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教学设计6篇

时间:2022-10-18 作者:loser 教学计划

写好教学设计,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起着很好的作用,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一定要将教学设计写好哦,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故乡的教学设计6篇,供大家参考。

故乡的教学设计6篇

故乡的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教学方式:

启发诱导及自主学习方式相结合

五、课堂形式:

多媒体教学,达到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

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思考: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

2、品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师生互动,

(一)闰土:少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中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总结: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

(二)杨二嫂:小说怎样刻划杨二嫂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三)“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归纳总结: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少年时:活泼、聪明、能干、淳朴、热情、知识丰富,是个小英雄形象

中年时:憔悴、迟钝、麻木,有封建传统的等级观念,是当时社会不觉悟、生活贫苦的农民形象

三、布置作业:练习册及课后练习

故乡的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于1921年的《呐喊》中的一篇小说《故乡》。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值得留恋的、美丽可爱的故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鲁迅笔下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呢?1919年底,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农村衰败凋零的景象和农民贫穷痛苦的生活,心情十分悲凉,一年后便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写了这篇题为《故乡》的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写。请注意,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但反映了作者的感情。

2、按照小说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找出三个情节中描写的主要人物。(提示:闰土、杨二嫂)

二、研读与赏析

1、这两个人物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在外貌、动作、神态,以及对我的态度这几个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在书上画出来。(提示: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入物的性格。少年闰土是天真、活泼、勤劳、勇敢的小英雄,中年闰土是迷信麻木、毫不觉悟的木偶人。二十年前的杨二嫂是豆腐西施,二十午后的杨二嫂则刁泼自私)

2、能用课文中两个字的词语来概括这两个人的性格吗?(提示:麻木、恣睢)

3、二十年前的故乡和二十年后的故乡也不一样,画出描写故乡的主要词语。(提示:二十年前的故乡有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二十年后的故乡则萧索、阴晦)

4、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故乡萧索、破败,故乡人麻木、恣睢呢?(提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使闰土苦得像木偶入)

总结:闰土生活的年代正处于辛亥革命前后。辛亥革命没能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各踞一方,连年混战。战争给农村带来了灾荒和歉收,再加上封建地主阶级的苛税,怎能不使中国农民陷入苦难的深渊呢?

5、作为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对故乡的苦难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他有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这主要体现在最后三个自然段上。

思考:

①理解“新生活”的含义。(提示:是我们未经生活过的,不同于“我”、闰土、杨二嫂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消除封建剥削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

②“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提示:这句话比喻确切、含义深刻。它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了新生活要从斗争中获得。这表现了作者踏平路上荆棘、争取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一名言体现了作者十分重视实践的深刻哲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鼓舞人们为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而勇往直前,英勇奋斗)

三、拓展延伸

作者是用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来描绘二十年前的故乡的美丽和未来故乡的美丽的。但不同的是,以前的画面中有一个小英雄,而后来的描绘中却没有了,如果再给这幅未来的故乡图增添上人物的话,画上谁比较合适呢?根据小说想象一下。

四、作业

1、课本第二题。

2、背诵最后三个段。

评析

1、教学目标的设置没有抓住重点。

2、语言品味不够。

3、缺少对段落的诵读。

4、学生自主不够,仍被牵着鼻子走。

故乡的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和新词。

2、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

3、反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新词

阴晦 萧索 祭祀 伶俐 愕然 鄙夷 嗤笑 应酬 世面 惘然 隔膜 恣睢

以上生字新词12个,读音和默写都要正确。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请三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名学生读1—26自然段,第二名学生读27—65自然段,第三名学生读66—88自然段),提出要求:

1、要注意重音和停顿;

2、语速要适当;

3、其他学生认真听;

学生读完后请学生点评课文朗读情况。

(二)把握全文的故事情节。

主要写作者回家,母亲把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卖给他人,作者见到闰土,和闰土交流这些年的生活情况,最后作者与母亲、宏儿离开家。

(三)找出小说中表示现实和回忆之间转换的语句。

1、“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2、“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3、“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三、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看书上插图,图上是闰土,看他穿的是什么衣服?他手里拿的是什么?头上戴的是什么?他脸上的神情是怎么样的?(请三位同学回答:头戴一顶破毡帽,身上穿一件极薄的棉衣,脸上的神情是欢喜和凄凉。)

(一)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让“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了。”这“可悲的厚壁障”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6位同学全班交流)

