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在起草的时候,教师肯定要强调联系实际,教案的书写方式,相信教师们一定都特别熟练了,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六年级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了解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各自的特点,感悟文字背后蕴涵的感情。
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生词,读通句子,读熟课文,理解生字、生词,难懂的句子的含义,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1、现在虽是初春,可冬天刚刚离去,老师相信大家对漫天飞舞的冬雪,一定不陌生,记忆中,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说)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一种事物留给人们印象却不尽相同。雪在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眼中又是怎样的呢?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为我们营造的《雪》世界吧!
二、会学习的孩子,一定记住了在上节课捕捉到的很美很特别的词语,还会读吗?
出示:滋润美艳 如粉、如沙
磬口的腊梅 决不粘连
目光灼灼 蓬勃地奋飞
消释、褪尽 旋转、升腾
指名读,当一生竖着读时,问:你读的方式不同,是竖着排列的词连起来读,为什么这样读?(复习课文内容:江南的雪 朔方的雪)
请大家再读读这些词,两幅不同的雪景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生自由说)
美艳的东西一定最先吸引你的眼球,那就让我们首先走进那个美丽的江南的雪世界里,去感受它的独特的景致吧!
三、学习1—3自然段。
1、先读读第1自然段,找到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明“江南的雪”的特点。(板书:滋润美艳)
2、“滋润美艳”怎么理解?从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呢?
相机出示句子: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3、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些色彩的词上,闭上眼,放飞想象,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样子的画面呀?
4、放眼望去:在那广阔的雪野上,那裹满白雪的山茶树上你看到了 ,在那白雪覆盖的梅花枝头,你看到了 ,在那白雪皑皑的腊梅丛中,你还看到了 ,近处,在你踩踏的白雪下,你看到了 。白雪映衬着山茶热情的血红,深黄的磬口腊梅呼应着一片雪白,你会说江南的雪真是 (生说)。咦,明明是冬季,冰冷的白雪中杂草不是枯黄的,却是——(冷绿),绿色让你想到了什么?在那白茫茫的雪野下,那一抹冷绿让你能触摸到什么信息呢?
5、透过这些雪中的花儿、冷绿的杂草让我们触摸到了江南雪景的美艳与生机,你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雪中蕴含的生机呢?
生说,相机出示句子: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6、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抓住“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
说得好,一个“闹”字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蜜蜂”怎么会在这江南的冬季里看到呢?作者的眼前真的出现了这种景吗?抓住“仿佛” ,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奇特的想象呢?
7、这是“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作者由烂漫的冬花,自然联想到春天特有的动物蜂蝶忙碌的情景,从侧面衬托了花的明艳,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雪景的勃勃生机。虽不是春天,可是我们闻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春的活力。(板书:蕴含生机)
你能把这种春的气息传递给大家吗?读读看
8、还有哪句话,展示了江南的雪的生机呢?
出示句子: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抓住“隐约”、“处子的皮肤”,感受雪的滋润与生机。)
请问对“隐约”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师:是啊,青春的消息虽不明显,但我们已能感受得到,那是涌动着的鲜活的生命。
师:“处子的皮肤”有什么特点?
生:白皙的,光滑的。
师:对,应该是光滑的,白嫩的。而且还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应该还有健康的特点。
9、此时此刻,我不仅想起了雪莱的诗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想真实地置身于这江南的雪野中吗?擦亮你的眼睛,调动你的情绪让我们陶醉其中吧(出示ppt:江南雪景图片)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
用最投入的情感化作最动人的声音美美地读一读吧!----师生合作读第一自然段(师读暖国的雨…,生接读江南的雪…)
10、鲁迅的童年,少年是在家乡浙江绍兴度过的,那地方正是江南,成年的鲁迅,为了振兴中华,不得不漂泊在遥远寒冷的异乡北京,在这样的一个雪天,鲁迅先生想起了故乡的雪、儿时的雪,他还会很自然地想起什么呢?在这样的雪天,孩子们最爱做什么?
