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篇

时间:2023-01-27 作者:Trick 备课教案

教师们在写教案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自己的头脑是清楚的,教案在完成的时候,教师需要考虑联系实际,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篇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星期日的安排(第68~70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难点]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教学准备]调查活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计算。3/8+1/2 5/6—3/4 11/12—1/6

问: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引入。这节课我们来探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板书课题:星期日的安排。

二、探索新知

1、展开“星期日的安排”调查活动。通过对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2、讨论出算式。先让学生们独立尝试列式,然后再引导学生们将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行运算。

3、讨论具体的运算过程。可以是先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可以是先从“1”中减去部分,再用剩余的减去另外部分;还可以先计算两个部分的和,再从“1”中减去“和”。

4、做“试一试”题目。

5、归纳小结。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一练”的第1、2、3题。

第1题,请学生独自完成计算。

第2题,先作草图,再进行解答。

第3题,先填表,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行一段山路,山路的路程占总路程的几分之几与所行时间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会不同?”。建议作草图来帮助理解本题目。

2、课后完成“练一练”的第4~7题。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在自由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各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正确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教学难点:如何选择有效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图形卡片、题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神秘宝盒,你们想知道这里面藏着什么吗?请同学们来摸一摸。

生摸出图形,老师贴在黑板上,指名说说怎样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

2、师: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礼物,快拿出来拼一拼,粘在白纸上,看谁拼的图案最漂亮。

生拿基本图形拼。

指名展示所拼图案,说说拼的是什么,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

3、揭示课题。

这些图形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基本图形拼成的图形,叫做组合图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课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4、屏幕出示图形,这些分别是什么图形,这里面有你认识这些图形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

老师最近正在装修房子,可是遇到了困难,你愿意帮忙吗?

你老师打算在客厅铺上地板,地面的平面图如图,请同学们帮老师做一下预算,估计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再实际算一算,并与同学们交流。

生先说估计值,并说出依据,教师在黑板右上角板书。

2、小组探索。

刚才我们只是估计一下,但实际在买的时候,买多了浪费,买少了还要去买,太麻烦,以我们必须求出实际的面积。我们没有学过这种图形的面积,怎么办呢?

生:我们可以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再求面积。

小组合作探索,组长拿出工作表,小组同学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在图中画出来,看看你们小组能想出几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汇报交流。

小组汇报,在投影上展示自己小组的做法,分别说说为什么这样分割,怎样求面积。其他小组长把和他一样的方法做上标记。

教师强调:为了和原线段区分开,后添加的线段要画虚线,这条虚线是为了辅助完成这道题的,所以叫做辅助线。

生共同探索所说的方法是否能求出面积,不合适的说出为什么。

把以上方法汇总,说说哪种方法最简单,为什么?

师:分割或添补的越简单,计算起来就会越简便。

4、教师贴出学生选出的

4种简便方法,用卡纸贴在黑板上。

生观察着几种方法,把它们分类。

师相应板书:分割法 添补法

这两种方法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吗?

6、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法,计算出图形的面积。

指名板演。检查订正,写出答语。

把实际结果与估计结果比较,看看谁估计的比较准。

师:只要选择了简便易行的方法,我们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才会又快又准确。

三、实际应用。

1、这里有两个鱼缸,请你选择最简便的方法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2、学校要粉刷教室,粉刷一面墙每平方米需用

0.15千克涂料,一共需要用多少千克涂料?

生在题卡上答题,师巡视指导。指名展示自己的方法,生判断哪种方法最简便。

3、学校要油漆

60扇教室的门的外面,(单位:米)。

(1)需要油漆的面积一共是多少?

(2)如果油漆每平方米需要花费

5元,那么学校共要花费多少元?

指名读题,说说完成这道题要注意什么?

生独立完成。汇报。

四、全课总结。

你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身边的难题,那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呀!让我们一起学好数学吧!

五、课外练习。

在你身边找出一到两处组合图形,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面积,再选择你认为最简便或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实际算一算。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除法的计算,那么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出示例11)

1、先独立思考解答。

2、小组内交流,可以先算什么?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说说不同的思路。再指名说说。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再指名说说不同的解题思路。

2、完成p343

师:你从此题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思考?

