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水平预先拟订的应用文种,为了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需要制定一份出色的教案,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单元一教案优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单元一教案篇1
北师大版第八册第九单元教案
教材说明
本单元以太阳为主题组合单元,包括一首诗歌、一篇散文、一篇说明文、一篇科学幻想的说明文。《太阳的话》和《海上日出》都抒发了诗人、作家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前者以太阳的身份召唤人们敞开心扉迎接光明,后者描写观察海上日出的过程,抒写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太阳》可以做文章层次结构方面的练习。
语文天地中引导学生积累相关的词汇、成语和名句,体会祈使句的感召力,感知一词多义的现象。
作文的三个题目分别对应《太阳的话》、初显身手和《太阳城》,在单元开始时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资料,酝酿习作。
教学课文时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学习精读的方法,坚持记摘录笔记,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设身处地、入情入境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当时的思路,同时读出自己的感受。
建议教学10课时。
太阳的话
学习目标:
1、阅读诗歌,了解诗意,体会太阳渴望唤醒人们,敲开人们心灵的急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太阳、热爱生活的情感,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
2、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体会太阳渴望唤醒人们、敲开人们心灵的急切心情。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
一: 激趣导入
1、 学生听谜语,猜太阳.
2 、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一个太阳,说说心理想对太阳说的话.
3 、你们对太阳说了这么多,她也有话想对同学们说, 她的话都写在一首诗中,你们想读吗?
4、 出示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师读课文. 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 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后你体会到了??
3、 指名分节读课文 .
此次以读准字音为标准.
学生互评.
边读边评边正音
三、学习生字:
1、小组自学生字,
2、练习带拼音组词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诗意,体会太阳的心情。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 、 检查学生读生字卡片。
2 、 全班朗读课文,检查课文的读音以及长句子的断句。
二、整体感知课文。
听老师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象。
三、学习课文第一节
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指名说.
能把自己体会到的感觉读出来吗? 指名读.
生互评,师引导学生体会并读出太阳要来到我们周围的心情.
师可适当范读.
四、学习课文第二节
1 学生自主读文,边读边想象.
2 启发学生想象太阳带来了色彩缤纷的花朵,带来了树林中泥土与树叶的方向,深深地吸一口气,好舒服呀!看,太阳还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和阳光,我们可以在草地上踢球,唱歌,跳舞多么快乐啊! 请大家再试试读这节诗.
自由练读,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读.
3 太阳还会带着什么向我们走来? 激发学生想象,用 我带着( ),快乐地向你走来。 的句式续说句子,由此体会到太阳把一个五彩的世界带给了我们。
4 齐读课文第二小节。
五 学习课文第三节
回忆课文第一节,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按照同样的方法读好第三节。
六 创设情景,升华情感
1打开门窗,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师升合作读课文。
2配上音乐,学生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诵读。
七 拓展延伸
想想自己会对太阳说什么。
海上日出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品读词句,感知海上日出的壮观。
学习难点: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内涵。
课前准备:课文插图
授课时数: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景象。
一、导入 课题:《海上日出》
同学们,你们看过大海吗?海上的日出就更美了,咱们今天一块去看看。
二、启发谈话
本文选自中国著名作家巴金的《海行杂记》。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昂热号四船去法国留学时,把旅途中的见闻随时记下,本文写的是船至红海中作者看到日出时的实际情况。这篇《海上日出》是作者在船上几次看到海上日出所得的总的印象的具体记录。海上日出的景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绘的,你们读读课文,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就会明白了。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2)画。画出生字词,拼拼读读,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2)检查字词自学情况,口头完成下列练习。
①范。扩词:范围、模范、范例、示范、典范等。
②一刹那。近义词有:转眼间、一转眼、一眨眼、瞬间等。
③镶。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a.给句子中带点的词换上一个词,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b.用带点的词说一句话。
例:小红的裙边上镶了一条粉红的花边,显得更漂亮了。
(3)交流思考情况。
①课文中哪几个小节描绘了海上日出的景象?(2~5节)
②可分为几种不同情况的日出?(一般情况下的天气晴朗和特殊情况下的天气多云)
四、再读课文质疑
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1. 为什么作者看到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就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
2. 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为什么红得很却没有亮光?