11、默读2-3自然段感受一下: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于堆雪人的喜爱呢?用你喜欢的符号圈出来,与同桌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抓住表现动作的词语来体会
12、用雪堆塑成的雪罗汉,自然也有江南的雪“滋润美艳”的特点,文中哪里能看出?(很洁白、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13、回味一下:你还在雪中做过哪些趣事呢?(生说)你的心情怎样?
14、可当遇上连日的晴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雪人消释不见了,你心情会怎样?
15、是啊,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的,但也是——(生说)
美好的东西因为短暂才变得永恒,令人向往,令人追求,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鲁迅借着对江南的雪的回味,是想表达内心怎样的情怀呢?(美好的追求)
三、学习第4段。
回到眼前,此时的鲁迅正置身于朔风凛冽的异乡北京,看到的是——朔方的雪,朔方的雪,又以什么样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1、放声读读第4段,读到那充满灵性的句子旁写下你内心的感受吧!
2、交流感受:
(1)朔方的雪是独立的。
出示句子: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①“如粉,如沙,决不粘连”。“粉”和“沙”有着什么特点?
②“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抓住“撒”来感受。(板书:独立)
什么原因雪会有这样的特点呢?(天气干燥且寒冷)
这不免让人联想到北方的环境,会是怎样的?(环境恶劣)
还有哪个词也能让我们产生这样的联想?(旋风)
(2)朔方的雪是奋斗的。
旋风是大风吗?感受过这种风中,在这么狂躁这么残暴旋风中,万事万物会有怎样的表现?说说它们的不同,这几个词,让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朔方冬天呢?朔方的雪在这凛冽的天宇下有着怎样的表现呢?
学生交流:
出示句子: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①——“蓬勃地奋飞”、“灿灿地生光”,不是乱飞,而是“奋飞”,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奋飞)
②——“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冰冷的大雾中却包藏着熊熊燃烧的火焰,这个比喻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旋风愈来愈猛,愈来愈烈,凛冽的天宇下,朔方的雪不仅在奋飞,还在---(生说:旋转、升腾),不仅仅在雪野上,更旋转升腾到了哪里?那会是怎样的情景呀!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气势?(生说:磅礴、壮美等)请你用最饱满的热情读出来!
让我们一起感受朔方雪景那种震撼的气势吧:(出示ppt:朔方雪景图片)
纵然晴天之下,日光之中,也消释不了它,眼前的雪还是脆弱的吗?不是,是什么的?
-----是勇敢地、是不屈的、是奋斗的…
⑤让我们循着鲁迅的足迹回到当时那个年代——1925年,那会是个怎样的年代呀!你会想到哪个词来形容它——黑暗、残酷。身处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面对冷酷的现实,鲁迅看到这不屈的朔方的雪,他的内心在呐喊,他会说:----(板书:不屈的奋斗)
激情朗读:
广阔的雪野中,那朔方的雪,不就是一位不屈不挠的斗士吗?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他便……生接读。
凛冽的天宇下,那朔方的雪,不就是千千万万个勇敢抗争的斗士吗?纵有旋风忽来,他便……生接读。
⑥今天,我们循着鲁迅的笔香,游赏了江南、朔方的两幅雪景图,江南的优美、朔北的壮丽,然而作者鲁迅更欣赏哪里的雪呢?(学生试说)
师提示:在文中由江南的雪写到了朔方的雪时,作者用了哪个词?(但是)它一般与谁联用(虽然)那么你能说说吗?
虽然江南的雪 ,但是朔方的雪 。
鲁迅是一位勇敢的斗士,敢于与黑暗的社会不屈地抗争,不正是因为他善于从眼前的一景一物中汲取到震撼人心的力量去与黑暗战斗吗?这也将给我们以启迪。
四、总结写法:
1、欣赏鲁迅笔下“江南雪景”、“朔方雪景”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后,对于雪的印象一定会更加清晰起来,作为一名文学巨匠,我们又从鲁迅这篇《雪》中的文章中,学习到哪些独特的写作手法呢?