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汇报分析过程。

师小结,解答问题时要找准有直接关系的条件或信息。

3、独立完成p341、2、4,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

四、学生总结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加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内容

自己复习上节课所学习内容47页的例1和48页的例2

1、口算下列各题:

0.7+0.3 0.65-0.25 6+0.34

1.6-0.4 4.5+0.5 0.82-0.42

0.83-0.5 9.2-6 2+2.8

3.4-3.1 17.6+3.9 3.6+2.4

0.45+2.85 0.73-0.23 14-3.9

2、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中的信息说说能想到些什么,可以求哪些问题,再让学生根据问题合理选择信息并列式计算。

3、用竖式计算

7.5-3.18 0.51-0.37 4-0.82

5.26-4.75 13-3.9 8.04-7.4

每个同学选做两题,比速度更要比一比正确率,做得全对的同学予以鼓励。

4、练习八的第3题

可以结合线段图让学生说说对前3个问题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1、“小小诊所”:练习八的第4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2、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八的第六题,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去思考该用什么方法去做。

练习八的第九题,解决前三个问题后,还可以结合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这一天中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上升最快,上升了多少度”,“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下降得最快,下降了多少度”等问题,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练习八的第十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并要求说说每题的思考过程,再让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练习八的思考题

可以先根据“5.1减去一个两位小数得2.76”,算出作为减数的两个小数应是2.34。再用5.1加上2.34,然后可得到正确的结果。

教后记

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加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经历预测猜想——实验观察——数据处理—合情推理—探究创造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把一个分数化成用指定的分母做分母或指定的分子做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为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是互相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到数学验证的思想,培养敢于质疑、学会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五年级数学学具盒,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 呈现材料,发现问题

1、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关于孙悟空在花果山上做美猴王时发生的故事,想听吗?

花果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美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四块,分给猴1一块,猴2见了说: “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十二块,分给猴3三块。

[评析:创设情境,在学生喜欢的人物分饼的故事中直接导入本课,这样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主动感知,主动去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产生想获知结果的__。内含情感与态度目标:孙悟空,做事认真仔细,机智,勇敢,本事大等。]

师: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吗?或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1:我觉得孙悟空很聪明。

生2:我认为三只小猴分到的饼是一样多的。

生3:我认为猴王这样分很公平,第1只小猴分到了一只饼的1/4,第2只小猴分到了一只饼的2/8,第3只小猴分到了一只饼的3/12,这三只小猴分到的饼是一样多的。

[评析:一般的教师会在这里提出“哪只猴子分得的饼多?”或“你认为猴王这样分公平吗?”这样的问题。但这位教师却提出“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吗?或你有什么话要说吗?”。这个问题优于前两个问题是因为学生在思考时思路更深、更广。有效的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的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有效的创设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内含情感与态度目标,体现公平。]

2、师:大家都觉得其实三只小猴分到的饼一样多,那你们有什么方法来证明一下自已的想法,让这三只小猴都心服口服呢?怎么验证?

(1) 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桌面上学具盒中的学具(其中一条长方形纸片为事先放入,其它都是五年级数学学具盒中原有的),小组合作,共同验证这三个分数的大小?

(2) 师:实验做完了吗?结果怎样?哪个小组先来汇报验证的情况?

组1:我们组把24根小棒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有6根,就是1/4。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二份有6根,就是2/8。平均分成12份,其中的3份也有6根,就是3/12。所以1/4=2/8=3/12。

组2:我们组把24个小立方体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有6个,就是1/4。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二份有6个,就是2/8。平均分成12份,其中的3份也有6个,就是3/12。所以1/4=2/8=3/12。

组3:我们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是1/4,我们把同样大小的圆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两份是2/8,我们再把同样大小的圆平均分成12份,其中的3份用3/12表示,我们再把圆片的1/4、2/8、3/12叠起来是一样大的,所以1/4=2/8=3/12。(注1/4圆是学具中本来就有的,2/8是用两个1/4圆合在一起,3/12是用2个1/3合在一起)

组4:我们组是这样验证的。我们把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1/4,取另外一张再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两份是2/8,接着取另外一张继续平均分成12份,其中的3份是3/12,然后也叠在一起,大小一样,所以我组也认为1/4=2/8=3/12。

