公交车、这节课我们上了40分钟课你在哪儿也见到过这些数
[设计意图]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举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可用来表示与交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