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教案5篇

时间:2023-01-27 作者:Anonyme 备课教案

教案在编写的时候,大家务必要注意创新教学方法,写教案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前的重要任务,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人教版必修一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教版必修一教案5篇

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篇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多极化不可逆转及国际竞争的实质,认识中国的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

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判断和分析国际政治现象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分析当代国际形势、我国对外活动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行动,感受我国为民族复兴付出的努力,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把握当代国际竞争的表现及其实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六大门派,华山论剑”

(二)“六大门派”,齐聚杭州

1、以武侠戏说的形式,结合国家特色以及经济、军事等数据,简单介绍当今世界若干有影响力的国家、地区或集团。

2、简单回顾多极化演变过程。(因为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九专题《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对此过程有约15页的详细的介绍。)

(三)“华山论剑”,纵论天下(新闻背景:g20峰会落户杭州)

l课堂探究:世界很复杂,各国在行动

布置课堂探究:要求阅读“时政新闻”,了解各国过去半年的部分国际活动。根据要求对时政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并思考相应问题。结合学生回答,总结多极化特点、影响,国际竞争的实质等知识点

时政新闻

关键词一:apec

(1)2014年11月,apec在京举行,会晤美国总统奥巴马,重申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目标,继续加深在经贸、教育、网络、人才交流等领域合作,期待国防关系新发展。

(2)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工艺创新水平日趋提高。apec期间,结合传统与时尚的“新中装”、景泰蓝赏瓶等文化要素亮相apec向世界传递了文化自信,展示了综合国力。12月,媒体称,继端午、泡菜申遗成功,韩国拟将盘发、茶道等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

关键词二:“陌生字母”(tpp、ttip、obaor)

(3)2015年2月,“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部长级会议结束,美、日、澳等国(该协定不包括中国)因关键性利益的分歧没有达成具体成果。美_方人士表示,白宫应施加必要的压力,推动tpp进程,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力。

(4)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obaor)的愿景与行动》,旨在加强沿线国家经济合作。5月,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将对“一带一路”多个方面进行沟通。

(5)2015年4月,美国与欧盟结束了“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第九轮谈判,白宫称在减少贸易成本、壁垒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关键词三:军演

(6)2015年2月总参谋部披露年度重大军演,多位将领向媒体证实,中国已在建设第二艘国产航母,多年研发积累的一批自主航母技术将其更加先进。某海军上将表示,航母多多益善,但关键看费用多少。

(7)2月俄同美、英、德等北约军队在爱沙尼亚边境两侧举行对抗性军演,造成边境紧张局势。2015年4月俄称将举行二战胜利70周年阅兵,并展示其最新最先进的武器系统。

关键词四:互联网

(8)2015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称,应站在“互联网+”(互联网和多产业的结合)的风口上顺势而为,助推中国发展。

(9)谷歌、facebook等美国科技巨头正在主导欧洲数字市场,并冲击欧洲制造业。2015年4月,欧盟“欧洲2020战略”提出构建统一数字市场,在移动互联时代巩固传统优势。

1、结合表格归纳时政新闻:

2、利用探究成果,思考以下问题

(1)“时政新闻”中体现了国际关系的哪些形式?

(2)这会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3)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你觉得其中哪两项起到基础性作用?并例举时政新闻。

(4)请判断:只要经济发展,国家就一定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

l知识拓展:

对tpp、ttip、“一带一路”等名词进行简单补充。通过介绍美国“一体两翼”部署,让学生感受到国际竞争的紧迫感。动画绘制“一带一路”路线图,感受我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努力。

(三)武林札记,笔录点滴:

通过自主知识梳理,构建知识体系。

(四)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通过自己能为g20峰会做什么,回归新闻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关注生活。

课后习题

课堂探究:时政新闻

关键词一:apec(1)2014年11月,apec在京举行,会晤美国总统奥巴马,重申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目标,继续加深在经贸、教育、网络、人才交流等领域合作,期待国防关系新发展。

(2)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工艺创新水平日趋提高。apec期间,结合传统与时尚的“新中装”、景泰蓝赏瓶等文化要素亮相apec向世界传递了文化自信,展示了综合国力。12月,媒体称,继端午、泡菜申遗成功,韩国拟将盘发、茶道等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

关键词二:“陌生字母”(tpp、ttip、obaor)

(3)2015年2月,“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部长级会议结束,美、日、澳等国(该协定不包括中国)因关键性利益的分歧没有达成具体成果。美_方人士表示,白宫应施加必要的压力,推动tpp进程,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力。

