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与比例的教案6篇

时间:2022-12-16 作者:Animai 备课教案

为了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错,我们一定要提前制定一份教案,作为教师都应该将教案提前制定好,这样才能提升教学质量,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比与比例的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比与比例的教案6篇

比与比例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比例的意义。

技能目标: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比的知识,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二、教学过程

1.比例的意义

(1)出示p40例1

操场上和教室里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2.4∶1.6=3∶2

60∶40=3∶2

2.4∶1.6=60∶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做一做

1、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 ∶和6∶4 (4)0.6∶0.2和∶

答:(1)6∶10=3∶5 9∶15=3∶5 (2)20∶5=4∶1 (3)6∶4=3∶2

(4)0.6∶0.2=3∶2 ∶ =3∶1

所以,只有第一组可以组成比例为6∶10=9∶15

2、用图中4个数据可以组成多少比例?

答:2∶4=1.5∶3 4∶2=3∶1.5 3∶4=1.5∶2 4∶3=2∶1.5

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

拓展延伸

用8、12四个数分别作为比例的项,你能组成几个比例?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

课后习题

一、填空

1、( )叫做比例。

2、两个比的( )相等,这两个比就相等。

3、把6×8=24×2改写成四个比例。

4、把7m=8n改写成四个比例。

5、根据8×9=3×24,写出比例( )

6、如果7a=6b,那么a:b=( ):( )。

7、如果9a=5b,那么b:a=( ):( )。

二、选择

1、下面的比中能与3∶8组成比例的是( )。

a.3.5∶6 b.1.5∶4 c.6∶1.5

2、甲数除乙数的商是1.8,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a.9:5 b.5:9 c.1:8

3、下面的数中,能与6、9、10组成比例的是( )。

a.7 b.5.4 c.1.5

板书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与比例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训练其观察能力及概括能力;

3、利用多媒体动画的演示,让学生体验到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感受反比例的变化,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20支铅笔、一个笔筒;相关课件;学生分小组(每组一份观察记录单)

每次拿的支数

10

5

4

2

1

拿的次数

总支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什么?

3、练习:课本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二、小组协作 概括“成反比例的量”的意义

(一)活动??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按要求认真填写观察记录单。看哪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1、学生汇报观察记录单的填写结果。

2、引导观察:在填、拿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3、师:你能根据表格,写出这三个量的关系式吗?

4、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每次拿的支数变化,拿的次数也随着变化,但每次拿的支数和拿的次数的积即总支数总是一定的。

5、揭示反比例的意义(阅读课本,明确反比例关系)

6、如果用x、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积,反比例关系式怎样表示?

(二)活动二:(例3)

1、课件出示例3,指名读题,学生独立完成

2、总结归纳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强化练习 发展提高

1判定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主要看它们的( )是否一定。

2全班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

( )和( )是相关联的量。

每组的人数×组数=全班人数(一定)

所以( )和( )是成反比例的量。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糖果的总数一定,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

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4机动练习:

想一想:铺地面积一定时,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

1、你能不能结合日常生活举一些反比例的例子。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

比与比例的教案篇3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112页比例的知识和比例尺的计算、“练一练”,练习二十一第9一14题,练习二十一后面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加深认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比较熟练地解比例。

2、使学生掌握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有关比例尺的计算,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复习了比的知识后,这节课复习比例的知识和比例尺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复习比例知识

1、复习比例的意义。

(1)提问:上面的比能组成哪些比例?为什么?

什么叫做比例?(板书: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你能说出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各部分名称)

(2)学生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比和一个比例。指名一人口答所写的比和比例,老师板书。提问: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说明:比和比例的意义不同,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的相等关系;组成比和比例的项不同,比只有两项,比例有四项。

2、复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1)提问: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请同学们按照比例的基本性质,在课本第111页上根据0.4:3=2:15,写出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式子。追问: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不同?

