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教案时,教师都有着较强的思维逻辑能力,教案在起草的时候,老师需要考虑逻辑思路清晰,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四年级数学线和角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数学线和角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及其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大家都会骑自行车吗?骑自行车不只会帮助我们节省在路上的时间,还是一项非常时尚的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欣赏沿路的风景。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李叔叔一起去骑车旅行吧。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学到不少新知识。
二、新课学习
1.加法交换律
李叔叔的车上装有里程表。我们来看看他第一天的骑了多远吧!
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视,找出复合交换律的两位同学进行汇报,或者由学生板演。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得出
40+56=56+40。
这样的算式是不是很有趣啊?你能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由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演出几个典型的,提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加法交换律是非常巧妙的,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交换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a+b=b+a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59+()=()+36(2)18+25=()+()
(3)59+()=()+36(4)59+()=()+36
四、课堂总结
加法交换律就是说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大家已经会应用了,真不错。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李叔叔第三天的旅程已经结束了,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李叔叔吗?
让学生自己回答。
李叔叔详细的记录了他的行程,我们来一起看看他的记录手册,肯定能回答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
加法结合律
李叔叔想知道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大家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一说用什么法计算?怎么列式?
88+104+96
看来用这样的一个连加的算式就能解决李叔叔的这个问题。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完成这道加法题吗?
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汇报。教师巡视
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案》,来自网!
后,找出复合结合律的几个学生汇报,或者投影展示。观察这几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
(88+104)+96=88+(104+96)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写一写。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结合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256+99+44=(□+□)+□
(2)125+32+168=□+(□+□)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复习引入
我们来复习一下加法的运算律,你还记得哪个?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b+a。
加法结合律:先把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二、新课学习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吧。
请你想一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写下来。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然后让学生汇报不同的计算方法。
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探讨:你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来完成这个计算?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425+14+186
(2)75+168+25
(3)245+180+20+155
(4)67+25+33+75
四、课堂总结
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时候,会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
四年级数学线和角教案篇2
本节课要在观察长方体的活动中,体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3个面,发展空间念。
经过学校领导陈再锋老师的点拨以及同事们给我的宝贵意见,现将我的教学反思反馈如下:
首先,课前准备还不是很充分。虽然我有自己精心设计的各种教学物体,但是还缺少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准备,以致于在课前导入就与课堂内容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在准备这部分如果把老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结合起来,我相信在导入时应该就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加渲染气氛。
其次,在巩固练习这部分中设计的形式比较单一,不够丰富,这部分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教学中,我只采用了一种小游戏,让学生拿着一个物体说说自己看到的正面、侧面以及上面是什么东西,再加上教材中的练习来巩固加深,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
最后,在教学语言上还有待加强。如何有效运用教学语言是我努力奋斗的方向。比如,在上课前,我采用体育课上的“立正”来整顿纪律,其实这种语言不适合出现在教室里上课,显得比较粗俗,还有鼓励性语言还不够丰富,只采用“棒、棒、你真棒”这种形式,不够新颖、创新。当然,有以上的不足之处,也有几个好的方面。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牵着学生走。实际上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这堂课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致盎然,都投身于自己探求知识的活动之中,学得有声有色。他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研讨,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其次,我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努力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他们在课堂上乐学、敢学;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让我更加清楚地知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要创设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体验了一种“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情感。教学中紧紧围绕数学与生活这一主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合作、交流、探究的氛围。
总之,我时刻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教无定法”,只要我有方向,努力奋进,前方的路一定是亮着的。
四年级数学线和角教案篇3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教材第26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四则运算。
2、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正确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难点:探索计算规律。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计算器、课件ppt。
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计算器是目前人们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今天我们就一起体验计算器给我们带来什么感觉。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例1。
怎样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自己试试看。
386+179=
825-138=
26×39=
312÷8=
(2)学生按要求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3)汇报展示。
(4)提问:你学会计算器的使用了吗?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按键顺序是怎样的?
