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5篇

时间:2022-10-15 作者:Trick 备课教案

为高效的完成新学期的教学工作,需要制定一份完整的教案,教案在起草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注意与时俱进,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数学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数学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5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情感目标: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了解数学和价值,对数学产生求知欲,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出了一位航天英雄,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聂海胜)同学们看他来了(出示聂海胜出征时图片和时刻)这是聂海胜和他的同伴即将出征飞天的时刻,这是几时几分呢?(指生认时间)

师:在7时35分,聂海胜和队友挥手告别祖国和家人,满怀豪情和信心进入飞船,(课件出示飞船即将发射升空的图片和时刻)这是什么时间呢?

师:英雄已准备就绪,飞船要点火升空,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播放飞船点火前倒计时录像,30秒准备,20秒准备,10、9……2、1,点火)

师:在刚才的情景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到比时、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提示课题: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数学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时间”看似司空见惯,可对于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易理解,用学生熟悉和崇拜的家乡英雄聂海胜作为开课的引子,由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自然过渡到新课题,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系统的时间观念做下铺垫。]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1秒。

师:秒虽然是计量短暂时间的单位,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很大的作用。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秒呢?(马路上红绿灯、运动员赛跑计时等等)

[设计意图:数学服务于生活,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找一找生活中的秒,让学生感受秒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秒在生活中有它存在的作用。]

师:秒在生活中有着很大的作用,我们用什么来计量秒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各种计录秒的钟表。

认识秒针,发现秒针的特点。(钟面上三根针中秒针又细又长,秒针走得最快)

师:观察钟表,说说你能发现哪些有关秒的知识?(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取秒针走1小格是1秒)课件展示秒针走1小格,这是多长时间?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1,这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6,这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1走到5,是几秒?怎样想的?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5还多2小格,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6走到11还多3小格,是几秒?

课件展示从12走到12,是几秒?

学生活动:同学两两合作,一生拨动秒针,另一生说时间,然后互换。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重要途径。感知1秒,建立秒的具体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因此通过多媒体展示秒针的走动,认识几秒的时间,让学生互动操作认识秒。多种体验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秒”的概念]

2、认识1分=60秒。

师:我们已经知道秒会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圈是几秒呢?

小组合作:观察钟表,秒针走1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指生说。

得出结论: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走1小格,是1分。1分=60秒。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的获得,必须建立在自己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观察钟表发现分和秒的关系,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概念是一项有价值的操作和思考活动]

三、活动体验,感受时间珍贵

1、感受1秒

师:1秒钟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来体验一下。(课件播放秒针走1秒的时间)你有什么感想呢?

师:1秒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师播放1秒时间,生试做。)

生汇报自己1秒钟能完成什么?

师:1秒钟我们眨一下眼睛、拍下手、读一句话等等,那么在生活生产中1秒钟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课件:1秒钟里,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蜂鸟振翅55次,

植物中生长最快的竹子长10微米

三峡电站1秒钟可发电2700千瓦时,

汽车1秒钟奔跑20米,

神舟六号飞船1秒飞行7。8千米,

1秒钟里,全球植树造林的面积约1414平方米……

师:观看了生活中的1秒钟,你又有什么感想呢?

2、体验1分钟。

师:1秒钟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巨大的作用,让我们不能小瞧这短暂的时间。那么1分钟有多长呢?我们来体验一下。(师播放1分钟时间的滴答声,生静静观察体会)

说说自己的感受。

游戏活动:尝试1分钟记忆词语。比一比谁记得多。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感受短暂时间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1秒钟、1分钟虽然短暂,但是十分珍贵,是点滴的分、秒构成了时间的长流,只要我们用心,同样可以在自己的学习时间里创造奇迹。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四、联系实际,巩固拓展

1、小小裁判员

前不久学校举行了运动会,这是三年级四位男同学50米跑的成绩

三年级组男生50米跑成绩统计表

老师想请你们来当小小裁判员,评判一下谁是冠军,并说说你的理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练习十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间单位,我会用。

小华每天睡9个(),每天看动画片30()小亮吃饭用了20(),系红领巾大约需要20()小明跑50米用了12(),跳绳10下大约用7()一节课的时间是40(),做眼保健操大约是5()

3、练习十四第6题,

填写适合的时间单位:

4、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时间家庭中的一位小成员——秒,感受到了时间的重要,在这四十分钟里,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升华思维,提高思考能力,为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

作业:

①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②找一找在生活中,1秒可以做些什么?

