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4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

时间:2022-10-16 作者:Indulgence 备课教案

想必有用很多人在面对教案的写作都会感到发愁吧,工作多年,相信教师一定都了解教案的正确书写方式,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4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4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

小学4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能通过直观观察比较出角的大小。

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三角尺一个,小棒4根,两根硬纸条,一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玩一个拼图形的游戏。

(1)拿出四根小棒,你能围成什么平面图形?

(2)拿走一根,你又能围成什么平面图形?

(3)如果再拿走一根,剩下的2根小棒,又能围成什么平面图形呢?

(4)谈话:仔细看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生活,感知探索

1、感知角

谈话:小朋友,喜欢做手工吗?看,这两位小朋友正在做手工呢!(出示例1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的图形?

引导: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纸片、闹钟)

谈话:这些物体中都有角,我们把角请下来,好吗?

引导:三角尺中也有角,拿出你的三角尺,指一指它的角(指生上台指,师指导角的指法),咱们感受一下,用手心摸摸尖尖的点有什么感觉,顺着点往这儿摸,再顺着点往这儿摸,谁来说说有什么感觉? 现在我们把这个角描下来好吗?

谈话:请同学们自学角的相关内容,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这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的线叫做角的边。为了说明这个角两条边张开的大小,通常会在角上做一个记号,从角的一条边画一条弧线画到角的另一条边。

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边有什么特点?指名说说,集体说一说。(教师板书)

追问:你能指出这请下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指生上台指一指。

2、找角

谈话:角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请大家仔细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说给同桌听。

交流:你找到角了吗?

小结:看来角真是无处不在,只要小朋友有一双数学的眼睛,还会发现更多的角。

3、辨角

谈话:听说我们认识了角,课堂上来了一些客人,都争说自己是角,到底是不是呢?(想想做做第1题)请小朋友们来当裁判(用手势表示),是的用表示,不是用表示(手指表示)。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4、数角

提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关键要看什么?

请大家数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请大家先做上角的记号,再填空。(想想做做第2题)

思考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学生做完后,集体交流、评议。

5、画角

谈话:经过努力,我们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请你闭上眼睛,用你的小手指在脑袋里画一个角吧!(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做上角的标记)注意:实际操作中边用尺子画。(为什么)

三、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1、试一试(制作活动角)

谈话:你们能像老师这样,用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注意安全。

(生独立做角,有困难的,师引导同桌之间互相帮忙)

提问:你能指一指自己做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

谈话:咱们来变魔术,能把你的角变大一些吗?再变大一些。(生操作)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指出:角的两边张开,角就变得大一些,师演示。

引导:怎样可以把角变小? (生操作)

指出:角的两边合拢,角就变得小一些,师演示。

指出:把角的两边张开或合拢,角就会变大或变小(师生一起操作),也就是说,角有大小。(板书:角有大小)

根据你们刚才的体验,能比较这3个角的大小吗?(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的钟面图)

生齐声说:第三个角最大,第二个角最小。

接着比较一组边不一样的角,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折角(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动手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和同桌比比角的大小。

四、课堂总结

1、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了新朋友角,如果你是一个角,你想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

2、角的用处很大,让我们一起走进角的奇妙世界!

3、拓展延伸思考:在一个长方形上剪一刀,还剩几个角?

小学4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95页例4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5、4、3、2加几的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利用9、8、7、6加几的计算方法学习5、4、6、2加几的迁移能力.

3.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认真负责的品质.

教学重点:

使学生熟练掌握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悟出5、4、3、2加几的的计算方法就是交换加数的位置,想大数加小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客人,快瞧!他是谁?(课件出示圣诞老人图片)

圣诞节快要到了,圣诞老人不仅为我们准备了精美的礼物,还要邀请大家去参加圣诞晚会。!大家想不想去啊?

那就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闯过下面的四关,你就会收到礼物,得到邀请,准备好了吗?

第一关:我是小小神算家

课件出示题目

9+5= 8+4= 7+5= 8+7= 7+8= 8+5= 6+5= 7+5= 9+3= 8+9=

指名说说8+9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并课件演示各种方法。

师小结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第二关:装扮圣诞树

1.课件出示:一棵圣诞树

教师:圣诞老人想让大家帮忙装扮圣诞树,只有算对了下面的'题才能帮忙。

出示5+7=

a.5+7等于多少?先自己想一想,怎样算能很快说出得数呢?

b.学生独立思考。

c.同桌交流并探讨多种计算方法。

d.学生汇报各种算法,教师板书。

e.统计每种方法有多少同学选择。

f.师引导:同学们在计算时喜欢用哪种方法能准确的计算,就选择哪种方法。

2.学生试做5+8= 4+8= 3+9= ,独立做后,汇报交流。

3.家族大团圆

引导观察三个算式,象这样的小数加大数5、4、3、2加几的算式,你还能想到哪些?(生说师板书)

第三关:数客人

1.圣诞老人请了爱心小精灵来做客,课件演示,说图意,列算式。

2.圣诞老人还请小企鹅来做客,大家能算一算来了多少个小企鹅吗?