组5:我组与他们的验证方法都不一样,我们是计算的:1/4=1÷4=0.25;2/8=2÷8=0.25;3/12=3÷8=0.25。三个分数都等于0.25,所以1/4=2/8=3/12。

[评析:书本上的设计是用折纸来验证这三个分数相等,在这里执教者大胆的放大教材,把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同时也为学生探究方法的多元化创造了条件,出现了多种验证的方法。还有这样设计把一些知识联系起来,用计算器的目的,是和五年级上学期的一节计算器课联系起来,而且为验证猜想做准备,可以比较分数的大小,节约时间。和单位“1”的概念联系起来,体现出了单位“1”概念中的两层含意。]

3、组织讨论

(1)师:既然三只小猴子分得的饼同样多,那么表示它们分得饼的分数是什么关系呢?(投影出示分饼图)

板书1/4=2/8=3/12

(2)你能从图上找到另一组相等的分数吗?

板书3/4=6/8=9/12

[评析:书本例1为比较38和9/12的大小。执教者在创设情景时选择的分数是有目地的]

4、引入新课

师:黑板上二组相等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板书。

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我们今天就来共同研究这个变化的规律。

5、引导猜测

师:你们猜猜看,在这两组相等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1:分子和分母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2:分子和分母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3:分子和分母都加上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4:分子和分母都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评析:这样设计注意了知识背景的丰富性,拓宽了“分数基本性质”的研究背景。在教学中,学生充分观察学习材料,发现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猜测。学生的实际猜想可能会出现观点不一,表达方式不同,或者不够完整,甚至是错误的,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的,能够自已提出问题,已经向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教师留给了学生足够的思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现心中的疑惑,呈现了四种不同的假说。如此一来,学生不但是进入到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更是进入到了知识的研究过程中。“分数基本性质”的研究背景从知识层面上来看已经拓宽了,从以前的只局限于“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拓宽到对““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或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的研究,有利于学生更为充分地经历“性质” 形成的过程,全面地理解和认识“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时还为沟通加、减、乘、除四种情况在分数的大小不变过程中的区别和联系奠定了基础。]

二、 活动研究,探究规律。

1、引导研究,感知规律

师:猜测是不一定正确的,需要通过验证才能知道猜测是不是有道理,规律是否存在。我们需要对以上的猜测进行验证。你们准备如何进行验证?

生:举一些例子来验证

师:怎样举例验证呢?我们以其中的一个猜测来试试看好吗?我们选哪一个为好?

生:分子和分母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好,我们就选这个,试试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尝试验证,教师作适当指导。

反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2=0.5

1×2/2×2=2/4=0.5

1×3/2×3=3/6=0.5

师:看了这些小组的举例验证,能说明这个猜测有道理吗?

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学生没有答出0除外)

师:谁能写出几个与1/3相等的分数。比一比谁写的多。

生回答,师板书1/3=2/6=3/9……

师:这样写得完吗?

生:不能

师:分子和分母是不是可以乘以所有的数。

生:0要除外。

师:为什么0要除外呢?

生:0不能做除数,也不能做分母。

[评析:学生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得出结论:这样是永远也写不完的。这时,教师适时点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从而自然得出“0除外”的结论。这样形成的记忆是深刻的。]

2、自主研究,理解规律

师:我们已经用举例验证的方法验证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是正确的。那么,其它三个猜测是不是也是正确的呢?接下来我们每一个小组选取一个猜想进行验证。

学生自由选择,教师适当进行调配。

师:为了在研究中能够节约时间,我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材料,你可以借助这些材料进行验证。当然,你有更好的方法也可以用。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教师作适当指导。反馈交流

小结

师:看来在分数里,只有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而分子和分母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是会变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出示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你们认为性质中哪几个字是关键字。

生:“都”,“相同的数”,“0除外”

生齐读投影上的分数的基本性质

[评析: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四个“假说”的验证过程认知比较充分。这不仅为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同时,也为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创造了条件。教师在该环节的处理上出于对学生实际的考虑,安排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选择“分子和分母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这一猜测进行验证,一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一次验证的过程,认识到过程中的注意点,二是有利于教师下一步的调控和指导。正是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在第二层次的独立验证活动中,才能够更多地关注数学学习内在的东西,排除了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学生探究的过程比较清晰,对学习方法的体验也比较深刻、到位。由于这样的设计,使整节课的重心从关注知识的传授转移到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体现出了猜测——验证——结论的思维模式。]

3、沟通说明,揭示联系。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很相似。

生:商不变性质

出示商不变性质

师: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吗?

