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够将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大家一定要将教案制定好,教案在拟订的过程中,你们务必要考虑创新教学方法,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秋游的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秋游的教案篇1
1 秋游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联想。
3、能结合自己的感受去说说自己秋游的美好时光。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9个生字。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资源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师:上次课,我们学了《练习一》里的一首关于秋天的儿歌,还记得吗?一起来背背。
2、过渡:这么美的季节,真适合去郊外游玩。
3、齐读课题,理解秋游。
4、秋天到哪里去玩?看些什么?玩些什么?请小朋友们打开书,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师:预习 课文,你们知道谁跟谁到哪里游玩?
课件出示:同学们 老师 郊外
教学“老”字:老人带匕首。
教学“师”字:一横短,一撇长,毛巾挂在横杆上。
教学“郊”字:郊是形声字,交作业时,画了一只大耳朵。左边“交”的最后一笔变成点。
教学“凉”字:北京只有两点水。
(2)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2、引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1)师:(课件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秋天的天空里,你看到了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
相机出示:一望无边。(识记“望”,指导书写。)
相机出示:白兔、绵羊。
教学“兔”字:免字加一点。
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3、引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课件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秋天的农田里,长了哪些庄稼?它们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相机出示:稻子、高粱、棉花。(指导朗读好轻声)
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4、引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1)师:这么美的景色,小朋友们早已激动万分了,看看他们都在干什么?(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相机出示:奔跑 追逐 笑着 喊着)
(2)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5、朗读全文,再次感悟“秋游”之美、之乐。
三、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导写字。
师:第一笔是竖,稍短,第二笔是横撇。
郊:左边“交”的捺要改成点。横撇弯钩中横撇相对小,弯钩外出。竖是悬针竖。
3、学生描绘、临写。
四、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词语;
同学 老师 郊外 天气凉了 天空 白兔 绵羊 一望无边 农田 稻子 高粱 棉花 奔跑 追逐 笑着 喊??
2、用上几个词语说一句和课文有关的话。
3、今天我们跟着老师再去郊外走走。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听句练习,体会秋天的天气特点。
(1)同学们跟老师去郊外游玩。
(2)秋天到了,同学们跟老师去郊外游玩。
(3)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凉了。同学们跟老师去郊外游玩。
2、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2、3自然段。
1、过渡:郊外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抬起头,先来看看天上。
2、师:(课件出示插图)观察插图,天空是什么样子的?
3、引导学生交流。
(1)体会天空的“蓝“。
师:(相机出示:“蓝蓝的天空”)除了可以用蓝蓝的,还能用什么词语来表示很蓝很蓝?(蔚蓝、碧蓝、瓦蓝)
(2)体会天空的“一望无边”。
师:秋天的天空那么蓝,那么高,所以我们一眼望出去望不到边了 !这句话在课文里有,你能找到并把它念出来吗?(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
理解“一望无边”:课文用“一望无边“这个词写出了天的广阔,你们能不能换个词也能表示天的大呢?(一望无际、无边无际)
一望无边可以用来说天空,还可以说什么也是一望无边的呢?(蓝蓝的大海一望无边,茫茫的草原一望无边,金黄的稻田一望无边)
(3)体会白云的变化多端。
蓝蓝的天空有什么呢?白云又是怎样的呢?读读书上的句子怎么写的。
(相机出示: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
师:请同学们看看,天上的白云在变什么呢?(引导看图)你瞧,白云一会儿变成了白兔,一会儿变成了绵羊。真神奇呀!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指导朗读)
师:在我们小朋友的眼里,白云还有更多的变化呢,是不是?我们一起来做魔术师,看谁变得又快又多,好吗?
(相机出示: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 ,有时像 )
(4)师:这么美的天空,这么美的白云,你怎样来读?(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4、过渡:秋天的天空是这样美,让我们把目光望向远处的农田,去看看,庄稼长得怎么样?
5:、师:让我们一起看看田野里是否真的像文中写的这样呢?(看图自读这一段)
(1)这里的颜色都很美,你找出了几种颜色?(黄、红、白)(出示相应美图)
(2)秋天的田野真是一幅彩色斑斓的美丽画卷!你能把下面句子说得更具体吗?
