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线读后感参考6篇

时间:2023-05-08 作者:Brave 读后感

编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深同学们对名著剧情的分析,想要把一篇读后感写得出色,就必须将原作进行深入了解才行,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小说线读后感参考6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说线读后感参考6篇

小说线读后感篇1

第一次接触鲁迅是在小学。我仍然清晰地记得,我们捧着课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遍遍地读着踢鬼。文中生动的描述,起伏的情节,令我不禁多读了几遍。对文中描述的勇敢的鲁迅也增添了几分敬意。用老师的话说就是,鲁迅是一个不迷信,崇尚科学的人。虽然这个概念也只是在我脑海中停留了几天。

再次就是拜读他的作品了,药是我读的他的第一部作品。这个发生在华夏的故事,发生在华家夏家的故事,在我初次读来是那么陌生,那么不解。“人血馒头”这个当时封闭社会的产物,那么不可思议地出现。然而在这个阴冷恐怖的气氛下的故事中我读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病态,中国公民的愚昧和无知。无知得可笑,无知得可怕。就是在这样一个众人皆醉的环境中,鲁迅不仅保持着清醒,还弃医从文,用笔拯救着国人。

他的爱国让他的小说闪耀着不同的光彩,吸引着人们。

不禁又想起在看表演时,鲁迅对看到自己的国家被侮辱还拍手称好的国民的无奈和心中油然而生的悲凉。

于是,犀利的笔触,锐利的语言,鲁迅揭示着种种社会现象。中国的高尔基,托尔斯泰就此诞生。

如果说爱国是鲁迅文章的一大亮点,那么塑造的鲜明的形象便是他的作品深入人心的又一原因。

令人同情的孔乙己,精神和肉体都被抹灭的觉悟者夏瑜,永远乐观的阿q,那个高大的车夫……这些鲁迅塑造的耳熟能详的形象,一部分是当时国民的缩影,一部分则代表了他,他对唤醒国人的执着,对迷信的蔑视都在先觉者的身上体现出来,如狂人。

我想有这样的一份执着,有这样的一份无私,没有什么不能成功。多少个废寝忘食的夜晚,鲁迅伏案写作,和衣而睡。笔尖流淌的便是这些充满智慧的文字。

鲁迅不为名利而奋斗,却留在了我们的心里。无论是作品还是行为,这位文学大师启示了我们太多。

那么执着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吧,不言放弃。永远不为名利左右。

小说线读后感篇2

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愣了一下,随后毫不犹豫地拿起来了,因为我感觉这是如此的眼熟,哦,猛然想起来了,去年我读过这个系列的两本书,一本是王皓舒的《我们都寂寞》,一本是蒋峰的《才华是通行证》,它们很重要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封面上,距离底部的边痕不足三分之一的地方写着断断续续的书的名字,这也许是我认出它的最重要的原因吧?但是这本书的作者落落却是个不怎么令我注意的女孩,可能是名字的通俗与一般吧?

前两本书里讲述的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也忘得差不多了,因为一则是去年读的,没了印象,二则是都是琐碎的作品集却不是长篇小说,所以记忆里关于它们的不多,只是存留了作品与书名,也隐约记得书里的内容似乎都是有点阴郁和压抑吧,毕竟这也是80后的青春作家一贯的风格,但是落落的这本《年华是无效信》让我有点震撼,不禁是因为它是一部长篇小说,还因为书里的内容。

