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蓄须教案5篇

时间:2023-04-30 作者:Trick 备课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写教案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写教案对提高我们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帮助,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梅兰芳蓄须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梅兰芳蓄须教案5篇

梅兰芳蓄须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梅兰芳蓄须》 是一篇介绍人物事迹的记叙文, 主要讲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为拒绝日本人的邀请而蓄须,充分显示了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梅兰芳先生比较陌生,所以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故事、音乐等,让梅兰芳这个人物形象走入学生心中,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知道文中讲梅兰芳在蓄须的时候都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思想。从人物的行为语言中体会人物的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并通过有感情朗读,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

教学建议:

可以用蓄须这件事为线索展开教学,或问题引导,或抠词抠句,或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各自的认识、体会、表达,适时地进行点拨、补充,进行语言能力训练和感情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个生字,掌握本课多音字。

2.默写课文,说说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它经历哪些危险和困难。

3.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激发对梅兰芳尊敬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梅兰芳其人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梅兰芳资料,梅兰芳戏曲片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梅兰芳蓄须。

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吗?

2.过渡: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什么是爱国。

3.教师简介梅兰芳。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

(1)画出生词,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2)要求学生掌握新词。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点拨。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个结构段。

(2)讨论分段。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读。

2.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3.反馈学习情况。

4.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自主学习第1自然段。

2.找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3.第1自然段中哪几个词语是对梅兰芳的评价?

五、学习第2~7自然段

1.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勾画圈点、批注,加深自己的感悟。

2.汇报交流。『puxuewang.com』

(1)学生研读之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学生在汇报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说出他蓄须之后的做法,让学生体会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人蓄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2)句式练习,加深理解。

梅兰芳在蓄须的时候都经历了会遇到哪些危险和困难?随着问题的提出,教师出示句式练习:他宁愿____________,宁愿____________,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中国人应具备的民族气节。

(3)学生汇报自己朗读的感受,学生将自己的感受朗读出来。

六、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师激情导语:是啊,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凭着高尚的民族大义,梅兰芳承受着无尽的痛苦终于击碎了侵略者的痴心梦想,使国人不能不为之慨叹!

1.学生齐读课文,谈自己的理解。

2.教师讲解,学生体会。

七、通读全文,整体感悟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文。学生汇报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

八、情感升华,激情总结

茫茫青史写春秋,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中华的尊严,一代大师挺直了脊梁,他高尚的情操照耀着万代千秋。老师即兴做了一首小诗,就让我们以这首小诗来结束全课。(齐读:一代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表衷肠。拒演举债八年整,梅兰芬芳四海扬。)

九、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结合学习链接和资料办一份以梅兰芳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梅兰芳蓄须

拒演----爱国抗日

蓄须----拒绝登台为艺术献身

艺术---民族气节为国家拒艺

自残---用心良苦

教学反思: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努力实现以读为本的理念,教学效果较好。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同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展开精读学习。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在一旁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透过重点的句子、词语反复体会,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再随机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在教学中,我启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出自己的体会,对学生的表述情况进行恰当的点评、归纳和提升。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到了梅兰芳大师高尚的人格和爱国情怀。

梅兰芳蓄须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蓄、迫”等14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4.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

1.梳理文章结构,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2.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结构,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2.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教具准备

1.查阅有关梅兰芳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戏曲,(出示音频)大家先来听一听,然后来谈一下。告诉老师,你想说什么?噢,对了,这是京剧,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全世界人们都非常喜欢。(课件出示2)

师: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同学们先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千万别忘了自己的好习惯,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出自然段,画出自己认为难懂的生字词,有一句话叫“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要做好批注。

2.同学们的习惯很好,批注得很详细。同桌之间交流生字,对于生僻的字词两人结合查字典解决;实在有困难的字词可请教老师。同学们交流得很热烈,可见你们的自主能力很强。刚才我在下面有同学把自己的疑问留给了我,这样,先看一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生字、词语,看有没有大家想知道的。

