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与偶的应用教案7篇

时间:2022-11-06 作者:Brave 备课教案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案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每一篇教案的书写对于学生的帮助是有目共睹的,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奇与偶的应用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奇与偶的应用教案7篇

奇与偶的应用教案篇1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6+30 27-940-4 37+10

60-40 38+656+4 40+28

2.按要求摆圆.

第一排摆6个圆,第二排摆4个圆.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

怎样列式?

学生经过思考以后,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1)两排一共有多少个圆? 6+4=10.

(2)第一排比第二排多几个或第二排比第一排少几个? 6-4=2.

(3)第一排去掉几个和第二排同样多或第二排再添上几个和第一排同样多? 6-4=2.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1)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2)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

1.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问:从哪句话知道红花多,

还是黄花多?

2.解答第(1)题.

(1)让学生用红花和黄花摆出条件和问题,教师出示意图:

②分析: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这个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呢?用什么方法计算?

③列式计算:(教师板书)9-6=3(朵)口答:黄花比红花少3朵.

3.解答第(2)题.①让学生把刚才摆的第(1)题图,改变成第(2)题图.

②分析问: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红花的朵数多,我们就可以把红花的朵数怎么办?

把红花的朵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朵数,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让每位同学边摆边说)

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完成示意图,把图中各部分标出.

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得到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也就是黄花的朵数.

用什么方法计算? 用减法计算.

③列式计算:(教师板书)9-3=6(朵) 口答:黄花有6朵.

4.分组讨论.

思考:刚才我们解答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在学生叙述的基础上加以概括: 相同点:①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都是有红花9朵.

②两道题都是已知黄花比红花少,也就是红花多.红花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

③都是用减法计算.

不同点:①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第(1)题知道有黄花6朵,第(2)题知道黄花比红花少3朵.

②要求的问题不同,第(1)题的问题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第(2)题的问题是求黄花有几朵?也就是第(1)题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第(2)题的所求问题.第(1)题的所求问题是第(2)题的一个已知条件.

③虽然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第(1)题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第(2)题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朵数里去掉比黄花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的朵数.

④所列算式不同,结果不同.

第(1)题:9-3=6(朵) 第(2)题:9-6=3(朵)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

1.看图回答.(投影片)

(1)△和○比较,谁多谁少?

(2)○的个数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3)和△同样多的有几个?比△多的有几个?

(4)○比△多2个,还可以怎样说?(○比△多2个,也就是△比○少2个)

学习“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板书课题)学习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谁比谁少”和“少几”是什么意思.

例 有红花8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多少朵?

(1)审题.

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画批,贴出下面的实物图,边讲边把条件、问号在图上补充完整)

(2)分析.

①师:从图上可以知道哪种花多?从题目上看,你根据哪个条件知道红花多?

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和比黄花多的部分.

师:要求黄花有几朵,怎样想?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讨论后,全班进行汇报)

(3)解答.

甲生:我是这样想的:黄花比红花少3朵,就是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多,红花的朵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3朵,从8朵红花中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3朵,剩下的就是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的朵数.列式:8-3=5(朵).

乙生:我是这样想的:假设黄花和红花同样多都是8朵,再去掉黄花比红花少的3朵,就是黄花的朵数.列式:8-3=5(朵).答:黄花有5朵.

学生口述时,教师板书.还可以再请几个学生说一说思路.

(4)归纳.

想出了不同的方法.可以把较大数分成两部分,去掉比较小数多的部分求出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也可以把较小数假设和较大数同样多,再去掉比较大数少的部分就是较小数.因此,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

(5)巩固.比15少8的数是多少?怎样计算?比30少6的数是多少?怎样计算?

(三)巩固反馈

1.拍手游戏.

(1)老师拍6下,同学们比老师少拍2下,同学们拍几下?

(2)同桌同学仿照上面的做法,进行拍手游戏.

(3)让学生做在书上.然后集体订正.

2.看图列式计算.

3.按要求补充条件使应用题完整,再解答.

公园里有松树25棵,________,有柳树多少棵?

(1)补充条件使题目成为一道“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再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有柳树________棵.

(2)补充条件使题目成为一道“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再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有柳树_________棵.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

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板书课题)学习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谁比谁多”和“多几”是什么意思.

例 :有黄花5朵,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多少朵?

(1)审题.

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画批,贴出下面的实物图.边讲边把条件和问号在图上补充完整)

(2)分析:红花只是3朵吗?

(3)解答.要求红花有多少朵用什么方法解答? 用加法.怎样列式?(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提高练习.