在书的开头,是备受欢迎的80后作家郭敬明写的序,我看了一遍,实在没什么感觉,于是也不再追究,直接去读了原文。这本书是一部长篇小说,故事由两个中学女孩的友谊开始,其中也夹杂了爱情的成分,但是在作家看似漫不经心却又有点故意的笔触里,故事的主角最后仍是这两个女孩。宁遥,这样一个温暖的女孩子,但是内心却潜藏着对朋友的嫉妒与怨恨,有时也充满着报复朋友的快感,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女子,你却不忍心责怪于她,甚至会因她的悲伤和她一起悲伤,我不知道这是由于宁遥的个人魅力还是落落神奇的文字?王子杨,一个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大小姐,环绕她周围的一直都是荣耀与瞩目。而偏偏是这两个女孩却成为了大家眼中的最好的朋友,于是内心自卑却又有点小心眼的宁遥一直都只有忍受旁边这朵红花被他人注视的目光,而自己又不甘心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绿叶,矛盾就这样产生了,特别是遇到爱情的时候,她们之间的矛盾就更加激烈了,两个女孩子在彼此的暗算中渡过了她们的中学时代。

看完这本书,我一边为作者华丽的文笔而感叹,自己何时才能这样的文采出众呢?也许是在遥不可知的未来吧?同时我又想起了反映类似主题的另外几本书:雪小禅的《十年》,夏茗悠的《八分钟温暖》,以及刚看完的张悦然的《樱桃之远》,这几本书都是反映类似的主题,似乎都是讲述学校里的两个小女生的故事,却又偏偏有一个女孩是天生的公主,一个是生来的卑微的绿叶,而矛盾和争吵就是在喜欢却又讨厌,依赖却又厌倦的情形中产生的。

在这本书里,嫉妒,暗恋,报复,暗算,快感,讨厌都是很常见的情感,我不知道作者的这本书为什么能够发表,我觉得是因为它反映了现在中学生之间的正常的感情的缘故吧,也许自从这本书出版以后,它就一直在告诉我们中学的小孩子之间的矛盾纠葛,我们要帮助像宁遥一样自卑的女孩,同时也要教会像王子杨一样娇生惯养的公主们不应该那么强势。

看完这本书,我在猜测我到底是两个女孩中的哪一个呢?答案也许不用怀疑,应该是像宁遥一样的女孩吧?从小都是在妈妈的笨死了的吵声中长大的我,也会很羡慕那些天生的公主,所以我的感情天平是偏向宁遥这边的,因为我们的内心有时真的很像。就像郭敬明在序里写的那样:虽然她有小心眼,也有负面的想法,但是却让你感觉不到一点怨恨,反让觉得很亲切而靠近,祈祷着这样的女孩子总有一天一定要出人头地,祈祷着这样的女孩子要一生平安,祈祷着这样的女孩子要被所有的男孩子喜欢,也咒骂着所有不喜欢她的男生。

哦,我喜欢能够落落这个鬼怪精灵,她能够把那些不曾存在过的人,不曾发生过的事,在自己的文字里幻化出一个真实的世界,然而那个世界,却在我的世界里撼动出了巨大的波澜。

小说线读后感篇3

?儒林外史》所写主要是作者所处清初至清中叶“儒林”的生活,其所传人物,大都实有其人,换言之,《儒林外史》首先是一部为“儒林”立品的正面文章,其次才是为“世人”矫俗的“讽刺之书”。

作为为“儒林”立品的正面文章,《儒林外史》首重“名流”,中标“明贤”,末述“四客”,塑造了众多古代优秀读书人的形象。内文借写杜少卿、庄绍光、虞博士是辞征辟的,虽为征君而辞爵自乐和因贫而任的贤着典型,加以迟衡山、武书、虞华轩等一班正人,构成了《外史》所写“儒林的”中坚。这些人物形象都被寄托了作者的人格思想,那就是在“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的恶浊风俗之下,为天下所难为,保持一种如王冕那样不为物役,不为俗累的“嶔崎磊落”的人格。

然而作者又深知“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特别是当世风如江河日下之际,“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消磨尽”。落得只有“市井中间,又出了几个奇人”而这四奇人“既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这大概也是作者晚年“闭门种菜,偕佣保杂作”时心境的写照,也是全书于世风日下无可奈何之际“礼失而求野”的象征,其中便有了悲慨的意味。