(4)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obaor)的愿景与行动》,旨在加强沿线国家经济合作。5月,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将对“一带一路”多个方面进行沟通。

(5)2015年4月,美国与欧盟结束了“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第九轮谈判,白宫称在减少贸易成本、壁垒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关键词三:军演

(6)2015年2月总参谋部披露年度重大军演,多位将领向媒体证实,中国已在建设第二艘国产航母,多年研发积累的一批自主航母技术将其更加先进。某海军上将表示,航母多多益善,但关键看费用多少。

(7)2月俄同美、英、德等北约军队在爱沙尼亚边境两侧举行对抗性军演,造成边境紧张局势。2015年4月俄称将举行二战胜利70周年阅兵,并展示其最新最先进的武器系统。

关键词四:互联网

(8)2015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称,应站在“互联网+”(互联网和多产业的结合)的风口上顺势而为,助推中国发展。

(9)谷歌、facebook等美国科技巨头正在主导欧洲数字市场,并冲击欧洲制造业。2015年4月,欧盟“欧洲2020战略”提出构建统一数字市场,在移动互联时代巩固传统优势。

2、利用探究成果,思考以下问题

(1)“时政新闻”中体现了国际关系的哪些形式?

(2)这会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3)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你觉得其中哪两项起到基础性作用?并例举1条相关时政新闻。

(4)请判断:只要经济发展,国家就一定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

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篇2

本章教材分析

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算法的应用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学习算法的应用,目的就是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算法的学习,对完善数学的思想,激发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进行实践的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本章主要内容:算法与程序框图、基本算法语句、算法案例和小结.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算法入手,通过研究程序框图与算法案例,使算法得到充分的应用,同时也展现了古老算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密切关系.算法案例不仅展示了数学方法的严谨性、科学性,也为计算机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算法初步这一章中让学生近距离接近社会生活,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使数学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应用和提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建模”也是高考考查重点.

本章还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学生在学习中会经常用到“算法思想” “转化思想”,从而提高自己数学能力.因此应从三个方面把握本章:

(1)知识间的联系;

(2)数学思想方法;

(3)认知规律.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1.1.1 算法的概念 约1课时

1.1.2 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 约4课时

1.2.1 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 约1课时

1.2.2 条件语句 约1课时

1.2.3 循环语句 约1课时

1.3算法案例 约3课时

本章复习 约1课时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

1.1.1 算法的概念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算法在中学数学课程中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没有一个精确化的定义,教科书只对它作了如下描述:“在数学中,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有限的步骤.”为 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这一概念,教科书先从分析一个具体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过程出发,归纳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步骤,这些步骤就构成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算法.教学中,应从学生非常熟悉的例子引出算法,再通过例题加以巩固.

三维目标

1.正确理解算法的概念,掌握算法的基本特点.

2.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体会设计算法的基本思 路.

3.通过有趣的实例使学生了解算法这一概念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算法的含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写出解决一类问题的算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情境导入)

一个人带着三只狼和三只羚羊过河,只有一条船,同船可容纳一个人和两只动物,没有人在的时候,如果狼的数量不少于羚羊的数量狼就会吃羚羊.该人如何将动物转移过河?请同学们写出解决问题的步骤,解决这一问题将要用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算法.

思路2(情境导入)

大家都看过赵本山与宋丹丹演的小品吧,宋丹丹说了一个笑话,把大象装进冰箱总共分几步?

答案:分三步,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第二步:把大象装进去;第三步:把冰箱门关上.

上述步骤构成了把大象装进冰箱的算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算法的概念.

思路3(直接导入)

算法不仅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打字、画卡通画、处理数据,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算法的学习是一个开始.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几种方法?

(2)结合教材实例 总结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3)结合教材实例 总结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4)请写出解一般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5)根据上述实例谈谈你对算法的理解.

(6)请同学们总结算法的特征.

(7)请思考我们学习算法的意义.

讨论结果:

(1)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

(2)回顾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求解过程,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步骤:

第一步,①+②×2,得5x=1.③

第二步,解③,得x= .

第三步,②-①×2,得5y=3.④

第四步,解④, 得y= .

第五步,得到方程组的解为

(3)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步骤:

第一步,由①得x=2y-1.③

第二步,把③代入②,得2(2y-1)+y=1.④

第三步,解④得y= .⑤

第四步,把⑤代入③,得x=2× -1= .