(交流:对比,拟人,实写+想象)
2、书是我们精神的食粮,爱思考的你一定有收获。这奋飞的雪又带给你怎样的人生启迪呢?
五、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走近鲁迅——搜集鲁迅的作品读一读。
23 雪
江南的雪 滋润美艳 蕴含生机
朔方的雪 独立奋飞 不屈的奋斗
小学六年级教案篇2
教学任务:
1、学习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蒸融 徘徊、旋转 挪移”等词语。
2、带着自己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
3、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无奈惋惜和不虚度此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 揭题导入,检查自习
1、 揭题
⑴、 板书课题:匆匆(提示不要匆匆忙忙的写漏掉了一点)
⑵、 围绕文题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在匆匆?
2、 了解作者:
⑴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作者信息
⑵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倾听配乐诵读,要求:边听边记,边听边思考,凡是书上你认为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
2、课文主要将什么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词语:“蒸融 徘徊、旋转 挪移”
句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2、 自己读一遍。
3、 指名读
4、 有不同想法吗?
5、 (特别指出:旋转的转,改变方向的时候读
6、 zhuǎn。读zhuàn而围着一点,可以组成什么词?)
7、 “徘徊”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猜词法、查字典等)
8、 “蒸”书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示范书写)学生练写,注意姿势。
9、 指名屏幕上的读句子。纠正全班齐读。
10、 “确乎”可以换成哪个词?(提示用换词的方法也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再读课文,领悟情感。
1、 想一想;文中哪些语句写出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呢?
2、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令你深受启发的句子,找到这样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可以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
3、 指名谈谈自己的感受。
小结:同学们非常了不起,能从课文中看出这么多道道来,而且也听出了散文的特点。能让你感受到的时光匆匆而逝的句子遍布全文。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聚。
五、品读句段,读中悟情
1、以第一段为例,指导读书方法。(出示句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思想。)
⑴第一段谁读懂了什么?
⑵引导学生品读句子,抓关键词语,交流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⑶师生互动,读议结合。带着体会有感情的朗读文段。
⑷回顾、总结品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迁移运用。
3、 迁移运用,自主阅读
⑴学生默读2—5自然段,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细读并批注。
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中体会感情,读中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⑶朗读句段。
六、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1、总结本课学习收获
今天学得非常出色,也给老师带来很多启发,我们更感慨时光流逝,让我们共同珍惜时光,珍惜生命。
2、提出问题,为进一步研读做准备。
3、布置课后作业
⑴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⑵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诗文、名言、警句。
⑶选择下面的一个内容写一写。
l 按照课后的第三题要求写几句话。
l 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时间的感受。
小学六年级教案篇3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和词语。学习课文第1、2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
2.介绍及京张铁路。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思考: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反馈。
2.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各段的大意。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
2.理解词语:杰出
3.这段的后两句和全文是什么关系?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听录音,思考: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
2.理解“阻挠”的意思,思考:帝国主义者为什么要阻挠?
3.理解“要挟”的意思,思考:帝国主义者是怎样要挟的?这说明了什么?
4.当任命为总工程师的消息传出,国内国外有什么不同反应?
5.理解“嘲笑”的意思,思考:他们是怎样嘲笑的?凭什么嘲笑?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完成作业本第2、3题。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第3段,重点了解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边学边做记号的阅读习惯,体会杰出的才华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教学第4自然段
1、出示“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
认真读,你读懂了什么?
2、默读第4自然段,在不懂的地方画一个“?”
反馈、交流。
3、出示说的话。
讨论“大概”、“差不多”为什么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
4、出示想的话。
讨论这句话该怎样读?为什么?