生:分数中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值相当于商。

师:我们平时所学的有些知识和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有时候与我们身边的事也是有联系的。

[评析:引导学生沟通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知识与知识之间有时是可以联系起来的。这样的设计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出示动画片断。(注孙悟空有一次因一时大意,被妖怪关在了一个金钵中,金钵能随孙悟空变大而变大,随孙悟空变小而变小,孙悟空出不来。)

师:孙悟空为什么跑不出来,这与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是不是有点相似。

生:分数的基本性质。

[评析:数学中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可以联系的。

例如自从一八四五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发现苯之后,许多化学家绞尽脑汁要破译它的分子结构,然而对当时的人类从未想到环状的分子结构的存在,所以化学家们纷纷撞壁而相继放弃。一八六五年某个寒夜,已经研究多年不肯罢手的化学家库凯里在一整天徒劳无功的探索后,歪在火炉边打盹,意识滑入梦乡,然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在梦中看见一大堆原子在眼前雀跃,其中有一群原子排成长长的链,在那儿扭动、盘卷,再仔细一看,啊!是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而且得意洋洋地在他面前猛烈旋转!像被闪电击中,库凯里立刻惊醒,领悟到苯的分子结构是前人未曾梦想过的封闭环状,难怪那些持旧有的开放式链状观点来研究的专家通通碰了一鼻子灰。从此,化学研究也因为这个革命性的发现而进入新的里程碑。在那个看见蛇咬尾巴的梦境中,库凯里领悟到苯的环状结构式。

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回答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想到动画,再用语言表达出内容。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运用这样的思维方式为以后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的。内容情感与态度目标:做事或解题时不能粗心大意。]

师:猴王运用什么规律来分饼的?你们会运用今天的知识来解答问题吗?

三、 应用性质,解决问题。

1、出示例2

思考:要把1/3和16/24分别化成分母是6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分子、分母怎么变化?变化的依据是什么?板书

2、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 书本试一试

游戏(第一关:初露锋芒、第二关:勇往直前、第三关:再接再厉、第四关:大获全胜。每一关都有相应的练习题)

[评析:练习设计层次安排合理、形式多样、由浅入深。采用游戏的形式,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练习,节约了练习的时间。体现了趣味性、生动性、开放性。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思维。]

四、 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的?

生1、我们是用举例的方法学的。

生2、我们是用验证的方法学的。

生3、我们是通过比较发现了规律。

师:是的,这节课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猜想”、举例、验证等方式,概括得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且运用这一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

师:我这里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故事。(哥德__猜想加陈景润的故事)

师:你听了有什么启发吗?课后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评析:让学生回忆这节课的学习历程和发现的一些规律,这样做更能体现“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把对数学研究的兴趣延伸至课外,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6

第一单元:认识负数

教学内容:

1、 认识负数:教材第1 — 6页 例1 — 例4以及练习??

2、 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 第10 — 1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些准备。

教学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3课时

(1)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温度计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学习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仓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5℃。

读一读:正35,负5

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2、完成试一试:

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

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注意指导。

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

简单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知识。

4、完成第6页第4题:

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合适的温度。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5、读第7页第5题。,让学生说说体会。

6、完成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加强指导与检查。

三、学习例2:

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补充: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

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四、认识正负数的意义:

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

0呢?为什么?

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3、完成第6页第3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五、全课小结:(略)

(2)认识负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p.3、4的例3、例4,完成第5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两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难点: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准备: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负数,请你用自己的话书说怎样的数是负数?

正和负是一对反义词,生活中也有很多正好相反的变化,它们也可以分别用正负数来表示。 学生举例(可能有的情况):

1、收入和支出:如果老师上个月的10日拿到1500元工资,为了强调“收入”,我可以这么记“+1500”,买衣服花了300元,可以怎么记?为什么?吃饭花了500元,怎么记???

