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写好教案是最关键的步骤,为了做好新学期的教学工作,相信教师都有制定一份教案,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根文化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根文化教案篇1
一、学习目标:
??内容标准: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二、要点分析:
1、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
2、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导学法;学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四、教学手段:
?佛教传入路线图》等图片资料、多媒体演示文稿、专题网站学习。
五、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
??教材分析: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是秦汉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在宗教知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1、“佛教的传入”:
⑴“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创立的。佛教是经丝绸之路传入的。
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识读插图《白马寺》:
学习方式:问题识图与阅读。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相关的图片、图画和视频资料;演出课本剧,等等。使学生了解:“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是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事件。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佛寺”。
第二、“佛教宣传的基本思想”:
讨论:佛教为什么能够进入思想相对封闭的中国?本质是什么?
借助具体事例,对佛教的思想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认识:佛教宣扬忍耐顺从的消极的人生观,在当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比较有利,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因此,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极度的社会苦难,使广大民众方面看不到解脱的希望,只能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所以,佛教对于广大民众也产生了吸引力。所以,佛教的本质是麻痹广大民众的精神鸦片。
⑶“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作分层学习)
a级:知道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b级:举出一两个典型事例,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说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道教的兴起”:
了解思想源泉主要是黄老学说和巫术,兴起于东汉时期唯一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民族宗教。
二)司马迁和《史记》:
1、补偿教学:教师进行史书体例解说,帮助学生了解纪传体与编年体、通史与断代史的含义。
2、活动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司马迁的生平材料;查找教材及相关书籍中有关《史记》的材料。
3、讨论交流:
⑴司马迁撰写《史记》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治学和治史态度?
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为什么?!其重要价值的在哪里?
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形成初步认识;每一小组派出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进行观点交流,形成共同认识:
4、观点认识:
⑴我们应该学习司马迁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结论: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与史学著作。
三)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1、学生解说: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情况。说明它的发现轰动了全
国,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学生自己交流世界七大奇迹的资料)
2、资料展示: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使学生感受到地下军阵的壮观,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巩固小节:
对教材中的动脑筋问题:刘邦夫人逃入尼姑庵躲避战乱的故事,引导学生通过历史时间作辨析:
刘邦夫人逃入尼姑庵躲避战乱:约在秦末农民起义时,
(前209年——前202年);尼姑庵的出现:最早应在张骞通西域后
(约前138年——前119年)二者相距近1个世纪,是电视剧编导人员弄错了。
??学习检测:
⒈选择:佛教和道教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其共同的特点是
a.其宣传的内容都麻醉人民的思想
b.都认为忍受苦难就能进入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
c.都主张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
d.都宣扬放弃欲望就可以摆脱生死轮回
⒉名言赏析:“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谁的名言?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怎样?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我们应向他学习什么?
⒊请你解说:西安秦兵马俑博物馆请作一日解说员,请你把自己设计的解说词写出。
六、参考资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天地
附:板书设计
一)佛教的传入:
1、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2、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经,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
二)道教的出现:道教源于中国,在东汉时兴起。
三)王充《论衡》:王充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说,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存在。
四)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
根文化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课文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
教学过程:
1.导语:
猜一个谜语
谜面: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
谜底:a绘画b雕塑c建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地方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乡人,蕴育了一种又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每一种文化又和当地的民居息息相关,如上海的石库门文化、苏州的小巷文化、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我们就来穿越北京的胡同,领略汪曾祺先生笔下独具情味的“胡同文化”吧。
2.作者介绍: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有机会经常接触北京的普通市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他多年从事民间文艺工作。在他笔下,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柔情的人道主义者。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这是一篇古朴清雅、意味深长的文化随笔,充分显示了作家的创作个性。
(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先结合课前预习,快速浏览1、2、3、4、5自然段,划出每一自然段的重要语句。)
3.讲析课文第1、2、3、4、5自然段
①提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总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胡同所形成的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②提问:2、3、4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胡同的特点?