5、朗读在勘测线路中的行动。
三、教学第5、6自然段
1、听课文第5、6自然段的录音。
2、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小标题。
3、根据课文内容,完成2分册p42第7题(1)。
交流反馈:
a、哪个是居庸关?哪个是八达岭?你是怎样知道的?
b、讨论同学们画的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示意图对不对?
c、观看开凿居庸关隧道的课件。
d、请一位同学讲解他所画开凿八达岭隧道的示意图。
出示投影,校对更正。
a、观看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爬坡的.课件
b、学生校对,更正自己的示意图
c、用铅笔作火车,演示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爬坡的过程
5、你认为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课文的第3段。下节课,我们将深入讨论学习为什么说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第四段,指导学生用“周密、藐视”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第四段
1、自读这一段。
2、讨论:修筑铁路的结果怎么样?当初帝国主义者是怎样藐视我们的?以什么给了他们一个有力的回击?
3、现在,当初嘲笑我们的帝国主义者会怎样想呢?
4、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三、小结课文
为什么说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四、课堂延伸
在的塑像前,假如你是一个来中国旅游的外宾,当你看到留下的伟大工程,会说些什么呢?
五、指导造句
用“周到、藐视”造句。
六、课堂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6、7两题。
附板书:
20、詹天佑
杰出爱国
毅阻挠要挟嘲笑
然高山深涧悬崖峭壁
接回
受 勘测线路击
任 开凿隧道提前竣工
务 设计线路
小学六年级教案篇4
一、教材简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二、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五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
三、教学思路及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关于阅读教学,标准中进一步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以上从课程标准中囫囵吞枣地搬来的几句,权当本课教学的理论依据。再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把学生自选学法,自读自悟,教师扶助点拨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情感氛围为特色。
首先,教师应定好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位置,变“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者”,为激励、组织学生主动的去“学道、悟道”,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的特殊“学者”。这是学生得以自主学习的前提。这种教师角色位置的变换,从以下的教学设计中可以体现。
一、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选读书方法。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做的才学得会。”本篇课文的第一部分,是具体事例的记叙,具有情景性和情节性,在理解方面没有太大难度,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自定读书方法,如小组编演短剧,练习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分析表达方式,甚至于把文字改变成漫画等等方法自读自学。让学生在编、说、读、演、议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体会文中母亲对子女的感性的爱,父亲的充满理性的爱。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有个性才会有创新。课文的第二部分,有不少含义较深,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句子,学生读时,肯定会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因此,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从老师提供的两种学习方法中,选择一种自读自悟,一是找出文中自己感触较深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不限,可以是短文、诗句,格言警句的形式等;二是发现难以理解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可以先试着自己回答,或与同学讨论,也可以向老师求助。让学生在读、悟、写、问、议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热情的鼓励和严厉的警告都源于爱,只不过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学习感受爱,理解爱,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立足课内,放眼课外。“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积累”是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关于“积累”的理念,在新近修订后的语文教材中已有充分的体现。)倘若仅仅是让学生读好、读透教科书上的内容,“积累”的量毕竟是有限的。为学生课外阅读创造智力背景,积方法、打基础、激兴趣,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任务之一。在解答了学生的质疑问难之后,出示《父亲的爱》一文,让学生进行比较性快速阅读,巩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并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抛砖引玉;布置自主性、开放性的作业:1.同学间互相推荐阅读反映亲情和人与人彼此关爱的文章或书籍。2.写一写你感受到的父母对儿女的爱,可以是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听到的或看到的。
总之,本课教学的设计根据教材的特点,不过多使用电教及其他辅助手段,教学程序也比较简洁,重在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简述
一、读课题,引入新课。读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对反义短语的对比语气。
二、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情感思路。小组讨论或自己独立阅读思考,课文主角巴迪在这件事情中的情感哪些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三、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弄清了巴迪的情感变化,提出不理解的语句或别的问题,师生讨论,各抒己见,共同探讨提出的问题。(此间老师注意把握重点与主次,起好激发和主导作用
小学六年级教案篇5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努力写得入体。
2、读读每组词语,了解普通话里轻声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3、选词填空,辨别一些意思相近的词。
4、给一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一、钢笔描红
这次钢笔描红的一段话选自课文《秦兵马俑》。我们先来读一读,从“惟妙惟肖的模拟”、“生动地再现”、“形象地展示”中,充分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非凡创造力,字里行间流溢着赞颂、自豪之情。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些钢笔字的特点,细细揣摩一下运笔方法。同学们要从每个字的整体去观察,不要看一笔描一笔,要一气呵成。
二、了解普通话里轻声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同学们,我们来读一读每组的词语,想想他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吗?原来,我们发现普通话中的轻声还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呢!说一说,他们有什么不同的意思。让我们再读一读,想一想。
三、辨析词义
读一读每个句子,再进行尝试性填写。你填的合适吗?