3. 太阳向上升时,为什么是一纵一纵地?
解决的办法:
问题1: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一小节,自求解答。
问题2: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红得很,是因为早晨海面上有大量水蒸气蒸腾,太阳光透过水蒸气发生折射显出七色,而红光穿透力强,人们只看到红色,看不到别的颜色.可为什么没有亮光呢?因为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光亮不大,透过浓密饱含水蒸气的空气层时,太阳光被反射、折射,能量消耗多了,光线透不过来,所以没有亮光。
问题3:太阳升起来时,为什么是一纵一纵地?因为早晨海面上大量水蒸气上升。太阳光透过水蒸气才能射到地面上。水蒸气不断向上涌动,使阳光产生波动现象。这种不断波动的光射人的眼里,就造成一纵一纵的感觉。
五、作业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日出的景象,从中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
2.体会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品读词句,体会日出时景象的伟大奇观。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有序描写,巧妙用词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课文具体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情况。
板书:天气晴朗多云
2.分男女生读这两部分的内容,边读边想象,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蓝天、红霞慢慢升起的太阳 太阳射在黑云背后的景象)
3.再现海上日出的景象。
4.说一说,要是你亲眼看到海上日出的这一过程,你想说什么?(太神奇了、海上日出不愧是伟大的奇观)
5.过渡: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海上日出这一奇观的呢?请同学们先读读课文的2、3小节,想想作者在观察或用词造句方面那些独到之处
二、品读词句
1.学生自读,思考以上的问题并在文中作上记号。
2.同桌或小组交流自读情况。
3.全班交流自读情况。(归纳如下)。
a观察方面:不仅观察了太阳的形状,还观察了太阳的色彩亮光及其动态(太阳慢慢升起的情景),即能从多角度进行观察。
b写作方面:有序,能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
c用词造句方面更妙,具体表现如下:
(1) 作者所用的词语准确地反映了事物的特点。
(2)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非常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太阳上升时的艰难程度及样子的壮观,精神的.顽强。
(3)反映了观日出的真实感受。
4.指导朗读。
(1)个人尝试读,找找感觉,看看该如何处理语气(语调)和 语速。
(2)在小组里读一读、评一评。
(3)展示读。
(4)回忆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观察海上日出这一部分内容的。
(5)板书:品读词句 体会语感
5.过渡: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特殊情况下(多云)海上日出这部分内容。
6.学生自读。
7. 检查自读情况。
在学生读懂的基础上重点交流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的理解。(这句话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齐读2至5节。
小结:这段主要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整个过程,抓住了景物变化的特点,写出了海上日出美丽雄奇的景象。
三、学习最后一节
1.这句话与全文是什么关系?(总结全文)
2.自读体会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赞叹)
四、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海上日出》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3.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
1、 背诵课文。
2、 完成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
日出前 蓝红亮
海上日出 日出时 脸 升 云霞 夺目日出后 躲 透
太 阳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3、收集太阳和自己熟悉星球的资料,并进行适当的处理。
4、根据本文的写作结构和说明方法,仿写一篇介绍星体的说明文。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
3、收集和处理有关星球的信息。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导语:太阳,我们每天都能看见,早晨,从方升起,把光明带给大地;傍晚,从西天落下,黑暗便来临。太阳对于我们好像是挺熟悉的;其实又是很陌生的。因为对于太阳的真实情况我们知道得太少了。需要不断地去研究它,揭开它的奥秘。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太阳》。
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做个小小科学研究员,了解了解太阳。请挂牌上岗,大家一起进入实验室研究太阳,好吗?比一比,看谁的工作最出色。
(一)课前交流整体感知
1、资料交流、感受新知(网络)
课前大家一定收集了很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谁来为大家展示你所收集的资料。
2、创设情境、引发质问
(媒体演示七彩奇观)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此时,距离地球一亿五千万公里的太阳一下子推到学生眼前。此时教师做出一副倾听的样子,神秘地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吗?好像有谁在很远、很远的地方说: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在哪里呢?噢,原来在这里。学生们一看到笑哈哈的太阳,都乐了。
问:他是谁呀?
