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上的盐读后感7篇

时间:2023-03-23 作者:Animai 读后感

一篇优秀的读后感一定是我们认真分析书籍内容后写出的,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人们对书上理论的领会,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星星上的盐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星星上的盐读后感7篇

星星上的盐读后感篇1

我用了几天时光认真读了毛泽东的《星星之火能够燎原》这篇文章后,感受颇大。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为答复林彪而写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就应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毛泽东同志说:此刻虽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他在中国的环境里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在五卅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我们看事情务必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这是毛主席用乐观平态度和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分析了中国当时的基本国情,说明了中国革命会从一点点发展得很快,红色政权的革命力量就像星火燎原一般席卷全国并且最终取得伟大胜利。事实也证明了星星之火是能够燎原,当时的群众受国民党的压迫为这把火的燃烧带给了有利的条件,而共产党则是点起这把火的人,随着时光的推移,革命终会偏向正义的一方——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主义革命。

真想不到毛主席在那个时候对中国革命有那么大的认识,分析的那么透彻;他能够站在圈外来客观决定中国当时的形势;更让人佩服的是毛泽东同志应用了哲学的思想来解释这个问题,可见其是多么的博学。不愧是一代领袖,文韬武略,起之大家!我很是佩服毛主席伟大的思想和超强的领导潜力。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和敌我力量的比较以及社会各阶级的状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后指出:党内出现的错误思想皆源于主观和客观的脱离,根本在于缺乏对国情的认识和了解。毛主席认为,只要透过发动农民,集中优势兵力,实现红色割据,革命力量必须会逐步壮大,星星之火,必将燎原。他早早就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而中国有这种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会使统治阶级内混战不断并且会一天天扩大。他领导下的共产党坚持共农民主的口号是正确的,红军和游击队的存在和发展会让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这种革命力量是不可估量的,而犯革命急性病的同志会看小了这种力量从而不能正确地决定中国的政治形势。毛主席及时地发现了这种影响革命的思想并作出了必要的批评,运用他的领导潜力,做出坚持“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正确决定。

整封信条理清晰,论据充分,思考全面,十分有说服力。在当时那种混乱不定人心摇摆的情形下,毛主席仍然表现出了不寻常的冷静与乐观,他对局势清晰客观的认识,使他领导中国的革命走向胜利。文章不仅仅思维严谨,语言文字充满了诗人的气质,让人觉得毛主席是站在高山之上看着东方光芒四射的一轮朝日。由此能够看出毛主席在革命前进的道路上孤身超出其他很多人很远,他带领着中国人民朝着革命胜利的东方曙光前进,撑起了一个民族的独立与自强。

我个人觉得,身为中国人的我们就应学习毛主席的这种伟大思想和对革命事业不懈努力终生的伟大贡献。我们要好好学习,珍惜那些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学习毛主席的敢于创新,辨别是非的潜力,在现实与理论之间选取适合实际状况,善于分析自我需要的是什么,到底该如何取舍,开辟出一条自我的理想的大门。要适应社会,不能完全脱离了社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科学分析事情,客观看待事物,坚持事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充分运用毛泽东思想,充分发挥发挥毛泽东思想,做到一切为了群众,到群众中去。

星星上的盐读后感篇2

这一周,我读完了《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这一本书,对此,我领略到了宇宙的浩瀚以及星球的壮丽。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太阳系里一些星球离我们地球的距离以及测量距离的方法。本书首先介绍的是月亮,因为月亮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在人类登月之前,人们一直在探索地球与月亮的距离,这令许多科学家头疼不已。但还是有科学家想到了办法:先向月亮发射雷达电波,计算出往返的时间,再根据雷达的传播速度,便可求出大概距离。当然这个数据只是一个粗略值,随着人类科学界不断进步,地月距离大约是38万千米。

等到人类登月后,他们就把目光放在了太阳系的中心——太阳。太阳是一颗不动的恒星,它离地球比地球离月亮还远。如今人类造出飞得最快的飞机——1秒飞1千米,但是如果要飞到太阳也要飞4年九个月,可见太阳非常远。但科学家们仍然想出了办法:当金星在轨道上正好在地球前面时,科学家从地球两极点发射雷达电波,测量金星与太阳的角度,用视差法测量出视差距离,就可以得到日地距离了。

