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在撰写的时候,老师需要注意联系实际,经过多年来的工作经历,教师在制定教案时一定得心应手,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闽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闽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初步掌握用分解发和割补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2、能综合运用平面图性积计算的知识,培养分析。综合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一拼。找一找的过程,体会各种图案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生活中各种物体的组合规律。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体验生活中美丽图案的组合规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审美观念和热爱学习数学的思想情。
教学重难点:
初步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灵活地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所学过的基本图形,并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基础
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基本的平面图形?
2、他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请学生说一说)
3、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出示所学过的图形)
师:这些单个的图形称之为简单的基本图形。
师:在我门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是由这些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我们称之为组合图形。同学们,仔细观擦一下我们的教室,看一看哪些地方有组合图形。
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观察了教室内的组合图形,在我们的课本上也有几副美丽的图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同学们阅读课本。
2、同桌交流图案的组成。
3、小组和作,拼一拼,讲一讲所拼图形的组成。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组和图形?
三、合作探究
1、出示例题4的图。
师:这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是什么图形?怎样求它的面积?先独立想一想再小组交流。 提示。
(1)这个图形有哪些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2)求它的面积就是求哪几个图形的面积?
(3)要求它们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
(4)教师给出条件,试求出它的面积。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结果。
(1)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分别算出它们的面积,再想加。
(2)把组合图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先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以2。
(3)仔细阅读课本,补充完整。
(4)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 教师:想一想我们刚才是怎样求这个组和图形的面积的? 你认为那种方法简单呢?
总结: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先把组合图形分成易学过的简单徒刑,然后分别求出他们的面积在相加。
四、练习巩固
1、练习二十二第一、二题。
教师出示相关的图形,请同学说说她是由那几种图形组成的。 (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教师巡回指导并讲解)
2、发放练习卡片给学生做一做。
说方法: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阴影部分的面积请学生上黑板演示计算过程。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可见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可以用相加的方法,也可以用相减的方法。
3、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下图的面积。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组合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应用广泛。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多动脑筋,就会掌握方法。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
(根据已知条件相加或相减)
方法:分割法或添补法
闽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明确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之间的关系;
会进行假分数和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的互化.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探索假分数和整数互化、假分数和带分数互化的过程,掌握它们互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会进行假分数和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
会进行假分数和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的互化.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教师出示几道口算题,让学生回答.
通过出示几道口算题,明确分数的意义,为下面整数化假分数作铺垫.
1.口算.
0.45÷15;1.53-0.7;0.4×0.8;
4.8×0.02;0.3÷1.5
2.口答.
(1)各表示什么意义?
(2)2个是几分之几?
5个是几分之几?
12个是几分之几?
二、整数化假分数
1.提出“把1、2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的要求,让学生自主尝试,然后交流结果.
教师提出问题,先鼓励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然后师生一起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明确解答的过程.
师:把1、2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
学生思考,自主尝试,然后教师在标有1、2、3、4、5的直线上表示出来.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里面有3个,是,2里面有(2×3)个,是。
……
2.
教师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自己结论.
师:整数怎样化成假分数?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师:以指定的分母作分母,分母与整数的乘积作分子.
3.练一练
熟练掌握转化方法。
(1)把2、4、7分别化成分母是3、2、3的假分数;
(2)把3、4、5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
师引导学生:整数(0除外)可以化成分母是任意自然数(0除外)的假分数。
三、假分数化整数或带分数
1.出示例题
教师出示例题,师生一起解决.
指导学生写出假分数和带分数,再让学生观察,讨论直线上同一个点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关系,使学生了解对应的假分数分子除以分母,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学习.
问题:把下面直线上的点用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出来.
(展示图片:例题二)
师生一起解决.
师:直线上同一个点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关系是怎样的?
2.假分数化带分数
1.师:怎样把化成带分数?
(教师用课件“分数的再认识(二)”演示)
2.练习:把、、化成带分数。
方法:假分数分子除以分母,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
3.带分数化假分数
师:怎样把、、化成假分数?
(教师用课件“分数的再认识(二)”演示)
方法:用带分数的分母乘以带分数的整数部分,所得的积再加上分子即得假分数的分子,假分数的分母与带分数的分母相同。
4.试一试
列出式子,让学生解答.
