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写作是可以让教师们的个性有合理的提体现,做为一名在职场多年的教师,你写教案的能力一定优秀,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艺术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艺术教案篇1
教学内容
秋叶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秋叶》并掌握其三拍子节奏。
2、能用合适的肢体语言表现树叶在风中飘落的形态。
3、通过歌唱、朗诵等艺术活动感知秋天,从而喜欢秋天。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三拍子的把握。
2、对秋天的认识与感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碰铃。
教 学 过 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反思
组织教学
教学常规
师生问好。
师生问好。
导入
今年的天气一直是暖洋洋的,但秋天还是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小朋友,你们发现了吗?你们从哪些迹象可以看出,可以感受到秋天的到来?
(回答)
丰收,树叶的色彩变化,大雁南飞……
新课教学
1、天空 秋天的天空很高,很蓝,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抬头深深地吸一口气:“哇!好清爽!”真是秋高气爽。偶尔还有大雁飞过。
2、秋收 水稻成熟了,金黄的稻穗把农民伯伯的笑容都点燃了,还有累累硕果,换回了他们一年辛勤的汗水。
3、秋景 欣赏红叶黄叶图片,秋天,树叶被霜染上了五彩斑斓的颜色,给山川丘陵穿上了一件花衣。这时,一阵风吹过,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了。
4、儿歌 树叶娃娃,妈妈抱大。只会拍手,不会说话。秋风羞它,脸儿红了。一个一个,跳到地下。
5、古诗 有人不喜欢秋天,觉得秋天没有春天百花的灿烂,没有夏天林木的葱郁,也没有冬天冰雪的晶莹,但有人却喜爱秋天,因为秋天有金色的收获,有多彩的树叶。
6、歌曲 小朋友们也喜欢秋天,喜欢秋天的树叶。
1、天上大雁飞过。
2、水稻成熟了,橘子熟了。
3、枫叶红了,树叶黄了,随风一片一片飘落下来了。
4、跟着老师念儿歌。
5、念一念古诗,感受诗的意境。
6、学习歌曲。
a、先感受歌曲的节奏,试着击掌练习。
b、跟着音乐学唱歌曲。
c、用优美的声音表现歌曲。
d、用碰铃敲击强拍。
课题延伸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在平时努力学习,才能收获好成绩。
从秋天的收获想到学习。
艺术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欣赏端午节传说中有关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的爱国诗人。
2、能认真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述,乐于在集体中交流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活动准备
有关《屈原的故事》的图片。
活动过程
1、观看图片,倾听《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指导语:你们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吗?
2、理解故事内容,激发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
★指导语:①人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呢?②人们是用哪些方法来纪念屈原的?③假如你是屈原,国君不接受劝告,你会怎么做?(教育幼儿珍惜生命,以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
3、拓展交流: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
教学反思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对中班幼儿来说,还比较陌生。本活动开始时我先出示粽子,引出话题。接着通过观看卡通视频,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最后通过观看赛龙舟视频,感受赛龙舟时的紧张的气氛。屈原这个人物对于幼儿来说不熟悉,更不了解这个人物,所以我结合挂图故事引导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从而使幼儿产生对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课堂效果来看,幼儿对于古代的国与国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听的有点含糊。但是对故事的大致思想还是有一定的感受。幼儿都知道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整堂活动中幼儿还是比较投入的。在屈原这个人物介绍这一方面还是需要再加强改进。让幼儿更容易接受并学习。
艺术教案篇3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知粽子的形状和品种,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二、活动准备:
1、故事录音。
2、各种形状的粽子,粽叶若干、米、皮筋、点心盘、毛巾等。
三、活动过程:
1、引出话题。
t:小朋友你们知道端午节吗?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活动介绍:淡淡粽叶香,浓浓世间情,根根丝线连,切切情意牵,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端五、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有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
小结:粽子的形状真有趣!
2、品尝粽子,并讲述。
3、认识粽叶。
t: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清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4、幼儿品尝。
t: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5、幼儿讲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四、请小宝宝们表演朗读端午节的儿歌。
小(1):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小(2):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小(3)"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小(4)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艺术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气氛,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帮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认知方面)
3、让幼儿学会完整讲述生活经验,发展语言讲述连续性(技能方面)
活动准备
1、视频(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来历)
2、各种形状的粽子(长的,棱角的,扁的)
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视频
1问题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
幼:端午节······师:那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我们都要做什么事情来庆祝呢?