归纳: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时,要按“数字→运算符号→数字→符号”依次按键进行计算。
2、教学例2。
(1)出示教材例2。
试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左边各题。不用计算器,你能直接写出下面右边各题的答案吗?
9999×1=9999
9999×2=______ 9999×5=______
9999×3=______ 9999×7=______
9999×4=______ 9999×9=______
(2)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3)得出左边算式的结果。
9999×2=19998
9999×3=29997
9999×4=39996
(4)提问:观察左边的算式,发现了什么规律?
规律:当计算9999×2时,结果是在18(第二个因数与9的积)的中间插入3个9,即19998;当计算9999×3时,结果是在27(第二个因数与9的积)的中间插入3个9,即29997;当计算9999×4时,结果是在36(第二个因数与9的积)的中间插入3个9,即39996。
(5)运用规律,得出右边算式的答案。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
第1题:63492 4093 1524440 255596 12345679 406001
第2题:12 123 1234 12345 123456 1234567 12345678 123456789(用计算器检验略)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1、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按键顺序:数字→运算符号→数字→符号。
2、进行特殊计算时,先用计算器算出前几个算式的结果,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其他算式的结果。
教学反思
1、自主学习使用计算器。
在学习使用计算器时,以学生自练为主,在自练中摸索按键的顺序。
2、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
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先让学生用计算器分别算出结果,再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杨辉通读了许多古典数学文献,数学知识得到全面、系统地发展。经过不懈的.努力,杨辉终于成了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并享有数学“宋元第三杰”之誉。
四年级数学线和角教案篇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2页的例6及后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和
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迁移和类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教师把教科书第92页的复习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先想每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每题都让学生说一说含有什么运算,是什么式题,该怎样计算。可以有意识地让中、差生说,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习新知
1.自学例6。
教师:我们已经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今天我们就学习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看哪位同学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把新知识学得又快又好。
然后让学生独立算完。集体订正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计算的过程。再强调一遍运算的顺序。
2.基本练习。
做例6后面的做一做。
做题前,提醒学生要看清运算顺序再计算。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
教师提醒学生先看清运算顺序再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还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对小数乘法计算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集体订正
对于有错误的学生要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错的。
2.做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此题可以结合学生做题的情况,让学生分析计算中的错误,是怎么错了,应该怎样计算。
3.做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注意让学生说一说题里的数量关系,以及列式和计算的方法。
四、小结(略)
板书设计:连乘乘加乘减
例6: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在校园里种了300棵蓖麻,平均每棵收蓖麻籽0.18千克,每千克蓖麻子可榨油0.45千克,一共可榨油多少千克?
0.450.18300
=0.081300
=24.3(千克)
答:一共可榨油24.3千克。
教学设计:本课内容是前几课知识的综合运用,比较容易接受,所以采用自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年级数学线和角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和实验等活动,感受到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初步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红、黄、蓝星星各一颗(纸星星)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猜神秘嘉宾
2、验证——出示柯南图片
二、新知教学
1、2个条件
(1)师:现在柯南手里有两颗智慧星,一颗红的和一颗黄的。
出示:左手藏的不是红星星。
你能根据这个信息确定柯南左手和右手分别藏的是什么吗?你是怎么想的?
师:尽管小朋友思路不同,但都用上了“不是……就是……”这样的词语。
教师小结推理方法:我们在进行简单推理的时候,可以根据提示排除一个确定另一个。
(2)快速抢答,猜一猜
课件出示:
小兔和小猫在玩捉迷藏,躲在房子后面的不是小猫,就是?
星期天小头爸爸带大头儿子去吃肯德基,不是在白天,就是在?
小明生日了,爸爸妈妈给他买了皮球和小汽车,皮球不是爸爸送的,就是?
2、3个条件
师:其实柯南带来的星星里还有秘密呢,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红、黄、蓝星星各是一个数:9、22、30
红:我不是22
黄:我不是22,也不是9
蓝:
师:现在你能确定吗? 独立思考——同桌互相说。
(2)反馈交流:
师:你觉得这里的那条信息能够直接确定一个数?为什么第一句不能马上确定一个数?