(2)解比例。

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板书:解比例)做“练一练”第2题。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在练习本上做前两题和后两题。集体订正,选择两题让学生说一说第一步的依据。提问:大家总结一下解比例的过程。指出:解比例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成积相等的式子,再求出等式里未知的因数x。

三、复习比例尺计算

1、说明:应用比的知识或者解比例的方法可以计算比例尺的有关问题。(板书:比例尺)

2、复习比例尺的意义、

请同学们自己阅读第112页上关于比例尺的内容,进一步弄清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形式。提问:什么是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比例尺有哪几种形式?谁来举一个数值比例尺的例子,并且说明它实际表示什么意思?(根据学生举例板书出一个比例尺,让学生说说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几分之一,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多少倍)

3、学生讨论、操作。

如果学校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1000,它表示什么意思?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你能画出线段比例尺来表示它吗?(让学生画在练习本上,然后交换检查)

4、做“练一练”第3题。

请同学们做“练一练”第3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指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可以先设未知数为x,再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列出比例,然后解比例求出结果,也可以根据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倍数关系来求出结果。

四、综合练习

1、归纳复习内容。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复习的具体内容。

2、做练习二十一第9题。

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指名口答。

3、做练习二十一第11题。

让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老师板书。说说应怎样想。

4、做练习二十一第13题。

(1)做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2)讨论第(2)、(3)题。

提问: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后,下面两题可以怎样解答?

5、讨论练习二十一第14题。

让学生读题。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想一想,解答这两题应该有什么不同?(强调要注意份数与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五、讲解思考题

让学生读题。提问:如果照按比例分配问题思考,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现在已知的比的条件怎样?你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这个比改写成甲数、乙数、丙数三个数的比吗?请大家课后先把这两个条件化成甲、乙、丙三个数的比,再自己试一试,求出三个数各是多少。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一第12题(1)、(3)、(5),第13题(2)、(3),第14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一第12题(2)、(4)、(6)。

比与比例的教案篇4

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学习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遵循“学会应用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的理念,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亲身去体会、观察、发现、探索。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合理复习,有效铺垫。

温故而知新,用比例知识解决正、反比例问题的.关键是先让学生能够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然后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最后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所以利用比例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之前,先给出一些数量关系,让学生判断成什么比例,不但很好地复习了旧知,也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了教学难点,为学生探究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巧妙引导,拓展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为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学生已经会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学教材例题时,先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再引导学生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

(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提出问题:

①每道题中各有哪三种量?

②其中哪种量是不变的?

③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生讨论后解答)

2.引入新课。

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可以应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板书:用比例解决问题)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学习例5,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61页例5主题图。

(2)学生读题思考,并汇报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预设

生1:已知条件是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 t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 t水。

生2:所求问题是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3)指名完整叙述题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 t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 t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4)讨论、交流。

师:例5的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

预设

生1:可以用算术方法解决。先用28÷8求出每吨水的价钱,再求出10 t水的价钱,列式为28÷8×10。

生2:可以用比例方法解决。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用正比例知识解答。

师:为什么可以用正比例知识解答?

预设

生:因为用水的吨数和水费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且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也就是每吨水的价钱)是一定的,所以可以用正比例知识解答。

师:如何运用正比例关系列方程解答?

预设

生: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8x=28×10

x=

x=35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

(5)拓展练习。

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比与比例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体现多维目标;体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用以解决简单的求比例尺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教法、学法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教师引导

教 学 流 程

媒体运用

任务导学

明确

任务

出示:数值比例尺为1:100000000的中国地图和线段比例尺为1:500000的北京地图)你们知道我们的大中国和北京是如何画在这么小的地图上吗?

老师可以利用地图和手中的一把直尺很快地告诉大家任意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你想知道哪两地之间的距离呢?

同学们可能有这样的疑问,老师凭借这把直尺是如何知道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的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课堂探究

自主

学习

师:其实老师仅靠手中的直尺是量不出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的,还需要用地图上的比例尺来帮忙。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例尺。(板书:认识比例尺)

师:关于比例尺,你想了解什么呢?