师:(板书课题)你们认识它吗?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有问题可以直接问太阳公公。
学生质问:
师:同学们向太阳公公提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有些问题同学们可以用课外时间从科普读物中了解;或是到网上去查寻。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等同学们长大后再去探索。那么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谁是一名合格的科学研究员!
(二)自学课文,理清结构。
1、自学课文(课件演示太阳探密):关于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与人的关系,课文上说得很清楚。现我们就把这篇课文当作一份资料来研究学习。研究科学,要提出问题,还需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查阅资料,有的还要搞实验。现在就请你们阅读这份有关太阳的资料。看谁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到答案。
2、理清结构
指导①:对于这类科普的说明文,一般一个自然段说明一个意思。我们阅读时,要一边读一边想每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要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板书,一个自然段一个意思)要求学生读后把每个自然段概括的内容写在旁边,像加注一样。
板书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1、太阳远
2、太阳大
3、太阳热
4、太阳与人的关系
单元一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拽、茸、副”等6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小木偶被曲解后的语言、内心活动,并在反复的朗读当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3、学习续编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小木偶被曲解后的语言、内心活动。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前准备】
1、按课文前“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
2、了解一点木偶的知识。
3、准备与课文相协调的音乐及道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播放《笑比哭好》的歌曲。
2、过渡:同学们,在《笑比哭好》的音乐声中开始了我们今天的学习。今天我们就从“笑”说起。你喜欢笑吗?
3、教师小结:是啊!生活需要笑,笑使我们抛开一切烦恼,笑使我们信心百倍,笑使我们增进友谊——笑多重要呀!可是我们看完了小木偶的故事,也许你会对笑有新的理解。
二、交流预习情况
1、朗读课文,读后互评:生字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得通顺。
2、交流:读了课文后,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3、小结:因为只拥有笑,小木偶受尽了委屈,漂亮的背包被可恨的小红狐抢走了,熊警察却不信;头疼得厉害,老婆婆却说是撒谎。哎!好可怜的小木偶呀!同学们,你们想亲身感受下小木偶的遭遇吗?老师有个主意,咱们分角色来演演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三、回顾方法,合作表演
1、大家回想一下,前面我们已经演过了好几篇童话了,积累了哪些好方法,交流一下。
2、在总结方法基础上,学生合作试演。
3、学生展示——观众评议、教师指导——学生再演——配乐、带上头饰表演。
4、同学们,在亲身经历小木偶的遭遇中,你一定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能告诉大家吗?
5、齐读最后一句话:“笑是很重要、很美好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然后引导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
6、小结: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酸甜苦辣、喜怒裒乐都需要我们去经历,去面对,这样才是完整的生活。
四、续编故事,拓展深化
在小木偶身上,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来接着编下去。
1、自由准备。
2、学生续编故事。
五、单元回顾,总结升华
1、本单元的童话故事,到此已全部结束了,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2、总结;童话让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童话的世界里,我们可以自由翱翔,想我们所想,思我们所思,憧憬美好的未来,思索生活的真谛。希望小作家们也提起笔写下你心中最美好的童话故事。
六、布置作业
1、续写《小木偶的故事》
?板书设计】
12* 小木偶的故事
笑—— 感受生活的快乐
只会笑远远不够
语文园地三
学习目标
1、我的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兴趣。
2、日积月累:积累诗中优美语句,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为学生创作童话提供参考。
3、展示台:交流阅读本单元课文和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升对童话的认识。
课前准备
1、课件(童话片段)、音乐。
2、课前有关童话的资料。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放映《神笔马良》、《哈利波特》、《指环王》的片段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都是些什么电影吗?
3、师:是的,这些精彩的电影都是根据童话故事改编拍成的。其实,童话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童话天地,一起去感受它的美妙神奇、绚丽多姿吧。
八面来风
1、师: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很多关于童话的资料,现在能相互交流一下吗?
