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家暴故事被暴力驯化的小女孩

时间:2022-01-22 作者:Mute 作文大全

我们作为一个女孩子,就需要学会保护自己,要对家暴说不,远离家暴,任何事情自己和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最重要。以下是范文社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安家暴故事被暴力驯化的小女孩相关参考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欢迎你的阅读。

西安家暴故事被暴力驯化的小女孩

西安家暴故事

2022.01.20

以下是家暴故事中,一个孩子的自我解剖。

01

凌晨4:38,理清「陕西高管家暴妻子」事件,阴影袭来。

2019年以前,真相还没有以最丑陋的方式锤在我头顶。

2019年初,我恨自己的懦弱、恨自己没能站出来保护好妈妈、最恨自己在嘶吼谩骂和暴力中下意识地恐惧颤抖哭泣退缩,每一次每一次。

好像真正堕入抑郁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

不是一次,是很多很多次。

形式上是很多次,内容上却是无数次。

具体体现在,做不完的噩梦(梦里通常是他大吼着谩骂、动手扇我耳光、吐口水在我脸上、撕光我所有的课外书等)会大叫着被吓醒、看到他的来电会下意识恐惧几秒、拖延和他的沟通或见面其实是需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

也是2019吧,暑假我第一次学会反抗、学会用相似语言暴力和冷暴力去制裁他,

在无数个夜晚看到他99+的谩骂和斥责后我学会尽量充耳不闻,

一个月前我甚至在他又一次发疯拉着我要去跳楼时狂吼着“滚”甩打他的手,

也许我终于被永生阴霾下的懦弱反噬,

也许我终于学会用暴力来驯化暴力、用威胁来反制威胁、用冷漠来保护自己,

也许我终于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吧。

02

想起前任说,“你为什么他妈不会拒绝”

好吧,在这二十多年的岁月里,我好像从来没有说“不”的权力或者,资格。小到周末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大到高中去向高考志愿考研院校以及,瞒着我近两年的离婚和各种狗血暴力的撕扯。

我的“不”从来是无用的、无效的、无意义的。

想起密友说,“你为什么这么善良,要一直忍让”

好像,在如是的原生家庭中生存下去,我最驾轻就熟的就是忍耐、屈服、妥协、让步。怎么办,他的训斥可以从晚上7点到凌晨3点以及第二天不许我上学,高密度的持续输出、威胁、恐吓、谩骂、动手......

没办法,再硬气的个性也架不住如此折磨,我只是想正常地生活。

想起以前的朋友说,“你为什么这么爱躲爱逃避”

也许,也许你可曾想过,忍耐也是另一种逃避,我的朋友。不愿面对裂隙、不愿解决问题,因为知道即使心力交瘁也是徒劳无功,改变不了的,根源处我永远改变不了,我做什么都只是徒劳,那么不如忍耐——对问题掩耳盗铃、对灾难得过且过,

也许,也许我可以少受一点伤吧。

03

现在我长大一点了,看似更有能量一些了,不再受那种程度的控制了,但我总会想起马东自述中有种形容是“底色悲凉”。

我还是会在他的99+谩骂后止不住地颤抖哭泣和无心做事,我还是会失眠噩梦在大叫中惊醒且久久不能平静,最重要的是,我还是会一次次感到心碎、被锤到冰窖里又抛进熔炉。

我没有办法不在乎,没有办法充耳不闻,没有办法即刻勇敢面对冷峻反抗。

每当再一次发生,我会看到那个给幼儿园老师小朋友讲述“墙上都是血!地上都是血!”的5岁小女孩儿,她依然颤抖又无措地大哭着,却没有人能够听到她的声音。

那个凝视着蹦蹦跳跳的小狗狗心想“为什么我是个人而不是猫猫狗狗呢”的4岁小女孩儿也会出现,她默念着“它们好开心呀,做人好累。”

04

以前我说我从来没觉得“我比你要痛苦”,但我其实清清楚楚那只是理性人假设下冠冕堂皇地佯装着清醒,我很明了「人们只能恰好承受自己所遭遇的痛苦」,或者说,自恃“我经受的痛苦量级,你真的想象不到。”

密友说我“太清醒了,反而是原罪。越清醒越痛苦。”我对如是的因果关系保留意见,但后来的后来我顿悟,也许糊涂一点儿过,是幸事。

怎么说呢,15岁前的小女孩儿偶尔还会郁结于中、向他人倾诉,而上高中后她再也没有主动提及过,也许是明白没有任何人能够理解或共情、也没有任何人能够改变现状除了她自己。

「原生家庭论」在互联网最火的时候我一度很认同、继而很反感,因为认同它就仿佛为自我下了最终宣判:你就是活该这么一直痛苦,你就是永远走不出来,这是你盖棺定论的宿命,逃了这么多年啊多可笑,你逃不掉的。

我不想也不能就那么任由那个怯懦无助的小女孩儿瑟瑟发抖,还要反过去安慰她的「大人们」。

于是在19年后任何她受到伤害的时刻总会有另一个「自我」以放逐之刃的姿态挥舞着长剑跳出来嘶吼着保护她:

05

说回这件事,一个小孩儿,不会因为小,就把一切都忘了。不知道别人,我3岁及以后的许多生活片段我记得真真切切,从小班老师上课的样态、到幼儿园走廊里黑板上的食谱、再到每一次为了不在他面前哭我偷偷跑去厨房拿抹布擦眼泪的场景,我记得一清二楚。

读《亲密关系》还是什么,书上说正是因为孩子脆弱,他们的承受能力远不如成人,因此在成人看来的一些小事会被他们的情绪系统放大,这也不难解释青少年自杀率的攀升。

童年时期遭受的暴力(无论是何种形式),会如影随形地,成为终其一生难以逃脱的具身性痛苦。

我想过,也许施暴者也在宿命论的阴霾下拥有着撕裂的童年,但这并不能成为他们去肆意伤害一个稚嫩孩童的理由。

「人性本善抑或本恶」是卢梭和霍布斯的争论,我只想强调孩童的脆弱性、监护人言行的示范性与破坏性以及原生家庭之恶的社会性。

家暴不是什么「0次或无数次」,而是「零认知或终身性」的——是一生不愈的沉疴,是往复不醒的噩梦,是毁灭性的空难,波及之处从未有人独善其身。

联想到那篇《天才儿子》,父母的秉性与孩子紧密相连,这就意味着孩子的差劲在父母心中常指向自我——家庭教育的失败。当父母的感受到被指责、被攻击时,孩子真正渴求之能见度将在父母的自我感动中被自私地隐没。

另一方面,也许,在一个对精神健康无知又缺乏社会安全网的大环境中,「被无视」的小孩们似乎无法结成「情感共同体」,只得任由童年阴霾宰制甚至驯化,在其后任何挫折、磨难出现之时,一次又一次重现片段、反刍痛苦,并有极大可能性带给他的下一代——子子孙孙无穷匮矣。

一切痛苦却只能由个体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