科学家们把日地距离当成一个长度单位——天文单位。这把“尺子”一直沿用至今。人们用这把“尺子”测量了火星、金星、海王星等星球的距离。目前,人们已经测量了许多银河系中星球的距离,人类测量的最远星系的距离距太阳系约一百多亿光年,可见宇宙的浩瀚啊!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之大,人类探索宇宙的功劳都归功与科学家,所以,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为祖国做贡献。

星星上的盐读后感篇3

?白星星》这本书是讲一个名叫长长的小男孩生前被各种作业和学习班霸占着,他不停地学习,只是希望爸爸能够为他举办一次生日聚会,并将长长的工艺品“诗意、草坪”送给丽丽。不料长长在生日聚会中不幸被烧死,在他被烧死的地方,长出一朵洁白的小花,花苞在几片绿叶的衬托下,感觉小花十分娇小。死后的长长也借助了白星星的魔力,终于说出了对爸爸占用绿色草坪的怨恨。

这本书是以一段写长长生前,一段写长长死后来进行描述的。长长在生前给自己一个喜欢的草坪取名“诗意、草坪”并按草坪的样子做成了工艺品。长长非常喜欢那个草坪,可是他的局长爸爸却决定将草坪改成旅游胜地。以前美丽的草地,变成了一个游乐园,这让长长非常痛心。从此以后,常常想对爸爸说三个字“我恨你”。

这本书告诉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草坪,保护绿草。现在在哪儿都能看到小高层建筑的身影,但草坪却像一种频临灭绝的动物一样,在飞一般的减少。以前茂盛的森林,现在变成了几棵树。有的树拿去造纸,有的树拿去当燃料。为什么?为什么以前的绿色中国哪去了?为生命留下的只是一座座高大的建筑。

可是现在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只能看着一栋栋楼房建起,一块块草坪消失。我们能阻止这一切吗?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你们什么时候才能从梦境中走出来呀!

星星上的盐读后感篇4

最近读了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一封信《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当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

那时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行动问题上,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他们似乎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期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然后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

有些党员从主观主义出发不恰当地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结果,走上盲动主义的道路。

那时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可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也是弱的。这样中国革命的走向高潮,必须会比西欧快。在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党内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也是很自然的。但若从实质上看,那便是"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此刻虽仅有一点小小的力量,可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在五卅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了充分的证明。

马克思主义者对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所谓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的这篇《星星之火,能够燎原》在那时安定了不知多少党内的同志,使他们看到了期望。