2、全班交流
3、师:老师也从网上下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外童话名著、中外童话名家)
我的发现
1、师:这么多美妙的童话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色彩。其实呀,童话故事的编写是有一定规律的,小林和小东就发现了一些,我们来看看。
男女生分读书上的“我的发现”
2、说说小林和小东经过本组童话故事的学习后,发现了什么?
3、回顾读过的童话书,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4、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5、全班交流。
教师可随机播放cai,对童话编写三要素:幻想、夸张、拟人等特点作简要介绍。
日积月累
幻想、夸张、拟人凑成了可爱的童话故事,读起它,心也会随它飞扬。正如在诗中漫步一般!你听——
1、配乐朗诵《雨中的树林》
2、喜欢这首诗吗?
3、用心、用情地练读。(自由练读)
4、指名朗诵一点评一再读
5、教师小结:童话世界可真有趣!正如《雨中的树林》所说,童话是小精灵,童话是滚动的雨珠,是串串项链,是青蛙击鼓跳舞,是又软又香的落花,是酸甜可口的浆果,是会变魔术的雨点儿。让我们再一次用情地朗诵这首小诗,让多彩、新奇的童话永驻心间。
6、感情朗读。(自由朗读、表演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
7、教师总结: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能以想象为船,夸张为桨,拟人为帆,让你们的“童话号”驶向幸福的彼岸。
展示台
1、过渡:这单元的学习即将结束,先请同学们看一看教材中几位同学的学习成果展示。相信同学们的收获比他们更多,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展示、展示。
2、分组展示学习成果。
3、组织参观学习成果展。
4、评价,然后把评价情况装入“成长记录袋”。
课后作业
?童话天地》即将组稿,希望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写童话、演童话、讲童话、办童话墙报、读童话、合作编写童话——精心准备,走进下节课的“大看台”。
单元一教案篇3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首先用文字说明了储蓄的意义,介绍了本金、利率、利息的意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例4让学生掌握计算利息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知道储蓄的意义,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意义。
2.掌握计算利息的基本方法。
3.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概念,能解决与利息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一定很喜欢过年吧,因为过年不仅有好吃的,好玩的,还可以得到不少压岁钱。你们的压岁钱是谁在保管着呢?(引导学生想到储蓄比较安全,并且能够得到利息)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储蓄吗?关于储蓄有哪些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了解一下储蓄的知识。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20分钟)
1.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11页关于储蓄的知识。
(1)出示自学提示:
①储蓄的好处。
②储蓄的方式。
③什么是本金、利息、利率?
④利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检验自学成果,引导学生找出下题中的本金和利息。
课件出示:明明20xx年11月1日把1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1年,到20xx年11月1日,明明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1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1.5元,共101.5元。
2.用储蓄的知识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4,引导学生读题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组织小组讨论:求2年后可以取回多少钱,就是求什么。
(3)组织学生尝试解题。
(4)组织全班交流,明确解题思路。
思路一:先求利息,最后求可取回多少钱。可取回钱数为本金+(本金×利率×存期)。
思路二:把本金看作单位“1”,先求出本金和2年的利息一共是本金的百分之几,再求可以取回多少钱。可取回的钱数为本金×(1+年利率×2)。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4页第9题。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计算利息时,存款的利率是年利率,计算时所乘的时间单位应是年;存款的利率是月利率,计算时所乘的时间单位应是月。
板书设计利率
例4方法一5000×2.10%×2=210(元)
5000+210=5210(元)
方法二5000×(1+2.10%×2)
=5000×(1+0.042)
=5000×1.042
=5210(元)
答:到期时王奶奶可以取回5210元。
培优作业1.刘亮有20xx元,打算存入银行2年。现有两种储蓄方法:第一种是直接存2年,年利率是2.10%;第二种是先存1年,年利率是1.50%,第一年到期时再把本金和利息合在一起,再存1年。选择哪种储蓄方法得到的利息多一些?
第一种储蓄方法:20xx×2.10%×2=84(元)
第二种储蓄方法:20xx×1.50%×1=30(元)
(20xx+30)×1.50%×1=30.45(元)
30+30.45=60.45(元)
60.45
提示:在累计存期相同的情况下,一次性存款比其他存款方式所获得的利息要多一些。
2.赵伯伯把一笔钱存入银行5年,年利率为2.75%,到期后取得275元利息。赵伯伯存入银行多少钱?