第四关:算式对对碰。

7+5= 9+5= 8+4= 5+7= 5+9= 4+8= 9+4= 8+3= 9+2= 4+9= 3+8= 2+9=

学生自己做题后,引导观察上下两道题有什么规律?

三、实践与应用

1. 小马过河

生口算,课件演示小马过河

2.小鸡找妈妈

瞧,鸡妈妈也来了,可是粗心的鸡妈妈找不出哪个是自己的孩子了,你能帮帮它们吗?

指名口算,点击课件进行连线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什么了?

小学4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p7及练习二第3、5、6、7、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有关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认真计算与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出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都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都比被乘数大。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0.9×6 7×0.08 1.87×o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2.思考并回答。(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

二、情景引入

1.教学例5。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鸵鸟吗?知道鸵鸟是一种跑得比较快的动物吗?有一只鸵鸟正在帮助2个小朋友解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鸵鸟正驮着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凶猛的非洲野狗紧紧追上来了!小朋友说:“哎呀,它追上来了!”鸵鸟说:“别担心,它追不上我!”

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取信息:

所求问题:(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所需条件:(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

思路分析:

(1)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倍数的含义:谁来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是什么意思?(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野狗那么快,还要快。)

(2)追问提高学习新知的兴趣:

①非洲野狗能追上他们吗?(非洲野狗追不上鸵鸟。)

②“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该怎样列式计算呢?(生回答:56×1.3)

③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3)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小结: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让学生独立计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并集体订正。

(4)指导学生用估算进行验算: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及结果,你认为对吗?你是怎么验证的?(板书验算,完善课题)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验算的方法:

①用原式再计算一遍。

②把这个算式的因数交换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对与否。

③观察法:观察小数位数或第二个因数比1大还是比1小。

④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师小结: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来检验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喜欢用那一种就用那一种来验算。

(5)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书上的小朋友算得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因数中,56是整数,因数1.3中只有1个小数,所以积中小数点的位置点错了,应该点在2与8之间,即积应为72.8。

师:很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每个小朋友都要养成认真做题、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起非洲野狗的速度怎么样?非洲野狗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由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刚才有同学提到56×1.3式子中第二个因数比l大,所以积就比被乘数大,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用自己喜欢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四、课堂小结。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作业:5、6、7

课外作业: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10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及验算

小学4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的含义,知道多、少的含义。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小猪头、砖头、木头图片。

学具准备:铅笔。橡皮。梨片。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一)教学“同样多”?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请学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和同样多。)

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老师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

(二)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要求学生把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

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

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

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

(三)教学“多些、少些”?

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头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头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头多,小猪头比木头少。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

(四)操作(“做一做”第2题)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操作。

1、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2行摆几个○?

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

二、运用新知

1、第1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3、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多而红珠少。介绍你的方法。

三、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小学4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借助乘法的意义编制乘法口诀。

3、培养社会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归纳方法。

教学难点:

熟记乘法口诀。

教具:

挂图、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松鼠在松树林里采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帮他们数一数吗?

二、教学新课。

1、数松果(出示松鼠数松果图)哪位同学能帮小松鼠数一数?

根据同学口述:每堆有5个松果,在表格中板书。

堆数1松果的个数5那么两堆松果呢?

你是怎么算的?

你们能继续将这个表格填完吗?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汇报,填表。

从这张表格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2、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

你能把松果的个数用乘法算式计算出来吗?

板书:1个5是5,1×5=5或5×1=5。

2个5是10,2×5=10或5×2=10。

接下去写,你们会吗?请你们在本子上接着往下写,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齐读所写的算式。

有谁知道10×4的积是多少?独立计算,小组交流。

根据这些乘法算式,你还能算哪些乘法题?

大家所说的这些算式都是根据黑板上这9个算式推算出来的,让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些算式,它们都含有一个乘数5,为了方便我们应用,我们将这些算式改编成一句句的口诀,我来说一句:一五得五。

你能试着说下去吗?小组说一说并分组把它写出来。

强调几个编写要注意的问题。

齐读5的乘法口诀。

给3分钟记忆口诀。

你是怎样记口诀的?有什么好的方法?