师小结推理方法:当我们碰到一些复杂的推理时,可以先找出关键句,然后根据提示排除一些情况,使问题变得简单。
(3)如果黄星星说:我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的和是3,你会从哪句开始分析。为什么?
3、送儿歌
“我是一名小侦探,根据线索猜得准,能确定的先确定,确定哪个先排除,剩下越少越好猜。
从这首儿歌你知道了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陈老师通过两个猜测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很好地掌握了简单推理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习有趣味的数学,并让他们及时地学以致用,这正是当前的新课程理念。老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营造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气氛活跃、和谐。
有了前面最简单的推理的学习,学生学习例3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解决此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和扎实地掌握简单推理的思维方法。为了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教师巧妙地设计了多重条件的推理。练习的逐渐深入和拓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年级数学线和角教案篇6
数据的波动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
2、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
教学重点:会计算某些数据的极差、标准差和方差。
教学难点:理解数据离散程度与三个差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计算器,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投影课本p138引例。
(通过对问题串的解决,使学生直观地估计从甲、乙两厂抽取的20只鸡腿的平均质量,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时,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
2、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极差是用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二、活动与探究
如果丙厂也参加了竞争,从该厂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数据如图(投影课本159页图)
问题:1、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和极差是多少?
2、如何刻画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分别求出甲、丙两厂的20只鸡腿质量与对应平均数的差距。
3、在甲、丙两厂中,你认为哪个厂鸡腿质量更符合要求?为什么?
(在上面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比较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质量的极差,即可得出结论。这里增加一个丙厂,其平均质量和极差与甲厂相同,此时导致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矛盾,为引出另两个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量度标准差和方差作铺垫。
三、讲解概念:
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记作s2
设有一组数据:x1, x2, x3,,xn,其平均数为
则s2= ,
而s= 称为该数据的标准差(既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从上面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四、做一做
你能用计算器计算上述甲、丙两厂分别抽取的20只鸡腿质量的方差和标准差吗?你认为选哪个厂的鸡腿规格更好一些?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通过对此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回顾了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步骤,并自由探索求方差的详细步骤)
五、巩固练习:课本第172页随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1、怎样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2、怎样求方差和标准差?
七、布置作业:习题5.5第1、2题。
四年级数学线和角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观察,学会总结。
3、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一张测量表:这是小强学习测量以后,课外测量的几组数据。你能根据这些数据算出它们的面积吗?
街心广场 长30米宽20米
花 坛长3米宽2米
地板砖 长0.3米宽0.2米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汇报。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出3个算式:
街心广场: 30×20=600(平方米)
花坛: 3×2=6(平方米)
地板砖: 0.3×0.2=?
二、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位数之间的关系。
1、讨论:街心广场和花坛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长与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总结:长与宽都扩大到原来10倍,面积扩大——100倍;长与宽都缩小到原来10倍,它的面积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缩小到原来的100倍也可以说是缩小到原数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2位。
2、小组讨论:我们应用刚才发现的现象,来比较花坛和地板砖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地板砖与屏幕相比,长和宽都缩小到原来的10倍,它的面积也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所以它的积也会缩小到原来的100倍。结果是0.06平方米。
3、这种方法得出来的结果是否正确?你能用其它的方法验证吗?(可以引导学生从直观涂一涂的方法来验证刚材的结论是否正确。)
4、引导学生总结:在小数乘法中,我们可以先把它们看成是整数来算,然后再看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的末尾数出几位小数点上小数点。
三、尝试练习,再探规律。
1、试一试:根据第一算式求下面2个算式的积。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的。
2、填一填:将上一题的计算结果填入表格中。然后观察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第一个小数的位数与第二个小数位数加起来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根据上面的规律,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第2题。
四、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街心广场: 30×20=600(平方米)
花 坛: 3×2=6(平方米)
地 板 砖: 0.3×0.2=0.06(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