明确:介绍胡同——取名
宽窄、数量
环境(位置、声响)
③第2自然段交代胡同取名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明确:取名——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还有的胡同取名未知取义。
④胡同的环境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离闹市近,生活方便,环境安静
⑤提问: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来概括呢?为什么?那么,用哪一句话来概括更为准确呢?
明确: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胡同”过渡到“胡同文化”。因此,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一个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兼顾两个方面,显得全面、准确。
⑥提问:作者为什么说“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明确:因为胡同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北京市民的心态,成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间和载体,它给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打上了时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4.分析第6~12自然段
(胡同,蕴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现在,让我们来听课文录音,随着著名播音员那字正腔圆的京味朗读,进一步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
(在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请看下面两段文字。展示)
a.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
b.文化是一个错综的风俗习惯的结晶体,具有维持现状的倾向。
——[美]杜威
⑦.在这个部分中,哪四个词语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又有哪些词句具体说明这四个特点?
封闭——安土重迁、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
满足——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旁观——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请同学来读这里最具京味的语段,要品出“胡同文化”特有的滋味来。
a.“北京人易于满足……虾米皮熬白菜,嘿!”
b.“这二位同声说……真有你的!”
⑧.提问:“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表现了北京市民怎样的心态?
明确:一个“嘿”字,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⑨.提问:“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明确: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这种态度是赞赏还是否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请你见仁见智吧!
(为了正确把握作者对北京文化的情感,请继续听录音)
⑩.提问:胡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胡同文化又将何去何从呢?
明确: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因而毫无生气。胡同文化也必将随着胡同的消失而逐渐消亡。
⑾.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句
提问:“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渲染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⑿.提问: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
小结: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
(读完这篇文化式散文,我们仿佛喝下了一碗风味独特的北京大碗茶,让人神清气爽,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⒀.提问:课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明确:“虾米熬白菜,嘿!”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一学生举例,一学生分析语言特色)
语言平实、朴素、口语化,但有味儿,富于表现力。
(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瘟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是陈年佳酿。它是供读者“看”的,带有一些淡淡的“书卷气”。
——刘锡庆《散文:五十年的沉浮与成就》
⒁.读下面一段文字,请你概括苏州吴文化的特点,并谈谈你对吴文化的看法。
苏州缺少金陵王气。这里没有森然殿阙,只有园林。这里摆不开战场,徒造了几座城门。这里的曲巷通不过堂皇的官轿,这里的民风不崇拜肃杀的禁令。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丽,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
——余秋雨《文化苦旅·白发苏州》
根文化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2. 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1.教法:点拨法
2.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 谈谈自己对于北京的印象.
(庄严,古老,现代……)
2. 学生发言,谈谈对与北京的印象
3. 用多媒体观看几张有关北京的图片
4. 自己总结: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一样也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呈现)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他当过教师、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胡同文化》教案》。而且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整体感知,明确学习内容
1. 提问:你们觉得胡同是什么样的?
接着用多媒体观看几张胡同的图片。
2. 提问:什么是文化呢?
利用多媒体总结明确: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3. 提问:什么是胡同文化呢?请同学翻看文章找出有关语句。
然后用多媒体呈现有关语句: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等
( 学生分组讨论),谈谈比如“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的看法,以及北京人“安分守己”的优缺点,有意识得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四、理清思路,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1. 齐读1—4段,谈谈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自己板书:布局,名字,数目,环境)
(让学生走上来在黑板上填写有关特点的字词)
胡同的特点(1)布局——方正(2)名字——市民气息(3)数目——多(4)环境——静
2.齐读5——12段,谈谈胡同里的居民形成了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用多媒体呈现:
(1)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2)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3)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4)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5)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 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其精义又是什么?