师:为了解决同学们提出的疑问,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师:我这有一条3米长的线段,你能把它画到自己的练习本上吗?你准备用图上几厘米来表示实际3米?请画在纸上。

合作

探究

1、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自己是怎么画的。

师:为了看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我们可以用比的形式来表示。(由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成相同单位)下面请各小组求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展示学生求的比。

师:这些比的前项代表什么?后项又代表什么呢?

师:像这样的比叫做比例尺,出示比例尺的定义。

师:根据比例尺的定义,你能得出求比例尺的方法吗?(讨论)

生: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各小组设计的比例尺不一样,为什么?按哪一个比例尺画出的线段长,哪个比例尺画出的线段短?为什么?

2、探讨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互化

呈现北京市地图让生找出“比例尺 ”

师:这种表示方法叫线段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

师:如何把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

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尝试改写。

交流

展示

师生共同小结改写时要注意什么?

反馈拓展

拓展

提升

(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成相同单位,50千米改写成用厘米作单位的量时,50后面应补5个0(2)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3)比的前项为1

评价

检测

1、我会判断

(1)比例尺是一种测量长度的尺子

(2)一副图的.比例尺是80:1,表示把实际距离扩大80倍

(3)比例尺的后项一定比前项大

2、教师黑板的长为3米,在图纸上的长为3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3、精密仪表上的一个零件4毫米,量得在设计图纸上的长度是8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比与比例的教案篇6

整体感知

本课主要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比例尺的知识。

本节课知识的呈现是这样的:教材先把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归纳整理成表,通过对比使同学们弄清比和比例的概念,再通过“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等形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其中,求比值和化简比是同学们容易混淆发生错误的地方,复习时应从“一般方法”和“结果”两方面加以比较,以便使同学们形成清晰的概念,掌握“比较”的学习方法。

在复习比例尺时,要使同学们理解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比,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着重训练同学们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103页,完成第101—102页和第103页上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9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和及性质。

2.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会化简比和求比值,会解比例。

2.能正确地解答有关比例尺的应用题。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同学们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一、基本训练

二、归纳整理

1.比和比例的意义及性质

(1)教师引导同学们回忆所学知识并完成下表:

(2)说一说,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完成下表:

(3)提问: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呢?

引导同学们小结几种比的化简方法:

①整数比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②小数比化简,一般是把前项、后项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补零),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③分数比化简,一般先把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说法化简。

④也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求出比值后再写成比的形式。

例2 解比例 12∶x=8∶2

指名同学们说出解法,教师板书。

(4)做教材第101页的“做一做”

①李师傅昨天6小时做了72个零件,今天8小时做了96个零件。写出李师傅昨天和今天所做零件个数的比和所用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②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4,甲数和乙数的比是多少?

2.求比值和化简比

同学们做完后,组织同学们比较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并整理成下表:

(2)完成教材第102页“做一做”的题目,做完后集体订正。

3.比例尺

(1)教师出示一张中国地图,让同学们观察后提问:

②什么叫做比例尺?这个比例尺的含义是什么?(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6000000倍)

(2)完成教材第103页上面的“做一做”的题目,做完后集体订正。

(3)反馈练习

在一幅地图上,用3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90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在这幅图上量得a、b两地的距离是

2.5厘米,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一条长480千米的高速公路,在这幅地图上是多少厘米?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根据右面的线段图,写出下面的比。

③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 )。

④乙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 )。

不变,后项应该( )。如果前项和后项都除以2,比值是( )。

(4)把(1吨)∶(2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它的比值是( )。

(6)如果 a×3=b×5,那么 a∶b=( )∶( )

(7)如果a∶4=0.2∶7,那么a=( )

(9)甲数乙数的比是4∶5,甲数就是乙数的( )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1)1克药放入100克水中,药与药水的比是( )。①1∶99 ②1∶100 ③1∶101 ④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