第五步,得到方程组的解为

(4)对于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其中a1b2-a2b1≠0,可以写出类似的求解步骤:

第一步,①×b2-②×b1,得

(a1b2-a2b1)x=b2c1-b1c2.③

第二步,解③,得x= .

第三步,②×a1-①×a2,得(a1b2-a2b1)y=a1c2-a2c1.④

第四步,解④,得y= .

第五步,得到方程组的解为

(5)算法的定义:广义的算法是指完成某项工作的方法和步骤,那么我们可以说洗衣机的使用说明书是操作洗衣机的算法,菜谱是做菜的算法等等.

在数学中,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有限的步骤.

现在,算法通常可以编成计算机程序,让计算机执行并解决问题.

(6)算法的特征:①确定性:算法的每一步都 应当做到准确无误、不重不漏.“不重”是指不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无用的步骤,“不漏” 是指缺少哪一步都无法完成任务.②逻辑性:算法从开始的“第一步”直到“最后一步”之间做到环环相扣,分工明确,“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 “后一步”是“前一步”的继续.③有穷性:算法要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当到达终止步骤时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有明确的结果,也就是说必须在有限步内完成任务,不能无限制地持续进行.

(7)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需要设计出一系列可操作或可计算的步骤来解决问题,这些步骤称为解决这些问题的算法.也就是说,算法实际上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程序性方法.算法一般是机械的,有时需进行大量重复的计算,它的优点是一种通法,只要按部就班地去做,总能得到结果.因此算法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

应用示例

思路1

例1 (1)设计一个算法,判断7是否为质数.

(2)设计一个算法,判断35是否为质数.

算法分析:(1)根据质数的定义,可以这样判断:依次用2—6除7,如果它们中有一个能整除7,则7不是质数,否则7是质数.

算法如下:(1)第一步,用2除7,得到余数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2不能整除7.

第二步,用3除 7,得到余数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3不能整除7.

第三步,用4除7,得到余数3.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4不能整除7.

第四步,用5除7,得到余数2.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5不能整除7.

第五步,用6除7,得到余数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6不能整除7.因此,7是质数.

(2)类似地,可写出“判断35是否为质数”的算法:第一步,用2除35,得到余数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2不能整除35.

第二步,用3除35,得到余数2.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3不能整除35.

第三步,用4除35,得到余数3.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4不能整除35.

第四步,用5除35,得到余数0.因为余数为0,所以5能整除35.因此,35不是质数.

点评:上述算法有很大的局限性,用上述算法判断35是否为质数还可以,如果判断1997是否为质数就麻烦了,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普适性的算法步骤.

变式训练

请写出判断n(n >2)是否为质数的算法.

分析:对于任意的整数n( n>2),若用i表示2—(n-1)中的任意整数,则“判断n是否为质数”的算法包含下面的重复操作:用i除n,得到余数r.判 断余数r是否为0,若是,则不是质数;否则,将i的值增加1,再执行同样的操作.

这个操作一直要进行到i的值等于(n-1)为止.

算法如下:第一步,给定大于2的整数n.

第二步,令i=2.

第三步,用i除n,得到余数r.

第四步,判断“r=0”是否成立.若是,则n不是质数,结束算法;否则,将i的值增加1,仍用i表示.

第五步,判断“i>(n-1)”是否成立.若是,则n是质数,结束算法;否则,返回第三步.

例2 写出用“二分法”求方程x2-2=0 (x>0)的近似解的算法.

分析:令f(x)=x2-2,则方程x2-2=0 (x>0)的解就是函数f(x)的零点.

“二分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函数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a,b](满足f(a)•f(b)

解:第一步,令f(x)=x2-2,给定精确度d.

第二步,确定区间[a,b],满足f(a)•f(b)

第三步,取区间中点m= .

第四步,若f(a)•f(m)

第五步,判断[a,b]的长度是否小于d或f(m)是否等于0.若是,则m是方程的近似解;否则,返回第三步.

当d=0.005时,按照以上算法,可以得到下表.

a b |a-b|

1 2 1

1 1.5 0.5

1.25 1.5 0.25

1.375 1.5 0.125

1.375 1.437 5 0.062 5

1.406 25 1.437 5 0.031 25

1.406 25 1.421 875 0.015 625

1.414 062 5 1.421 875 0.007 812 5

1.414 062 5 1.417 968 75 0.003 906 25

于是,开区间(1.414 062 5,1.417 968 75)中的实数都是当精确度为0.005时的原方程的近似解.实际上,上述步骤也是求 的近似值的一个算法.