?儒林外史》以“文行出处”论人,却不以“文”和“出处”的形迹为重,而是以做人的根本——“行”,也既是“德行”为首要标准。由此可见,《儒林外史》品评人物的标准并不是在是否科举,也不在要不要“功名富贵”,而是无论如何,总要讲求“文行出处”。尤其“德行是要紧的”。换而言之,“文行出处”尤其“德行”是全书正真关注的中心。前人所谓“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和“批评明朝举用八股文的制度……是全书宗旨”等看法,皆就其否定的方面立论,殊不知作者立意正大,恰是由一位“匡”太公道出,既“道行是要紧的”。

而这就容易使人误会其主旨在否定“功名富贵”,其实不然。《儒林外史》反对的,只是“世人一见了功名富贵,便舍着性命去求他”。所以《儒林外史》并无教人一定不科举,不征辟,不做官,不要“功名富贵”的意思。它只是把“功名富贵”与“性命”相对比,把科举做官等“荣身之路”于“文行出处”相对比。强调“性命”即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主张把讲求“文行出处”,尤其是“德行”,作为“人生立命”的根本,时行时止,而决不为“功名富贵”和科举、征辟等所奴化、异化,成为“没品行”的人。作者也深知这是社会心理养成即人的教育问题,责任首在朝廷;又以为求治之道,首在复兴“礼乐”。而无奈自己力薄无法改变,只好借写书聊表慰藉。

小说线读后感篇4

第一次看《伤逝》是在一部悲情小说集子里面。那时候我十分梦幻,总是对爱情有瑰丽的想象,所以朋友推荐了这部集子给我,说,这才是爱情的真相。

这集子的第一篇就是这篇《伤逝》。彼时的我,对鲁迅先生的印象还是高举着革命旗帜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救国救民弃医从文的斗士,所以这篇《伤逝》确实呈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鲁迅先生。 这篇短篇小说有一个副标题,叫做:涓生的手记。

题记写得是: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伤逝》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相爱了,尽管遇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阻挠,但他们无所畏惧,毫不退缩。而出身富裕之家的子君,态度尤其坚决。面对父亲和叔父的反对,她坚定地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正是靠这种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态度,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阻碍而结合,结婚了。但涓生和子君婚后的“安宁和幸福”并未维持多久,他们的爱情悲剧恰恰发生在恋爱成功,婚姻自主之后不久。首先来临的打击是涓生被解聘。失去职业后,他们的生计成了问题。虽然他们尝试用其他办法“来开一条新路”,但都没有走通。这使他们的爱情生活蒙上了阴影。加上结婚后,子君便日渐沉浸在小家庭琐碎的生活中,变成了涓生心里的一个目光短浅的甚至有些庸俗的家庭主妇,甘愿做靠丈

夫养活的附属品。软弱而自私的涓生在感受到婚后生活的平庸和生活的压迫时,只想着“救出自己”,并自欺欺人地把抛弃子君作为自己“向着新的生活跨出去”的第一步,结果是导致了子君的死亡,而他自己也并未真的跨入新的生活,整日在悔恨与悲哀中消磨着生命。

“阳光底下无新事。”这似乎是一个上演过很多次的故事。 我们也不能简单的把它理解为:爱情需要“物化”,没有生活基础的爱情势必会破灭。

在爱情中,女性通常会是一个更加愿意相信浪漫而不是实际的一方。在这里也不能简单的责骂涓生,没有物质基础的婚姻,终究已经过了“有情饮水饱”的阶段。关键是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小说线读后感篇5

昨天在鲁迅的《彷徨》里又一次读到了《祝福》也就是在不久我又在网上看了一遍同名电影。这已经是我第二遍读和看《祝福》了。书中说的和影视演的是有一些出入的,但是主要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我总感觉影视里祥林嫂要更加的深刻。直到现在我也无法想像为什么在那个社会一个人竟然会那样悲惨的死去,不知道是因为那是的人思想太保守了还是说现在人的思想太开放了。