闰土从小家里穷,闰土的父亲在作者家做忙月,闰土过年时到作者家里帮着做事。“可悲的厚壁障”,闰土觉得作者家是雇主,自己地位低。

(二)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体会作者以此营造的氛围,说说这些描写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请3位同学全班交流)

“时候既然是深冬……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环境很萧条。烘托当时的人民生活困难。)

四、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请同学在全班交流。

(一)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闰土见到作者后,心情高兴,但是“他景况也很不如意……”,生活困难。)

(二)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闰土和作者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了。)

五、作业

文中说:“我想:我竞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发挥想象,续写宏儿和水生长大后见面的情景。300字左右。

故乡的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与理解“贪婪、狭长、细腻、甜津津、细雨如丝”等词语;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学会简单运用。

3。理解与体会杨梅的可爱,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与体会杨梅的可爱之处,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并学会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想: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1、师:我们上学期学过关于思念故乡的古诗,还记得吗,请谁来背背?

指名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师:这首诗里,诗人想起了故乡的“茱萸”,便以此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喜爱之情。

有个著名作家叫王鲁彦,他也想念自己的故乡,所以写了一篇关于故乡的杨梅的文章,那让我们跟着他走进《我爱故乡的杨梅》吧!

二、认读生词,检查预习。

[小黑板出示]

贪婪吮吸甘露平滑

细腻柔软狭长渐渐

又酸又甜细雨如丝甜津津

四季常绿新鲜红嫩豆腐

请小老师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的故乡是指哪里?(江南)

2、杨梅上市大概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可以吃杨梅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

3、给各段落标上序号,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写杨梅树,哪几个自然段写杨梅?

四、深入课文,接近杨梅。

(一)、学习课文4——6自然段

1、故乡的杨梅是什么样的?课文哪几段是在写杨梅果的?

2、思考: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分别是什么样的?相机理解词语“细腻、甜津津”

(讲到形状时,拿杨梅实物做道具,请一位学生尝尝。)

3、杨梅的味道真是鲜美啊!那么,这么美味的果子是长在哪里的呢?(杨梅树上)让我们找一找课文哪一段是在写杨梅树的?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一段?

2、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杨梅树充满生机活力?在书上划一划。

3、品读语句

(1)“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贪婪”说明雨水好喝,“吮吸”还可以是乳汁,你看到过小孩子吮吸乳汁吗,他们的神态是怎么样?(渴望、幸福的)

“甘露”甜甜的露水,说明什么?(春雨很丰富、很滋润)杨梅树如丝的春雨滋润着,好像在喝春天那甜甜的露水,真是舒服极了!

指导学生朗读。

(2)“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这句话让你感觉到了什么?(拟人的手法,写出杨梅树像孩子一样很可爱)

指导学生朗读。

4、春天到了,细雨如丝,杨梅树在春雨中欢笑着,来,杨梅树们,摆动你们狭长的枝条,快乐地舞动起来吧!你为什么这么快乐啊?

5、杨梅树就像孩子一样可爱,你喜欢他们吗?请你用朗读来表达你对他们的喜爱之情!

(三)为什么作者会对杨梅和杨梅树有这么深刻的印象,能够如此细腻的描写呢?

(是因为作者对故乡有一种喜爱之情)读第一段

四、说写结合,拓展练习。

1、通过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你对江南的特产杨梅是不是有了更多的了解呢?现在你在这里生活、上学,你就是一个江南人。你愿意面对着大家来介绍一下你们江南的杨梅吗?

(生介绍,介绍时要带有自豪的心情)[由于上课时间不够,此环节省略去]

2、介绍自己家乡的水果,模仿课文的语言来写。(选择一个角度——水果树,水果形状、颜色、味道等)

五、板书设计

我爱故乡的杨梅

贪婪欢笑

杨梅树

杨梅

圆甜

故乡的教学设计篇5

(一)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和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写法。

2、了解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

3、理解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

1、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结构文章。

2、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深刻含义。

(三)应落实的知识点

1、“教学重点”1、2所列内容。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

4、生字、生词。

(四)实施教学的方法和步骤

1、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19xx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离别多年的故乡破败不堪,农民生活十分穷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2、速读全文,熟悉情节,划分段落。

小说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回故乡搬家的所见所闻。请同学们以“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为线索,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完成练习一。

提示:段落划分见《教参》。

完成练习一要引导学生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从渐近故乡时的悲凉,到在故乡见到闰土变化后的震惊与同情,直到离开故乡时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希望必然实现的信心。

3、分析人物

①闰土

①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作者作了鲜明的对比描写。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作填表练习。

提示:从肖像、神情、“我”对闰土的印象等方面制表。

②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闰土与“我”的对话。

提示:要读出少年闰土的活泼纯真和中年闰土的迟钝麻木。

③提问:

a、是什么原因使中年闰土“苦得像个木偶人了”?

