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出来的画教案7篇

时间:2022-12-13 作者:loser 备课教案

在写教案的时候,需要遵守差异性准则,写教案这件事情是每位老师教学之前必做的事情,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点出来的画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点出来的画教案7篇

点出来的画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词语,掌握“哂笑”“牟取”的读音词义,理解运用文中30多个成语。了解作家及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了解小说的情节,理解作品的主旨。

2、能力目标:

把握文意,理解作品的深意,培养学生阅读科幻小说的兴趣。揣摩作者的想象活动,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学习作者的想象思维。

3、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小说的情节,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结尾的含意,领会小说的主旨。

【教学方法】

1、漫画激趣法。

2、复述法。

3、品读鉴赏法。

4、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围聚洞旁,纷纷猜测,让我们随着星新一去看看究竟。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1、星新一,1926年生于日本东京,父亲是制药公司经理,曾赴美留学,还创办了药科大学,担任过参议院议员。星新一的外祖母小金井喜美子是日本著名作家森鸥外的妹妹,有名的“明星派”“歌人(诗人)”,外祖父小金井良博士是日本解剖学和人类学的草创者。星新一幼年时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受他们的影响很深。星新一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敏锐的洞察力,写出了许多异彩纷呈、从各个角度反映社会现实的微型小说。他被尊为“日本微型小说的鼻祖”。1974年,日本新潮社出版了《星新一作品全集》,达18卷之多。截至1983年10月,星新一发表的作品已逾一千篇,堪称世界纪录的创造者。他冲破了微型小说的篇幅限制,拓宽了微型小说的题材,特别擅长于科幻小说,给人一种耳目一新、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2、科学幻想小说,简称“科幻小说”,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科幻小说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认为英国诗人雪莱之妻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是第一部科幻小说,法国作家凡尔纳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我国高士其等也写过不少优秀的科幻小说。

3、预习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哂(shěn)笑 牟(móu)取 众目睽(kuí)睽

棘(jí)手 铆(mǎo)钉 贪婪(lán) 履行(lǚ)

(2)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三幅漫画:

第一幅:画上无底洞,围着许多人。第二幅:有许多垃圾车开来。第三幅:工人头顶上飞来一块石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漫画,推测漫画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饶有兴趣地观察,踊跃发言。让我们听听星新一的介绍吧。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并画出文中的生词和成语。教师强调一些词语:

哂笑(shěn):讥笑。牟取(móu):非法谋取利益。

3、学生熟读课文,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4、学生复述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学生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微型小说也不例外。复述时,宜抓住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思路要清晰。

(多媒体显示)

教师总结:小说先渲染新发现的一个洞深不可测,后来成了处理城市垃圾的最好场所,各种各样的垃圾都扔进洞里,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可奇怪的是,最初对着洞口的一声叫喊传来了,扔进洞里的一块小石头飞来了。

四、研读课文,探究小说的结尾,理解文章的深意

1、提问:在小说的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小石头掉下来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各组,倾听学生的意见、看法,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教师提示:可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尾的含意。

明确:叫声和小石头都从那个深不可测的黑洞里来。最初“一个年轻人对着洞使劲地大叫了一声:‘喂──出来!’”后来,他捡了一块小石头扔进洞里,叫声就是他当初叫的,小石头就是他当初扔的。

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一切是不言而喻的,原先倾泻进洞里的原子能反应堆废料就要倾泻到人们头上,原先扔进去的机密文件就要扔到人们头上,还有动物尸体和流浪者尸体,还有废物和污水,还有日记本、照片、假钞票、犯罪证据,都将接二连三地倾泻到人们头上。

2、再看课文,小组讨论:文章存在哪些疑点。

如:

(1)洞是怎么来的呢?真的有这样的“洞”吗?比喻什么?

(2)文章真正要说明的是什么问题?(环境保护问题)

(3)那个“洞”真的是无底的吗?“洞”的认识有没有把问题解决了呢?

……

3、组长把问题列举出来,班上交流共同解决。

4、教师补充关键遗漏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如:(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何在?有什么现实的意义?