3.老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把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用幻灯片展示出,和学生进一步学习。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把同学们的疑问强调一下,并提醒该学生注意。然后通过读一读、记一记、抄一抄的方式对生字词进行巩固。

4.再读全文,要求学生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也可同桌对读,相互检查,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蓄、迫、纠、缠、邀、扰、拒、签、订、宁、要、妄”的读音,并组词语。(课件出示3)

字音难点:“宁”在本课读(nìnɡ),避免读成(nínɡ),“要”在本课读(yāo),“迫”读(pò)避免读成(pè),注意读准确。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目标:(课件出示4)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2.梅兰芳明白日本人一次又一次“邀请”他登台的目的,更明白地拒绝日本人,在当时来说就等于放弃自己挚爱的京剧艺术。“茫茫青史……”著名画家丰子恺对梅兰芳的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接下来的几件事情就是最好的证明。(板书:避港拒演 蓄须明志 自伤身体)

3.自学提示:(课件出示5)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后三件事,画出能表现梅兰芳爱国情怀的语句或令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做出批注。

4.学生交流。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一边默读,一边思考:

(1)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

老师提示: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注意每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梅兰芳的表现,用笔画起来;然后展示,最好用课文中的词语总结,也可提示让学生根据梅兰芳先生辗转的地点来分析总结。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同学们的思路一定要清晰,一定要把握住梅兰芳先生为了躲避日本人的骚扰,辗转的几个地点来说,这样不容易乱。哪位同学先来总结一下?

生举手。

师:你很勇敢!尽量用课文中的词语。

生总结。

你总结得很全面,谁能概括一下,就是语言再简介一些。

师小结: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上海沦陷,日本人想利用梅兰芳先生的影响来美化侵略者的丑恶行径,就“邀请”梅兰芳先生为他们演出,但都被梅兰芳先生想尽一切办法拒绝了。

(课件出示6)

课文一共叙述了五件事,它们分别是:

拒绝登台;香港拒演;卖房度日;蓄须明志;自伤身体。

(2)这五件事叙述得有详有略,你们认为其中哪件事写得特别详细?具体地描述了哪些内容?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设置问题:

这件事情的叙述用了多少个自然段?

你认为这件事作者在叙述时抓住了梅兰芳哪些描写?

语言、行为、心理,能试着读读吗?

你感觉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

蓄须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蓄不行吗?

此时梅兰芳的心情怎么样?

在文中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师小结:梅兰芳用蓄须来对付日本人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梅兰芳内心是苦闷的,蓄须后内心又是极为痛苦的,我们来读第3自然段,感受一下梅兰芳当时的精神世界。

(3)你认为梅兰芳所有的表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从文中能找到这样的句子来评价一下他吗?(课件出示7)

学生交流讨论。

“大家敬佩他的高超演技,更敬佩他的民族气节。”

让学生评价梅兰芳先生的做法,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热爱艺术,更热爱中华民族。他是民族存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老师指导学生再读第六自然段。

出示句子:(课件出示8)

(1)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这样的庆祝会当然更不能去了。”但是,不去演出要想个办法对付啊。

(2)梅兰芳找到了一位当医生的好朋友,说明了自己的危险处境,请朋友设法让他生一场“大病”,以摆脱日本人。日本军医闯进梅兰芳的家,看见他盖着棉被躺在床上,床边桌子上放着很多药。军医用手摸了摸梅兰芳的额头,滚烫滚烫的,看不出破绽,只好认定梅兰芳得了重病,不能登台演出了。

讨论总结梅兰芳先生高度的精神境界和为国家做出的巨大牺牲。

让学生自由的谈谈想对梅兰芳说些什么?

从而使学生内心升腾起对梅兰芳的敬佩。

四、积累拓展

1.师小结:面对这样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请把你心中的歌,化作笔下的情,把你想说的话写在梅兰芳先生的画像旁边。

(课件出示9)

古往今来,像梅兰芳这样的爱国志士还有很多。你能说说一些爱国诗句吗?