关于对于为了由于自从经过
(1)(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我一连看了好几遍。
(2)(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李时珍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3)(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
(4)(为了)弥补身体条件的不足,邓亚萍常在双脚上绑上沙袋练习打球。
(5)陆地上的煤、石油等矿藏,(由于)长期开采,已经越来越少。
(6)我(自从)参加了体育锻炼,身体强壮多了。
(练一练)为了由于关于对于自从经过
写好字()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但()种种原因,()这个问题,学校过去一直没能引起足够重视。这学期,()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学校组织开展了写字“大比拼”活动。()开展活动以来,同学们写字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同学们近一学期的努力,大家写字的水平明显得到了提高。
同学们,我们还可以用这些词造句呢!试试看。
四、[标点符号]
读一读书中的一段话,试着给它点上标点。
去年暑假,爸爸带我游览了黄山。黄山上的怪石千姿百态,有趣极了。其中比较奇特的有“猴子观海”、“仙人踩高跷”、“梦笔生花”、“金鸡叫天门”……远远望去,真是惟妙惟肖。回来后,我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黄山怪石》。每想到,这篇作文竟在《小学生作文》上发表了。我高兴极了!
(练一练)
最近我读了海洋的秘密学到不少知识对被人们称为蓝色宝库的海洋发生了浓厚兴趣要是有人问我你长大了当什么我就会自豪地告诉他我要当一名潜水员投身大海的怀抱里探索海洋的秘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熟记12个成语。
2、读背一段选自《三字经》的话。
3、口语交际:畅想未来
4、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熟记12个成语
它的要求是:熟记,大概了解成语的意思,能适当运用。
1、把握成语之间的联系苏教版教材中每个练习有12个成语,表达着相同或相近的主题,这就给同学们很好的学习切入口。如:高朋满座宾客盈门一见如故一见倾心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相见恨晚交浅言深形影不离难舍难分情同骨肉十指连心在学习时,我们先来读一读,再想一想这12个成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先从从整体上感知这12个成语都是表达朋友多、情谊深的,而且每一组的两个成语意思相近。接着,们再逐一了解成语大意。
二、读读《三字经》
?三字经》是古时候一部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从内容上看,它提倡尊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中,又用较长篇幅告诉了自三皇五帝到宋代的史事,还讲了许多我国历史上发奋求学、终至成才的名人故事,内容广博,非常丰富。特别是它采用三言韵语的形式,读起来琅琅上口,不信,试试看。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披蒲编削竹??