275÷2.75%÷5=20xx(元)
答:赵伯伯存入银行20xx元。
教学反思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各种情况下的利息问题。
微课设计点教师可围绕“利息的计算方法”设计微课。
单元一教案篇4
?神州大地──江河万古流》
一、设计理念:
本课时在所选材料上选取了《黄河船夫曲》、钢琴协奏曲《黄河》、歌曲《保卫黄河》。通过加强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去理解歌词,感受跌宕起伏的旋律、明快的节奏、鲜明的民族风格...结合对歌曲背景的了解,使学生激起更多的情感投入.领悟到更多的精神力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欣赏《黄河船夫曲》、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通过学唱《保卫黄河》,让学生感受黄河的气魄及中华民族奋进的的伟大精神。
3、通过欣赏《长江之歌》及音乐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音乐知识:乐句、乐段、分析乐曲的结构。
4、能够体会与分析乐(歌)曲的情绪表达。
二、学习重点、难点:
a)重点:充满感情的演唱歌曲、了解合唱的演唱形式之一轮唱、体会歌曲的情绪。
b)难点:正确的感受和体会乐曲,掌握乐句、乐段。
三、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打击乐器
四、教学时间:1课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可分为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课前音乐,营造轻松、和谐的学生学习环境。播放《江河万古流》的伴奏音乐。
2、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演唱情绪演唱上节课所学歌曲《江河万古流》
3、新课学习:
(1)导入新课:
“千百年来,这里的人民默默地生活在这片苍凉贫瘠的土地上,与严酷的自然环境做斗争,在贫苦中过着充实的生活。他们唱着发自肺腑的歌谣,简单却真实,正如这辽阔的黄土地一样!”
“听!黄河的船夫们唱起了悠扬的歌声。”
(2)学生通过歌词及多媒体播放的图片欣赏《黄河船夫曲》
这是一首朴素、短小、精悍并具有鲜明形象的民歌。旋律给人一种起伏、摇荡的感觉,感觉是在船上。它的节奏和速度既平稳而又具有一定力度,使人感觉象是在较宽阔平静的水面上行进,使人想象黄河是宽阔深广的。透过歌词内容,仿佛又看到黄河迂回曲折的河道及无数船只和艄公形象。
(3)欣赏抗战时期我军英勇奋战的片子《血战台儿庄》的片段。
“他们也曾与黄河一起,用自己的身躯阻挡了敌寇的铁蹄,捍卫了华夏民族的生存,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音乐也是战斗的武器。”
(4)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选段《保卫黄河》
(5)感受乐曲的情绪,在钢琴协奏曲《黄河》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势?(学生发表感慨)
“黄河以其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赞颂着,歌唱着。正是祖国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保卫着黄河、保卫着华北、保卫着全中国!”
(6)欣赏合唱《保卫黄河》,随音乐哼唱或自由的宣泄自己的爱国热情。(动作或手势)
(7)了解曲作者冼星海及创作背景。
(8)分析作品的结构,了解轮唱的演唱形式和方法。
(9)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演唱方法及情绪演唱第一部分(齐唱部分)
(10)分组看谱把握节奏及演唱方式练习轮唱。
(11)各组展示其成果。(并自己分析哪一组唱的好,为什么?)
(12)师小结,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歌词的涵义,感受歌曲的情绪,合理运用力度表现,把握好节奏指挥全班进行大合唱《保卫黄河》。
(12)加入拍打节奏或运用打击乐器(锸、鼓)渲染气氛。
(13)共同探讨:
师生共同探讨本课欣赏和演唱,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对学生进行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教育,并用一句话或诗歌来赞颂长江、黄河及其中华民族坚强不熄的斗争精神。
4、音乐活动:
(1)欣赏《长江之歌》,分析乐曲的旋律音调和节奏上与《保卫黄河》的不同之处,并选出符合《长江之歌》的结构图式。
(2)学习音乐知识乐句、乐段,并做音乐活动2:歌曲的乐句划分
5、总结今天的收获。
6、推荐网站,搜索更多的关于歌曲作者及歌曲创作背景的资料。
单元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 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引发知识冲突,引出“度”
第一次情境引入
小丸子和花轮同学各画了一个角,争论谁画的角大?你们能帮着想个办法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并喜爱的人物,吸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如重叠、剪、利用三角板或活动角等)直观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
第二次情境引入
出示挖掘机工作时的情境。
谈话:挖掘机的“长臂”组成的角都不一样,挖掘机的高度和“长臂”的的长度都可以用尺量,用米等长度单位来表示,那么用什么度量角?用什么单位表示角的大小呢?