幼:赛龙舟···包粽子···吃粽子···做香包·······师:哇小朋友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做这么多事?那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呢?
2教师播放视频(端午节的来历)3教师再次提问:好了,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现在知道我们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谁呀?
幼:屈原二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讲述
1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家吃过粽子吗?粽子长什么样呀?
幼儿答····圆圆的有角的长长的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好多粽子清小朋友们摸摸看这些粽子都是什么形状呢(教师以小组形式分发粽子,请小朋友观察)幼儿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2师:好了,现在老师再请小朋友们告诉你身边的小朋友,你吃过的粽子都是什么馅儿的,是甜的?咸的?还是辣的?(幼儿与邻座伙伴结成对子,轮流讲述)三引进新的讲述经验运用句型"不仅···还···"
1、教师通过提示引进新的讲述经验师:小朋友们,端午节,我们不仅包各种形状的粽子,还品尝了各种口味的粽子,对吗?
2、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句型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想想,端午节你还做了什么,然后请小朋友用"不仅···还···"编成完整的句子告诉老师教师引导幼儿,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做香包幼:端午节,我不仅在家帮妈妈包粽子,还和爸爸一起看赛龙舟。
幼:·······(幼儿运用句型,自由回答)四巩固和迁移讲述经验教师可通过生活中其他的经验讲述巩固句型运用教师引导:小朋友们,你们动脑筋想象,平时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不仅···还···"说哪些句子呢?
教师示范:
比如说,今天我在家不仅叠了自己的被子,还打扫了地板,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教师引导幼儿大胆发言,运用句型讲述平时生活。
经验重点指导:
幼儿能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活动评析此次活动通过浓厚的端午节节日气氛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感受到浓重的节日气氛和民族情感,从而引出句型让幼儿在不断理解认知的过程中运用此句型进行语言讲述,帮助幼儿学会完整的讲述。
艺术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民间《打硪歌》的特点,学习“一领众和”的歌唱方式。
2.能跟随乐曲与同伴一起喊号子、有节奏地模仿打硪的动作,体验合作的快乐。
3.在歌声中感受精神上的愉悦,增进对家乡文化的积极情感。
活动准备
活动前玩过“拔萝卜”的游戏,打硪视频,打硪的道具四个,歌谱一张。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初步感受喊号子带来的愉悦
听多媒体:“这里有个好大的萝卜,大家快来拔呀!”师幼共同玩“拔萝卜”的游戏。
小朋友啊!(嘿哟,嘿哟!)
抓紧绳啊!(嘿哟,嘿哟!)
使劲拔呀!(嘿哟,嘿哟!)
用点力呀!(嘿哟,嘿哟!)
小朋友啊!(嘿哟,嘿哟!)
使把劲啊!(嘿哟,嘿哟!)
大萝卜啊!(嘿哟,嘿哟!)
拔出来呀!(嘿哟,嘿哟!)嘿——
师:游戏中,刚刚喊着号子拔萝卜,小朋友们有什么感觉?
二、观看视频,了解劳动号子“打硪”
看民间打硪视频,提问:
1.这群农民在干什么?
小结:农民们在劳动,他们边劳动边发出吆喝声,这就是民间流传的“劳动号子”,它的作用就像我们刚刚拔萝卜的感觉一样,能让人集中力量,振奋精神,消除疲劳!
2.那块大石头是干嘛的呢?
小结:这种劳动工具叫硪石,是修路或砸地基时使用的一种工具,硪工们要把很重很重的硪石抬起来,打地面,这个动作就叫打硪(引导幼儿学一学)。打硪时唱的歌叫《打硪歌》。
三、欣赏本土《打硪歌》,会按节奏喊号子
师:我们家乡咸宁的劳动人民在打硪时,也会唱非常好听的《打硪歌》,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
1.提问:打硪时,人们用怎样的形式唱劳动号子的?(了解号子“一领众和”的特点)
师:大家听这首歌的感觉怎样?(有力量)哪些歌词最让你觉得有力量?
