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11到20的教案参考8篇

时间:2023-01-21 作者:Gourmand 备课教案

只有在认真分析了教学目标后动笔,我们写出的教案才有意义,与实际能力做好结合,才能将教案写得更有价值,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认识11到20的教案参考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认识11到20的教案参考8篇

认识11到20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

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 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教学例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

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

厚是8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

(3)教师演示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4)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继续演示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5)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1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空)

①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②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____毫米.

2.认识分米.教学例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继续演示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3.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板书)

4.量出3分米长的带子给大家看.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随堂练习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6毫米.

跳绳长2厘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布置作业

5米=()分米 40厘米=()分米

2分米=()厘米70毫米=()厘米

认识11到20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做游戏,使幼儿初步知道过马路时,我们大人小朋友都必须遵守交通规则。

2、培养幼儿遵守纪律的习惯,以及初步掌握安全小常识,从而学会自保的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幼儿日常生活中曾观察到的红绿灯标志的图片、交通标志的作用投影片。

用纸板做的红绿灯,红绿黄灯头饰各一个。

活动过程

1、出示交通安全图画,引出课题:“遵守交通安全规则”;然后老师与幼儿一起认识三种颜色的灯,并通过儿歌内容的了解初步知道“红灯停,绿灯走,黄灯停一停”。

2、老师交代游戏规则。(把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做小汽车,另一组做小朋友步行,当汽车行人看见红灯时都必须停下,当看见绿灯才能行走……)

3、游戏中教师注意指导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等。

4、游戏完毕幼儿与教师一起小结,对遵守规则的幼儿给予表扬和奖励,并要求幼儿把这些知识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

5、从活动中引出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注意的安全事项:进餐细嚼慢咽、走路看路、不随意跟陌生人走等。

游戏:红绿灯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主要是从幼儿的兴趣引导,先激发幼儿兴趣,从而认识事物,在参与到游戏中领悟。

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学习氛围浓厚,大部分幼儿都能在玩中认识到遵守交通的重要性。

不足的地方就是,有一小部分幼儿只注重于玩的过程,而没能在过程中认识到游戏的真正意义。所以,如果再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游戏中多让幼儿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倾听领悟。

认识11到20的教案篇3

目标:

1、帮助幼儿巩固走线,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

2、引导幼儿认识圆柱体。

准备:cd,圆柱体积木

过程:

1、走线

1)、幼儿倾听音乐,请男女小朋友分批走线。

2)、教师从旁提醒幼儿注意重点,双手张开,脚尖顶脚跟,目视前方。

2、摸一摸

1)、幼儿人手一个圆柱体积木,问:这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2)、幼儿左手拿圆柱体积木,右手食指中指摸一摸。问:积木有几个底?是什么形状的?

3)、幼儿回答教师总结

积木的底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3、找一找

请小朋友找找看,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圆柱体的?

固体胶,灯管小鼓…

4、总结

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5、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找找看,家里有什么东西是像圆柱体的,第二天来幼儿园告诉老师。

反思:让小朋友认识圆柱体,先要让幼儿了解圆柱体是立体图形的,与平面的圆形是有区别的。然后通过摸让幼儿知道圆柱体的的组成,初步了解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圆形底面,像根柱子,能站起来的,让小朋友只是看着这个积木,小朋友会感觉枯燥,让小朋友找找什么东西像圆柱体,很好的激发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加深了小朋友对圆柱体的认识。

认识11到20的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半圆形,能正确区分半圆形和其他图形。

2、感知半圆形的基本特征,初步体验半圆形和圆形之间的关系。

3、对图形感兴趣,培养幼儿对图形的观察能力和分辨能力。

活动准备:

1、一个较大的圆,中间有切割线,能分成两个半圆;小丑图片。

2、大小不同的半圆若干,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图形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识半圆形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朋友,你们看看是什么啊?

2、你们看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啊?引导幼儿说出圆形名称。

3、看清楚哦,老师现在要变魔术了。

4、将圆形拆开成两个半圆形,提问:现在看老师把圆变成了什么形状,你认识吗?引导幼儿发现圆形变成了两个一样大小的半圆形。

5、引导幼儿大胆地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像半圆形。

二、找出半圆形

1、为了欢迎小朋友,老师还带来了一幅画,一起看看吧。

2、在老师的的道具中,哪些是半圆形的?数一数,一共找到了几个半圆形。

3、认识了半圆形,老师想请你们帮我玩具,老师有许多形状不一的玩 具,请你帮他把半圆形的都找出来。

4、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三、摸摸半圆形

1、我们一起来摸摸半圆形,和他做好朋友吧。

2、引导幼儿触摸半圆形的边角,感知半圆形的特征。

3、猜一猜,如果把两个半圆形并在一起会变成什么呢?

4、游戏:制作缺少半圆形的道具,然后邀请小朋友来用半圆形给他们补上。

四、圆圆和半圆

1、观察讨论,为什么有的好朋友手中的半圆形拼起来会变成圆形,有的不 能?