2.回忆课文具体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每件事概括出来。

五、总结全课

同学们,如果说梅兰芳风靡海外,受到全世界人地爱戴是缘于他优美的嗓音,精湛的技艺,那么他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使他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越来越高尚,称为一代又一代人心目中永远的偶像。

六、布置作业

(课件出示10)

同学们课下查阅、搜集有关爱国志士的资料,办一份手抄报。

板书设计:

23梅兰芳蓄须

教学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比如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等。使整节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课堂作业尽量做到练习基础化、典型化,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强化了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课当教学中的不足,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生情感交流、协作的工具,创设学习环境的工具。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学习语文奠定情感基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4.在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课堂机智,应变能力。

总之,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改正,对于本节课一些较为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我也会继续沿用,并继续多在教材的钻研和课堂的调控方面多下功夫,不断地实践、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梅兰芳蓄须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和所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事例体会梅兰芳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偶像吗?说一说是谁?为什么喜欢他?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上个世纪无数中国人的偶像---梅兰芳。感受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爱国情怀,领略他令人感动的一幕幕往事。(板书:梅兰芳)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

二.整体回顾,设境质疑。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课文写了五件事。是哪五件事?

课件出示:

拒绝播音

拒绝演出

避港拒演

蓄须明志

自伤身体

课件:著名画家丰子恺曾慨叹:“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

师:这个“优伶”指的是什么?

(“优伶”指的是演员,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放弃自己舒适的生活,甘于穷困潦倒的演员,有几人呢?)

质疑:为什么丰子恺会对梅兰芳发出这样的慨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看一看。

(设计意图:设问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三.品读感悟。

1.学习避港演出。

(1)请同学们自由地仔细地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体会丰子恺的这句话。勾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词语或者句子,待会儿请同学们说一说。

指名读。

师:哪句话让你的印象深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梅兰芳的爱国情操)

(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一读。)

师:你呢?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日本人提供的是“奢华”的生活。老师有个疑问,“奢华”是什么意思呢?(板书:奢华生活)

奢华:奢侈,豪华。奢华的生活就是舒服的生活。

b.你认为奢华舒服的生活应该是怎么过的?

(学生交流)

师:只要梅兰芳答应登台演戏,一切奢华的生活都唾(tuò)手可得。

课件出示:只要梅兰芳答应登台演戏,一切奢华的生活都唾(tuò)手可得。

但面对日本人提供的奢华生活,梅兰芳是什么态度呢?

生:不屑一顾。(相机板书)

师:为什么不接受奢华的生活?

课件出示:他不愿也不可能为侵略者粉饰太平。

d.拒绝了奢华的生活,那梅兰芳的生活是怎么样呢?想一想。

(2)课件出示:“宁愿……民族气节。”

a.指名读。(想一想,如果你每一顿都是这么过的?你的心情是怎么样?)(是啊!这样的生活肯定是不好过的,但为了民族,他甘愿过这样的生活,面对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师: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师:梅兰芳可以拥有奢华的生活,但都被他一一拒绝。这一切都只因为他不想失去……民族气节。不想失去作为正直的中国人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

师:是啊!无论如何,他都不会放弃民族。带着感动,让我们再一次读一读第6自然段。

b.齐读。

2.蓄须明志。

过渡:生活上的困顿,梅兰芳能够忍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危险,他也能坦然面对,日本人一次次被他拒绝。他们肯不肯善罢甘休啊?于是日本人不断的骚扰,一次又一次。(板书:不断骚扰)他需要太多拒绝的借口。怎样才能让日本人断绝请他登台演出的念头呢?冥思良久,梅兰芳终于有了一个办法,那便是……(板书:蓄须)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梅兰芳蓄须部分(8-10自然段),并想一想,从这一部分你感受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他一旦蓄须,便是宣告不再登台了。”为什么?