2.再听一遍,要求幼儿记下歌里许多人一起唱的号子,然后告诉大家。
幼儿模仿唱,再借用多媒体共同学唱。
师:喊完号子,身上有什么感觉?(更有劲了)
3.多种形式练习歌曲中不同号子的节奏型。
a.师幼共同游戏“唱号子,送号子”。
b.幼儿根据提示字,玩“歌词配对”游戏,寻找并发现歌曲中号子的重复规律。
师:劳动人民听到我们热闹的吆喝声,特地给大家送来一份大礼!哇!是《打硪歌》的唱词,可惜号子掉了许多!借用一下你们的号子,可以吗?
c.师幼对唱《打硪歌》,熟悉“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师:词填好了,我们一起来玩这个“喊号子”的游戏好吗?
d.原地表演《打硪歌》。
四、玩“打硪”游戏
1.师:老师特地请来了一位农民歌手,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玩“打硪”游戏好吗?
2.师:大家合作得真好,客人特地为我们送来了硪石,想试试吗?(放音乐,共同玩“打硪”游戏。)
五、接受新任务(延伸活动)
出示“工地”图片,布置任务:小朋友们好,听说你们学会了打硪,我们修路很需要硪工的帮助,请问你们愿意来我们工地帮忙吗?(小组收拾工具,共同参与户外“劳动”——打硪。)
附《打硪歌》歌词:
起来哟,起来哟(哟哟子伙嘿),大家一起来哟(嘿呀 伙呀 嘿呀 嘿)
我唱哟,一支哟(哟哟子伙嘿),打硪那个歌哟(嘿呀 伙呀 嘿呀 嘿)
唱起哟,唱起哟(哟哟子伙嘿),唱起打硪歌哟(嘿呀 伙呀 嘿 呀嘿)
唱的哟,粮食哟(哟 哟子 伙嘿),长满那个坡哇(嘿呀 伙呀 嘿呀 嘿)
唱得哟,太阳啊(呀 喂子 哟啊),红落坡啊(嘿呀 伙呀 嘿呀 嘿)
活动反思
通过日常观察,我发现幼儿对一唱一和的表演形式特别感兴趣,特选用咸宁民间《打硪歌》作为音乐活动素材,因为它具有催人奋进的感染力,合作性强,且有着较强的趣味性,“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正好满足了孩子多方面需求,同时,能增强幼儿对家乡文化的积极情感。
教学活动先从幼儿熟悉的“拔萝卜”游戏开始,在“嘿哟,嘿哟”叫喊声中,让幼儿初步体验号子带来的愉悦。再通过观看民间打硪的视频,让孩子直观地了解“打硪”一词的含义,进而引出家乡的《打硪歌》。ppt制作中,我将歌曲旋律重新编排,重点突出了歌曲“一领众和”,合唱号子的练习,并将歌词制作成卡片与幼儿共同游戏,让孩子在听一听、说一说、唱一唱、学一学中逐步熟悉歌曲风格。借用歌词玩“配对”游戏,将合唱的号子与歌谱结合成整体,和孩子共同看图谱玩“一领众和”的游戏,使活动重点在此环节中得到逐步解决。
活动高潮时,及时提供道具。再次调动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孩子们跟随音乐喊号子、有节奏地模仿打硪动作,在合作游戏中真正体验到了民间打硪所带来的快乐和愉悦!
艺术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 喜欢手工活动,体验与同伴共同美化教室的快乐。
2. 继续学习使用剪刀,能沿线剪下简单的图形。
活动准备:
剪刀、固体胶
活动过程:
一、与幼儿交流升大班的感受。
教师:小朋友们又长一岁了,升大班了,你们心里感觉怎么样?今天,我们来制作许多彩链,挂在教室里,把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庆祝我们升大班了,好吗?