小学数学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某路口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某路口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小学数学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3

三维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时钟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师: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师: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象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 新授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 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 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 体验1秒钟

① 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

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 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 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 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

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 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1

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 作业

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如练习十四第3题)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4

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千米,也叫公里,知道1000米=1千米。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建立一千米的长度概念。并通过观察、推究等方法明确1000米=1千米,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并且通过教学内容能够喜欢体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积极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及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身体验1000米长度,建立1千米的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建立联系

1、在之前的学习中,咱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能从小到大背出来吗?并且用手表示每个小单位。

教师板书: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

2、我们一起用手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同学们,观看过体育盛事——奥运会吗,在奥运会中有些什么比赛?学生思考回答。

2、那么跑步比赛中有一些什么项目呢?学生列举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等。

3、跑步比赛中都是在规定的跑道内完成,你们试跑过这些长度的锻炼吗?在跑步比赛中最长的运动是什么项目?——马拉松(ppt展示)

4、教师简介马拉松比赛。马拉松为什么用千米作为单位,而千米是比米更大的单位,大多少呢?

5、学生推想:1千米=1000米(因为1000g=1kg)通过孩子们已知的知识构架能够清楚地推出此公式。

三、切身体验,感受长度

1、联系实际,提示咱们学校的操场一圈大约是200米,那么如果我们要跑1000米的话需要跑几圈呢?

2、估想:1000米是多少个100米,那么在操场上会跑多久就是1000米了呢?

(学生快速的思考,有的在草稿本上计算,有的自己默默的想)

3、总结出正确的圈数:200+200+200+200+200+200=1000(米)

4、那么平时我们在操场上跑操正好是5圈,也就是1000米的真实长度,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四、分享感受,继续探究

1、全班共同分享感受。

先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教师组织班上交流。

2、那么我们再次来从小到大把咱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整理一遍。

教师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总结:在计量比较远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千米(公里)作为单位。

3、想一想:如果我们要完成3000米,得在我们的操场上跑多少圈?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200米一圈得15圈才能完成3000米。

那么,3000米有多少个1000米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3个。

4、算一算

6000米=()千米5千米=()米()米=7千米

9000米=()千米3500米=()千米+()米

5、小结:

整理板书: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五、看书质疑,巩固练习

1、看一看书,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不懂或是有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小学数学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5

教学重点:建立1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概念,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了解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体重?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做单位?(板书:千克?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

你估计老师的体重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的?

2、创设情景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水果市场逛一逛。看,这里到处可见一箱箱的水果,真热闹啊!让我们拿一个大苹果看看能有多重吧![出示:一个苹果重200(克)]

那一箱苹果呢?[出示:一箱苹果重10(千克)]

[出示:一卡车苹果重3()]一卡车苹果的重量是3克,还是3千克?都不恰当,是吧?因此,人们就又规定了一个新的,比克和千克都大的重量单位——吨。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吨”。吨也是一个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与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二、讲授新知,解决问题

1、1吨有多重

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让学生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1个同学的体重约是25千克,4个这样的同学约重多少千克?(约100千克)

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约10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联系班中40个体重约是25千克的同学,让学生感悟1吨的重量。

2、哪些东西大约有1吨

(1)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重1吨?

(2)一头牛约重500千克,几头牛约重1吨?

(3)你能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吗?请在小组内相互说说。

(4)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要用吨作单位呢?

小结:我们在计量较重物品或大件物品的质量时,常用吨作单位。

(5)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用吨作单位的吗?

(货车的载重量、电梯的载重量、桥的载重量等)

(6)完成32页的做一做,集体订正。

3、单位换算

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请大家把这些学过的质量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理一理。

反馈后,提问:“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千克和克呢?”

通过刚才的整理,哪个单位最重?最轻的是?

4吨=____千克

3000千克=____吨

学生尝试完成,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课件演示)

4吨=4000千克,因为1吨=1000千克,4吨就是4个1000千克,就是4000千克。?3000千克=3吨,因为1000千克就是1吨,3000千克有3个1000千克,也就是3个1吨,就是3吨。

完成32页做一做,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估一估,连一连

大象鲸山羊

50吨60千克4吨

2、在一辆载重是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为什么?

3、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卡车载重4()。

(2)小明体重35()。

(3)一块橡皮的质量是8()。

(4)码头停泊的货轮能载货10()。

4、13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介绍方法

四、课外延伸,加深理解

1、日记一则。

大家好!我叫小马虎。星期日旱晨我从2分米的床上起来,洗刷完毕,就去吃旱饭。我吃了一个50吨重的肉包,喝了一杯牛奶,然后开始做作业。我做的几道题是这样的:

5吨=(5000)千克

4020千克=(4)吨(200)千克

3吨400千克=3400(克)

下午我去逛公园,看见公园里有一只大象重7千克,晚上8小时30分我睡觉了。

2、你知道吗?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学生谈谈感受

(五)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