点评:算法一般是机械的,有时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计算,只要按部就班地去做,总能算出结果,通常把算法过程称为“数学机械化”.数学机械化的最大优点是它可以借助计算机来完成,实际上处理任何问题都需要算法.如:中国象棋有中国象棋的棋谱、走法、胜负的评判准则;而国际象棋有国际象棋的棋谱、走法、胜负的评判准则;再比如 申请出国有一系列的先后手续,购买物品也有相关的手续……

思路2

例1 一个人带着三只狼和三只羚羊过河,只有一条船,同船可容纳一个人和两只动物,没有人在的时候,如果狼的数量不 少于羚羊的数量就会吃羚羊.该人如何将动物转移过河?请设计算法.

分析:任何动物同船不用考虑动物的争斗但需考虑承载的数量,还应考虑到两岸的动物都得保证狼的数量要小于羚羊的数量,故在算法的构造过程中尽可能保证船里面有狼,这样才能使得两岸的羚羊数量占到优势.

解:具体算法如下:

算法步骤:

第一步:人带两只狼过河,并自己返回.

第二步:人带一只狼过河,自己返回.

第三步:人带两只羚羊过河,并带两只狼返回.

第四步:人带一只羊过河,自己返回.

第五步:人带两只狼过河.

点评:算法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精确描述,有些问题使用形式化、程序化的刻画是最恰当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写算法时应精练、简练、清晰地表达,要善于分析任何可能出现的情况,体现思维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本题型解决问题的算法中某些步骤重复进行多次才能解决,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较复杂的情境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设计算法的时候,如果能够合适地利用某些步骤的重复,不但可以使得问题变得简单,而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例2 喝一杯茶需要这样几个步骤:洗刷水壶、烧水、洗刷 茶具、沏茶.问:如何安排这几个步骤?并给出两种算法,再加以比较.

分析:本例主要为加深对算法概念的理解,可结合生活常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解决问题.

解:算法一:

第一步,洗刷水壶.

第二步,烧水.

第三步,洗刷茶具.

第四步,沏茶.

算法二:

第一步,洗刷水壶.

第二步,烧水,烧水的过程当中洗刷茶具.

第三步,沏茶.

点评:解决一个问题可有多个算法,可以选择其中最优的、最简单的、步骤尽量少的算法.上面的两种算法都符合题意,但是算法二运用了统筹方法的原理,因此这个算法要比算法一更科学.

例3 写出通过尺轨作图确定线段ab一个5等分点的算法.

分析:我们借助于平行线定理,把位置的比例关系变成已知的比例关系,只要按照规则一步一步去做就能完成任务.

解:算法分析:

第一步,从已知线段的左端点a出发,任意作一条与ab不平行的射线ap.

第二步,在射线上任取一个不同于端点a的点c,得到线段ac.

第三步,在射线上沿ac的方向截取线段ce=ac.

第四步,在射线上沿ac的方向截取线段ef=ac.

第五步,在射线上沿ac的方向截取线段fg=ac.

第六步,在射线上沿ac的方向截取线段gd=ac,那么线段ad=5ac.

第七步,连结db.

第八步,过c作bd的平行线,交线段ab于m,这样点m就是线段ab的一个5等分点.

点评:用算法解决几何问题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能帮助我们得到解决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可谓一举多得,应多加训练.

知能训练

设计算法判断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是否有实数根.

解:算法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a,b,c.

第二步,计算Δ=b2-4ac的值.

第三步,判断Δ≥0是否成立.若Δ≥0成立,输出“方程有实根”;否则输出“方程无实根”,结束算法.

点评:用算法解决问题的特点是:具有很好的程序性,是一种通法.并且具有确定性、逻辑性、有穷性.让我们结合例题仔细体会算法的特点.

拓展提升

中国网通规定:拨打市内电话时, 如果不超过3分钟,则收取话费0.22元;如果通话时间超过3分钟,则超出部分按每分钟0.1元收取通话费,不足一分钟按一分钟计算.设通话时间为t(分钟),通话费用y(元),如何设计一个程序,计算通话的费用.

解:算法分析:

数学模型实际上为:y关于t的分段函数.

关系式如下:

y=

其中[t-3]表示取不大于t-3的整数部分.

算法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通话时间t.

第二步,如果t≤3,那么y=0.22;否则判断t∈z 是否成立,若成立执行

y=0.2+0.1×(t-3);否则执行y=0.2+0.1×([t-3]+1).

第三步,输出通话费用c.

课堂小结

(1)正确理解算法这一概念.

