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读后感7篇

时间:2023-04-27 作者:Youaremine 读后感

及时写好读后感才会有很高的文学成就,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书籍,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知识,可以及时写好读后感,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经典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经典读后感7篇

经典读后感篇1

最近在班级内掀起了阅读《国学经典》的高潮,学生们读得津津乐道,我也是乐此不疲。,每每端起这本书,就会开启我一天的好心情。打开书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醒目的大字。这使我不由地想到了历史上那句:半部论语治天下,就这样,我感受到了国学的魅力。这里有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里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里有《国语》、《左传》、《资治通鉴》;这里有“庄子”、“老子”、“韩非子”;更有《楚辞》、《李太白集》;还有《三字经》、《千字文》、《朱子家训》。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从“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本国学诵读完美的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继承、发展,最终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国学经典》中给我感触最大的是《论语》。但是我认为《论语》中的所谓的“君子”和“小人”是一个纯概念化的名词,所说的君子是一个理想中的完人,是我们推崇的道德规范的化身,是做人的榜样,是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小人言行是做人的反面教材,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努力摒弃的糟粕。

随后,我又读了于丹教授的精辟讲解,她的讲解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做人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工作、以诚相待地交友;学会放弃、学会舍得、学会宽容、学会立志等等,这样,会使我们自己变得完美、强大,才会更容易地接近成功,才会享受生活的美满与幸福。以后一定要再细细品味几遍,相信一遍会有一遍的收获!

经典读后感篇2

今天,我学习了一篇感人的文章:《用心灵去倾听》。

课文主要讲了,我独自在家,手指不小心被锤子砸伤了。我便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拨打了问讯处的号码,一个叫苏珊的女子接听了。我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倾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苏珊教我怎样处理受伤的手指,我立刻照做,手指果然不疼了。从此以后,苏珊成了我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与第二个母亲。我每每遇到问题都会找苏珊,苏珊也总是耐心的解答我的问题。我的金丝雀死了,我在难过的时候找到了苏珊。苏珊用乐观的态度是我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及过于难过的心理,她告诉我“小鸟只是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了”。许多年后,当我想见一面苏珊的时候,苏珊却已经去世。她给我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作者在找到一个能倾听自己心声的人时,就是找到了一份希望。他把希望寄托在了苏珊身上,自己受伤的心里得以抚慰。由此可见,一个人在特殊情况下,能有一个用心灵去倾听自己的新生的人是多么重要。苏珊的耐心和爱心更值得我们赞颂。对于一个跟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总务谋面的孩子,苏珊却一直能以一位母亲的胸怀与风度耐心的为他解答,用乐观的态度去消除他对死亡的恐惧,安慰他稚嫩的心灵。在最后,苏珊对自己的去世也是笑着看待的。

生活中,不也有许多这样的人吗?他们用心灵去倾听我们的心声,为我们解忧,和我们分享快乐。他们,就是——朋友!我想,作者并不仅是把苏珊当做自己的母亲,也有把苏珊当做自己的一个知心朋友,信赖苏珊。

我相信,在另一个温暖的世界里,乳白色的月光下,苏珊在静静的歌唱,在她的身旁,一定会有一个听众用心灵去倾听她的歌声。倾听声调的婉转悲哀,轻巧灵活,透明、朦胧……

经典读后感篇3

利益不可两得,忠诚不可兼有。不抛弃小利,大利就不可获得,不抛弃小忠,大忠就不能实现。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殃;小忠是大忠的祸殃。圣人抛弃小的选取大的。正如故事中说的,阳谷忠于他的主人,一心一意地为他服务,知道他的嘘好,所以适时送上酒。但是恰恰是这种忠心害了自反,使他忘记了对国家的责任,对自己职务的责任,对手下将士生命的责任,这是陷人于大不忠。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从阳谷方面说是因为他没有见识,眼里除了主人没有别的,当然也就分不清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了。有忠心没有见识爱就变成了害。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太常见了,许多人走上邪路,最后吃大亏,往往都是阳谷似的忠心促成的,那么,这样的忠心还能被称为忠吗?从主观上看,从局部来看,这是忠;但是从客观效果上看,从整体上看,就不是忠了。

举例说明:我们身边有很多的奶奶和爷爷,爸爸和妈妈,对孩子看似很忠心的样子,孩子爱吃什么买什么,要穿名牌买名牌,看似是对孩子很好,其实是害了孩子,表面看起来是忠,其实也是不忠,爱的方式不对,爱就成了害。

孩子从小过习惯了舒适的生活,要什么有什么,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能吃得了苦吗?能经受得了打击吗?俗话说从奢入简难,从简入奢易。只有过了苦日子的人,过上好日子才能体会到享受,如果之前一直享受惯了的人,吃一点儿的苦,对他来说都是折磨,一个没有幸福感的人,生活就像是度日如年。