通过“试一试”让学生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问题: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生:=15÷7=2……1
=24÷8=3
……
四、练一练
让学生自行练习.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第2题,先让学生理解题目要求,然后自己完成,再全班交流.
第3题,是试一试的变式练习.指导学生弄懂题目要求,再自己涂色.
板书设计:
闽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篇3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页例3以及课后做一做。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能通过实物或模型辨认正方体,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在教学正方体时,应激活经验,回顾特点,对比长方体特点,感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二)核心能力
能运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认识正方体,建立空间观念,提高分析对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正方体、动手操作折正方体,自主探究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对比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
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正方体的认识》名师教学课件,各种正方体实物,长方体模型,剪好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它的?请自己整理出来。
(2)请找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并思考:关于正方体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
师:课前让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了什么?
师: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对正方体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分享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体,使学生对正方体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正方体的兴趣。】
2.问题探究
(1)观察模型,探究特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属于立体图形,回想一下,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长方体的?
(面、棱、顶点,长宽高)
师:对于正方体,你们准备从几方面来认识?
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请你们借助手中的正方体物品来观察研究,看看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
同桌合作,自主探求正方体的特征。
交流汇报。(汇报时重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预设:
①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6个面都相等;
②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相等;
③正方体有8个顶点。
小结:同学们从棱、面、顶点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了“正方体是有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12条棱长度相等”的结论。
(2)制作模型,加深认识特征
师:认识了正方体的特征,现在请你们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制作完后,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并向同桌介绍你制作的正方体的特征。
用剪好的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做一个正方体。
展示学生作品分享制作感想。
设计意图:学完长方体后,学生已明确了面、棱、顶点的概念,知道了从哪些方面探究图形特征,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通过观察、动手,学生亲身感知正方体这个立体图形。考查目标1】
(3)对比观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我们都是从面、棱、顶点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请4人小组,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
交流汇报后,教师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
引导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3.巩固练习
(1)第20页的做一做。用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
①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动手试一试。
②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法?记录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③搭一个四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其余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4.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从面、棱、顶点三方面认识了正方体,有6个面,都相等,12条棱也都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闽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重点部分的叙述层次,体会过渡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广大侨胞为祖国强盛而自豪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重点部分的叙述层次,体会过渡段在文中所作用。
2.通过以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中美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广大侨胞为祖国强盛而自豪的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并掌握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
3、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流利地读好课文。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早在1405年至1433年,我们的祖先郑和就曾率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扬帆远涉重洋,访问了37个国家和地区,比外国早了近百年,可在解放前,中国的海军几乎是零,使得我们中国倍受外国人欺凌,解放后,中国大力发展中国海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在1997年,由王大忠率领的中国最先进的舰艇编队抵达了美国本土圣迭戈港,有史以来第一次访问美国。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5、友谊的航程
3、激发自读感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已到了美国,那么美国的军民和中国的旅美侨胞会怎么样看待这次出访呢?
二、指导初读感知
(一)先知为快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教师深入学生中帮助。)
2、当学生读了一遍后,让学生合上书,挑战性问:通过这一次朗读,你有什么收获呢,有一点就说一点。
学生开始读书时对书的新鲜、好奇感最强,读了一遍就让他们来说自己的收获与体会,看似是个大难题,但却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挑战心理,使第一课时也能有激情出现。
3、师生交流指导:
①对学生说话中出现的错误读音及时纠正。
②对学生说出的一点点都加以表扬与鼓励,教师注意在总结中突出整体感,以便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二)、读准读通课文
1、刚刚大家说得很好,说明大家读书的效率非常高,内容是了解了,可你们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吗?翻开书,再试一试吧。
2、教师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读书情况,渗透强调学习方法等。
3、教师帮助——听录音,让学生解决还读不准的字音。
4、检查读书效果:
①、自由选自己最有把握的几句或小节读。
②、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选一些学生易出错地方让学生读。
(三)、写字指导
睹这个字左窄右宽,要理解“只有用眼才能去看。”
卓注意与“早”和“卓”的区别,下面一横要长一些,把整个字托住。
三、布置作业
1、完成字词练习作业。
2、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重点部分的叙述层次,体会过渡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广大侨胞为祖国强盛而自豪的情感。
教学重点:
从读中感受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广大侨胞为祖国强盛而自豪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呢?