(2)结合例题掌握算法的特点,能够写出常见问题的算法.

作业

课本本节练习1、2.

设计感想

本节的引入精彩独特,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故事里进入本节的学习.算法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基 础,是一个较难理解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这一概念,本节设置了大量学生熟悉的事例,让学生仔细体 会反复训练.本节的事例有古老的经典算法,有几何算法等,因此这是一节很好的课例.

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

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篇4

一、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分别是:

第一诗节: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最后一个诗节: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学习,并——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并于1923年他成立了新月社。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在剑桥。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人艳如花的才女林徽因。

?徐志摩曾三次来到康桥,第一次是1921年1922年在这里学习,第二次1925年4月重游,归国后写敬文《再别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8月,写下了《再别康桥》。

?正是康桥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参阅这些材料,回答问题,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校时的万千离愁,却连用三个“轻轻的”,结尾的诗节连用两个“悄悄”谈谈你的理解。

二、母校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徐志摩笔下的康桥非常有持点,他既没写旧日的老师和同学,也没写教师和书本,而是写了那条美丽的康河(为什么?),写康河哪些景物?有怎样的美?(选一例赏析)

1、河代表深情的回忆。

2、写了康河的金柳、青荇、清泉、青草、星辉、夏虫。

3、小小的细节承载了无尽的纯美,至情至性,天然灵动,小巧藴藉。明妩深情,青春伤感,潇洒飞扬。

“金柳”意象极美,“柳”这个经典意象跨越千年的风韵,婀娜妩媚过唐诗文词。带着《诗经》最初的文化印记和情感烙印“惜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柳,如今在英伦的剑桥的河畔美丽而舒展,就像诗人曾经的金色的年华和绚烂的爱情,“金柳”真是神来之笔,诗鬼李贺曾有“嫁与春风不用媒”的诗句。“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新娘”集世间所有的娇美、惊艳、幸福和爱恋,是康桥河畔最焦点的焦点。

?“青荇”也同样来自诗经的河洲水湄,来自诗三百的第一章:“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在中国传统的意象中,在古老的吟唱中“荇菜”是当之无愧的“爱情草”,而“青荇”和“金柳”紧紧呼应,“金”对“青”,一热一冷,一闹一静,参差对照,别具别致,“柳”和“荇”是世间最诗意最多情的意象,开篇已为整首诗做下了铺垫、意境。

金柳的艳影,青荇招摇,所有的青春往事,欲说还休,浓入淡出,淡出浓入,相得益彰。

而“软泥”和“油油”作者描摹的功力入木三分,力透纸背,泥是软的,柔的,象征青春的一段美好的忧伤,真是彻骨。

“清泉”一节已达到了“花非花,雾非雾”的境界了。

榆树阴凉,清泉、天上虹、浮藻,彩虹梦交织在一起,惝恍迷离,交相辉映,意趣横生,彼此映照,梦耶非耶,诗已由现实走向梦幻,诗境与梦境难舍难分,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真是梦语、艺语、痴人语。

“寻梦”联结上诗的两大部分,挽结诗的现实与梦境,白昼与黑夜,具体与抽象,视觉与听觉,多彩与纯色,热闹与冷静,有声与无声。

“寻梦”撑的是一支“长篱”,“长篱”古朴自然、灵动、巧妙,散发着怀旧的情愫,旧日的情怀。

“青草更青处”是化无形为有形,“青”字的叠用有强烈的暗示和象征作用,回到青春,回到大学,回到初恋。

“放歌”到“不能放歌”情感的抒发的百转千回中积蓄,在一波而三折中凝聚反复的冲撞中,是“悄悄”的别离的笙箫,这种深情,天地可鉴,日月可证,即使小小的“夏虫”也放弃了聒噪,和整个的康桥一起交汇成一种大沉默,在这种大沉默中有千钧的离愁,有万千的别愁,无尽的思念。

三、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新月派”讲究诗歌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色彩美,再次朗诵这首诗。

思考一下《再别康桥》除了新月派主张的“诗歌三美”之外,还有怎样的美?

提示:灵动之美

深情之美

潇洒之美

静谧之美

梦幻之美

拟人之美

青春之美

朦胧之美

轻盈之美

淡然之美

真挚之美

四、读徐志摩的诗《偶然》加深理解徐志摩式的潇洒作别。

五、诗外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

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篇5

重力

定义: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

①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④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g=mg

说明:

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

③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

说明:

①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确定:

①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

①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②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

③引入重心概念后,研究具体物体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于是原来的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