根文化教案篇4
目标分析
1.通过对有关莲花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揭开莲文化的神秘面纱,探讨莲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莲与文学艺术、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学生能用文字、图画、图片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情景创设
对于居住在南粤的学生而言,莲花属不常见植物,因此举行一次语文实践活动,参观公园里的莲花,为学生提供一次身临其境观察莲花、欣赏莲花的机会。
活动课程设计
一、准备阶段
请全班同学上网查找有关莲花的资料,注重搜集“莲文化的历史”“咏莲诗文”“莲花的别名”“莲花植物特性”“莲花名胜”“莲花民俗”等方面的信息,以语文活动小组的形式,合作搜集、整理,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生动的形式展示成果。
二、活动阶段
第一阶段:室外活动
1.欣赏莲花、了解莲花。
前往公园,观赏莲花,细心观察,与从书籍上、网络上了解的有关莲花的习性、特点、品种、用途等知识相联系,了解莲花,每个语文活动小组将现场介绍莲花的一个部位的特点,并说明其价值所在。
2.描画莲花。
通过欣赏、观察,写一写你心中的莲花,画一画你眼中的莲花(不同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选择不同的形式),现场展示。
展示过程中,作者要向大家介绍他所写或所画的莲花表现出怎样的神韵和气质。
第二阶段:室内活动
“莲花诗赋”
在同学们搜集的众多关于莲花的诗歌、文章、图画、图片中,选择其一和你在室外活动中描写的或描画的莲花相配,为画配诗,为文配画,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作品,并思索今人和前人对莲花认识的共性。
在这一活动中,提倡有不同见解的阐发,也许你心目中的莲花的气质与神韵不同于传统的思维定式,可以大胆地说出来。
同学们共同探讨在中国文学、绘画中莲花的共同特点何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莲花寄予了哪些美好的象征?在外国文学和绘画中莲花具有怎样的意义,从这个角度对中西文化做一个比较。
“莲花史记”
莲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公元前十一世纪,下迄今天,可谓渊源流长,学生分为五个小组分别介绍莲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
(1)莲文化的起源──新石器时代
(2)莲文化的形成──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3)莲文化的发展──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4)莲文化的兴盛──隋唐至明清时期
(5)莲文化的光大──近代
莲花的发展史几乎伴随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我们探究一下莲文化历尽大浪淘沙式的历史沧桑,至今依然很好地留存下来的原因何在?
同学们分组讨论,旁征博引,发表见解,形成共识。
“莲花生活”
在你生活的天地里,有许多与莲花有关的事物或现象,比如深圳有座人所共知的莲花山,深圳的出租车的招牌灯是莲花形的,6月24日是莲花的生日,人们常常用藕断丝连来形容爱情……请你再列举一些与莲花有关的民俗、典故、传说、风景、饮食等等,用多媒体幻灯片或手抄报形式向学生介绍。
请学生探究一下莲花与大众生活的密切关系,莲文化的传播对于中华民族心理的影响,今人该如何继承中国的莲文化。
(以上三大板块将由两位同学分别扮演莲花仙子与莲花博士来主持、贯穿。)
根文化教案篇5
一、教学目的:
1、阅读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养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体会《胡同文化》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3、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语言朴实、雅致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以讨论为主,教师作适当提示。
六、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预习:学生朗读课文,作适当的批注。提供有关背景资料给学生阅读。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上网点击汪曾祺、北京胡同,搜索相关材料。
七、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听一听北京城里的胡同歌,在歌声里走进悠悠的胡同,去领略胡同深处传唱的北京的民风。
不唱那辉煌的故宫,
也不唱那雄伟的长城,
单唱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
无名的胡同数不清,
横胡同竖胡同,
半截胡同斜胡同,
就象那棋盘布在北京啊,
砖塔胡同年代最久,
交民巷它最长可分西东,
七拐八拐是九道弯哪,
钱市胡同两个人相遇,
您哪,要侧身行
提问:听了这首歌,大家又何感受?