明确:既表现和讽刺了人们的幻想,又用来警醒世人: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

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造成了社会公害。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学生各抒己见:

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是来自人类本身。

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

(3)、文章结尾,天上传来“喂——出来”及掉下来块石头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5、提问:想一想,这个虚构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

生1: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能饱尝自己酿成的苦果。

生2:谁制造祸害,祸害就会加在谁身上。

生3:我想起一句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生4:破坏大自然,必遭大自然的惩罚。

生5:这个故事讲的是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不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自食苦果。

生6:这个故事揭示了人类本性的多面性、复杂性,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得过且过、草率从事、盲目冲动……

……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见解都很独特,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即要保护环境,善待自然。

五、布置作业

1、从课文中选五个成语组成一段话,要合情合理,通顺自然。

2、展开合理想象,从小说结尾续写一二百字。

(注意:用心揣摩课文写法,课文语言,尽量使续写如同出自作者之手。)

附:板书设计

喂——出来

“洞”——人类地球

“喂——出来”——首尾呼应,污染环境必然导致严重的后果。

警醒: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

六、教学反思

点出来的画教案篇2

1、学习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刮画的方法。

2、通过学习制作刮画,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3、培养学生大胆细心的创作习惯,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制作刮画的方法。

难点:学习掌握运用不同的刮器,不同力度,产生不同效果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刮画纸、各种刮画工具

教师:刮画纸、各种刮画工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现在回忆一下,以前都学过哪些绘画形式?(水彩画、蜡笔画、线描画等)

课件展示:让学生进行两张范画对比(蜡笔画的效果和刮画的效果),说一说这两幅画的绘画形式有什么不同?

生说,师小结:这是一种有非常特殊效果的画,叫做刮画。

请欣赏以下几幅漂亮的刮画(课件展示),小朋友们,漂亮吗?想学吗?(生:想)今天我们就来学学这种画法。看看到下课的时候有哪十位小朋友可以获得“刮画大王”的称号。出示课题:刮出来的画。

二、赏析

1、刮画底色的区别

课件出示图片,让生找出其中的色彩有什么不同?

师小结:刮画的底色可以是有一种颜色和几种颜色的,我们把只有一种底色的称为单色刮画,把有几种底色的称为彩色刮画。

(在讲解这个单色刮画和彩色刮画的时候,老师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速度,让学生有个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师随机在两个组各取一张刮画纸,让学生猜底色是单色的还是彩色的。

生观察,无法给出确切的回答。

师引出:作品完成的时候大家就知道答案了,看哪些小朋友猜对了。

2、线条的变化

课件出示图片

师:小朋友们在这幅刮画作品中除了看到刚才我们讲到的色彩以外还有线条,这幅刮画作品中的线条有什么变化呢?

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师小结:有粗有细,有疏有密,有曲有直、有长有短……

师故做思考模样,然后提问:这些线条是怎样产生变化的呢?

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使用不同的刮画工具以及使用工具时的力度不同都可以使线条产生不同的变化。

三、体验

师:我们知道了工具不同可以使线条产生不同效果,现在我们就来体验一下这些变化。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生活中有哪些物件可以成为刮画工具?

生:思考并汇报,师小结:可以在纸上留下刮痕且有棱角的物件。(课件出示各种刮画工具,有牙签、钥匙、钉子、直尺、笔芯、梳子、硬币、筷子……)

师:现在我们就来体验一下这些工具所带来的线条的不同效果。

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两人一组,表现线条粗和细、长和短、疏和密、曲和直,学生自选工具进行绘制。(在实物展台上演示操作)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体验,我们已经知道了不同工具产生的线条效果,对刮画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刮画知识,你们是不是想自己动手试一试了呢?(生:想)

四、创作

1、六人一组,根据要求各完成一幅作品。

要求:

(1)大胆去想,大胆去刮。

(2)工具多样,线条多变。

(3)我的刮画,我来取名。

2、游戏

在进行创作之前让学生完成一个游戏,提出游戏要求,必须安静。

每个人各抽一张小组内的抽签纸,看看是否是1-6这几个数字,有没有重复的。师提示:可别小看这几个数字,它可是和我们每个小朋友要创作的主题有关。

课件出示创作主题:①海底世界;②茂密的花;③可爱的小动物;④童话城堡;⑤大树的故事;⑥手型的联想

每个小朋友找到数字对应的绘画内容后,看谁最快开始创作,记得要大胆想象,大胆绘画。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播放伴奏乐曲(宫崎骏动画钢琴合集)

五、展示

学生完成后把作品展示到指定位置,让全班同学评选出10幅最喜欢的作品,并授予作者“刮画大王”的称号。

方式:先选取一人上台,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画,问其他学生的意见,如果举手的超过半数,就请该幅作品的作者上台,授予“刮画大王”的称号,再由这位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画……依次类推,评出10位“刮画大王”。

六、总结

点出来的画教案篇3

知识与能力:

能够积累并运用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能够抓住线索概括本文的情节;能够从科幻小说的文体特点入手,分析和理解本文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情节入手,迅速理清本文的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能够根据文章中人物的活动,把握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能够结合社会现实,说出文章的社会价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够对文中人物的所作所为进行谴责;能够结合社会现实,对人类社会中的一些愚昧、短视行为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重点:

能够对文中的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难点:

能够对结合社会现实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过程:

导入语: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苹果,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然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思想,那我们将同时拥有两种思想。”——萧伯纳

一、熟悉课文

1、请学生在把握以下字词的读音的基础上迅速阅读全文,把握内容,辨明文章文体。

哂笑 牟取 众目睽睽 棘手 铆钉

莫衷一是 贪婪 履行 高楼大厦

2、指出与文中成语相关联的人、物。

深不可测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争先恐后 无所不知

小心翼翼 众目睽睽 胸有成竹 不容置疑 异口同声

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争先恐后 源源不断 心安理得

万无一失 逍遥法外 一视同仁 任劳任怨 雨后春笋

得意洋洋 微不足道

4、在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四篇文章,它们的文体分别是议论性散文、报告文学、科学小品文、散文。那么,你认为本文的属于什么文体?

明确:微型小说、科幻小说

5、说一说,你的依据。

明确:①微型小说——本文篇幅短小,字数较少(微型);

②科幻小说——内容围绕着一个幻想出来的深不可测的洞展开(幻想),题材与环境保护有关(科学);

③注释①:星新一(1926—1977),日本现代科幻小说作家,以微型小说著名,作品最大特点是构思巧妙。

教师补充:人们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科幻小说的三要素;星新一冲破了微型小说的篇幅限制,小则两三千字,多则四五千字。

二、梳理情节

1、想一想,以前学过的哪些内容对学习本课有帮助?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旧知:以前学过的知识——文章的线索、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性格分析的方法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篇文章。

2、你能否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本文的情节加以梳理,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内容?

明确:现洞(开端)——探洞(发展)——填洞(高潮)——?(结局)

3、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学生谈看法。

4、你觉得本文的情节是否符合注释①“作品最大特点是构思巧妙”这一评价?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对其好处略加讨论。

三、探究主题

1、本文写到了很多人物,你认为谁应该为这一结果负责?请结合具体情节加以分析。

现洞:村里人

探洞:村民及村长、看热闹的人、新闻记者、学者、投机商人

填洞:商人及其伙伴、政府官员、职位较低的.工作人员、城市里的居民们、订了婚的姑娘们、警察、罪犯、工人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是什么让这些人集体犯错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从文中人物的身份出发,分析其共性。

3、讨论:

(1)通过以上分析,你觉得这篇小说的是主题什么?

(2)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点出来的画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写作手法。

2.锻炼想像能力。

3.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哂(shen3)笑 牟(mou2)取 众目睽(kui2)睽

棘(ji2)手 铆(mao3钉 贪婪(lan2) 履行(lǚ)

2.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二、导人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

色人物围着它纷纷表演,它成了人们丢弃废物的垃圾桶……这篇科幻小说充满了神奇的想像,更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作者星新一,日本现代小说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说说文章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互相交流看法。

四、学习课文

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故事真否?