2、转入与转出:这个新学期,我们班转出1人,转进3人,怎么表示?

3、上车与下车:(第10题),依次写出每一站的情况,让学生说说每一站是什么意思?特别是“0”;还可以结合某一站,让学生说说“—3,+8”其实人数有什么变化???

4、上楼与下楼:??

补充楼层,第下室的表示方法等。补充:楼房有正的几楼,也有可能会有负的几楼,会不会有0楼?为什么?

5、向东走、向右走:常见的方向有4个,东和西是相反的方向,南和被也是一对相反的方向。如果把想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西走10米,可以怎么记?你是怎么想的?+10米表示什么呢?为什么?

如果+10表示的是向南走10米,那么,—10米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比较这个话题与前面话题的不同:前面的正负数一般都有增加或是减少的意思,而这个正负数,只表示相反的意思?

小结:生活中很多具有相反的意思可以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二、学生自学课本,把书上有关的练习完成,并可与同桌交流。

老师选巡视中发现问题较多的题全班交流。

(3)实践活动 面积是多少

教学内容:p.10~11

教学目标: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做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和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剪好图上的三个不规则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面积:

你知道这节课学什么么?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二、分一分、数一数:

1、取图1,问: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不规则图形。 1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么?

方法一:数方格。一起数一数,数得74格

方法二:分割法。指名折一折,并指出所折出的形状。注意有两种折法。

折好之后,在每一块长方形上写出求面积的算式。最后再相加求得总面积。

比较两种方法求的结果。

用类似的方法求出图2的面积。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复杂的图形,可以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分别求出面积后再求出总面积。

2、移一移,数一数:

取图3,交流数的方法:说说在数格子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观察后说说你能把它变成长方形吗?

剪一剪、拼一拼。你能算出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3、数一数,算一算:

(1)、出示池塘图。观察该池塘边的特点,说说你想怎么求它的面积?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好办法吗?

方法:先数整格,可以按顺序标出数字;再把不满整格的当作半格数,最后再相加。 学生数,数完后交流结果。发现会有一定的误差。

指出: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在求其面积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这是很正常的。

(2)、观察树叶图,它有什么特点?你能利用它的特点来更方便地数面积吗?

学生数完后再校对答案。

4、估一估,算一算。

在第126页上的方格纸上,描画出自己的左手,然后再用刚才的方法估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 交流,得到:通常我们学生的手掌面积是80多到90多平方厘米。

三、全课小结:

现在你知道怎么求一些较复杂图形的面积了么?

第二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

1、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第12 — 14页)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第15 — 18页)

3、梯形面积的计算(第19 — 21页)

4、实践活动:校园的绿化面积(第26 — 2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剪拼、平移、旋转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列表、画图等策略,整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加深对各种图形特征及其面积计算公式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3、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使学生在操作、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三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公式解决面积的计算问题。 课时安排:10课时

(1)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p.12~14

教学目标:

1、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探究意识与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剪刀、例题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拿出图1,问:这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比较复杂(板书:复杂),但通过观察,你可以把它剪一剪、拼一拼,边成一个学生熟悉的简单图形么?

(学生操作。)交流:转化成了一个正方形。

完成板书:复杂 转化成 简单(正方形)

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有变化吗?为什么?

(没变。因为格子数没变;或说成纸片没有增加或减少??)

如果要你算出面积,你会先算哪一个?是多少?

(复习: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2、拿图2,请你用刚才的方法,也把它剪拼成一个简单的图形。(学生操作)问:这回你得到的是一个什么图形?(板书:长方形)

算出它的面积。(复习长方形面积=长×宽)

小结:通过剪、拼,我们可以把一个较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它们的面积是一样的。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

3、拿图3: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边叫什么?(底)

分别摸摸它的两组底。

还有什么?(高)

问:在现在这个方格纸剪成的平行四边形上,你能找到这组底的几条高?

观察:你能剪一剪、拼一拼,拼成长方形么?你有几种剪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交流:只要沿着它的高剪,都可以拼成长方形。

举不同剪法的例子,让大家观察。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要求学生对号入座,说出算式)

平行四边形面积呢?为什么也是7×4=28平方厘米呢?