(1)看图编题:

(2)小明做8朵花,小红比小明多做4朵,________?(先补充问题,再解答)

(3)有小白兔6只,________,小黑免有多少只?(根据算式口头补充缺少的条件,再解答.)

6+□=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种应用题的对比,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分清楚题里的数量关系,找到那个较大的数,再做进一步分析,最后解答.

奇与偶的应用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比的应用》是新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与分数的联系、以及掌握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比的应用又称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有按正比例分配和反比例分配两种,由于按反比例分配的实际应用并不广泛,而且可以转化为按正比例分配来解答,因此教材只教学按正比例分配。按比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研究比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的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有两部分内容:分一分和算一算。分一分:创设一个给两个班的小朋友分橘子的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在交流不同分法的过程中体会到1:1分配的不合理性,产生按比分配的需要,同时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算一算:在有了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了解了“平均分”,即按1:1分,学生在五年级上册学过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单元学习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化简。由于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比的很多基础知识与除法、分数的相关知识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比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比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因此,学生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已学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推出新结论,解决新问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实际意义;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解题策略的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合适的方法;

3、使学生在探索未知、寻求成果的过程中品味学习的乐趣,并养成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教具准备】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事物各组成部分比的资料,课前让学生熟悉用量杯量取溶液的方法。

课上准备:有关课件、黄、蓝色颜料、量杯等。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并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实录】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作为一个大连人,你熟悉自己的家乡吗?大连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谁能用简短的一个词来概括。

生1:我最喜欢大连的星海广场。

师:你对大连的星海广场印象最深。还有吗?

生2:大连的海。

生3:大连的草坪。

师: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幅大连的风光图片,咱们一块来看一看。

(放投影,出示大连的星海广场等图片,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地点。)

师:看了这些风光片之后,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谈谈你的感想。

生:这些图片大部分都是绿色,给人一种朝气蓬勃、心旷神怡的感受。

师:如果咱们把这些画面画下来,你认为主色调应该是什么色?

生齐:绿色。(师板书:绿)

师:绿色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孩子们,知道绿色是怎么调配出来的吗?

生:知道,是黄色和蓝色调配出来的。(师板书:黄+蓝——)

?策略说明:优美的风景与和谐的音乐会把学生带入了一个轻松的世界,会使数学学习活动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这种直观的图片不仅会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会自然地引入到“绿色是怎么调配出来的”这一主题。】

二、实验操作

1、动手操作,调配绿色

提前给每组准备了蓝色和黄色颜料,一个小量杯,二个大量杯,大量杯上贴上组号。

师:老师给每组都准备了黄色和蓝色两种颜料,等会,你就可以用这两种颜料调配出你最喜欢的绿色来。在调配之前,先听老师说要求:在调配之前,组内先商量好想用多少ml的蓝色和黄色,记录好数据之后再开始调配。我们用小量杯来量取颜料,倒入大量杯进行调配。听清楚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现在各小组可以调配了。

学生开始操作,由小组长进行分工,一人记录,一人操作,一人负责传递器材、搅拌颜料,还有一个人负责卫生工作。

师:调好的小组请组长将颜色放到前面来,并把数据记录在黑板上。

将调配好的绿色按组序一字排开,量杯上标明组号,学生能清楚地看到各组调配出来的颜色。

师:老师想请一个小组的组长汇报一下你们用了多少ml的蓝色和多少ml黄色。

生:我们第四小组用了100ml的黄色和60ml蓝色调配出了一种绿色。

师:咱们再看看其他组的数据。

?策略说明:数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就地取材,将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学中去,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调配绿色是现实而有趣的学习活动,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是乐于参与的。第一次的配色活动没有给学生规定统一的数据,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由活动的过程去观察和发现不同的结果,从而得出结论。】

2、观察发现,得出结论

(1)观察。

师:孩子们,结合这些数据,再观察这些绿色,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黄色越多,调出来的绿色越浅;蓝色越多,调出来的绿色越深。

生2:各组调出来的绿色都不一样。

师:咦,咱们都是用黄色和蓝色来调,为什么调出来的绿色有深有浅呢?