提示:是苦难而黑暗的社会造成的。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多重压迫所致。“多子”也给闰土增添了负担。

b、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通过写闰土的种种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社会的弊端。

(2)杨二嫂

提问:杨二嫂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人说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可有可无,你认为如何?

提示:杨二嫂是个家道败落的城镇小市民。她与闰土相比是个次要人物,但对主要人物起了衬托作用,使闰土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作者通过她外貌与精神的变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急剧破产,劳动人民生活的日益贫困,深化、拓宽了文章的内容。因此说,这个人物也是必不可少的。

(3)“我”

简单向学生说明“我”是一个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虽有作者的影子,但并不是作者自己。

通过以上对人物的分析,达到理解文章中心,突出教学重点的目的。

4、研讨最后三段,突破教学难点。

这三段内容较深,个别地方学生难于理解,人们认识也不尽相同。教学中无需深究,只要求学生理解这三段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即可。

提示:第一段:弄清三个“辛苦”的含义,理解“我”渴望推翻旧社会,实现新生活的理想。

第二段:“我”认识到要实现这种理想,任务还很艰巨。

第三段:“我”决心以实际行动去实现这一理想。可启发学生考虑以下问题: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是否矛盾?

光有希望,不去实现,希望等于没有,即“无所谓有”;有了希望,下决心实践,希望才能落实,即“无所谓无”。这句话不但不予盾,反而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对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为新生活的到来勇敢实践的决心。

5、能力训练。

(1)在课文中选取现实中的故乡——“萧索荒村”和记忆中的故乡——“月下瓜田”两个片断,作对比填空练习,揣摩景物描写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从课文中找出使用了明喻、借喻、借代修辞方法的句子,作辨析训练。

故乡的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交流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细致观察会很有收获。

2、初试身手,讲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用几句话写下来,和其他同学交流。

3、学习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总结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课文,懂得留心、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总结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会观察,写下自己观察到的眼中的生活。

2、学会抓住事物特点和运用多种感官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平台,交流留心所观察到的周围的事物,细致观察会很有收获。

2、初试身手,讲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用几句话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这一组课文,都展现了作者的观察能力及细致的描写观察到的事物的能力,现在,我们也来交流观察,学习描写观察。

二、交流平台

1、留心观察(课件出示2)

(1)一次平常的探亲之旅,因为留心观察,作者认识到了一位可爱的新朋友——会搭“顺风船”的翠鸟。

(2)窗前的草地对作者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作者稍加留意,却发现了奇妙的变化。

学生阅读交流,说说从中明白了什么?(课件出示3)留心周围的事物,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

2、细致观察(课件出示4)

(3)翠鸟的美在于它有艳丽的色彩和敏捷的“身手”。

(4)草地的色彩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原来是因为蒲公英的花有时张开有时合拢。

学生阅读交流,说说从中明白了什么?(课件出示5)细致的观察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3、交流观察方法。

(1)小组同学交流自己平时积累的观察方法,小组长做好记录。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

(3)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6)

一、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板书:留心观察)

内容(写什么)决定形式(怎么写),作文材料是排在第一位的。作文时无话可说、没的可写,这是最让人犯愁的事。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呢?方法有若干条,其中学会观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留心生活的习惯,是最为重要的途径。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说:生活,无非是一堆细小情况,而最伟大的热情就受这些情况管制。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百花筒,今日的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充满七彩阳光的。只要我们注意观察、感受一番,就会发现周围有许许多多的事物可以入文;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留心周围的生活,认真地想一想,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看似很不起眼儿的小事,但确确实实是很好的作文素材。

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不是一件太容易做到的事,需要迈好三步:学会跟踪观察、学会定向观察、学会随机观察。

(课件出示7)

二、多角度全方位观察。

(板书:多角度全方位观察)