出示句子:
稻子( )了, 。
高粱( )了, 。
棉花( )了, 。
(3)师:你能不能像课文中一样,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4、课件出示句式练习:
(1)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玩,他们有的( ),有的( ),有的( ),玩得真高兴呀!
(2)放学了,值日生在做值日,有的( ),有的( ),有的( ),做得多认真啊!
(3)( ),( )有的( ),有的( ),有的( )。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6、指导朗读全文。
师:美丽的秋天,丰收的秋天,我们说也说不完,看也看不尽,让我们来欣赏一段秋天的美景,一起去领略秋天的魅力。
(1) 学生看视频。
(2) 你想说什么吗?亮开了嗓子说。
(3) 把你对秋天的喜爱,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齐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追、逐、喊”,学生观察字形,教师重点指导:
“追”:第一笔是撇,而不是点,先写里边再写里边的走之,而走之要托住里面的部分。
“逐”:第一笔是横,而不是点,先写里边,再写外面的走之,而走之要拖住里面的部分。
“喊”:左边的“口”字要写得窄一些,右边的笔画多,要写得匀称。
2、学生描红、临写。
板书设计
1 秋 游
天空 一望无边
农田 黄 红 白
草地 有的 有的 有的
开心!
[秋游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秋游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秋姑娘来啦!她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带来了凉爽,斑斓的色彩、丰富的收获等等)
2、复习相关生字词:
天气凉了老师郊外
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
白云白兔绵羊
稻子高粱棉花
3、过渡:秋风徐徐,白云悠悠,让我们一起去郊游吧。小朋友,请带上你的眼睛用心看,带上你的耳朵用心听,还有你的大脑用心想,嘴巴积极发言哦。
二、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我们来到哪儿秋游?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交流:按小节的顺序说一说。
三、细致感悟。
第一小节:
1、出示第一小节课文,
2、指名读一读,思考:从哪儿看出
秋天已来啦?(秋游去秋游去,来到郊外,你感觉了什么呢?)
秋风起了渐渐凉了
联系生活经验说说“秋风起了”的感受。
3、指导朗读,读出喜悦心情。
第二小节:
1、出示图片:(秋游去,秋游去,
让我们躺在草地上看看蓝天吧,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呀?)
让孩子结合文中的词语句子、学过的课文诗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来随意说。
读一读相关词语。
听录音,说说课文写了秋天里什么地方的什么景象。
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说说“秋风”给自己的感觉,秋天来了的变化。
朗读体会。
细致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图意。
读文,想象蓝天白云的美妙景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蓝天?白云?
出示课文,朗读体会。
3、用上“有时……有时……”再说一说。
齐读体会。
第三小节:
1、秋游去,秋游去,我们再一起来到农田吧,孩子们,你又看到了什么呀?读一读课文,完成填空。
农田里,稻子(),高粱(),棉花()。
2、说话练习:
a稻子黄黄的,
高粱,
棉花。
b稻子金黄金黄的,
高粱,棉花。
c稻子黄了,好像笑弯了腰;
高粱红了,好像;
棉花白了,好像。
3、朗读体会:
农田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
农田里,稻子黄黄的,高粱红红的,棉花白白的;
农田里,稻子金黄金黄的,高粱火红火红的,棉花雪白雪白的;
农田里,稻子黄了,好像笑弯了腰;高粱红了,好像喝醉了酒;棉花白了,好像天上的白云飘落了下来。
……
5、小结,有感情地配音朗读:好美的秋景,欣赏蓝天美景时,生动的描写让我们觉得好像天上正开着一个小动物的聚会;而欣赏农田的美景时,我们又仿佛沉醉在一帖色彩斑斓的画画里。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让这番美妙的景象深深地刻在脑海中。
练说。
朗读。
读文,完成填空。
练习用不同的句式说话,体会不同形式的词、句的表现手法。在练说中体会农田秋景的美妙。
在朗读中体会秋景之美,语言之美,朗读之美。
朗读,从整体感悟写作特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四小节:
1、秋游去,秋游去,秋游时最快乐的就是孩子们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轻声读读课文,想一想:孩子们在做什么呀?