?设计意图】挖掘机工作时的情境,通过上节课学习学生已经熟悉,但对想知道角的具体大小,如何测量,学生无从说出,这就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并感觉到度量的必要性,促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究未知的心理倾向,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的基础上,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
二、合作探究 学习新知
1、认识度量单位
分小组讨论、汇报。
谈话:大家说得对不对?下面听小电脑博士的介绍。
(听介绍,课件演示)
认识10 角:(多媒体) 出示一个圆,分成360份,然后分为二个半圆,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在不同位置着色闪动。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单位,通常我们用10 表示1度。
(媒体展示 10 100 200 900 角。问: 100 由几个10 组成?如果一个角由90个10 组成是几度的角)
为了方便,又从左边开始标数字。演示10 100 200 900 角。
板书: 10 =1度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让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度,建立起1度角的概念、大小。在引基础上学生可以很快地说出100 200 900角。通过左右两边不同颜色的刻度,初步建立内、外刻度线的概念。知道可以从左右两边看,关键找0度。
2、认识量角器
谈话:刚才我们已经把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就得到这样的一个圆形,请同学们想一想,它和那个学习用品比较像-------量角器
(1)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说一说对量角器的认识。
(2)学生拿出量角器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3)说说你的发现,有疑问也可以小组讨论解决。
(4)小结(课件演示或用教具演示)
①半圆的圆心是量角器的中心。
②内圆的数字称为内刻度线, 外圆的数字称为外刻度线。
③ 以右边的00 为起点,起点处的00 这条刻度线是内刻度00 的刻度线。
同桌相互操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相互操作,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充分认识了量角器,为下面的度量打好基础。
3、角的度量
出示60度角。那么怎样来量角的大小呢?
(1)自学尝试。
a、边自学书上第35页上半部分的内容,边自己也学着量一量。
b、量的时候想一想,你量角的步骤是怎样的?
c、最后把量角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如果你有疑问,也可以在小组中提出,大家一起来解决。
(2)指名汇报,教师演示。
(3)提醒注意:由于量角器有两圈刻度,读刻度时,要根据测量角的方向选择合适的刻度。
(4)点拨。编儿歌
板书:量角的步骤
点对点
边对边
找零度
认刻度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量角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再次放手让学生先自学,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行探索并归纳出度量角度的步骤,并学会抓住关键字眼,编儿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量角的方法。
4、角的分类及各种角间的关系
(1)量一量下面各角的度数,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直接在书上量,并填在书上)
(2)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全班反馈总结。
板书:直角是90度
平角是180度 1平角=2直角
周角是360度 1周角=2平角
锐角
90度
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你喜欢这些角吗?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把它们画出来,再用量角器验证。(展示生画的角)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的逻辑联系,通过角的度量对角进行分类,这样使学生既巩固了角的度量方法,又对角的分类及各种角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为后面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打下基础。
5、画角
谈话:给你一个角的度数,你能画出来吗?
(1) 尝试画一个40度的角。
(2) 小组内交流画法。
(3) 总结画角的方法,课件演示。
(4) 再练习画几个角。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全课总结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何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谈收获,系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优势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时期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这样就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充分利用多媒体,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度的概念非常抽象,以往教师指着量角器比划,学生听的无趣,听了半天还是一头雾水。而通过课件演示:古希波来人认为一年360天,所以把一个圆,分成360 份,然后分为二个半圆,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学生听得入神。动画演示,并在不同位置着色闪动。这样既使“度” 的概念形象化,而且分解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