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笔写教学设计前,老师们需要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写作,教学设计是一个优秀老师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角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感谢您的参阅。
角的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角的教学设计篇2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朗读《林卡上学》,激发学生想要养成好习惯的思想感情。
2、 听写字词。
3、 同音字比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朗读短文
2、复习生字。
难点:1、生字。
三、教学过程:
(一)朗读短文《林卡上学》。
1、 自由读短文,把不认识的字用笔圈出来。
2、 小组同学一起认字。
3、 全班解决大家都不认识的字。
板书到黑板:噢、唧、塞。
老师带着大家认字。
4、 小组一起读短文。
5、 通过读这篇短文,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你有哪些好习惯要向大家介绍的?
学生介绍自己学习方面的好习惯。
(二)读一读,比一比。
功--工胆--旦鸦--牙愿--原
址--止码--马智--知砖--专
读一读,认一认。
同组互相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全班交流。
(三)听写字词。
子孙私下歌诵思想刚才好吗乌鸦养成良好字典
楼房教师科学人品造成鲜血认识
四、作业:1、积累成语。
2、朗读两篇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口语交际“改掉坏习惯”。
3、学改错字。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口语交际。2、改错字。
难点:1、口语交际。2、改错字。
三、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不懂就问》、《字典大楼》。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同学一起读课文。
(二)改掉坏习惯。
出示图:1、同学发言时,我老是插话,这是不好的习惯。
2、我爱挑食,我想请妈妈提醒我改正。
3、我要改掉写字时咬铅笔杆的习惯。
小组一起讨论怎样改这些坏习惯。
全班交流。
说一说自己有哪些不好的习惯,打算怎样去改。
(三)出示“金钥匙”:学改错字。
我有一个好习惯。我用一个小本子,把自己写的错别字改正,记下来,经常翻看。
这又是一个学习生字的好方法。
学生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好方法,怎样改错字。
四、 小结。
角的教学设计篇3
教学要求:
1.认识表示天气的几种图标,会看天气预报。
2.照样子,练写铅笔字。
3.熟记四条成语和古诗《长歌行》。
4.知道所收集标志的意思。
5.会和生病的老师进行口语交际。
重点难点:
1.认识表示天气的几种图标,会看天气预报。
2.会和生病的老师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 讨论书中图标表示什么天气。
2) 把图标与天气相连。
3) 讨论霜雾雷雪为什么是雨字头。
3.练习
1) 把雨字头的字写出来。
2) 动手画图标。
3) 收集有关天气的图标。
4.反馈。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 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莫 菜 算。
2) 引导归纳三个字的结构。
3) 指导书写
4) 学生练习描红。
3.练习。
教师个别辅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4.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训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 出示标志,学生说在什么地方见过它,并说出它的意思。
2) 动手画这些标志。
3) 讨论:见到这些标志,我们应该怎么做。
角的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有、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带领学生感悟古诗中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1、用幻灯片出示2首古诗。
2、学生配诗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师:学习了前面几篇课文,和你的所见所感,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师: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讲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指名读古诗名(题目);比较“春”和“村”的发音。
二、自学生字、自读古诗
1、生自由读诗:
师:一边读古诗,一边把生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生字,检查自学情况:
师:要来读一读吗?一定要读准字音。
⑴区别平、翘舌音:诗、首、处—村、醉、散。
⑵字形:
①古:十+口;闻:门+耳
居:尸+古;童:立+里
②诗:讠字旁;醉:酉字旁;忙—忄旁
3、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4、同桌抽读生字。
三、书写指导
1、引导生观察书写、掌握要领。
2、师范写,生观察:
“古”字横要长而凸。
“多”要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
“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把捺拖长。
“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的垂直且稍长。
四、课外作业
查找有关诗人、古诗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欣赏导入
1、生看课文插图,听师配乐朗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愿意听老师先来读一读吗?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那你们也想来读吗?
二、朗读、体会、理解古诗
1、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要想读好这两首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做到“五不”,还要读通句子。其次,就是要反复多读几遍,因为古人能用很少的句子,表达很丰富的意思。最后,还要看谁的想象力丰富,一边读诗,一边能在大脑里作画!
2、生自愿汇报读。
3、生赛读(同桌赛、小组赛、男女竞赛)。
4、背诵古诗:
师:一不留神,老师发现有好多同学在熟读的基础上,都可以背诵古诗了,来站起来,展示一下。
5、交流理解、体会:
师:愿意把你们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体会用画笔画下来吗?选择其中一首作画。
间休:在作画前,我想为大家朗读一段文字。(教材简说)。
交流诗画,展开想象,畅谈感受
师:谁愿意带着自己的想法和作品一起到前面来,给大家谈谈你的感受。
三、完成“课后练习”
1、生口头扩词:
师:看看谁的词汇量大,是我们班的“小词霸”!
2、动手实践:
师:希望利用周末或课余的时间,同学们回家做一只风筝,要记住的是,一定要自己参与动手哦!
角的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新授内容
1、师范读,生跟读。
2、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生齐读。
4、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
行:运行。若:如同。
星汉:银河。志:理想。
⑵内容:
A、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手法,勾画了汹涌的,耸立海中的,岛上繁茂的,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五、作业
1、完成书后习题。
2、背诵默写课文。
六、预习下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