(否。不会有此一个无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实性。)

2.围绕的话题是什么?

(环境保护问题。)

点出来的画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现实与想象思维的关系。

3、增强环保意识,激发探索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重点】

1、理解现实与想象思维的关系。

2、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1、通读课文,把握文意。

2、理解现实与想象思维的关系。

3、展开合理想象,作续写练习。

【教学步骤】

一、漫画导入

学生上讲台展示所画漫画,解说故事内容。

第一幅,画上无底洞,围着许多人。

第二幅,画上许多垃圾车开来。

第三幅,画上工人头顶上飞来一块小石头。

二、自读课文,思考

这个虚构的故事说明怎样的道理?

明确:不从根本上处理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终将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三、探究文本

1、在我们生活中,你所知道的人们是怎样处理生活垃圾和废气、废水、废渣的?人们为什么这样处理?

2、探究这篇科幻小说的深意。结合练习二,讨论交流。

四、展开想象

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作者用意是要告诉人们什么?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明确:

1、从那个无底洞中来的。

2、意味着原先人们扔进洞里的垃圾污物将接踵而来,大自然对人类进行的一次次惩罚的行动即将开始。

3、展开想象,先口头作文,再书面作文。

五、拓展延伸

1、课后调查一下,自己生活的环境中人们是怎样进行环保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点出来的画教案篇6

【学习目的】

1、简要了解微型小说和科幻小说的有关文学常识以及本文作者的基本情况。

2、结合人们处理垃圾的现实情况,理解文章的主题,探讨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相统一的方法。

3、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4、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常识,树立环保意识,做环保小卫士。

【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现实与想象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2、难点:

⑴ 想象奇特的艺术美。

⑵ 文章中两处照应题目的“喂──出来”的作用。

【学习方法】

复述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作业】

1、收集有关微型小说、科幻小说的文学常识和著名作品名称,以及有关环境科学的基本常识。

2、简要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并试给各部分拟个小标题。

3、字词积累与运用:

⑴ 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哂笑( ) 贪婪( ) 纳闷( ) 棘手( ) 众目睽睽( ) 心安理得( ) 莫衷一是( ) 逍遥法外( ) 深不可测( ) 不容质疑( ) 胸有成竹( ) 一视同仁( ) 任劳任怨( ) 慷慨大方( )

⑵ 辨析下面的形近字注音、组词:

a、婪、焚

b、棘、刺

c、狐、弧、孤

d、博、搏、缚

e、肮、炕、吭

f、哂、晒、洒、栖

g、栅、珊、姗、跚

⑶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选用其中三个(或以上)的词语写一段话:

a、哂笑

b、贪婪

c、纳闷

d、棘手

e、众目睽睽

f、心安理得

g、莫衷一是

h、逍遥法外

i、深不可测

j、不容质疑

k、胸有成竹

l、一视同仁

m、任劳任怨

n、慷慨大方

第一课时

一、文学常识介绍

哈里·波特引出有关体裁和作者的文学常识介绍:

说起哈里·波特,同学们一定不陌生吧?这是一部深受人们欢迎的科幻小说。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说说,什么是科幻小说?(学生介绍,略)

老师也对科幻小说作了一些了解(展示),同学们可以和前面同学的介绍比较一下,并把其中你认为重要的信息记下来。

附1:教师的介绍(展示)

科幻小说,是随着现代科技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人们通常把科学、幻想、小说作为它的三要素。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的是法国作家凡尔纳,其代表作是《海底两万里》。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喂──出来》也是一篇科幻小说。

这篇小说不到1500字,因此从另一个标准分,则属于微型销小说。除了篇幅短小以外,微型小说还有哪些特点呢?(请学生介绍)

附2:教师的介绍(展示)

构思新颖奇特、情节相对完整、结尾出乎意料。

(追问:同学们看过的微型小说或科幻小说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哪些?──表扬看得多、看得认真的学生──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小说,既是科幻小说,又是微型小说故称微型科幻小说。