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也就是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也就是长方形的宽。所以可以用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 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法和代数法德一般性。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程序:

一 激趣导入

师:咱班同学家里有养鸡的吗?有养兔的吗?既养鸡又养兔的有吗?把鸡和兔放在同一个笼子里养的有吗?在我国古代就有人把鸡和兔放在同一个笼子里养,正因为这样,在我国历才出现了一道非常有名的数学问题,是什么问题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大约产生于一千五百年前,一直流传至今的 “鸡兔同笼”问题。

师:关于“鸡兔同笼”问题以前你们有过一些了解吗?流传至今有一千五百多年的问题,是什么样呢?想知道吗?

二 探索新知

1(课件示:书中112页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这里的“雉”指的是什么,你们知道吗?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试着说一说?

生:试述题意。(笼子里有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鸡兔各几只?)

师:正像同学们说的,这道题的意思是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各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从题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生:笼子里有鸡和兔共35只,脚一共有94只。

生:这题中还隐含着鸡有2只脚,兔有4只脚这两个信息。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这道题的数据是不是太大了?咱们把它换成数据小一点的相信同学们就能解决了。

2.出示例一(课件示例一)

题目: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谁来读读这个问题。

谁能流利的读一遍?

请同学们轻声读题,看看题里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读题

师:现在就请你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想怎样解决?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生:我想我能猜出来。一次猜不对,多猜几次就能猜对。

师:按你的意思就是随意的猜,为了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可以列表按顺序推算。(板书:列表法)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想用方程法也能解决。(板书:方程法)

生:要是笼子里光有鸡或光有兔就好算了,可这笼子里却有两种动物,我还没想好怎么算。

师:那我们就不妨按笼子里只有鸡或只有兔来思考,假设笼子里全是鸡或全是兔,看脚数会有什么变化,说不定从中你们就能找到解题的思路呢。(板书:假设法)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那这些方法行不行呢?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你们感兴趣的方法进行尝试验证一下吧。

生:在小组内尝试各种方法。

师:经过上面的研究学习,你们都尝试运用了哪种方法呢?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生1:我们小组用列表法找到了答案,有3只鸡,5只兔。

师:把你们研究的结果拿来让大家看看。这样按顺序推算,对于数据小的问题解决起来很方便,不过一旦数据比较大,比如笼子里的鸡和兔有100只,200只,甚至更多,再用这样的办法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是啊,那要花费很长时间。哪个小组还想汇报?

生:我们小组用方程法计算的。(生说计算过程,师板书过程。)

师:我们看这个方程列得是否正确?4x表示什么?2(8-x)表示的是什么?兔脚数+鸡脚数=什么?这就是列这个方程所依据的数量关系。谁能把这个数量关系完整的说一遍?

生:说数量关系。(鸡脚数+兔脚数=26只脚)

师:根据这个数量关系你能想到另两个数量关系吗?

生:叙述另外两个数量关系。(26只脚-鸡脚数=兔脚数

26只脚-兔脚数=鸡脚数)

根据这两个数量关系你又能列出哪两个方程呢?

生:汇报师板书两方程。

师:除了可以设兔有x只,还可以怎样设?

生:还可以设鸡有x只。那兔就有(8-x)只。

师:对,那根据什么数量关系你又能列出怎样的方程呢?

生:汇报,根据鸡脚数+兔脚数=26只能列出方程2x+4(8-x)=26

根据26只脚-鸡脚数=兔脚数能列出26-2x=4(8-x)

根据26只脚-兔脚数=鸡脚数能列出26-4(8-x)=2x

师:同学们看根据不同的数量关系我们能列出这么多的方程,但是同学们要注意用方程法解决问题时必须要找准数量关系。

师:除了这两种方法,假设法有运用的吗?

生:汇报。

我们小组是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做鸡。(板书:全看作鸡)

生:我们是这样想的。假设笼子里都是鸡,应有脚8×2= 16只,比实际少了26-16=10只,一只兔少算2只脚,列式为:4-2=2只,所以能算出共有兔10÷2=5只

鸡就有8-5=3只。(生说师板书计算过程)

师:这位同学说的你们听明白了吗?结合算式进行明理。明确每一步算式各表示什么意义。

师:这种方法都明白了吗?结合课件图画进行解释质疑。

师解释:刚才我们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做鸡(课件图画上显示)那么笼子里共就应该有多少只脚?