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正是这星星之火,使胜利的红色旌旗飘遍中国,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党凭着“星星之火能够燎原”的坚定信念和“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艰苦奋斗作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星星上的盐读后感篇5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导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这星星的火种,在中国的大地上蔓延,形成了不可熄灭的燎原之火,把反动派、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化为了灰烬。【1】最近读了毛泽东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针对党内出现的盲动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用深入精辟的分析澄清思想混乱的一篇重要文章。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和敌我力量的对比以及社会各阶级的状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后指出:党内出现的错误思想皆源于主观和客观的脱离,根子在于缺乏对国情的认识和了解。毛泽东同志认为,只要通过发动农民,集中优势兵力,实现红色割据,革命力量一定会逐步壮大,星星之火,必将燎原!毛泽东的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那时安定了不知多少党内的同志,使他们看到了希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这星星之火,使胜利的红色旌旗飘遍中国,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党凭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和“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艰苦奋斗作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读过此文之后,我觉得我们应该努力学毛泽东光辉思想,用他的思想辩别是非,在现实与理想探索出一条开启理想的大门。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从点滴做起,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伟人的著作,需要有思想高度的人去读,这是我对读毛泽东的著作的理解。以前,读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都是走马观花,不去过多思考其深层次的内涵,即使有所感悟,也不去深刻领会。在这次“信仰、信念、信心”教育活动中,又一次学习这篇文章,全文作了笔记,静下心来,翻阅资料,学习了这篇文章写作前后诸多关联文章。才真正理解了毛泽东这一中国历史的丰碑人物,他所创造出的极具中国特色革命理论的伟大之处,以及从中体现出的他自身的睿智的思想和长远的目光。翻阅资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语出自明朝张居正的《答云南巡抚何莱山论夷情》,文说:“究观近年之事,皆起于不才武职、贪黩有司及四方无籍奸徒窜入其中者,激而构煽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盘庚上》也记载说,“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是毛泽东写给林彪等人的信,当时,林彪等一部分人对于时局过度悲观,在信中,毛泽东批评了他们对局势估量的悲观思想,通过客观的分析当时革命形势,转变了党内一部分同志的思想观念,指出了中国革命在不断壮大,以及农村包围城市的可能性。其中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点小小的火星也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新生的事物开始虽然弱小,但却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成燎原之势。可见当时毛泽东对时局的判断和分析是抱有极大信心的。通过这几天的阅读和思考,感受颇深,细想来,有三点感受。其一,毛泽东对当时局势的把握客观到位。他讲到,现在中国革命的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上的反动派、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也是弱的。伴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深,地主阶级、反动政府同农民和工人、学生之间的矛盾也深刻化。帝国主义争夺中国一迫切,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就同时在中国境内发展起来。通过对一系列的矛盾的分析,他断言,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很快会要来到。现在,虽然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还快的。在文中,他从地方工人停工、农民动乱、士兵哗变、学生停课的表象中,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给动摇者十足的信心。他对于革命胜利的信心更是十足而又充满期盼。“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多么富有诗意,它确实能给人以信心和力量。其二,文章以极具理论和文化味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体现出了毛泽东辩证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在这封信中,体现出的是毛泽东思想中具有很强借鉴价值的军事理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年代,革命势力的薄弱归根结底就是无产阶级力量的薄弱,缺乏同盟军和从物质、精神上帮助的人,毛泽东从这些环节中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于是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号召。用这种方法,接纳了中国占绝大多数的农民,使他们成为革命强而有力的同盟军。陈独秀抛弃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后来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也是消极看待农民,看不到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在革命中的关键作用,结果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损失。毛泽东同志则辩证的分析这一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他认为,农民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中国革命必须依靠他们的支持、援助和参与,否则就将一事无成。要正确认识他们的作用,启发他们、教育他们,把他们看作是最可靠的同盟军,当作是革命的主力军。历史证明,他的这一论断是正确的,在以后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与农民血肉相连,广大农民对党全力支持、拥护,我们党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才得以不断发展壮大。这也是“星火燎原”中由劣到优的最好体现,更是毛泽东辩证的看待分析问题、沉着而深刻分析利弊、扬长避短给消极者以信心的真实体现。其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论断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要乐观,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悲观对待。革命战争年代,困难重重,当时的形势更不乐观,但是毛泽东却不因此而斗志消沉,而是冷静分析、乐观对待,更是以长远的目光把握战局,从而一步步地消除部分悲观者的消极情绪和思想障碍,给他们以信心,这是毛泽东的智慧所在,也是他的伟大之处。也就是因为有了这一宝贵的财富,我们中国的革命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在将来的形势之下,什么党派都是不能和共产党争群众的”、“中国革命的走向高潮,一定会比西欧快”、“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这些话,都能够给人以力量,对胜利充满着希望。当今,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复杂多变,世界范围内的政治斗争、分裂活动不同程度的存在,发达国家经济形势恶化以及国际资本市场大幅震荡给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带来下行压力,在诸多困难和压力面前,我们开展“信仰、信念、信心”教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这一篇让人满怀信心、能够科学分析问题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值得每一党员领导干部读了再读。作为新时期的党员,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乐观向上的信念,科学的分析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放眼未来,迎难而上,摸索前进,最终我们的事业会将走向辉煌。

星星上的盐读后感篇6

我是一个实打实的星空迷,星星对于我来说就是很奇妙,仿佛是带着时间的暧昧来的一样。

“这是一本很经典的书,作者把历代天文学家创造“量天尺”的过程娓娓道来,介绍了从近处我们所熟知的月亮到极远处的类星体的距离的量、估,包含了大量的天文知识和历史知识。文笔流畅,故事性强。”这是百度词条对这本书的评价。

那么,我问一个问题“星星,究竟离我们有多远?”别急着解答,我们慢慢来。

读完这本书,让我无意间想到了之前看到的一句话,具体记不清楚了,依稀记得说的点:你看到的星星的光,可能是带着时间的寓意来的,因为当你看到它发出的光亮时,在那个距地球不知多远的星体上,可能已经发出了几百,甚至几万年了。而这本《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也就像时间在对我们讲述着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史一样。

“云母屏风烛影深,银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也许是从小到大就听着嫦娥的故事长大,也或许是因为对月亮的欲望,一本书看下来,印象最深的却还是前面的内容,有没有一种可能,在以后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中,慢慢的也会回到最开始的地方,最开始那个,令古人所向往的星球。