2、共同:两个大小一样的半圆形才能拼成圆形。

3、找一找:带着已有的半圆,从众多半圆中找到一样大小的半圆,并拼一 拼看看能否成为圆形。

4、师幼共同验证,跟半圆宝宝再见,结束课程。(来源:)

认识11到20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肩上挥臂投物,增强臂部力量。

2、发展动作协调性,产生愉快情绪。

活动准备:火箭每人3个,场地布置,数字圈123,蓝天的标记,保龄球若干,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队列练习。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去玩游戏吧,我们先一起来锻炼一下身体,来听信号做动作,看谁最能干。(四路变大圆,大圆成四路)

2、听音乐做律动。现在我们一起来听着音乐锻炼身体吧,让自己全身都动起来。

二、基本部分

1、小朋友,今天我们要把火箭送上天,那请你想想火箭怎么样才能飞得高呢?

幼儿讨论后个别讲述,然后练习。

2、教师作示范讲解,两脚分开,侧身,手举肩上用力投出。

幼儿边练习边念顺口溜:举起火箭,两脚分开,我的火箭飞得高。让幼儿将火箭飞向蓝天,指导个别幼儿,让每个人都获得成功。

3、请个别幼儿来表演自己是怎么样让火箭上天的教师小结幼儿游戏情况。

4、游戏:火箭进入轨道站。

教师介绍游戏的规则:幼儿分4组,绕过空中的陨石,将火箭投入轨道站,鼓励幼儿尽量投到最远。

幼儿进行投掷练习,教师指导。

三、结束活动

庆祝所有的火箭都进入了轨道站,大家来跳一曲欢乐舞结束活动。

认识11到20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字母的大小写。

2. 认识四种标点符号及它们的用法。

3. 读句子,在一定语境中进行句式的初步训练。

4. 熟记成语。

5. 朗读背诵古诗。

6. 练习写左右结构的字。

7. 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一幅图,并有条理说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认识标点,知道它们不同用法。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主要板书安排:练习2

作业设计:连线,读背训练、写字、说话。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第一题

1. 审题。

2. 指导

(1).齐背字母表。

(2).启发学生将形状基本一样的字母连起来。

(3) 引导学生将形状比较接近的字母连起来。

(4).引导学生将形状有部分像的字母连起来。

(5).让学生将大小写字母对着读,边读,边注意他们的形状。

3. 练习。

(1).教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练习。

G W Z M Q D F B N

w m g s f b n z q

(2).指名认读对照。

(3).出示填充题,让学生在括号里写出相应小写字母。

F( ) G( ) Q( ) D( ) M( )

二.教学第二题

1. 审题。

2. 指导。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标点符号歌》。

(2).指名试读。

(3).教师范读。

(4).教师讲解。

3. 练习。

(1) 学生自由读。

(2) 指名读。

(3) “开火车”练习朗读。

4. 反馈,检查朗读。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第三题

1. 审题。

2. 指导。

(1) 指导学习第一组句子。

a. 出示三个句子。

b. 指名读。把句子中的“渐渐”去掉,在朗读时与原句比较,体会“渐渐”的意思。

c. 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天气是不是一下子就凉了?高粱是不是一下子就熟了?天色是不是猛得一下子就黑了?进一步体会“渐渐”的含义。

d. 再读原句,让学生具体感受“渐渐”一般用来表示事物的逐渐变化,这个变化需要一定时间。

(2).指导学习第二组句子。

a. 出示句子,自由读。

b. 指名读第一行两个句子,思考:这两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c. 指名读第二行,思考: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d. 再指名读这一句,“又”要读重音,表示强调。

e. 学生自读第三行句子,边读边思考:这句话中的两个意思哪个更重要?

f. 指导学生用重音读出“不但……而且……”,初步体会递进句式表达的意思。

3. 练习。

反馈练读,在读中体会三句话的含义。

二.教学第四题

1. 审题。

2. 指导。

(1) 学生自由读。

(2) 教师范读。

(3) 学生自由练读。

(4) 理解成语发意思。

3. 练习。

(1) 学生自由练背。

(2) 同位练习背诵。

4. 反馈。

(1) 集体齐背。

(2) 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第五题

1. 审题。

2. 指导、练习。

(1) 指名认读。

(2) 引导学生说说书写是注意点。

(3) 指导,范写。

(4) 学生练习,师巡视。

3. 反馈。

(1) 出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写字姿势好的学生。

(2) 指出存在的不足。

二.教学第六题

1. 审题。

2. 指导。

(1) 出示谜面,要求学生边读边看图,边猜。

(2) 揭示谜底。

(3) 教师范读。

(4) 学生自由练读。

3. 练习。

(1) 同桌互读。

(2) 指名读。

(3) 反复练读。

4. 反馈。

(1) 指名试背。

(2) 集体背。

(3) 指名背。

第四课时

教学第七题

一. 审题

1. 揭示说话的话题:可爱的……

2. 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图下的要求。

二.指导

1. 指导观察。

(1) 出示观察图画的要求。图上画了哪些小动物?你最喜欢哪一种?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你最喜欢的小动物,要抓住小动物的特点。