书里的这样一段让我颇有些印象——以身为乞丐的祥林嫂碰到回鲁镇的鲁迅问鲁迅:人死后到底有没有魂灵,鲁迅也不太确定当时我感觉应该是鲁迅为了给祥林嫂一些精神寄托才说:可能有吧。但是祥林嫂又反问道:那也有地狱了?鲁迅无法回答了就搪瓷的走了。几天后鲁迅从下人的嘴中得知祥林嫂死了,这使得鲁迅很是愧疚总感觉是自己的话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可见鲁迅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一个人,当祥林嫂二次丧夫走投无路又一次回到鲁四爷当下手的时候,同为下人的柳妈竟说祥林嫂到阴间要被那两个死鬼用锯锯成两半,这使得祥林嫂很是恐惧只有去庙里捐门槛让万人踏千人骑才能减轻自己的罪孽。祥林嫂将积攒的一年的工钱去庙里捐了一条门槛,后来总被主人打发了从此变成了乞丐,就这样在死了两次丈夫阿毛又被狼吃了之后祥林嫂终于没有了气力就在那个祝福的晚上祥林嫂死去了。

纵观祥林嫂的一生怎是坎坷二字了得一个那么要强的女人到最后却是那样的命运在过去的社会人太容易死了病源来自思想上,现代的人也太容易死了病源来自身体上,这也许就是常说的横竖都是一死吧。

小说线读后感篇6

之所以特别列出封面和内文的画师,是因为我从前也看过其他版本的《镜花缘》,并没有见过配彩图的,但这一版首页的绘画长卷却深得我心,是很漂亮的和风。为这彩绘,入手也觉得很值得的。

我初次知道镜花缘,是在小时候去哥哥家玩,哥哥有本《镜花缘》小人书,画的是唐敖、林之洋、多九公到海外游历,在两面国揭开两面人后面的头巾,看见了他们背后的狰狞面孔。看到唐敖往高处蹿了数丈,当时不知道前面有他吃了蹑空草的情节,还以为他是武林高手。当时看小人书时就觉得非常好看,可惜哥哥只有一本,故事就没有看全,一直引以为憾。后来上了大学,在图书馆看见了《镜花缘》小说,就马上借回宿舍,一口气读完了。时间一长,对前面唐敖出海游历印象深刻,后面的情节便记不清了。此次再与《镜花缘》相逢,入手一册,也算是我与此书的夙缘。

本书共一百回,前四十回和后六十回,内容虽有联系,却有很大的不同。

前四十回,才子唐敖官场失意,随出海做生意的妹夫林之洋游历海外,后六十回,唐敖之女唐小山(百花仙子转世,后改名唐闺臣)出海寻亲,与其他花仙转世的才女们相遇,并共同参加武则天举办的女子考试之事。前四十回,由于角色人数较少,游历主线清晰,读起来还比较容易,后六十回,百花出场,人物繁杂,众才女相聚言欢饮酒行令,琴棋书画各展才华,难免令读者眼花缭乱。岂止是才女相聚,分明是作者炫学。作者欲刻画才女,倘若自己腹中欠缺才华,这文章是万万写不出来的。作者不吝笔墨,极力描写各才女之才华,如身在百花丛中观百花齐放。

我曾在其他版本《镜花缘》卷首见到胡适的文章,胡适很推崇这本书,尤其赞赏女儿国一段描写,因其表达了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镜花缘提倡女权,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实属难能可贵。前四十回借海外游历讽喻世情,笔法谐谑,入木三分,此为文学评论界共识,在此就不多说了。此次我特地细读了后六十回纷繁杂乱的百花相会之章,其实在后六十回作者也借书中人物之口,发表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议论和讽喻。如红红、亭亭在黑齿国女子考试中被一些关系户挤下来而名落孙山,唐闺臣劝其到唐朝参加女子考试,红红、亭亭也担心唐朝的考试是否也存在着不公平、找关系的现象。还有一处情节讲医治小儿惊风,李汝珍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惊风起源不同,要因人而异,不能盲目使用同一种药物医治,这样只是治标不治本。可以说,镜花缘是一本作者借故事阐述自己观点的书。有些中国古典文学,作者意图往往较为隐晦,但李汝珍借此书阐述观点的目的非常明显,有关论战、观点的篇幅几乎多于情节。但有观点并不等于说教,作者借鲜活的情节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得畅快淋漓,读之令人解颐,并无枯燥之感。

