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写好了,对我们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起着很大的作用,教案在起草的时候,老师需要考虑创新教学方法,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猫教学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猫教学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2、学习本文正反论证,用对比方法透辟地说明问题的写作技巧。掌握实词师和虚词之、者的几种用法。
【教学设想】
1、以串讲为主,用读读讲讲,逐段归结的方法,把词句讲解和作品分析结合起来。
2、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简单介绍作者、读讲课文第一、二两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1、板书课题。
2、解题:说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说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pán)的,其实也是针砭时弊之作。
3、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曾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晚辈),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抗颜而为师,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世果群怪聚骂,指目(手指而目视)牵引(拉拉扯扯),而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来毁谤韩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社会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因有进步的一面,在当时是具有移风易俗影响的。
4、教师范读。
5、读讲课文第1、2两段:
第1段,总述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应该拜什么人为师的问题。
文章首句开门见山地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古,古时候,指两汉以前。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者,附在动词学的后面,结合成一个名词性的结构,叫者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的字结构的(人)学者是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的有学问的人。三字必有师,鲜明地针对时弊提出问题,突出地强调了论点,是全文论述的总纲。第二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他。这里的者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者,也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格式。以上从正面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词,代知的对象,指知识和道理。惑而不从师,有了疑难问题而不去跟随老师学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最后也得不到解决了。以上再从反面说。一正一反,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接着,提出对师的看法: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一个难句。夫,音义同彼。庸是疑问语气助词,可译成怎么。动词知后面的结构复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先生于吾是大,后生于吾是小。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师之存也,有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观点。在结构上,既照应开头传道是师的首要职能,又为下段议论张本。(读讲至此,教师可带领学生集体朗读本段一至三遍,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
读后小结:这一段论述师的职能和从师的必要性,中心围绕一个道字。这和作者自命继承儒家道统有关。文中提出从师不论长少、贵贱,有他破除对长者、贵者的迷信的一面,也有为也自己抗颜为师(一本正经地做老师)申说理由的一面。
第2段,批评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文章紧承上文学者必有师的观点,感情强烈地慨叹今日师道之不传,转入对耻于从师的批评,过渡极为自然。这一段,作者运用反复对比的方法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先是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来对比。(板书)
说明如果不从师学习,那么愚人就更加愚了。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音义同岂,表推测语气,大概的意思。此,代词,指从师与否。这一句中的两个所以,与文章开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有什么不同呢?这一句中的两个所以,由凭借它的意思引伸为的原因;文章开头句中的所以则是用他来或靠他来的意思。都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不同。
再以为子的择师和其身则耻师来对比。(板书)
证明这是小学而大遗的反常的做法。句读之不知明也,也是一个难句,要理解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指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大遗指惑之不解,或否焉。
再次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来对比。(板书)
说明士大夫之族在这个问题上连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都不如。最后以慨叹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是一种可怪现象,与本段开头相呼应。注意:官盛则近谀的谀后面的引号应当移到上文道相似也的也后面,因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韩愈对耻学于师者的批评,不是士大夫之族讲的。这段末一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句中前一其,指代君子,智可作见识讲;后一其,音义同岂,表反问语气。
(集体朗读本段一至三遍。)
读后小结:通过以上三层对比,极言师道不传之可叹与可怪,针砭时弊,发人深思。
6、布置作业:反复朗读课文。并作好回讲课文第1、2段的准备。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读讲课文第3、4段,总结课文;结合思考和练习三~五题,讲实词师和虚词之、者的几种用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1、检查复习:指名朗读、回讲课文第1、2段。
2、读讲课文第3、4段。
第3段,论述圣人无常师,从正面进一步阐明能者为师的道理。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贤的贤,是指德和才。下文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贤,则可作高明讲。术业有专攻,术,本义是道路;术业,不是技术才能和学业,而是所从事的学业。术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对》有智术浅短,智术是智慧和所采取的建国路线。三人行的三不是只表多数,很多人在一起走路,当然会有老师,这就失去这一格言的警辟性。三是少中见多,即最起码的多数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老师。
(集体朗读。)
读后小结:这段引用历史事实,从古之圣人中举出孔子为例证加以申述。从孔子师郯子等人的事迹,推断出是故弟子术业有专攻这个重要结论。这个观点,无疑是进步的。
第4段,说明写作这篇文章的原由。作者称赞李蟠好(hào)古文,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为的慨叹师道之不传,古今对照,虚实并举,突出了中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集体朗读。)
读后小结:篇末点明作此文的原因和目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3、集体朗读全文一、二遍。
4、总结课文:本文以师说为题,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阐述了能者为师、虚心好学的从师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辩证地指出了师生关系。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当然,韩愈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他所说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是作者的阶级局限。又如,作者重传道,而轻彼童子之师的授书、习句读。也是片面的。对于这些,应适当指出。
5、指导学生作思考和练习:
第一题参考答案见课文总结部分。第二题参考答案见课文第二段的读讲内容。
猫教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听懂、理解并会说出单词walk、run、jump。
2、听懂、理解句型i can…
教具准备:动画光盘、nicky头饰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warm-up。
让幼儿跟着音乐表演歌曲:《ten little indian boys》。
二、单词学习
1、播放故事动画光盘,提问:小机器人做了什么动作?