3、寻找生活中5的乘法口??

生活中和5的乘法口诀有关系的事情还有很多,老师把它们编成儿歌,你们想听吗?

一个小组5个人,两个小组10个人,三个小组15个人,四个小组20个人……

你还能编出其它的儿歌吗?

三、巩固练习。

请你用今天所学的口诀,解决问题。

1、5的乘法口诀口算题。

2、填一填:p11第3题。

3、p11第4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小学4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体会分数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你们知道平时老师喜欢做什么事情吗?(折纸)你们玩过吗?那你能折出这张纸的几分之一吗?(动手折一折)

展示: 说说你是怎样折的?

导入:刚才大家的折法虽然不一样,但都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板书: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一个装有苹果的果盘,果盘上用布遮盖,学生能看到苹果,但无法看到苹果的个数。

述:老师这里有一盘苹果,如果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你们能想到什么?(1/6)如果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2份,你们又能想到什么?(一份是这盘苹果的1/2)

一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可以用1/6表示,平均分成2份,每份可以用1/2表示。那么这盘苹果有几个呢?平均分了以后,每一份怎样用分数表示呢?这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分数。

取下盖布,露出6个苹果,谁能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生演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

述:我们刚才是把谁平均分成了6份?(6个苹果)对了,我们是把这些苹果(媒体演示把这些苹果圈起来)平均分成了6份(媒体演示分6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这样的一份是几个,每个苹果就是这盘苹果的几分之几呢?是谁的1/6?

问:现在谁来说说这里的1/6表示什么意思?

2、问:你现在还能把这些苹果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呢?

3、、操作体验

(1)要求:请你拿出6个圆片代替6个苹果动手分一分,然后互相说一说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

(2)交流演示:你是怎样分的,可以看出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1/3、1/2)是谁的1/3?这里的一份是几个苹果(2个),那每两个苹果就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这里的一份又是几个呢?那为什么这3个苹果是这些苹果的1/2呢?

(3)现在你能说说这里的1/3(1/2)表示什么意思?(指名说说)

自己再轻声地说一遍。

小结:是啊,我们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每一个就是它的1/6,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两个就是它的1/3,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3个就是它的1/2。刚才我们得到的1/6、1/3、1/2都是把什么来平均分的?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想想做做

(媒体演示)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四、操作实践、巩固加深

1、老师在材料袋中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学习材料,你们能通过不同的分法,说说每一份与这些物体的关系吗?

2、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两人合作取出材料袋中的一种学习材料先分一分,并填写好活动报告,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学4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已学过的除法关系应用题的解答,引导学生自己概括整理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掌握并灵活地运用这些常见数量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通过学生对一些数量关系的掌握,加深他们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的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加深学生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铺垫准备.【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出示:

根据24×6=144,列两个除法算式.

144÷6=24,144÷24=6

根据230÷5=46,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46×5=230,230÷46=5

观察以上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说说乘法各部分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出示:被乘数×乘数=积

积÷乘数=被乘数

积÷被乘数=乘数

提问:我们学过的乘法数量关系有哪些?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探索新知.

1.【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师结合课件问:动画看完了,你想到了什么?(要想知道带的钱是否够用,可以估算一下,还可以先算出买鼓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结合课件演示叙述题意.

出示:(1)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问:这个问题中存在哪些数量关系?你想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98×8=784(元)

解决动画中“钱是否够用”的问题.

2.根据“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个问题,谁能联想出两道除法计算的应用问题来?

学生讨论编题,然后口述题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2)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一共需要784元,每个鼓多少元?

(3)学校鼓乐队买鼓需要784元,每个98元,一共可以买几个?

分别读题,列式解答,订正并板书:

(2)784÷8=98(元) (3)784÷98=8(个)

3.观察三个算式,联系题意,推出数量关系式.

(1)观察98×8=784(元) 784÷8=98(元)784÷98=8(个)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想784、98、8分别代表哪一数量?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除了有乘法关系外,还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己提炼得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应用“总价÷数量=单价或总价÷单价=数量”的实际例子.

发散迁移.【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学生以小组位单位讨论74页“做一做”,得出“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除法数量关系式.

问:根据“工效×时间=工作总量”这一乘法数量关系,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推理得出这三个量间的除法数量关系.

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带领学生回顾全课内容,从具有乘除法数量关系的三个数量间的紧密联系中体会“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