二、教师示范制作彩链,并讲解制作的方法。
1. 沿线剪下两根纸条,把他们黏贴成一根长纸条。
2. 沿线剪下各种图形,把他们粘贴在长纸条两面。
3. 把彩链上端粘贴在窗框上。
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每人制作一根彩链,剪的时候要沿着边线剪光滑,一边剪一边转动纸片。教师指导幼儿掌握剪刀的剪法,并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作品。
四、共同欣赏并进行引导性评价。
艺术教案篇7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折纸扇的方法,掌握对边折的技能。
2、培养幼儿对折纸的兴趣,发展其动手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的色彩手工纸。
2、油画棒、胶棒。
3、两片长条形竹片,或木片(冷饮木棒)。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炎热的夏天要到了,扇子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今天老师带了自己制作的扇子,请小朋友们一起看一看,扇一扇。
(二)展开部分。
看过了老师的扇子,小朋友们有没有兴趣制作一把自己的扇子呢?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制作扇子的材料,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动动手~
1、将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彩色手工纸对折。
2、在刚才折叠的基础上进行同方向的对折,使对折的两部分均等。重复进行,直到整张纸被折完。
3、再将对折的纸完全打开。
4、将纸完全打开后,将第一条折痕向上翻折,第二条折痕向下翻折,第三条折痕再向上翻折,第四条折痕再向下翻折……依次重复下去,使整张纸形成一个“纸条”状。
5、将“纸条”从中间对折。
6、将对折面用胶棒粘住,依次将折痕打开。
7、将两片木片分别用胶棒黏贴在纸条的最外侧两条边缘,注意在扇形顶部留出足够的长度作扇柄。
这样小扇子就做好了。(如扇面不够拉伸成圆形,可多加一个折叠好的“纸条”)
(三)结束部分。
幼儿手拿自制的扇子游戏。
四、活动延伸
教师将幼儿制作的作品展示在美术角。
五、温馨提示
1、教师教折扇子的过程要慢,让幼儿仔细观察。
2、幼儿折的时候教师要求幼儿一定要对齐。
3、对折的较不规范的幼儿进行指导。
4、鼓励幼儿将做好的扇子给同伴看,并试着说“你好”等礼貌用语。
艺术教案篇8
【设计意图】
对于孩子们来说,玩泥巴是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了。一团软软的泥,到了孩子手里,不一会儿就摆弄出各种各样的东西来,虽然有的还比较粗糙,但孩子们还是乐此不疲的玩着。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对周围的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观察,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玩泥技能,但是如何引导孩子们装饰泥工作品值得探索,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通过让孩子仔细观察和比较,引导他们初步学习用黄豆和火柴装饰泥工作品。
【活动目标】
1、观察、制作小动物,产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
2、尝试做出某一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形象。
3、发展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1、小兔、小熊、小猪等小动物模型。
2、橡皮泥若干,火柴、黄豆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动物王国的小动物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喜欢小动物,他们来到我们班,猜猜他们是谁?
二、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分步骤进行泥工活动。
1、观察小动物的形象和特征。
(1)教师出示小动物模型:小兔、小熊和小猪,从背面展示给幼儿。引导幼儿说说模型的形体特征。
你们认识他们么?猜猜他们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2)教师慢慢把模型转到正面,展示给幼儿。
那我们看看他们到底是谁?
师:都猜对了,你们真了不起。我们再仔细看看,他们的鼻子眼睛嘴巴耳朵都一样吗?谁能说说看?
(3)教师引导幼儿整体比较,得出小动物共有和独有的特征。
2、教师讲述制作步骤和要点。
师:我很喜欢这些小动物,很想和他们交朋友,现在我就做一个小猪。小朋友帮我想一想应该先做小猪的什么?怎么做呢?然后呢?(按照先做躯干、头、四肢和尾巴的顺序,最后再做五官,并且说明每一部位用什么方法。)
3、用豆子、火柴等辅助材料装饰小猪。
师:刚才老师用豆子作了小猪的眼睛,还可以用什么来做小猪?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小动物打扮得漂亮一些?火柴有什么用呢?(火柴可以做腿、插孔、画花纹……)
三、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鼓励幼儿用提供的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师:你们想和小动物交朋友一起玩么?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就做什么,小朋友们用橡皮泥、火柴和黄豆,看谁先做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朋友。
四、成果分享,展评作品。
师:把自己的好朋友放在桌子上,把你的好朋友介绍给大家,小朋友们你认为他的好朋友漂亮吗?
相互评价交流:你在制作你的好朋友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吗?你是怎么做的?
【延伸活动】
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到草地上做游戏。
【活动反思】
整堂课的活动流程比较清晰,基本达成活动目标,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这样的泥工课。教师的示范给孩子们提供技术支持,特别是黄豆和火柴的装饰作用,孩子们理解很快,但是也有一些不足,大部分孩子们模仿老师做小猪,没能更好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今后需要进一步的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