(学生自由地举手回答。)
2、由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两点:
①、中国的舰队到美国受到美国的人民欢迎。
②、广大侨胞也倍感自豪。
二、精读感悟
??、感知“美国人民欢迎”
1、由上问题导入:
美国人民是怎样欢迎中国的舰队呢?找出有关的小节读一下感受一下。
2、学生先自由读,再同桌同学互相交流。
3、哪些的场面让你最受感动呢?你把有关的语句读好,从你的读中应能让人感受出你是受感动的。
4、先互相读一下,让同位帮你评一评。
5、交流,品读。
6、教师小结。
感悟“华侨倍感自豪”的部分
1、激情引入:
讲中国由第一颗原子弹上天以来的巨大成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当祖国每一次取得巨大成就,扬眉吐气时,海外的儿女都为之骄傲、为之自豪……
2、华侨们是怎样欢迎的呢?把有关语句好好读一下,要读出他们的情感。
3、指导学生读好有关的语句。
①、对“雄姿英发”“昂首阔步”等词语学生如果读不出味时,教师可范读,让学生获得正确的感知。
②、对人物的语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齐读感知。
迁移深入
1、离开美国圣迭戈后,又先后访问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在俄罗斯,更显中国海军的实力,出示有关资料让学生读:
?那更是一次使中国海军尽展风采的国际阅兵。在出访俄罗斯参加俄海军成立300周年纪念活动那一天,主人好像有意要考验一下中国海军的舰长———其他国家的舰艇都由拖船帮助靠上码头,留给中国海军的位置是在中间。这就意味着112舰靠码头时既不能靠拖船帮助,也不能有丝毫偏差。届时,动作大一点舰尾靠不到位;操纵偏一点,都会撞上其他舰船。面对多国海军官兵们的目光,王大忠没有丝毫胆怯。他及时、准确地向舰长提供着各种数据,确保舰长下达准确的操纵口令。10分钟后,112舰不偏不倚、干净漂亮地靠在“中国海军”的泊位上。码头上顿时掌声四起。阅兵式上,王大忠以洪亮的口令,指挥“中国海军方阵”豪迈地走向观礼台,他们整齐划一的动作,刚劲有力的步伐,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第二天,俄罗斯当地一些新闻媒体的头条新闻的醒目标题是:“中国海军真棒!”】
2、学生谈读后感受,教师总结,指出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使得中国人更受世界人民的尊重等。
三、作业指导:
1、感知过渡段作用
①、由板书总结课文写的两方面内容,激问:课文是怎样将它们联结在一起的?
②、引导学生读好这个过渡段,并认识它的作用。
2、指导练习册上有关题目
附板书:
赢得美国的友谊
25、友谊的航程
使华侨振奋自豪
闽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篇5
一想到“十一”长假我忘布置学生预习第8课《迟到》,今天的课有可能无法上下去,心里就特别担心。没想到,上完这课后才知道,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8号一早我就走进教室叫学生认真读课文,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在学生读书时,我扫视了他们的书,原来孩子们都已做了预习。
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一、课前活动,铺垫文本:师生交流,自己上学有没有迟到?迟到时父母和老师是怎样对待的?你是如何看待迟到的?之后再简介林海音,让学生初步感知林海音对这一事念念不忘的原因。
二、课堂对话,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书中哪句话告诉我们父亲给我的印象?
2、品读课文,理解感悟,让学生品读课文后,自主交流读书收获。全文主要抓住以下两个问题
(1)从哪里可以看出父亲打得非常狠?这部份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的从读中引导感悟父亲的“严”。
(2)父亲打“我”后,为什么又来到学校送夹袄和两元钱?这部分的学习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边观察图边想象画面来感悟父亲对我的“爱。”
三、潜入文本,展开辩论。
以“小海音是否该挨打”让学生再次从文本以及现实生活中找出足够的有说服力的句子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四、走出文本,进入现实:
1、交流收集的有关林海音的资料。
2、结合实际,反思自己,谈谈如何对待错误?课堂的学习在同学们与文本的自主对话中,不知不觉进入了尾声。课堂上,那些调皮、活跃的同学的发言独特而新颖,让人一听就知道他经历过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