师:谁都知道,梅兰芳在京剧舞台上,从来都是扮演旦角的。旦角,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女性形象能有胡子吗?

生:……

(课件出示:梅兰芳蓄须前后相片)(梅兰芳舞台形象)

平时的梅兰芳蓄须吗?(如果你平常穿着十分漂亮干净的衣服,在学校,心情怎么样?同学会对你说什么?如果从今以后你只能穿脏兮兮的衣服,你的心情怎么样?)

师:可想而知,梅兰芳的内心也是不好受的`。当孩子们问他为什么留胡子的时候,他露出(得意)的样子。他真的得意吗?你觉得他是怎样的心情?

生:痛苦而矛盾的心情。

梅兰芳蓄须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四年级上册统编版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介绍人物事迹的文章,讲述的是现代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抗日战争时期,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的故事,表现出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该课文所处的第七单元人文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侧重爱国主义情感的渲染。而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该语文要素侧重于策略。基于本单元组的导向,个人觉得首先要确定本文的教学核心,也就是我们的“靶心”。落实到本文,笔者定下的“靶心”是:以感受梅兰芳高贵人格与民族气节为主,在阅读感受中渗透策略教学,并进行适当思维训练。

关注文本和语文要素并行,让学于生,是本设计的着力点,目标指向“生本课堂,快乐学习”。

二、教学目标:

通过词语归类、联系上下文、同伴互助等方式,了解“旦角、沦陷、租界、侵略者、深居简出、斩钉截铁”等词语意思。

借助提问的方法,概括梅兰芳拒绝演出的几件事,通过串联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质疑,学以致用,复习第二单元提问策略)

聚焦重点段落,运用读悟结合的方法,升华梅兰芳的人格与气节,感受其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三、教学准备:

学生:教材、作业本、书写用品。

2.教师:课件、板贴、教案。

四、教学过程:

自我介绍

第一次见面,我们先认识一下,我姓蔡,大家可以叫我——,谁来跟我打个招呼吧?蔡老师你好,您好,真有礼貌,很高兴认识你,我也很高兴认识你,在我们学校,大家都喜欢叫我蔡蔡老师,叫叫我。

还有点时间,大家可以读一读课文。准备好上课。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上课。

第一板块播放视频,揭示课题

1.播放视频

通过预习,大家知道课文介绍了哪位人物吗?板书——梅兰芳。

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认识他。梅兰芳微课介绍。(太快)现在,你应该对梅兰芳有了一定了解吧?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ppt)——学生读,板书。(手势)

3.理解“蓄须”

通过预习,你知道蓄须是什么意思吗?留着胡须。是的,你预习很充分,我们一起来读课题——齐读。

第二板块理解词语梳理内容

1.初读感知

请大家默读课文,注意要求:

(1)默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想一想,课文写了梅兰芳的哪几件事?(2‘17’)

2.交流反馈

老师发现大家对这些词语有疑惑,我把这些词语罗列了出来,我们来看一下。

沦陷租界(有些词跟战争有关,我们没有经历过,这组词谁能读?)评价:读正确了,而且声音还很响亮。

旦角戏园子(有些词跟戏剧有关,谁能读?)你把旦角这个多音字也读对了,真不错。(读错的学生读过)

深居简出斩钉截铁(这些成语呢?)

谁来读?读正确了吗?正音。齐读。

3.理解词语

能大概理解这些词语吗?把你理解的词语说给同桌听。哪些词语交流后还是不能理解的,大家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沦陷:香港被日本占领

租界:文中指中国把部分领土出租或抵押给别的国家。

戏园子:演出戏剧的场??

深居简出:呆在家里很少出门

斩钉截铁:态度坚决

谁能帮帮他?

解释“旦角”(ppt出示)(不要重复学生的问题,真好,好的,点评不如不评)

百度百科中是这样解释的,谁来读?