生:16只。

师:实际上笼子里有26只脚,怎么会少了10只脚呢?(课件显示)

生:每只兔子少算2只脚。

师:一共少算10只脚,每只兔子少算2只脚,所以有5只兔子, 3只鸡了。

师: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做鸡,你们会算了,要是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做兔,(师板书:全看作兔)又该怎样思考呢?你能参照前面的方法自己试着做一做吗?

生:试做。

师:刚才已经假设都是兔的同学,再按假设全是鸡的情形算一算。

生:练做。

师:谁来说说假设全是兔该怎么算?

生:假设笼子里都是兔,就应有脚8×4=32只,比实际多了32-26=6只。一只鸡多算2只脚,4-2=2只。就能算出共有鸡6÷2=3只。兔就有8-3=5只。(生说师板书计算过程。)

师:你们也都算上了吗?师解释:要是都是兔的话,就有32只脚,而实际有26只脚,为什么会多出6只脚呢?(课件示)

生:每只鸡多算2只脚。

师:一共多算6只脚,每只鸡算2只,所以有3只鸡,5只兔。

师:还有运用其他方法的吗?

师:同学们看,通过上面的探究学习,我们共找到几种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三种)哪三种?(列表法,方程法,假设法)你们能说说这三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吗?

生汇报:列表法适合于数据小的问题,数据大了就不适用了。

方程法思路很简捷,但解方程比较麻烦。假设法,写起来简便,但思路很繁琐

师:那以后我们再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就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三 巩固练习

师:现在就请你来解决那道数据较大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生:独立解答后全班交流。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汇报不同的算法。(学生边汇报边把计算方法展示在实物展台上)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示)

师:古人的办法很巧妙吧?如果大家对这种解法感兴趣,课后可以再研究。

师:在一千五百年前,我国的古人就发明出这么的数学问题,一直流传到现在,他们还想出那么巧妙地解决办法,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吗?

四 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用……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

师:今天通过大家的自主探索,找到了多种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方程法和假设法应用得都比较广泛。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比如有些租船问题,钱币问题等。下节课我们就应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鸡 兔 同 笼

列表法

方程法 假设法

解:设有兔x只,鸡就有2(8-x)只。 全看作鸡

4x+2(8-x)=26 8×2=16(只)

2x+16=26 26-16=10(只)

x=5 4-2=2(只)

8-5=3(只) 10÷2=5(只)

答:有5只兔,3只鸡。 8-5=3(只)

26-4x=2(8-x) 全看作兔

26-2(8-x)=4x 8×4=32(只)

2x+4(8-x)=26 32-26=6(只)

26-2x=4(8-x) 4-2=2(只)

26-4(8-x)=2x 6÷2=3(只)

8-3=5(只)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2、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二、教学重点: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难点:理解除不尽的保留小数。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和卡片。

四、教学过程:

a、口算训练:p-45第一题。

b、强化练习:

1、求下面各题商的近似值。(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6.14÷3.566÷1114.13÷0.19

提问:a、保留三位小数除数要除到小数部分第几位?

b、抽三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

c、校对,说一说错的理由。

2、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保留一位小数)

101.7÷0.098.12÷1422.6÷0.33

提问:a、除不尽怎么办,除尽怎么样?

b、先计算,你发现哪道题除不尽。

c、校对,说一说错的理由。

c、讲解应用题:p-48第四题

1、保留两位小数要除到小数部分的第几位?

2、横式和答语要注意什么?

d、选择题:p-48第六题

1、先学生四人讨论。再完成作业。

2、你认为哪一道是准确的,为什么?

e、发展题:

一个两位小数除以0.6得到近似商是1.4,这个两位小数可能是哪些小数?

1、先让学生思考,合作讨论。

2、如学生感到困难教师启发商大于或等于1.35且小于1.45,然而再求被除数是多少?

f、布置作业:p-48第三题的余下部分和第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