还有些做儿女对的逢年过节给家里的老人买烟买酒的,家里老人喜欢的东西能满足他,就是对上人最大的忠,最大的孝。殊不知,这些烟酒对人身体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他不但没有去组织,不去劝解他,仍然一个劲儿买。正如我的女儿,我要是天天说她好,她就很喜欢我,如果要求她看书,做家务等,讲一些养生的知识她就不想和我说话,你说我这是对她好还是不好,孩子当然喜欢你对她什么都没有要求,天天夸她样样好,她就说你好,喜欢你。

以上是我对忠的感受,感谢老师的引领下!原来生活还可以这么过。

经典读后感篇4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十几岁的小伙计“我”在一个酒店所遇到的一些有关孔乙己的故事。

有趣的是,鲁迅在他的多篇小说中提到咸亨酒店,而今这家酒店在鲁迅的故乡浙江已是非常有名了,是该省非常著名的老酒店了,许多人说去绍兴就一定要在这家酒店住一住,中国人中读过书的几乎没有不知道这个酒店的,可谁知它今天竟发展到如此地步了,也许多半是沾了鲁迅的仙气吧!如果我工作后有时间是一定要去这家酒店住一宿的,兴许能体味到一点鲁迅的气息。

读书年代,学了这篇文章,记得的只有一句可笑的话:“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那时候在下课的空闲时间里,我和同学经常喜欢拿这句话来互相开一些玩笑。我想当时我没能从文章里学到些有价值的东西,却熟能生巧地把这句经典的话沿用了十几年了。

现在重读后,感触很深。我想鲁迅的文章中有许多让人难以理解,看不透,而这篇《孔乙己》算是非常好懂的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比较单纯,没有很深很复杂的内涵藏在文中。作者通过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一方面对孔乙己这种思想腐朽而且潦倒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加以批判,一方面通过对冷漠麻木人们的讽刺来讽刺批判腐朽的封建社会。

孔乙己的特征主要有:

1性格上,好面子,庸懒,思想腐朽。

从文中几处可以看到,如酒店的其他客人说他偷了何家的书时,他辩驳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窃书和偷书实质上是一回事,可到了他那里,倒还分出这种可笑的差别来,实在是腐朽至极。还有,别人问他“为什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他又立刻加以辩驳,而且每次都满口之乎者也,文绉绉的,但他的这些话并没有让客人们手到丝毫困窘,反而成了他们的笑柄,一齐“哄笑起来”,于是,“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2生活上,贫困潦倒。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居然一件长衫穿了有“十多年”,而且脏了不洗,破了不补,冷天里也是那么一件薄薄的长衫,且不说衣服要怎么质量好、怎么华丽,且不说他人有多懒,他竟然没有钱去买一件换洗的或御寒的衣服,他一旦有了钱,就来咸亨酒店喝酒了,而且时常要欠着酒钱,实在令人感到可悲。

从文中看,孔乙己是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的,经常偷别人家的东西,又经常因为去偷被发现而遭打,屡偷屡发现屡打,偷技未免也太差了,从这也看出他这人也是比较愚蠢的。没有正经的固定的工作,不认真地去想法谋生,却低贱地充当一个小偷,品性差而又没有志气,根本不值得可怜。

这一出出不仅是人生悲,家庭悲剧还是社会悲剧,这些悲剧的罪魁祸首使我们不完善高考,其实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他们的教育制度就做的很好。对于大学他们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这样一来不仅能源学子们得大学梦,还能让学子们能学到更有实际意义的知识。

孔乙己本身被赋予了一种悲剧的命运,最终也只有一个悲剧的结局。

经典读后感篇5

今日,我读到了一本十分引人入胜的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与神秘的故事。它的名字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故事发生在1864年,由一封漂流瓶里的信开始……

这封信是由苏格兰籍游船”邓肯“号船主格里那凡爵士从拾获的”天平鱼“腹中得到,资料分别用英文,法文和德文写的求救信,共三张。这些求救信引起了航海者们极大的探索兴趣。他们分别把信上所能看清的词汇翻译了出来,然后汇集成一种语言连猜带想的把这封求救信填补全了。是的,这就是一封来自格兰特船长的求救信!于是,格里那凡爵士请求英国政府派船队去解救他们。可英国政府对苏格兰人一向歧视,竟然拒绝了爵士的请求。爵士感到十分气愤,于是他自我组织了一支小型救援队,由格里那凡夫妇,麦克那布斯少校,格兰特船长的一双儿女玛丽和罗伯特以及地理学家雅克·巴加内尔组成,亲自带队去完成寻找格兰特船长的任务。他们整整环绕了地球一周。由于对文件的错误解释,他们一路上遇到了无数艰险:地震、洪水、风暴、凶狠的毛利人以及一个阴谋。但他们凭借智慧、毅力和勇气,最终在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找到了格兰特船长。

看了这本书,我眼前立刻浮现出格里那爵士和海伦夫人的身影,看到了他们高尚的品质。本来他们能够对此事置之不理,但他们却没有这样做,他们给姐弟俩最好的吃住条件,并帮他们找父亲。在途中他们遇到了困难,但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最终找到了格兰特船长。这使我懂得,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应对困难不要害怕,要勇往直前,这样才能克服困难!