2、说一说孩子的活动。
3、图文结合,切身体验:孩子们,你愿意去玩什么呢?就跟着书中的小朋友玩去吧,(在图中分别找出相应的孩子)你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
4、拓展说话:还有的……有的……
5、练读,读出轻松愉快的心情。
三、小结:
秋游,可真是开心哪,我们感受到秋的凉爽,欣赏到秋的美丽,体会到秋游的快乐!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将我们的快乐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传播出去!
齐读全文。
四、作业:
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并试着写下来。
读文,说说小朋友们在玩什么。
在图中找出相应的孩子的表现,想象自己也在草地上快乐地玩耍,感受此时快乐的心情。
读全文。
板书:
1、秋游
天空
郊外农田美、开心
草地
秋游的教案篇3
设计思路:
主题活动进入了"秋天来了"从复兴公园的远足活动中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了对秋天的发现。从今天的'引入部分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孩子们对于秋天的发现是那么的真切/那么得仔细。为了更进一步地激发幼儿对秋天这个季节的探索,我们将组织幼儿去公园看菊花展。除了发展幼儿对秋天这个季节特征的体验和观察外,我们认为还更应综合的发展幼儿各项能力,为幼儿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中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弱,在经历上半学期的培养后,孩子们已经能做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内容了。以前的秋游活动都是父母为孩子们准备的,可是这次的秋游,我们对孩子们的生活能力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推进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发展。让孩子们自己来准备自己的小包。为自己制订一份秋游计划书。从孩子的已有的主题活动经验迁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讨论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所需物品。应该注意些什么事项,遇到突发事件如何处理等社会经验,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让孩子们了解计划书的作用,合理地进行归类,并在遇到难题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们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来获得经验。
活动目标:
1、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分析秋游所需物品的合理性。
2、了解计划书的作用,尝试用个性化的符号记录。
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4、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准备物品塑封图片若干;背后粘上双面胶。背包
2、泡沫板若干
3、幼儿计划书
4、打印机、实物投影仪、表格word文档、a4纸与幼儿人数相当。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
1、上个星期,我们去复兴公园远足,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幼儿运用好词好句表达自己发现的秋天)
2、我去网上收集了很多资料,菊花美吗?这些菊花都开在哪里呢?想去吗?
3、可是公园很远,我们要到下午3点再回来,要带的东西就很多了,我们可以把它放在哪里呢?
4、那你计划在小包包里要准备些什么呢?
(二)讨论准备内容及合理性(强调1天)根据幼儿准备的内容出示卡片在泡沫板上。也可提示幼儿:多扩充内容,如:吃的,用的,玩的。我们要到那里去,带些什么呢?
1、吃的(垃圾食品和健康食品)
(1)面包:引导幼儿主食和零食的选择
(2)署片、署条:引导垃圾食品和健康食品的区别
(3)巧克力、糖:提醒幼儿注意保护牙齿
(4)水:量(一瓶还是两瓶)可以引导幼儿可以去区角活动探索
(5)说到将食物分享(及时鼓励幼儿的做法)吃午饭前,我们还要做些什么呢?(引导幼儿带一些用的到的东西)
2、在秋游的过程中,还可能会发生哪些意外的事情,可以准备点什么?
创可贴:注意保护自己
记录板:做调查
笔:做记录
电话号码:安全意识的提醒。不要走丢。
吃完了以后垃圾放哪里呢?垃圾袋。(环境保护意识的萌发)
3、除了这些吃的用的,你还计划放些什么呢?
根据幼儿的提议帮助幼儿提升帮助幼儿经验提升:去秋游的时候要带好吃的主食和少量零食,尽量带一些健康食品。再带一点必须要用的东西。还可以带1件你喜欢的玩具。
(三)讨论分析计划书
1、那么多东西要准备,怎样才能全部记住,一个都不漏掉呢?
2、把自己计划好要带的东西画在纸上,这张纸就叫做计划书。
3、可是把所有的东西都画在计划书上,看得清楚吗?为什么?