此书大力提倡女权,在当时不啻惊世骇俗,但作者难免受到时代的局限性,对女权的提倡还是不够彻底。本书的九十几回讲一群将领征讨女帝武则天,连破武氏把守的四关,后来扶中宗上位,武则天退位为太后。百花中有一些女子为破阵玉殒香消,还有一些因为夫君战死而殉身相从。因其有女子殉夫情节,所以我觉得作者女权思想还是不够彻底解放。不过时代不同,以现代观点作标准要求生活在清代的作者,未免太过苛求,作者见解独到、议论精辟,已经走在时代前列,不少现代作者亦难望项背。

另外,作者写女子参加考试,赞扬女子的才华,而对女帝武则天持反对态度,如唐小山改名唐闺臣,小说最后中宗继位,武则天退位,又似乎为观点自相矛盾之处。然而我以为,这是小说时代背景的局限,并非作者反对女子称帝、从政,不然,作者又何以令牡丹转世的阴若花回归女儿国做皇帝,并且有三位女子随之做了女儿国的大臣?破武氏四关的一段战场描写,风格与封神演义类似,失陷在阵中的将领,亦是失陷在酒色财气之内,仍然讽刺的是人心的贪婪与欲望。作者身在清朝,女主名字改为“唐闺臣,意为仍是唐朝闺中之臣,我想作者也许是在隐喻反对清朝统治吧,毕竟清朝文字狱厉害,不能写得太明显。

此书作为文学作品,其效果可以用本书最后一页的一段话来作结:作者之友有忧思之疾,读此书时而解颐,时而喷饭,不久即愈。敢情这书能治抑郁症啊?心情不太好的朋友们都可以看看。然后作者还有伏笔,暗示这本书没完,还有下文,说只写了一半,朋友就催他将这一百回先印出来,说他写稿太慢,等全都写完,指不定要到什么时候,写多少先印多少。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没听说哪本书是镜花缘的续集了。而且镜花缘里一百位女子,也只是交待了一小部分的结局,一大半却还没有交代。不过未写出来的那部分似乎也不是那些女子的结局,而是武则天作太后时第二次开女科考试的事情了。要说没烂尾,有些女子的结局没交代,作者本人都说还没写完;要说烂尾吧,也不对,因为女主百花仙子已经了却尘缘,与剑侠颜紫绡弃世修行去了。所以,我猜是这部作品实际上已经完成,只是爱开玩笑的作者在结尾吹了个牛。

我疑惑了很久这本书为什么叫《镜花缘》,取的自然是水月镜花之意,但是我读了很久并没有觉得书里讲水月镜花。后来一想,大概是唐敖和唐闺臣父女都弃世修仙去了,所以尘世间种种富贵、种种磨难,如同镜花一般,虚无缥缈。如有续文,说不定会叫《水月缘》呢。

另外,发现作者对名字里带紫的女子很偏爱呢,颜紫绡、燕紫琼、宋紫菱都是女中剑侠,英姿飒爽,来无影去无踪。

李汝珍花费三十年心血,方写了五十二万字,装印成书,已算是极厚实的一本著作。当今网文,作者为了保持人气,动辄日更万字,速度虽快,其质量就很难说了。天下文章,能流传于世,莫不是消耗作者的大量才华与心血,方可写成。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消磨了三十多年层层心血,算不得大千世界小小文章。”

此句令人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