讨论、明确:(1)京腔京韵(2)对胡同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对胡同的热爱。
歌声里唱出的是往昔的岁月,如今的北京沧桑巨变,新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旧城被大面积改造,大多北京市民走出狭小的胡同拥挤的四合院,住进了高楼大厦;现存的胡同都在没落着,甚至那些很有名气的胡同也在走向没落。
在北京胡同里住了40多年的作家汪曾祺先生对于胡同的没落是怎么想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胡同文化》,概括汪老先生笔下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体会他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二、默读课文,思考:
(1)、北京城的建筑特色
(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3)、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提示:注意文中起概括作用的语句,也可以自己概括。
三、讨论上述问题。参考答案:
(1)北京城的建筑特色: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北正南,正东正西。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忍耐、自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作者的感情:留恋、怀旧、伤感,知道它必将衰败、没落,带有一定的批判意识。
四、阅读指导:
本文充溢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气息,语言朴实、雅致,这些内容需要个性化的感悟和体会。课堂完成练习第二题。
五、小结
普普通通的胡同,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也正因此他的文章被称为文化散文。文化的空间是很大的。胡同是一种建筑文化(幻灯片12),一地的建筑,一地的民风民俗。汪曾祺更擅长写吃的文章,如《四方食事》《五味》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一查资料,写写本地的食文化。
根文化教案篇6
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3、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导入新课
?问刘十九》(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寒冷的冬夜要下雪了,我备了酒,生起了火炉,你能来喝一杯吗?
“绿蚁”是酒上泛起的泡沫,酒是自家新酿的,还没有经过清滤,“红泥小火炉”是用来温酒。没有金樽清酒,也无玉盘珍馐,“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不是宴大宾的陈设,但却最适合二三知己围炉夜饮,酒不酣而情浓,不醉于酒却醉于情。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对朋友的邀请,也是对温暖与友谊的需求,能来喝一杯吗?雪夜围炉,清谈小饮,非知音者,何能为?质朴简单的言语,如新酿和红泥火炉一般没有半点矫饰雕琢。
今天看来,用这样美妙绝伦的诗歌写封邀请函实在太奢侈了,而在古人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接受这张便条的人或许眼睛一亮,却也并不惊骇万状。于是,一种包括书写者、接受者和周围无数相类似的文人们在内的整体文化人格气韵,就在这短短的书信中泄露无遗。”在这里,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相溶相依,诗歌不在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不是为赋新词强说的愁,而是坦坦然然地点化了整体生活的美的精灵。
不仅诗歌如此,同样拥有这般自然而诚恳的美丽的还有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二、整体感知
王维官至右丞,天宝三载,朝政由*丞李林把持,有才能的人和敢谏诤的人,纷纷受到压制、打击。在这种情况下,王维早年经国济民的心志开始冷淡下来,于是他便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业,每到休假之时,就来到这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裴迪曾是王维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他寄情山水的同道。他们经常一起“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品尝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天宝三年的腊月末,裴迪在家中温习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王维居住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一封信给裴迪,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这封信就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及印发的参考资料,阅读全文。
2、学生朗读,教师正音并纠正错误的断句与节奏。
三、品读课文,理解“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风格
1、请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这一问题──小组探究──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阐述,可结合绘画的构图色彩等结合文章做适当引导点评
2、学生自行朗读,在朗读中请学生品味“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风格与韵味。
四、深入阅读,感悟以“深趣”融贮禅趣
1、学生较难理解,以老师讲授为主,作此拓展意在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王维作为“诗佛”的独特风格:
⑴由于受到母亲的影响,王维从小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心灵浸染了佛教清静无为的色彩,其诗作或直接阐释禅理,或渗透禅趣。
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的禅趣主要表现为王维所极力营造的一种得意忘言的“深趣”,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呈现出一种闲澹冷寂的氛围:
2、请学生欣赏朗读视频,感悟文章以“深趣”融贮的禅趣。
3、学生朗读,教师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