4、那我们把它们分分家吧!有的是吃的,有的是用的,怎么分呢?(边打吃,用,玩)5、把自己计划放进书包的内容画在计划书里,这些都会画吗?(打印讨论好的计划书表格))提升:做计划的时候,我们要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但是还要让大家都看得懂,行吗?
(四)制作计划书
1、写上名字
2、幼儿尝试,教师指导,注意生生互动
3、提醒幼儿所带物品量的控制。
4、提醒幼儿注意所带物品的合理性
5、观察幼儿记录的方法(是否简单明了)
(五)交流计划书
请1—2名幼儿介绍自己的秋游计划书解决其中的问题,当场让幼儿商量解决对策。(量、合理、记录方法)延伸活动:
如果你觉得这张计划书还要修改一下也可以。但是这张计划书要保管好,在秋游的前几天按照计划书上画的内容去准备,自己检查一下放的对不对。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也存在着不足:孩子的语言表达不够成熟,缺乏连贯性;孩子们安静倾听同伴发言的习惯仍需加强等等。总之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会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与教育,争取做得更好。
秋游的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观察秋天景物的变化,了解秋天的基本特征。
2、愿意跟同伴分享自己的美食。
二、材料准备:
1、事先考察过秋游地点“鹰山”的地理情况,选择适合休息的场地。
2、幼儿每人背一个小书包,里面装有小零食。
3、垃圾袋、湿巾纸及水。
三、活动设计:
(一)引题,提出要求:
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鹰山”秋游,去的路上,我们会经过一条马路,我们要在绿灯的时候从人行横道上过马路。老师请小朋友看看路边的小花小草有什么变化?排队一定要一个跟着一个,不要掉队。
(二)徒步至“鹰山”。
1、一起唱《秋天多可爱》。
2、请幼儿观察路边的小花小草及山上的植物,提出相应问题,并解答。
(三)幼儿分享美食。
1、教师引导幼儿与同伴分享美食,并请老师一起分享。
2、将垃圾扔进垃圾袋。
3、能够主动擦嘴、擦手。
(四)排队回园,教师。
活动反思:在秋游前,我们就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孩子目前的运动能力及安全因素,我们决定目的地为“鹰山”的第一个平台。在活动前,我提出了细致的要求,抓住时机,带领孩子们亲身体验了“红绿灯”,让他们真正懂得了如何过“红绿灯”。一路上,我不断地跟孩子们进行交流:小朋友,你们看,小树的枝干上为什么涂上了白色的涂料呀?树叶变成什么颜色了呀?为什么地上有那么多的落叶呢?地里面种着的是什么呀?通过提问及细致地解答,帮助孩子们了解了秋天的典型特征。在爬山的过程中,我一直强调“登山要靠山边走,不要靠外面走”,无形中告知了孩子们登山的要领。在分享美食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将自己的美食与同伴进行互换、分享,并且提示他们:老师也很辛苦,引导他们将美食与老师一起分享,从而培养他们学会分享、关心、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此次秋游活动,孩子们在玩的同时收获了很多,意义深远!
秋游的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提高双脚并拢直线两侧行跳的能力,增进下肢力量和上下肢动作的协调性。
2.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活泼开朗恩性格。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重点
(重点双脚并拢直线两侧行进跳)、钻、爬等动作练习。
活动准备
课前丰富幼儿秋游得罪意识,激发幼儿对秋游活动的兴趣,每个幼儿两个附有松紧带、装有豆粒的小矿泉水瓶子。
活动过程
1.教师:秋天到了,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去问植物园秋游吧。大家上车,开车!
