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事前起草的书面表达,在教学工作前,为了做好准备需要制定一份教案,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试讲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试讲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分析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学习的意义:提高和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4.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字词积累: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作为”。
就:靠近。
乎:句中相当于“于”。
2.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
明确:共五个。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
木直中绳,使之然也。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同样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三)齐读一二段,试着背诵
第二课时
(一)朗读第三段。(老师正音)
1.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讲到了思和学,强调的是什么?(答:学习。)后半部分,用了哪个比喻句?(答: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
2.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二)探讨第四段:大家齐读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
1.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知识点积累:
焉:兼词,“于之、于此”。
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或方法。
蚓无爪牙之利: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三)、发散思维:
荀子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我们现在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谈谈你的看法。
(四)、课内拓展练习: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①,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释:(1)涅:黑泥。(2)滫:污水
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三段文字的基本观点。
甲文:学习是为了加强自身的修养
乙文:环境对人的影响丙文: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
以“老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文字,向老师谈谈自己学习方面的心里话。
试讲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让学生体会到,一老一小之所以能爬上天都峰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努力以及彼此之间的鼓励,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3.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人物之间的对话,让学生了解这一老一小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努力,以及都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由此深入地理解他们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难点
学会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具准备
投影片、图片。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文题目,启发谈话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区,那里景色秀丽,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大景观著称于世。自古就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天都峰是黄山的奇峰之一,海拔1810米。(课件出示2)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小作者的脚步一起来爬上这著名的天都峰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课件出示3)
?爬天都峰》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顶的事。
2.学生交流查找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如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三、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
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或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把字音读准确。教师可有重点地进行指导。
2.认读词语(课件出示4)
石级、铁链、攀登、照相、小辫子、笑呵呵
3.读准下面的多音字。(课件出示5)
假(jià)日
似(sì)乎
白发(fà)苍苍
照相(xiàng)
应(yīng)该
4.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读生字、新词。
5.推选读得好的同学担任领读员。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把要求会写的生字用幻灯片展示,让学生口头组词。(课件出示6)
陡、级、链、颤、攀、猴、鲫、辫、呵
2.识记字形。(课件出示7)
辫—辩、辨:左右均相同,关键是分析中间。
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
“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有眼睛和眉毛。
“辫”和发丝有关,所以中间是“纟”。
3.书写提示。
教师示范写“辫”,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紧凑,然后学生试写。
4.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进行试写。
五、词语理解(课件出示8)
石级:石头台阶。
抬头望:仰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发颤:颤动,发抖。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在相互鼓舞下战胜困难的过程。
2.学会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和心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
1.听写。
2.认读词语。(课件出示10)
tiě liàn pān dēng biàn zi chàn dòng
铁链、攀登、辫子、颤动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紧扣课文题目,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字,而不用“登”字呢?(课件出示11)
学生讨论后,使同学们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地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课件展示天都峰又高又陡的景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课件出示12)边读边想“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词句所表达的意思。
3.朗读体会两个语气词(啊、哩)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形体演示理解词语。
教师引领学生朗读“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读后,让学生用动作演示出天都峰的高,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天都峰的高和陡。
4.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
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及令人生畏的气势。
5.读了第二自然段,同学们有什么感受?积累优美的词语。
我好像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
三、深入学习,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的情形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13)
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可以看出“我”害怕、畏惧的心理。
2.指名交流。
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
边读边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3.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八至第十自然段。
指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4.“我”是看到了什么才下定决心要爬上峰顶的呢?
自由读课文第三到第七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出示第四自然段的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
(2)“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生们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你(您)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向对方表示敬意,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课件出示14)弄懂句意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朗读。
(3)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5.“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第六、七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圈画描写爬山的词语。
(2)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奋力”是“拼尽全身的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3)引读第七自然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山的辛苦及上山后的喜悦。
(4)让学生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第六、七自然段。
四、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舞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能爬上峰顶呢?
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想。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1)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2)他看见了“我”,心里又怎么想呢?