(2) 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

2. 指导说话。

(!)指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特点。

(3) 指导学生按从头至尾的顺序说说小动物的样子。

三.练习

1. 学生同位练说。

2. 指名说。

3. 评议、补充。

4. 指名说。

认识11到20的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初步辨别以自我或他人为中心的前与后的位置关系。

2.学说短句“xx在xx的前面”等。

活动准备

各种小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

1.以小动物做客的形式来导入活动。

2.认识前、后。

(1)给小动物排队:托儿感受并说说以他人为中心的前后方位。引导托儿集体说:“xx在xx的前面。”或“xx在xx的后面”。

(2)小朋友排队,感受以自我为中心的前后方位。鼓励托儿自由地说说“xx在我前面”或“我在xx后面”。

活动四:游戏活动“我的影子”

活动目标

1.观察自己的影子。

2.感知夏天的太阳是火辣辣的。

活动过程

1.带托儿到户外,玩找影子的游戏。

2.观察太阳照成的影子,托儿尝试改变自己的阴影(如做多种动作、转动身体等)。

3.互相摸摸同伴的头顶,说说有什么感觉。

4.师生来到大树下,感受树荫带来的'凉爽。

附:故事:《贪吃的小猴》

一只小猴蹦蹦跳跳地出来玩。玩了一会儿,他觉得肚子饿了,就想找东西吃,抬头一看,前面有一棵大树,树上结了许多桃子。小猴高兴极了,他很快跑到树下,蹭、蹭、蹭地爬上桃树,摘了一个大桃子,没几口就吃掉了。他又摘了一个,大,大口地吃完了。小猴子肚子已经吃饱了,可是它还摘、还吃,摘一个桃子,吃一口,扔到地上。再摘一个,吃一口,又扔到地上。小猴往地上扔了许多桃子。树上的桃子生气了,对小猴说:“不许你再碰我们,我们要留给别的猴子吃。”小猴说:“我偏要摘。”桃子说:“你要摘,就叫你肚子疼。”小猴不听桃子的话,刚伸于去摘,肚子就疼起来了。小猴“哎哟、哎哟”直叫。大象伯伯走过来,问小猴:“你怎么啦?”小猴说:“我不听桃子的话,肚子疼死了。”大象伯伯看了看树上,又看了看地上,问小猴:“你吃了几个桃子?”小猴说:“我肚子饿,吃了好多好多。”大象说:“你肚子疼是因为桃子吃得太多了。再说,你扔了这么多桃子多可惜呀!”小猴点点头说:“大象伯伯,我懂了,下次再也不贪吃了。”大象说:“懂了就好。小猴,你骑到我的背上,我送你回家吧。”说完,小猴爬到大象的背上,大象把他送回家了。

认识11到20的教案篇8

教学内容:

第46~49页中的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和交流等活动,认识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做梯形,会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梯形,并能测量出梯形的高。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等方式认识梯形及其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会画梯形的高并能正确测量出梯形的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最近几天我们一直在和图形打交道,想一想你对它们中的哪些成员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小结:我们不仅了解他们的基本特征,还知道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帮助我们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平行四边形的容易变形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美的享受。

2.激趣:今天大家想不想再继续研究它们中的另一位成员呢?

3.揭示课题:梯形的认识

二、动手创造,感悟特征

1.生活感知

师: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梯形的物体吗?

学生举例:桥,梯子,汽车的侧面……

2.活动感知

引导:根据刚才同学们的理解,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梯形。

小组活动,集体交流,说说做的理由和方法。

(1)用小棒摆。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摆,要注意些什么?

(2)在钉板上围一个梯形。说说在围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围成一个梯形?

(3)在方格纸上画一个梯形。说说怎样才能得到一个梯形?

(4)用直尺和三角尺画一个梯形。

3.总结特征

谈话:根据你制作梯形的体会,说一说梯形有哪些特征?

小组交流:比较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它们有什么区别?

(强调: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三、体验操作,构建知识

1.引导:你能量出梯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之间的距离吗?

学生操作后交流。

2.自学理解梯形各部分的名称:上底、下底、腰、高。

3.提问:什么是等腰梯形?

4.教学“试一试”

指出:如果梯形的一条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么这条腰就是梯形的高,这样的梯形叫直角梯形。

四、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巧辨梯形

要求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进一步认识“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特征。

2.巧摆梯形

学生利用七巧板,寻找梯形。引导学生依次选2块、3块、4块……分别拼一拼,感受七巧板的奇妙。

3.巧分梯形

提问:看看有多少种不同的画法?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4.巧做梯形

(1)引导学生先在一张长方形纸上画一个梯形,再以这个梯形为样子,剪出另一个梯形;也可先画一个梯形,然后把两张纸重叠在一起,一并剪下两个梯形。

(2)让学生折一折,说说分别能拼成哪些图形?

(3)让学生通过交流,明确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联系。

五、引导总结,回味提炼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