经典读后感篇6

最近,徐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中华诵·国学经典》。老师说,这本书很有阅读价值,特别是我们炎黄子孙都应当精读的。书中主要收集编排了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灿烂篇章。它飞扬的文采绽放出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标志。老师的'话深深的吸引了我,于是我读了起来。

这本书上面都有注音我们没有阅读障碍,书中有一小部分古诗我们曾经学习过,读起来很亲切也更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虽然很多没有读过的古今贤文和古诗我们也能结合注释和赏析较好的理解内容,更能让我们在阅读中体会什么是“经典”。那真是一个蕴含着情感力量和感召力的字眼,这经典是我们民族的印记。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人不通古今,马牛而禁裙,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诗的意思是:积蓄很多黄金不如多买些书留给后代使之明白事理。有田不去耕种,仓库就会空虚,有书不去读,子孙就会愚笨。仓库空虚生活就没有了保障。与博学之人畅谈一次,受益胜过读书。一个人如果不博古通今,就想马牛穿上衣。茫茫人海之中,有谁能称得上真正的男子汉呢?酿成美酒只花掉全部钱财是为了购买书笔。

同学们,你们看,这些经典诗句多么深刻啊,读了这首诗我们谁都明白,留给子孙的最好财富是书,告诉我们最简单深刻的道理是人要学习。这一句句经典话语让我们感受着我们中华民族昨天的文明,想象着这我们的未来。我们是未来的主人,让我们鉴往知来,传承我们的中华文明!创造文明的新中华!

经典读后感篇7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这是一本讲了唐玄奘从东土大唐到西天取经的故事,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了正果。现在的科技,只几个小时就能到达印度了,而唐僧师徒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徒步来到了西天,真的很不容易。这本书的人物个体鲜明,有着全身本领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心慈面善的唐僧等。有精彩的降妖魔故事,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牋一天,唐僧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唐僧感到饥饿,让孙悟空去化些斋饭。悟空刚走,白骨精见到唐僧,就想吃掉唐僧,因为唐僧的吃了能长生不老。但见到有猪八戒和沙僧在旁,就变作美貌的村姑,提着一罐斋饭,让他们用斋。唐僧再三推辞,但八戒嘴馋,夺过去就吃。这时,悟空回来了,睁开火眼金睛,一看是妖怪,拿着金箍棒就打,妖精留下假尸体,化作轻烟溜走了。唐僧责怪悟空无意打死百姓。悟空打开罐子不是斋饭,唐僧这才相信。师徒们吃了桃子就赶路,白骨精还不死心又变成老婆婆,来找女儿。

悟空见又是妖精变的,当天就打死了她。白骨精又使了法术逃跑了。唐僧见状,要赶走悟空,悟空再三哀告,唐僧才放了他。白骨精不甘心吃不到唐僧又变作老公公,来找他的老婆和女儿,悟空一眼看出是她,把金箍棒藏在身边,暗中叫来众神来做证。悟空这才打死了白骨精,尸体上刻着白骨夫人。唐僧很生气,一怒之下赶走了悟空,悟空只好含泪回到花果山了。

读完了《西游记》,我觉得孙悟空是个聪明机智的人,他闹了龙宫、地界,又要闹了天宫,让众神认他为“齐天大圣”,他炼就了火眼金睛和铁铜墙壁,还有个七十二变的本领,他的筋斗云一翻就能翻十万八千里,可真是有了一身的本领。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他一路用自己的聪明,从妖魔手上把师父唐僧就回来,又将妖魔给伏法。给了后人很好的印象。他的师弟猪八戒很懒散,每次要他干事,他就找别的理由来推却别人,遇到困难就退缩,见到美女就起了贪色,容易上当,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但有时候他往往能和孙悟空一起将妖魔降服,轻信孙悟空的话语立了大功,也是一个不错的人。

联系我们生活中,我们都能像他们一样,为了去西天取经,尽管吃了很多苦,但他们总能一个接一个解决掉,坚持不解,取得了正果,这是他们坚持到底的成功。名人肯定都是经过了努力才成功的,所以,我们也要向他们那样能忍耐、坚持,就能有所成就的! 简评:你读书认真,能领会书中深刻含义,并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像这样读书,我们就会从中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