4.刚才我们理解了难懂的词语,对我们理解文章内容很有帮助,课题是梅兰芳蓄须,那么哪个自然段讲到了蓄须的事?(ppt出示第三自然段)

读读读第三自然段,说一说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呢?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预设:蓄须明志,不给侵略者演戏

你提取了关键信息,了解了蓄须的原因,真会学习。请把这个内容写下来。

那么,第二自然段在讲什么事呢?请你读一读,画一画相关语句,完成课堂作业本第三题的第一格。(ppt出示课堂作业本)

预设:藏身租界,躲避纠缠。

还有其它事吗?还去了什么地方?

(圈一圈,画一画)

请你把它写下来。

刚才我们用提取文本中的关键信息,概括了梅兰芳做的事情,现在请你用这样的方法完成课堂作业本剩下两格。

5.交流反馈。

选择好的答案,让学生写上,展示出来。

完成了吗?我们看看这位同学的答案,买房度日,决不登台演出。有没有不同意见?

第四件事,谁来说?打预防针,差点丢了性命。有没有要补充的?请你写上去。

有问题的请马上修改一下。

6.串联主要内容

现在,你能根据这一幅导图,连起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吗?

请一个学生说,

为了躲避日本人的纠缠,梅兰芳被迫……还……又……甚至……但是……

加连接词,比如说“还、又”,谁能来说一说?你用上了连接词,把这几件事连起来说清楚了,你加上了开头,就更好了。

同桌说一说。

小结:像这样写了几件事的文章,我们可以先弄清楚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

第三板块聚焦题目

1.读文思考,提出疑问

同学们,读书贵在有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让我们再读课文,思考:梅兰芳的哪些行为让你无法理解?在相应的语句旁打上问号,也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批注一下。

2.交流

预设一:为什么藏身租界,远避香港?

为什么深居简出,不再登台?

为什么要在深夜拉上厚窗帘,悄悄地细声吟唱?

预设二:为什么要蓄须明志?

预设三:为什么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登台演出?

预设四:为什么打针装病?

预设五: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时候,为什么又登台演出?

3.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哪几个?

4.小结

发现没有,梅兰芳所做的无论是……还是……还是……都是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

(这个版块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以拟真的阅读场景,梳理文章,通过交流讨论,进一步感受课文所要表达的主旨)

第四板块主题升华,感受主旨

1.思考问题

梅兰芳拒绝日本人邀请出演,给他带来了很多很多的影响,也让他失去了很多很多东西,你觉得他拒绝演出意味着他将失去什么?

预设:经济来源、性命、演艺生涯、家人、舞台

同学们分析的相当好。在这么多失去中,你们认为哪种失去是梅兰芳最为痛苦的?

学生思考,指向——失去舞台。

2.出示语句(能不能让学生找?)

是啊,“对于一个视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无异于虚度生命。”

请学生读。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为了祖国,为了国家,失去了理想……

齐读第二自然段,感受梅兰芳“失去舞台”的痛苦。

3.对比阅读,感受梅兰芳的民族气节——

可是,“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时,——梅兰芳当即剃了胡须,高兴地向大家宣布:‘胜利了,我改登台演出了!’‘前来看他演出的人太多了,很多人没有座位就站着看”(老师引读)

时隔八年,梅兰芳为什么还深受观众的喜爱呢?

艺术没有退步;为了抗日,八年不登台;蓄须明志;对祖国的热爱,坚贞不屈……

4.名族气节

课文学习到此,大家是否明白什么叫做民族气节?

出示最后一句“作为艺术家,梅兰芳先生——高超的表演艺术让人喜爱,他的民族气节更令人钦佩”。(板书:民族气节)

学生齐读。

5.丰子恺的话

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丰子恺

怪不得丰子恺先生这样评价他。老师读。

中国有气节的人还有很多,课后,去读一读课后链接——难忘的一课。

梅兰芳蓄须教案篇5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5—14自然段,抓住文中的具体事例,体会梅兰芳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文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来感受梅兰芳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篇课文一共写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五件事,它们分别是:(指着板书,让学生说)拒绝播音,拒绝登台,避港拒演,蓄须拒演,伤身拒演。还知道了梅兰芳是怎样“拒绝播音和拒绝登台”的。那么,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