彼无书且知勉
——摘自《三字经》
三、口语交际
畅想未来
(老师想对你们说:)只要我们有梦想,我们就能实现
假如没有想象,爱迪生就不会发明电灯,我们可能夜间还生活在黑暗里;假如没有想象,就不会有汽车、轮船、飞机……假如没有想象,又怎能会有宇航员一次次登上月球。……
有了想象,才有了大家熟悉的孙悟空、阿童木、匹诺曹……有了想象,才有了我们爱看的《海底两万里》、《神秘岛》、《鲁滨逊漂流记》、《小灵通漫游未来》……
想象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展望未来,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你的梦想,对未来的憧憬,在无限的空间,天马行空,创造出一个个神奇的人,一件件离奇的事,一个个奇幻的景,一件件奇妙的物……
四、毛笔字
本次毛笔临写的“司”、“氧”都是右上半包围结构的字。“司”的“—和口”要往左放,右上、右中、右下要多留白,以求整个字的重心平稳。“氧”字着重练好横折斜钩这一笔:露锋起笔,顺势向右上作横画,渐轻,在折处稍提后向右下作顿,再转势向下,作背弯后回峰向上轻快挑出。
小学六年级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⒈让学生了解两首词的-要内容。
⒉能有感情地朗读者两首词。
情感态度:
⒈体会到由于词人所处的时代、经历的遭遇、当时的心境等等不同,词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就有很大的不同。
⒉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过程方法: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毛泽东和陆游在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要内容,并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毛泽东和陆游在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写的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板书)
介绍毛泽东创作词的背景
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持中共中央会议。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咏:这里有赞美的意思。
?揭示课题,很干脆。解题也利落。“咏”,是古诗词的一种题材,不都是赞美的意思。〗
二、读一读
1、初读感知:
(1)读着这首词,你有什么感觉?你感到是振奋激动,还是哀愁无奈?从词中你听到是哀叹还是笑声?你从中看到的生机热烈,还是衰败冷清?(要求用这样的句式回答:“读着这首词,我感觉到……我仿佛看到……我仿佛听到……”)
(2)齐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2、精读感悟
(1)再读词文,理解下面的内容。
问题:①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1、2两句词的意思。
明确:严寒的冬天,漫天飞雪。但是,在毛泽东的眼里,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快要到了。
②“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什么意思?“花枝俏”,是什么意思?学生交流后,板书:“花枝俏”。“俏”,是什么意思?梅花开得怎么样?请你用恰当的词语,形容梅花的“俏丽”。
③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开放。但是等到山花烂漫的春天来了,她却怎么样了?想象“山花烂漫”的情景。梅花在“丛中笑”,又是怎样的情景?梅花笑了,为什么?
明确并板书:百丈冰——花枝俏——坚强、勇敢
不争春——只报春——无私、高尚
山花开——丛中笑——豪迈、谦虚
3、赏析方法归纳
一首好的诗词就是一曲曼妙的音乐,值得我们细细去品评,细细去欣赏,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七嘴八舌评诗词,可以从个别的字上,也可以从某个句子上,也可以从整首词上去赏析。
三、学习词的内容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
间,不信请看这一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读着这句话,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提示:冰天雪地、悬崖峭壁、百花凋零、寒风阵阵、大雪纷飞,梅花傲霜斗雪,绽放枝头……
2、“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在冰雪之中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信息,
如她是怎么向人们报告的呢?春天终于来了,这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画面呢?
提示:百花盛开、异彩纷呈、满山遍野、万紫千红
3、这时梅花的心情怎样?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提示:她和百花在一起,这是自豪的笑,欣慰的笑,爽朗的笑
四、比一比,想一想
1、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介绍陆游的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那在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默默地经受着风雨的打击,正是陆游遭遇不幸后凄苦心境的写照。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伤感,也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
2、请大家想一想,陆游词中所写的梅花是怎么样的?
明确:“独自愁”“香如故”
3、引导比较。想一想,毛泽东在词中所赞美的“梅花”与陆游词中的“梅花”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在陆游的词中,梅花在“独自愁”“香如故”,而毛泽东词中是“花技俏”。
4、同学们,毛泽东是在读了陆游的词,才写“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的。毛泽东在自己词的前面,有一句说明的话: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要求:学生说说“反其意”的意思。
?让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后,再讨论“反其意”的意思,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归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5、大家来谈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陆词很悲伤、压抑,而毛词却充满乐观、积极的态度。不必比较两首词的高下。)
五、小结:
毛泽东和陆游写的词,都是“咏梅”。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对梅花的认识也不一样。可知,不同时代,人们赋予了梅花的不同的品质,但不变的是人们梅花的喜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愿梅花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开放。让我们在这段激昂欢快的乐曲声中再次朗读毛词《卜算子·咏梅》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
七、板书设计:
百丈冰——花枝俏——坚强、勇敢
毛词不争春——只报春——无私、高尚乐观、积极
山花开——丛中笑——豪迈、谦虚
陆词“独自愁”悲伤、压抑
“香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