2、教师边做动作边教单词,先做走路的样子,说walk,然后再做跑步的样子,说run,最后做跳的动作,说jump
三、tpr活动 老师邀请幼儿站成圆圈和老师一起做动作,边绕圈走路边说walk walk walk,边绕圈小跑边说run run run,边跳边说jump jump jump。
四、游戏:抢椅子。
4—5个幼儿围着椅子转圈,老师发指令,run、walk、jump。说到stop的时候就停下,抢椅子坐下。游戏反复几次。
五、句型学习 老师边说i can walk,边做动作,让幼儿跟着做,同时模仿老师说出句子。同法,教授i can run,i can jump
五、游戏 请一名幼儿到集体前,带上nicky头饰,模仿小老鼠的样子做“走、跳、跑”的动作,幼儿猜猜相应的英语句型。
猫教学教案篇3
课题:比大小(二)
内容:小数的性质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活动,经历用几何模型研究小数的过程。
2、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比较大小。1.26( )2.03 0.23( )0.31
2、0.2( )0.20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谁大?你是怎样想的?
2、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在图上涂一涂,再来比一比。学生在书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说一说。
3、0.2和0.20怎么会相等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4、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与应用
1、第10页试一试1、2。
2、第11页练一练1。
3、第2、3题。
4、阅读。《你知道吗?》
四、总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图一图、比一比,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并能熟练的应用这一规律。
猫教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小动物和小朋友们一样都有自己的妈妈,增进幼儿与妈妈的情感。
2、勇敢的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活动准备
1、各种动物玩具大小各一个到两个。(如没有可用塑封过的动物图片代替)
2、每个小朋友妈妈的单人照片一张;“开火车”、“摇篮曲”音乐磁带,小孩哭声的录音带。
活动过程
一、轻松活动(营造轻松的心理氛围)
1、游戏“开火车”进活动室。
2、让幼儿自由选择一个喜欢的动物玩具玩。
3、播放摇篮曲,让幼儿抱着玩具休息一会儿。
二、认识妈妈和宝宝。
(音乐中断,传出一阵哭声)
师、咦?谁在哭啊?(找一找)哦,是猴宝宝在哭(老师从录音机后面拿出猴宝宝)。猴宝宝你为什么哭呀?哦!你找不到妈妈了,你的妈妈是谁呀?哦,是大猴,猴妈妈在哪里呢?小朋友帮找一找好吗?(大家一起找)找到了,猴宝宝的妈妈是大猴,猴宝宝是小猴,小朋友,你看看你抱的是什么动物?是妈妈还是宝宝呢?你怎么知道的?(幼儿自己观察、比较)
小结、妈妈大,宝宝小。
三、游戏“找妈妈”。
1、引导幼儿帮动物宝宝找到自己的妈妈。
2、展示幼儿妈妈的相片,让幼儿去找自己的妈妈。
3、共同欢呼“找到妈妈了”。
小结、每个宝宝都有妈妈。(妈妈用鼓励的语言表扬幼儿)
4、让幼儿对着相片跟妈妈说一句话,如“妈妈,我爱你”、“妈妈,我想你”等。
四、延伸活动、让幼儿拿妈妈的相片向在座老师介绍妈妈。
猫教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聆听《青蛙音乐会》,感受音乐所表达的生动鲜明的青蛙形象。
二、愿意用肢体动作和演唱等形式来表现青蛙的模样。
三、喜欢并乐意参加音乐会。
教学重难点:
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欣赏音乐感受并表现音乐中的青蛙形象。
教学用具:
音乐、头饰、青蛙相关动画等
教材分析:
?青蛙音乐会》是一首具有趣味性的通俗音乐作品。乐曲为3/4拍,蛙鸣声伴随着乐声响起,好像夏季池塘边的青蛙在暮色中的合唱开始了。前面一段是抒情的慢板,好像青蛙的优美舞蹈伴着起伏的旋律;接着乐曲再现了一遍,蛙鸣声、流水声在乐声中渐弱,消失在暮色中。
教学过程:
一、唱歌的青蛙来了。
1、引用《动物说话》伴奏音乐唱几遍,“青蛙唱歌咕咕儿呱(拍手),青蛙唱歌咕咕儿呱(拍手),咕咕儿呱(耸肩)咕儿呱咕儿呱咕咕儿呱”并出示唱歌的青蛙形象。
2、播放《青蛙音乐会》开头部分,跟音乐模拟青蛙唱歌。“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学生根据音乐节奏、情绪用嘴型有表情地演唱。
二、跳舞的青蛙来了。
播放《青蛙音乐会》慢板的片段,教师戴上头饰用典型的三拍子舞步跟着音乐邀请小朋友参加跳舞,没受邀请的小朋友在座位上跟着老师动身体。结束后出示跳舞的青蛙形象。
三、演奏的青蛙来了。
1、可用你们的音乐书、笔、课桌等东西编创一些简单的节奏模拟流水声、鸟叫声、鼓声等加入到音乐中来,看谁最厉害。
2、小组讨论创编。
3、合着音乐展示。出示演奏的青蛙。
四、青蛙指挥家也来了,举行青蛙音乐会咯。
1、夏季暮色中的池塘里,来了一群会唱会跳会奏的青蛙们,看,他们多热闹啊!(出示课件)
2、播放完整的《青蛙音乐会》,青蛙指挥家(老师扮演)领着这帮青蛙们开始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
3、学生自由选角色,在音乐中跟着指挥表演了。演后选出最出色的歌手,舞手,奏手,并给予奖励。
五、动物音乐会。
音乐会吸引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有老虎、狮子、鸟儿、松鼠……他们也要参加,播放《青蛙音乐会》音乐,让更多的动物也来表演。
六、动物狂欢。
课件出示动物狂欢节情景,播放《动物狂欢节》音乐一起在歌声笑声中结束课堂。
教学反思:
本堂课以审美为核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唱歌、跳舞、演奏、狂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猫教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化学肥料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阅读教材内容,来让学生学会如何探寻重点、要点,有条理地归纳整理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了解了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后,懂得
“科学种田,越种越甜”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氮肥的特效及施用注意事项
3、通过探究实验学会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教学准备
化学样品: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氨水、尿素等教学步骤
一:导课
1、导入: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食物等营养物质,植物
的生长也是一样的,需要充足的养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7页
1、2段并思考、探讨下列问题:
(1)农作物所必须的营养元素有哪些?
(2)农民经常使用的化肥有哪些?
2、总结过度:虽然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种类很多,但是对
氮、磷、钾的需求量较大,因此,我们常见的有氮肥、磷肥、钾肥。合理施肥已成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化学肥料的知识。
二:化学肥料的种类和作用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77—79页的有关内容,通过小组
讨论并进行看图抢答
利用投影展示不同受损植物的图片,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回答下列问题:投影中的这些植物是否营养不良,如果是,你准备给它施用何种肥料,依据是什么?
2、提问:我们知道,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植物能
不能将空气中的氮气直接吸收并转化为氮肥呢?
3、总结讲解:大部分植物不能把氮气转化为可以吸收
的氮肥,但豆科植物利用根部的根瘤菌却能将氮气转化为氮肥,这类植物无需或只需少量施肥,因此,有经验的农民常把其他植物与豆科植物种在一起。讲解:这种将氮气转化成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氮的固定。
组织辩论:将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以“使用化肥、农药的利与弊”为题进行辩论,使学生在辩论中深入领悟化学肥料的利与弊,懂得合理使用化学肥料。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氮肥、磷肥、钾肥这几种重要肥料的作用并利用它们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进行初步区分。同时,了解了化肥和农药对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有重要作用,但也会带来环境问题,因而要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提高它们的利用率,并注意减少污染。
教学探讨与反思
教材中化肥的知识很有限,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化肥和农业发展的一些趋势,树立一些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如化肥发展的概况和趋势等,也可以结合本课题后调查和研究发动学生收集资料,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
猫教学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 了解橘子的外形特征,能用简单的语言讲述对橘子的认识和发现。
2. 学习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橘子,愿意探索剥橘子的方法。
3. 体验观察、认识橘子和自己动手剥橘子、品尝橘子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每人一个小的布口袋且里面装有1个小橘子(橘子事先擦干净)
2. 餐巾纸、大框、小盘子。
活动过程
1. 调动感官初步感知口袋中的橘子。
教师:这里面是什么?怎么做才可以知道?(引导幼儿调动各种感官,摸摸、闻闻、掂掂)
教师:袋子里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讲述用感官感知橘子的特点,如用鼻子闻到了橘子的气味,用手摸上去的感觉…)
2. 观察认识橘子
教师:到底是什么?我们把它拿出来看一看。(橘子)再把袋子放到桌上的框里。(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使用材料的习惯)
教师:橘子看上去是什么样的?你又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用眼睛仔细观察橘子的颜色以及橘子上下的蒂和脐等部位的特点)
教师:和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你们的橘子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橘子的大小、颜色)
3. 引导幼儿尝试探索剥橘子。
教师:橘子里面是什么样?吃到嘴里是什么感觉呢?(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自由大胆猜测橘子的内部特征)
教师:请你拨开橘子皮,看一看里面是什么样的?数一数有几瓣?(鼓励幼儿自己尝试拨开橘子了解其内部结构——橘皮、橘肉、橘子核,并感知一个橘子分成了几瓣)
教师:我们再尝一尝,橘子是什么味道的?(启发幼儿用简单的词语表述品尝的感觉,如酸、甜、凉凉的、有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