有个别学生举手了。

师:不少同学有想法了,把你的想法在组内跟小伙伴们交流交流。(学生讨论)

生1:我发现每个组用的黄色和蓝色不一样多,调出来的绿色深浅也不一样。

师:还有其它的想法吗?生2:黄色与蓝色的量不一样,所以它们的比不一样。

生3:我认为蓝色和黄色的比不一样,所以调出来的颜色就不一样。

(2)得出结论。

奇与偶的应用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

计算定期存款的利息。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

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到银行去调查利率并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

师:同学们到银行去调查利率并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交流你们的调查情况。

让学生汇报调查的情况,并出示课本的银行存款利率表。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了解了这么多。大家知道,钱存进银行里,不但能支援国家建设,还能得到利息。怎样存能得到的利息多一些呢?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探讨。

二、探讨新知

1、计算公式

师:我们去银行存钱,存进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利息占本金的百分比叫做利率。银行存款的利率,国家会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有所调整,大家调查的银行的利率和我们书上的银行的利率,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不同。

利息的多少由存款的多少、利率的高低和存款的时间的长短有关系。

请学生讨论利息的算法,老师适当的提示。

板书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全班齐读公式。

师:要求利息就必须要知道什么?

2、计算利息

师:笑笑和淘气知道你们会计算利息的方法,想请你们帮他俩算一算,他们可以得多少利息,你们愿意不愿意帮啊?下面我们一起来算。

出示题目:

笑笑说:300元压岁钱在银行存一年其整存整取,到期时有多少利息?

淘气说:我存三年期的300元,到其实有多少利息? 师:笑笑存的本金是多少?存款的时间是多长?利率是多少?

怎样算?淘气呢?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

笑笑得到的利息:300×2.52%×1=7.56(元)

淘气得到的利息:300×3.69%×1=33.21(元)

师:笑笑和淘气存同样多的钱,因为存的时间长短不同,利率也就不同,所以得到的.利息也不同。

师:同学们在调查中看到了利息税,从1999年11月1日起,个人在银行存款所得利息应纳税,这就是利息税。国家将这部分税收用于社会福利事业。从1999年11月1日至20xx年8月14日,利息税是利息的20%,20xx年8月15日至20xx年10月7日,利息税是利息的5%,从20xx年10月9日起,免收利息税。如无特殊说明,今后我们在计算时不要求计算利息税。

三、巩固练习

1、李老师把20xx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按4.14%计算。到期时,李老师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

先让学生自己计算,在全班讲评。

2、光明小学为400名学生投保“平安保险”,保险金额每人5000元,保险期限一年。按年保险费率0.4%计算,全校共应付保险费多少元

先提醒学生说出保险金额、年保险费率的含义,再让学生计算。

四、课后总结

1、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把压岁钱存到银行可以获得利息,而存款方式有好几种,今后打算怎么处置自己的压岁钱呢?

如果把它存到银行,该怎样存呢?

建议学生课后亲自到银行存一次钱。

2、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奇与偶的应用教案篇4

教学目标:理解多(少)几求和,几倍求和(差)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学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计算应用题和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明确两步应用题的特征,加深理解。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基本训练

(1)出示:白兔16只,黑兔比白兔多7只,?

红花有25朵,黄花比红花少10朵,?

足球有12个,皮球的个数是足球的3倍,?

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2、出示:

粮店运来面粉240袋,

,运来的面粉和大米一共有多少袋?

让学生读题,讨论:可以补哪些不同的条件?

二、新授:

1、出示:

(1)大米180袋

(2)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多60袋

(3)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少60袋

(4)运来大米的袋数是面粉的3倍,

2、学生列式口答

4、其余3题,学生尝试解答。

5、学生质疑问难,集体订正

6、讲解第7题

学生说一说要求运来的大米和面粉一共有多少袋?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要先算什么?(同桌互说)

7、提问:240+70=310(袋)求的是什么?240+310呢?

8、第(3)(4)题学生说说两题各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9、比较:这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第100页第1题

学生列式解答,思考:要求合唱组和舞蹈组一共有多少人?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先算什么?

2、第100页第2题

学生列式解答,同桌互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第101页第1题

说出图意,列式解答。

四、作业:

第101页(2)、(3)。

奇与偶的应用教案篇5

课题:比的应用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使学生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玩游戏的形式问题导入

邀请2名男同学和4名女同学到前台演示,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6张凳子平均分给男同学3张,女同学3张,很明显,女同学人数较多,就会有人没凳坐,男同学人数少,就会有多余的凳子,因此,刚才老师这样分,合理吗?那要怎么分才合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新内容。(板书:比的应用)

二、讲授新课

1、利用课件出示分橘子给幼儿园大班和小班的问题。

(1)学生看图文,弄清图文意思。

从屏幕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幼儿园的老师想干什么?(分橘子给小朋友)

(2)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

从图中可以知道,老师要分什么?有多少?分给谁?怎么分?