所谓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就是对指同一事物,或不变立足点,只变换所观察事物的位置和方向,或站在不同的观察点上,对一个事物进行或正面看看,或侧面看看,或朝上看看,或朝下看看的细致观察。的确,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很难一眼就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其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出现不同的视觉形象。我们一定熟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所说明的深刻哲理。为了全方位、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点,就要求同学们学会多角度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课件出示8)

三、多层次地深入观察。

(板书:多层次地深入观察)

所谓多层次观察,就是对同一事物,立足于不同的层面,深入其内部进行观察,甚至借助观察仪器。比如:当你看过了小猫可爱的外表,难道你不想再进一步了解小猫可爱的生活习性吗?的确,只有我们不停留在对事物的表面或外在特点的认识上,而是立足于从不同的层面,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本质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够立体地把握事物的特点。

三、初试身手。

1、(课件出示9)

你在生活中观察到了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和同学们交流吧!

2、学生自由书写,教师巡视。

3、小组交流,互相提出修改意见,独立修改。

4、小组推荐优秀作业参与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5、教师展示例句。

(课件出示10)

夏天到了,爬墙虎“噌噌噌”地使劲往上爬,长得可茂盛了,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给墙披上一身绿装。它为什么能趴在墙上呢?原来它的藤茎上生满了无数只小脚,脚上长有六个大头针针头般大小的吸盘,这些吸盘集零为整,支撑着爬墙虎,使它紧紧粘附在墙上。

(课件出示11)

这条路,是一条车辆的河流。每天一辆辆汽车“嘀嘀嘀”,满载着各种货物,从城市奔向乡村;一辆辆拖拉机“突突突”,满载着瓜果和蔬菜,从乡下驶进城市;一辆辆自行车“丁零零”,多少人从这条路上下班。清晨,爷爷和奶奶们在这条路上跑步,打太极拳;晚上,大姐姐,大哥哥们常到这条路上散步、谈心……这条路给人们带来欢乐,带来幸福。它像一支神奇的长笛,吹奏着欢快的乐曲。

(课件出示12)

每年夏天,是荷花塘景色最美的季节。且不必说那堤岸上的杨柳成行,绿树成荫;也不必说那河边的青草野花,红绿相映;单这河里的景色,就会使你流连忘返。你看那大片大片的荷叶,绿油油的。有的亭亭玉立,像一把把绿色的小伞;有的飘浮在水面上,像一块块绿绸子。如果你用手往叶上浇一些水,便立刻形成很多水珠,很快地,又纷纷滚落下去了,有的大水珠还在荷叶上滚来滚去,舍不得离开,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粉红色的荷花,这儿一朵,那儿一朵的开放着。朵朵荷花也特别大,那大劲儿,是花池子里的任何花也比不了的。有的是荷苞初绽,大花瓣刚刚裂开,好像有点害羞,不好意思大胆开放似的。还有的花骨朵含苞未放,像粉红色的大桃子。这样的叶,这样的花,又是这样的一大片,会使你目不暇接,不知看哪儿的好了。一阵风轻轻吹来,水面微波粼粼,花叶轻轻摆动,真是婀娜多姿,好看极了。从花叶之间还可以看见一群一群的小鱼游来游去,互相追逐,像是在捉迷藏。

?设计意图: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小伙伴一起来解决问题。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例句,分析归纳观察的方法和所注意到的问题。学生积累了观察的方法,学会了如何观察周围的事物。

?设计意图:学会了观察,运用学过的观察方法去观察事物,并写下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写作表达能力。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本次交流平台,向我们展示了观察的方法是:__________ 。

2、翠鸟的美在于和。

3、草地的色彩会产生变化,是因为蒲公英的花

答案:

1、留心观察、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多层次深入观察

2、艳丽的色彩敏捷的身手

3、有时张开有时合拢

【板书设计】

学会观察留心观察

细致观察多角度全方位观察

多层次深入观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阅读例文,分析例文中的观察方法。

2、分析例文,总结观察方法,学会抓住事物特点和运用多种感官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下面我们就以《我爱故乡的杨梅》为例,分析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技巧。

二、阅读指导:

(一)初读例文。

1、教师范读例文,读前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杨梅的?找出例文中有关的自然段。

2、指名说。(明确:作者从杨梅树、杨梅果这两方面写出了对杨梅的喜爱。)

(二)细读例文。

1、作者是怎样描写杨梅树的?从文中勾画出有关的语句并理解。

(课件出示14)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头,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交流:这一段中描写杨梅树样子的话有几句?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写了两句话。作者采用恰当的比喻,把细雨比作丝,把春雨比作甘露。把杨梅树当作人来写,用上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具体地突出杨梅树在雨雾中旺盛生长的样子,也让我们感受的作者对杨梅的爱。)

1、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杨梅果的?他从几个方面来写出了杨梅果的可爱?