教师在前,幼儿跟在后面进行走,大步走,小步跑,中速跑等热身活动练习。
2.带领幼儿做准备操:东张西望、垫脚尖远看、转身看后面、摇手打招呼、急刹车前后摇晃、下蹲停车等肢体活动。
3.教师:车来到山脚下,下车吧,在车上坐了很久累了吧,大家到草地上去自由活动身体吧。
幼儿分散在场地上做各种身体活动:走、跑、跳、爬等。教师观察过去。
4.教师:现在我们要出发登山了,前面有几天小河沟,我们要跳过去。
(1)教师讲解示范双脚跳跃小河沟(矿泉水瓶)的方法。
(2)请几个幼儿模仿示范,教师进行动作要领讲解。
(3)幼儿分成4个小组进行跳小沟锻炼,反复跳跃4-6个来回(各组幼儿鱼贯式地进行双脚并拢跳过倒放在地的矿泉水瓶子)。
5.穿越森林,跳越倒在地面的树干。
(1)教师示范双脚直线两侧行进跳。
(2)幼儿分成4组,在各组前方的地面上将8-10个大矿泉水瓶子倒卧连接成一长条形。当教师发出跳跃的信号后,各组幼儿以鱼贯方式的进行双脚并拢连续进行间侧跳过障碍物(各组幼儿反复进行3-4回)。
6.攀爬岩石:在场地上将矿泉水瓶子倒卧组成两个山形的尖峰。将幼儿分成两大组,教师发出"爬山"的口令后,各组幼儿按顺序山形的一端四肢着地,开始想另外一端爬行(反复进行2-3回)。
7.庆祝登上山顶。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到达山顶啦,大家来庆祝吧。在音乐声中幼儿做跳舞、唱歌、跑、跳、喝、吃东西等动作。
8.下山:教师带领幼儿在场地上一边小跑,一边做摇头、摇臂、捶腰、拍退、甩臂等轻松而欢快的放松动作。
9.来到山下,师生收拾场地后,教师:上车吧,开车回家了!教师带领幼儿小跑离开场地教学建议活动前应让幼儿回忆秋游时的经过和场景,这样可以激发和维持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参与锻炼的持续性。活动的动作设计要多样化:上肢、腰腹、下肢部位动作的练习要全面。场地器材的使用要尽量简便易用,并可以随着活动环节的变化设置出易于动作锻炼的不同场景,以提高幼儿运动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身心锻炼效果。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前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轻松获得锻炼与提高。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的积极主动,都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伴交流。
秋游的教案篇6
第一自然段:“……走进公园大门,抬头望去,山顶上的万春亭红柱黄瓦,在茂密的树木映衬下,像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段话中的“映衬” 这个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谁能告诉大家,“映衬”是什么意思?
(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生:“映衬”就是“衬托”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字典里查出来的。
师:那“映衬”“衬托”到底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它们讲清楚?
(此时学生感到困难,无人举手回答。)
师:看来要真正学懂一个词语,还不是查字典那么简单,还得读读课文中的句子,找出课文中是什么“映衬”什么。
(学生开始细读课文,然后纷纷举手。)
生:是茂密的树林“映衬”着红柱黄瓦的万春亭。
师:(出示“万春亭”的小图片)这是什么?美吗?
生:万春亭。美。
师:(出示“树林”的大图片)这是什么?
生:茂密的树林。
师:(演示:用“树林”的大图片作背景,把“万春亭”的小图片放到背景上去。)你们觉得这“万春亭”怎么样了?
生:万春亭好美啊!
生:万春亭比原来更美了。
师:对了,像这样一种事物在另一种事物的对照下,更突出了,更美了,就叫做——
生:(齐答)映衬。
师:(出示课文句子:红柱黄瓦的万春亭,在茂密的树木映衬下,像一幅美丽的图画。)谁能给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并且不改变原来的意思?
生:在茂密的树木映衬下,红柱黄瓦的万春亭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生:茂密的树木映衬着红柱黄瓦的万春亭,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生:茂密的树木把红柱黄瓦的万春亭映衬得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①(什么)在(什么)的映衬下 ————②在(什么)的映衬下,——③(什么)映衬着(什么),——④(什么)把(什么)映衬得——。这是“映衬”的四种用法,下面请大家挑选自己喜欢的一种来说一个句子。)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气氛相当热烈。)
评析
这个训练克服了词语教学中重抽象释义,轻形象感知的积弊,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入手,借助形象的图片演示和句子的变式训练,引导学生亲身去感受领悟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整个训练经感知理解为起点,以积累为手段,以运用为目的,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实乃词语教学的“高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中,教师不但准确了解学情,而且还能充分展示学情,抓住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并以此为教学的契机,细致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