作者星新一,日本著名现代小说家。被尊称为“日本微型小说之父”。著作有《星新一作品全集》。

二、布置学生快速阅读全文

布置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准备复述故事情节,并展示自拟的小标题。教师则边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

三、复述故事情节

学生按学习小组,分别复述故事情节:

附3:参考小标题:

1、开端:风吹庙倒,深洞出现(洞现)

2、发展:各路人马,各显神通(探洞)

3、高潮:新奇公司,尽收垃圾(填洞)

4、结局:石头飞出,危机初现(洞满)

第二课时

一、研读全文

分学习小组研读全文,共同解决问题:

1、教师的问题:

⑴ 这个故事真实吗?这样的洞真的存在吗?

明确:是虚构──幻想。

(追问:这个故事有没有一定的真实性?明确:有。)

⑵ 这篇小说围绕什么话题来写?有何意义?

(明确:环保话题。意义略,言之有理即可。)

⑶ 这个洞真的是无底的吗?

明确:表面无底,其实未必。

(师补充:正如我们的地球,表面上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了。)

⑷ 小说为什么以“喂──出来”为题?

明确:表明“无底洞”已经溢满,地球已经十分拥挤。希望引起人们的警觉和重视。

⑸ 小说中的“洞”比喻什么?

明确:人类生存的地球。

⑹ 小说中两处写“喂──出来”,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处照应文题,同时为下文铺垫,引发下文的情节。

第二处照应文题和前文,同时启发读者领悟其中蕴涵的哲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时候一到,结果就出来了。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的。

⑺ 小说中写了几类人?这些人有何共同点?你觉得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明确:为了名利而忙碌的各类人。

⑻ 作者想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人类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总有一天人们将会遭到灭顶之灾。

2、学生的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先由学生解答,教师再补充。)

二、拓展延伸

1、以前你对垃圾是怎样处理的?学了这篇小说后,你又有哪些新的想法、新的做法?

2、你身边有哪些城市垃圾?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处理的吗?

3、除了垃圾以外,还有什么会污染我们的环境?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三、布置作业

1、课后巩固性作业;

2、课外练笔:

续写《小石头飞出之后……》

提示: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的叫声和小石头从哪里来?掉下那块石头之后,还可能会发生什么?

点出来的画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科幻小说的及作者的有关常识。

2.扩大词语的掌握范围。

3.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合理想象的写作手法。

4.锻炼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学讨论法,想象交流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破坏大自然必遭报应,懂得珍爱环境的道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预习作业及课前准备:

1.收集科幻小说及作者的相关知识。

2.字词积累与运用。

3.喜欢绘画的同学用漫画的形式来表达课文内容。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哂( )笑 牟( )取 众目睽( )睽 棘( )手 铆( )钉 贪婪( ) 履( )行

5.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象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知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的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的合理,心理很坦然。

不容质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二、导入新课

让学生根据课堂准备展示漫画,解说故事内容。

(教师提议:看漫画的内容是否与课文内容相符,看谁画的最好,看谁表达的最精彩。)

学生交流科幻小说和作者的相关知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说说文章的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

(相互交流看法)

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文中的故事是否真实?

明确:不会有这样的一个无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实性在里面。

2.你认为故事围绕的话题是什么?

明确:环境保护问题。

3.洞真的是无底的么?

明确:表面上是,正象我们的地球,表面上无边无际,实际上已经不堪重负

4.题目用“喂──出来”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尾呼应,同时有表现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环境污染中将危及人类生存。

5.洞比喻什么?

明确: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

6.文中写了几种人?这几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生活中人是不是有他们的影子?

明确:为了自己的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

7.作者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一切破坏环境的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到头来危害的的是人类自己。

四、探究活动

1.探讨文章的主题

提示:这篇小说写的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以下几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学生看研讨联系二,小组交流讨论。

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学生多角度理解,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2.想一想,在小说的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来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这是一个循环式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

1.展开合理想象,续写小说结尾,进一步想象生动具体的情节,可以借鉴课文的写法。

(适合表达能力稍弱者)

2.自拟题目,写一篇形式新颖,保护环境的科幻小说。

(适合表达能力较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