(例文是从形状、颜色、味道这三个方面写出了杨梅果的可爱。)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学生学习杨梅的外形、颜色、味道。

(课件出示15)

(1)杨梅的外形: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作者是怎样把杨梅形状的特点写具体的?

(作者为了把这一特点写具体,并不是单一的只描写杨梅的形状,而是同桂圆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可以使我们感觉到像真的看见了一颗杨梅,更生动、更直观、更形象。)

(2)杨梅的颜色:(课件出示16)

①杨梅的颜色由生到熟是变化的:杨梅先是淡红,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

作者为了把杨梅颜色的变化写清楚,抓住了杨梅颜色变化先后顺序的词语(“先……随后……最后……”)。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带来的水果,用上“先……随后……最后……”来说一说。

②杨梅果肉及汁水的颜色: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到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沾满了鲜红的汁水。(课件出示17)

③教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从杨梅果的外面写起,写出了颜色的变化,然后从外到内,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果肉及汁水的颜色。作者按一定顺序写出了杨梅颜色的变化,既具体又可爱。

(3)杨梅的味道:(课件出示18: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这一自然段写出了杨梅味道的特点是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

②这一自然段共4句话。第一句讲杨梅由生到熟,味道由酸到甜。第2至第4句写“我”小时候由于贪吃杨梅,牙齿被酸倒了的事。

③作者在这一段中为把杨梅味道的特点写具体,用“我”小时候贪吃杨梅,牙齿被酸倒的实例加以证明。(这样写,读后让人感到亲切、真实,我们也好像同作者一起品尝到了杨梅那惹人喜爱的味道。)

三、总结写法。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写得具体生动呢?

教师引导明确(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者对杨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不仅观察了杨梅树,而且观察了杨梅果,不仅观察了杨梅的静止状态,而且留心了杨梅的发展变化,不仅用眼看,用手摸,而且还放到嘴里品尝了。因此,同学们在今后一定要注意留心观察,学习作者这种观察事物的方法。)(板书:观察和描写方法:一定顺序、抓住特点)

其实很多时候在观察东西时,我们也应该用上观察的五件宝:眼看、手摸、嘴尝、耳听、鼻闻。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东西写得生动具体了。(板书:眼看、手摸、嘴尝、耳听、鼻闻。)

四、课堂练笔。

1、让学生拿出自己所带来的水果,用上观察五件宝进行观察,并按一定顺序把这样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说清楚。

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评议。

3、教师再次明确要求。

(1)要按一定顺序写出水果的特点,从而表达自己对这种水果的喜爱之情。

(2)把要说的话写下来,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

4、学生动笔写。

5、写后集体评议。

(1)请习作者上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习作好在哪儿?这篇习作的写作技巧有何借鉴之处?你对习作者有何建议?

(2)交流听后感,对习作进行评析。

五、课后作业。

1、找到习作中写得好的地方与同学分享。

2、删除与习作无关的地方,补上需要增加的内容。

【设计意图:巧妙地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文中找信息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短文,总结作者的描写方法。学会抓住植物的特点:外形、颜色、味道写的方法,为习作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和强调描写杨梅的方法,为练笔做好充分准备。】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读音。

贪婪(lánɡ lán)吮(shǔn yǔn)吸狭(xiá jiá)长

细腻(nì mì)嘴唇(chún cún)染(rǎn lǎn)满

甜津津(jīn jīnɡ)豆腐(fu fǔ)甘露(lù lòu)

二、按照课文要求填空。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颗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这段话共写了________句,后两句是围绕_________来写的,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的感情。其中第一句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杨梅的形状来。

三、观察后填空。

1、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介绍了杨梅果实。

2、杨梅的形状是的,把它和________作比较。

3、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介绍了杨梅的。

4、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在你印象中,、(水果)也是甜津津的。

参考答案

一、lán shǔn xiá jiá nì mì chún rǎn jīn fu lù

二、样子三圆圆的对杨梅喜爱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生着小刺

三、1、数量之多2、圆圆桂圆3、颜色4、味道

【板书设计】

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按照一定顺序、抓住特点

眼看、手摸、嘴尝、耳听、鼻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