(3)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互相鼓舞,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的鼓舞才爬上峰顶的。
指导朗读。
五、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这样,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六、课外延伸,培养能力
请你把这一周所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字,而不用“登”字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准确、形象、巧妙地将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描写了出来,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材料。教这两句话时,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及时地进行积累。
2.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假设他们是文中的主人公,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的心理,体会爬天都峰的不易,感受主人公勇于攀登的精神。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3.课文中一老一少的对话是重点,采用默读、引读、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他们复杂的心情。适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试讲教案篇3
一、课堂导入:
1、同学们,二年级时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你们还记得黄山有什么吗?黄山不仅有奇异的巨石,还有险峻的山峰呢,而黄山最高最陡的山峰就是天都峰。
2、板书天都峰
3、ppt展示图片。孩子们快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天都峰的图片,看完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4、天都峰简介。
5、孩子们,你们想不想跟着老师一起去攀登这又高又险的天都峰啊?但是你们的经过挑战才能乘上去天都峰小火车呢,你们有信心吗?
二、字词教学:
三、理解课文
1、用朗读将字宝宝、词宝宝送回课文中吧,将字音读准,将句子读通。
2、同学们,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时间、人物、地点、干什么。
3、第二自然段。
(1)天都峰有什么样的特点?
(2)用横线将课文中第二自然段描写天都峰特点的句子画出来。
(3)用三角形标出描写天都峰特点的关键字词。
(4)有感情朗读。读出天都峰的险峻。
(5)面对险峻陡峭的天都峰,我心里肯定特别,这时我在想什么呢?
4、自由朗读3—5自然段。
(1)正在这时候谁来啦?
(2)老爷爷说了什么?
(3)为什么老爷爷要用一个“也”字呢?
(4)为什么我也要用也呢?
(5)分角色朗读,读出疑惑之情。
5、齐读6—7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两个自然段写什么?
(1)我和爷爷爬天都峰。
(2)我是怎么爬的,用横线画出来。
(3)在横线中用三角形标出关键词。
6、
(1)我和爷爷为什么要互相感谢?
(2)我在爬的过程中在想什么?老爷爷在想什么?
(3)你从爸爸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试讲教案篇4
“拔苗助长”、“守株待兔”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这样的事今天仍然存在。违反规律,急于求成,这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不是普遍存在着吗?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普遍存在着吗?因此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妨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大家以前都听过很多成语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再看两个有趣的成语故事。
二、识字写字
1、识字指导。
(1)带词识字。在默读时画出生字和生字所带的词语,反复读几遍,然后可多组几个新的词语巩固对字音与字义的认识。要提醒学生注意,本课要认的生字中,“喘、守、撞、桩、锄”都是翘舌音,“窜、此”是平舌音。
(2)动作模拟识字。如,“喘”,作“喘气”状。
(3)结合生活经验识字。如,“撞”,下课了猛跑就容易“撞伤”人。
(4)熟字加偏旁识字。如,“桩、窜、锄”。但要注意“窜()”跟“串()”、“锄()”跟“助()”读音的区别。
2、写字指导。
(1)写正确
“丢”字是上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竖不能与下边的撇折合写成一笔。“焦”上的“隹()”字是四横,不能少写一横。“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可以这样提醒学生,计算要用眼睛。“费”字上面的“弗”要先写“弓”字,再写撇、竖。“望”字上面的“”是“亡”字的变形写法,竖折改为竖提,右边没有点。
(2)写美观
“守”字的宝盖应大一点,下面“寸”字的横不宜超出宝盖的两边。而“丢、算”二字下面的横却要写长,以突出主笔。“费”字上边的“弗”应尽量写扁,给下边的“贝”字留下空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朗读感悟
1、要继续练习默读课文,在默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并感悟一些词句的意思。两则寓言的教学都可以先让学生默读,然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课文大意,以检查默读的效果。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词句和寓意。
(1)学习《拔苗助长》。第一自然段要把那个人巴望禾苗长高的焦急心理读出来。在读中可通过换词比较法感悟“巴望”一词,表现那个人非常盼望,非常急切的心情。对“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等词语,可联系“巴望”一词,在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中感悟。
第二自然段里的“终于”一词,说明那个人想办法想了很长时间。“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说明那个人拔苗花了不少时间,人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朗读这一段时要重点读出“终于”与“筋疲力尽”的感觉。