(二)出示自学要求:

师:请同学们运用读一读、画一画、写一写的方法进行自学。

幻灯片出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5-14自然段。想一想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拒绝日本侵略者登台表演的要求后,他的生活有了怎样的变化?用“ ”线画出相关句子,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受。

二、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都能够认真地进行自学,真的很棒!我相信也有了很好的收获。接下来,(出示)我们分小组进行交流:说一说自主学习的收获,也可以针对不懂的问题进行讨论。必要时,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教师讲导

过渡语:京剧大师梅兰芳当时非常红,很多人都喜欢看他唱戏,当然,也包括日本侵略者。为了爱国,这位京剧大师不再登台演出了,这样做真的容易吗?(不容易)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以下教法提示: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放弃奢华生活、忍受内心痛苦、差点失去性命。)

(一个学生说,我从这些句子体会到的)

1. 只要梅兰芳答应登台演戏,一切奢华的生活都唾(tuò)手可得。然而,他对这些不屑一顾。他不愿也不可能为侵略者粉饰太平。他宁[nìng]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点点罐头食品或者一小块咸鱼,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顶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训练重点:

⑴ “唾(tuò)手可得”是什么意思?不屑一顾呢?

⑵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他宁[nìng]愿……宁愿……也不愿……民族气节。

从以上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放弃奢华的生活)

师:是啊,放弃奢华的生活,梅兰芳毫不犹豫;放弃热爱的艺术,梅兰芳毫不犹豫;因为他把什么放在了第一位?

这时,作者对京剧大师梅兰芳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 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学生齐读。

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视民族存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拒演的不容易?

2. 一向爱好整洁的梅兰芳,开始改变自己的形象:衣着变得极其随便,头发很长时间才理一次,而以前每天都要刮掉的胡须,也开始出现在嘴边了。

多少次,他冲上太平山顶,想狂歌,想飞舞,积聚在内心的对唱的渴望与对舞的向往,就像是被挡在堤坝后的滚滚洪流,澎湃(péngpài)激荡,却又无法冲破阻隔,奔腾万里。

朗读训练:

(1)蓄须后,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心情怎样?(很痛苦)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出示段落:但是,对他这样……奔腾万里。)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体会一下这位京剧大师蓄须拒演时的心情!

(2)朗读指导。齐读——指名读——教师引读:

师:京剧大师梅兰芳视艺术为生命,但为了抵抗日本人侵略者,他不能演出,不能创作,不能吊嗓子时,(生齐读)多少次,他冲上太平山顶想狂歌,想飞舞,积聚在内心的对唱的渴望与对舞的向往,就像是被挡在堤坝后的滚滚洪流,澎湃激荡,却又无法冲破阻隔,奔腾万里。

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京剧大师梅兰芳“蓄须拒演”的痛苦。他能忍受这样的痛苦吗?(能)(板书:忍受内心痛苦)但这样做能一劳永逸的吗?(不能)他还怎样做?

面对这些劝诱甚至威胁,梅兰芳一律斩钉截铁地拒绝。他一方面坚持蓄须,一方面甚至不惜自伤身体。为了拒绝日伪的邀请,对疫苗过敏的他曾请私人医生为他一连注射三针伤寒疫苗,致使自己连日高烧不退,差点失去性命。梅兰芳的良苦用心,终于击碎了日伪的痴心妄想。

师:“伤身拒演”最大的危险是什么?(板书:差点失去性命)

出示:

就这样年复一年,虽然不能登台演出,生活日渐窘迫,但梅兰芳始终坚持着,等待着抗战胜利。

阅读训练:

(1) 齐读。

(2)师:联系上文,说说“就这样”是指怎么?(拒演)“年复一年”指多少年?(八年)你是怎么知道的?(抗战胜利)

(3)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坚持不懈地与敌人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