(3)让学生帮这位老师找出合理的分配方法。并写在练习本上,如何找?给两点提示:

①可以从数学书上的相关内容悟出解决办法,②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得出解决办法。(要求:动作要快,思考要细,声音要小,方法要灵)

(4)结果出来后,让学生主动到台前汇报,并说出分配方法。这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汇报,并分析判断汇报人的方法好不好?合不合理?数量对不对?

(5)汇报完毕,老师结合学生的解题方法,课件展示两种方法。接着提示学生要学会检验,检验是判断答案对错的好方法,所以要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6)出示课件,集体总结按比分配问题完成新课前分凳子的游戏。

2、教师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怎样解答?

解题方法(教师只作口述,不作板书)。

教师小结:凡具备上述结构特点,我们就可以用这些方法来解答。

三、基本练习

1、出示课件练习:填一填

2、课件出示与联欢会有关的习题,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后集体订正。

四、巩固提高

3、课件出示建筑相关的习题,理解题意,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类推,用前面的方法解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独立解决,并引导学生自行检验。

五、课堂总结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鼓励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第1、4题

奇与偶的应用教案篇6

教学内容:

百分数的应用(一)教材第23——2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计算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 “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 关于百分数,我们已学过那些知识?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百分数的意义

小数百分数分数之间的互化

百分数的应用

利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2、 引入:从这节课开始,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的百分数的知识。

板书课题:百分数的应用(一)

二、 新知探究

问题引入:盒子里有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

1、 引导学生认识“水结成冰,体积会增加”这种物理现象,并找出题中的条件与问题。

2、 你认为“增加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指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增加百分之几”的意思是: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增加(多)的部分是水的百分之几

3、 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师巡视,个别指导。

4、 合作交流:

方法一:(50-45)÷45 方法二: 50 ÷45 ≈ 111%

=5÷45 111%-100%≈11%

≈11%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具体的想法:

方法一:先算增加了多少立方厘米,再算增加了百分之几。

方法二:先算冰的体积是原来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再算增加百分之几。

5、 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试一试”。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降低百分之几”的意思是降低的价钱数目占原来价钱的百分之几。

三、 总结: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方法:

(1) 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的具体量,再除以单位“1”。即:两数差额÷单位“1”

(2)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再把另一个数看作单位“1”即100%根据所求问题两者用减法运算。

四、练习提高

指导学生完成第24页练一练第1,2,3,4,5题。

奇与偶的应用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3.让学生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学习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具准备:

配套教与学的平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解方程

8x ÷ 2 =28 7(x+3)÷ 2 =28

2(x +17 )=40 6(5+x)÷ 2 =36

2.任意选择一题进行检验。

3.复习以前学过的公式:c=2(a+b)

c=4a s=ab s=ah÷2 s=(a+b)h÷2 ……

4.揭示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1)

[说明:复习部分安排解方程,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方程的合理解法;另一方面也对方程的检验格式稍作复习,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同时,适当地帮助学生整理与复习计算公式,这样导入新课比较自然,也有助于展开后续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用一根长为2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1)学生尝试。(抽生板演)

(2)分析、交流

先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

再找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就是一个等量关系。)

(3)板书:解: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

2(8 +x )=28

8+x =14

x =6

答:这个长方形的宽是6厘米。

(4)比较算术与方程的解法。(建议学生,选择方程的方法。)

(5)检验。

2.补充例题:一块三角形土地的面积是900平方米,高36米,它的底边长多少米?

问:(1)这道题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

(2)能不能直接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算出高。

(3)可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列方程,未知数高怎样表示?

学生练习并交流。

3.小结:根据计算公式列方程解应用题。

[说明:让学生通过尝试、分析、交流、比较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体会用方程解的优越性。探究活动开始,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学生会出现方程和算术两种解法;后小组比较、大组交流,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方程与算术解法的比较,让学生体会用方程解的优越性,特别是列方程时的优越性。]

三、巩固练习

1.只列方程不求解

(1)有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600㎡,宽是40m,长应是多少米?

(2)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26厘米,它的长是8厘米,它的宽应是多少厘米?

(3)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是100厘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2.练一练:列方程解应用题

(1)长方形游泳池占地600平方米,长30米,游泳池宽多少米?

(2)面积为15平方厘米的三角形纸片的底边长6厘米,这条底边上的高是多少厘米?

(3)一块梯形草坪的面积是30平方米,量得上底长4米,高6米,它的下底长多少米?

(学生练习并交流。)

3.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布置作业: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