读第三自然段时,要把那个人又累又高兴的样子读出来。
读第四自然段,要读出结果的意外,也可适当带有嘲讽的语气。
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那个人为什么费了那么多力气,但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呢?(因为他不懂得禾苗生长靠自己力量的规律。他做事太急于求成了。)教师可在归纳学生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悟出寓意。
(2)学习《守株待兔》。读第一自然段,感知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要重点理解“窜”的意思。可通过“忽然”一词表现出事情的意外。有条件的可通过演示兔子“窜”出来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读第二自然段要揣摩那个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乐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捡到野兔的心理,悟出他“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错误。
读第三自然段可带点嘲笑的口吻。对课后“泡泡”里的问题:“我想对种田的人说……”可用角色表演法落实。让学生在表演中劝说种田人,在表演中自悟寓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累运用
1、建议在感悟的基础上,积累寓言、拔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白费、守株待兔、乐滋滋、锄头、撞死、树桩、从此等词语。
2、课后“读读想想”的练习,是让学生感悟句子表达的具体性与准确性。
三个句子去掉带点的词语后,意思和原来的句子不大一样了。第一个句子去掉“好像”一词后,就是肯定禾苗没有长高的意思了,而原句表达的意思是说禾苗实际是在长的,只是由于长得慢,那个人感觉不到禾苗在长。第二个句子去掉“焦急地”以后,那个人在田边怎样地转来转去就不具体了。就不能表达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个句子里的“整天”是说种田人一天到晚地等着,可见他十分愚蠢。去掉这个词后,种田人什么时间从在树桩旁等着就不清楚了。
3、让学生说说在学习上和生活中是否见到过类似“拔苗助长、守株待兔”这样的事。
四、实践活动
1、课前课后,学生可以阅读一些中国古代寓言,如,《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南郭吹竽》。可以召天一次寓言故事会。
2、课后把这两则寓言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试讲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会认13个生字。
2、能正确书写8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小作者的转变。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具准备:小黑板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我们在读了一些书,认识一些字,就能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就想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记下来,这就是日记。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小朋友写的两则日记。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领读课文,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课文。自己读准字音。
3、认记生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字认记,并为它组词。
(2)抽生说说记住了哪些字,是怎样记住的?
4、齐读生字、开火车读,同桌互相检查,作上记号
三、再读课文。
1、在识字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看看是否能把课文读得正确、通顺、流利。
2、齐读课文。
3想想日记和课文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师根据学生回答规纳总结。并在日记本上写出日记的格式。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第一则
1、学生自由读第一则日记,看看这篇日记是什么时候写的?
2、小作者在“六一”儿童节前一天做了一个美妙的梦,她梦见了什么?(她梦见妈妈买了一条漂亮的裙子送给她)
3、她的愿望实现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
4、妈妈回来了!她的手里提着一大包东西呢!里边有些什么呢?小女孩是怎样打开包的?(理解迫不及待)5、所有的东西都有两份,你知道为什么吗?(一份给我,一份给阿英)
6、小作者没有得到心爱的裙子,她心里高兴吗?如果你是她,你心里会怎样想?(抽生说说)(板书:要妈妈买裙子——妈妈没买——关心帮助别人)
7、试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生气的语气。
8、齐读第一则日记。
第二则
1、请女生齐读第二则日记,男生仔细听,看看这一则日记是什么时候写的?写了些什么?(7月20日写的,写阿英妹妹来到我家和我做的又一个梦)
2、阿英是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贫穷的苗家小姑娘,很勤快也很好学)
3、阿英妹妹告诉我些什么?(她说妈妈一直寄钱帮助她上学)
4、读到这里,你觉得妈妈是个什么样的妈妈?你还生妈妈的气吗?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请生说说)
5、小作者又做了一个梦,这次她又梦见些什么呢?(生自由轻声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她又梦见了什么)(她梦见妈妈带她去买裙子,可是她没有买,她用钱买了许多书带到苗家山寨,把书送给苗族小朋友,还和他们一起高兴地玩。)(板书:妈妈要买裙子——我没让买——学会关心他人)
6、如果你是小作者,你还会买那条裙子吗?为什么?(请生说说)
7、齐读第二则日记。
五、拓展训练。
说说你今天想写什么?今天回家就写出来吧!念给爸爸妈妈听听。
板书设计:
日记两则
要妈妈买裙子——妈妈没买——关心帮助别人
妈妈要买裙子——我没让买——学会关心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