或许也是因为嫦娥故事的凄美,所以导致人类对月亮的好奇,才导致人类对月亮永无止境的探索。而月亮上面,到底有没有雪白的玉兔在捣着药,到底有没有嫦娥站在桂树下看着我们,到底有没有传说中那个令人向往的玉寒宫,这都还是个迷,都还等着我们这一代人去继续探索。

在古代,就有过“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幻想,可见星星从古至终都以这它耀眼的光辉和遥不可及的距离吸引着人们,向它靠近,向它迈出那关键的一步。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每年七夕,我都会待在窗台前,守着牛郎织女星的相会,他们的故事很梦幻,梦幻到被烙印在星体上,甚至可以在黑夜的夜空中找到他们的梭子、扁担,或许这就是让他们在众多故事中脱颖而出,千古传唱的原因吧。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开始最开始的问题,星星,究竟离我们有多远?没有准确的答案,可远可近,但即使是最近的比邻星,距我们也有着4.22光年的距离,所以说,星星还是遥不可及的,所以我们只能探索,不停的探索和追寻,以此来满足人类对星星的欲望。

或许,在几千年以后,人类到达月球只是一眨眼的功夫;或许,以后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空间站的问题了。但是,我们现在应该要注意头顶的天空,是不是少了一些星星点缀的美丽?是的,因为环境的问题,星星对于城市来说,是一个更为陌生的事物,所以,辛苦忙碌的人们,适当的停下来,抬头看看天空中若隐若现的亮光,想想月亮上抱着玉兔的嫦娥,让节奏慢一点,让环境的污染,也停下来吧。

“远远地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仰望星空,天阶夜色,多么令人陶醉神往呀!世上没有任何一副图景能像美丽的夜空一样灿烂迷人,没有任何一副照片能像天文望远镜拍摄的宇宙背景照片一样辉煌壮丽。

那么星星离我们多远呢?天上的星星其实相距非常遥远,如果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要从地球翻到太阳上,也要翻2700多个跟头才行。牛郎、织女两星若真想相会,就是以光速行进,也要走上16年。天文学的研究,从古代的“地心说”到“日心说”,从认识银河系到探索河外星系,从使用光学望远镜到运用现代无线电技术,已经把人类的视野推向距地球100多亿光年的宇宙深处。天文知识是世上最迷人的知识,只要你稍有涉猎就会着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去探索天文学家如何兢兢业业,利用各种巧妙方法测量天体距离的历程。

星星上的盐读后感篇7

一个初春的早晨,百无聊赖地我,随手拿起一本书,随意地翻着、读着。突然《一颗颗星星都是爱》这一标题映入我的眼帘。我心想:这名字好奇怪呀!星星怎么会是爱呢?于是,我带着疑问读下去。

内容大概是这样的:韦德是一个不幸的孩子,父母早亡,全靠奶奶拉扯长大。他诚实、善良、纯洁、真挚,是一个充满爱的孩子。在开学的那一天,他拾金不昧,把200元钱交给了老师,可他自己却还是欠着学费的。后来,老师问他想要什么圣诞礼物时,他只是说了一个对于我们来说再简单不过的礼物——一双棉手套和一双棉鞋。可这个礼物却是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棉手套是给老师的,只是为了让老师上课暖和一点;棉鞋是给奶奶的,只是为了让奶奶的脚步再生冻疮。听完,老师哭了。

读完之后,我才发觉我的眼泪也早就流了下来,我赶忙擦了擦。可是,泪水虽是止住了,可内心却难以平静下来。

我是一个留守孩,父母很早就去了外地工作,家里只有奶奶和我们三姐妹,所以我能理解韦德的苦处。父母早亡,这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何况是那么小的韦德呢?但是他并没有变得脾气怪异或者是什么的。反而,他很善良、纯洁、真挚……,总之,就是心地很好的那一种,而且,这也是文章里的老师对他的评价。

在读文章的时候,我也在思考:如果世界充满了爱,那会是怎样呢?那些挑起战争的人们,难道他们讨厌和平吗?全世界的人如果都像韦德一样呢?是否也是心中有爱呢?

至今我还在思考着,因为我实在搞不懂答案会是什么,所以,我也在很努力地做着,努力地让答案变成自己想要的。让世界充满爱,应该不远了吧!其实,我们比韦德幸福多了,我们有父母的关爱,而他却没有,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