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写教案之前都要明确好自己的教学目标哦,我们在制定教案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它的质量,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案篇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
一、开元之治
出示材料:
后人评论唐玄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是怎样做的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由学生讲“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通过图片说明唐朝农业生产情况)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重点讲解)
出示“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提问: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
出示筒车图片,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和陶瓷的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
3、商业
(1)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城
出示唐朝长安城的平面图,让学生总结其城市布局特点:
①城市布局:
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识记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以及氏族生活的特点等。
2、通过探究山顶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等问题,体验独立思考和归纳比较的过程。
3、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和难点:
北京人基本概况;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歌曲《大中国》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长江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吗?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自主阅读课本p2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元谋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2)生活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活状况:会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知识模块二北京人的发现
自主阅读课本p3内容,完成第2题。
2.简述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70~20万年。(2)生活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3)使用天然火。(4)靠狩猎、采集为生。
知识模块三北京人的特征
自主阅读课本p4~5内容,完成第3~4题。
3.简述北京人的特征。
(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2)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3)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过群体生活,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上的里程碑。
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第二部分是北京人的发现,第三部分是北京人的特征。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二、三部分内容是包含关系,因为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了北京人;第二、三部分是递进关系,先介绍北京人是怎样被发现的,再根据出土的北京人遗址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最后总结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通过考古发掘,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事实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其中,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元谋人,与现代人最为相近的是山顶洞人,最著名的早期人类遗址是北京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内容丰富,大量的遗骨、石器和用火遗迹,证明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刚刚进入初中的新生,他们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但对历史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对历史知识、历史概念缺乏系统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好多方面的引导,多采用形象直观的材料、深入浅出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识记元谋人和北京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把握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元谋人和北京人所用工具的基本特征以及他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了解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理解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大意义。
2.识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等,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比大猩猩、北京人和现代人头骨的变化,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比较、分析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生活,培养独立思考和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中国不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激发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认识到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京人的特征,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难点:如何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了解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设问:人类是如何起源的?你了解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参考答案:上帝造人说、女娲造人等神话。)
教师讲述:遗憾的是这些美丽的神话,随着科学的发展,一个个破灭了。根据目前的科学研究,我们的祖先很可能是由古猿进化而来。
(设计意图)以神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顺势切入本课的主题——人类的起源。
?讲授新课】
(一)望远镜概览——时空中的远古人类
据科学家推算,地球的形成至今已有46亿年的历史,最原始的生物出现在地球上,距今已有33亿年之久。大约在40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南方古猿开始向人类转化,经过漫长的演化,人类终于诞生并走上历史舞台,演出了地球上最雄伟壮观的一幕。
材料??
古人类分布略图
——(美)时代生活出版公司原著:《人类文明史图鉴:人类的黎明》,杨军等译,50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
教师设问:看图思考,古人类主要生活在哪些区域?(参考答案: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欧洲。)
材料二
人类的进化阶段
——乔玉成:《进化·退化:人类体质的演变及其成因分析——体质人类学视角》,载《体育科学》,2011年第6期
教师讲述:观察上表,了解古人演化过程。考古界普遍认为,南方古猿是人类从猿到人的第一个阶段,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一般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分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四个阶段。那么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原始人类分别处于哪个阶段呢?请学生观察下列表格。
材料三
直
立
人
元谋人
170万年
蓝田人
110~60万年
郧县人
90~80万年
北京人
70~20万年
和县人
30~15万年
早
期
智
人
金牛山人
25万年前
大荔人
20万年前
马坝人
15万年前
长阳人
15万年前
许家窑人
10万年前
丁村人
10万年前
晚
期
智
人
河套人
3万年前
柳江人
3万年前
山顶洞人
2万年前
榆树人
2万年前
资阳人
1万年前
中国境内的主要远古人类
——王月前等编著:《图说中国文化·考古发现卷》,18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教师讲述: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表格中关于山顶洞人距今的时间,与我们教材中提到的时间不一致,教材上说的是3万年。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关于远古人类的所有信息都来自化石,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我们对远古人类的了解也更加的准确,很多时候,甚至会推翻以前的结论。所以才会出现时间不一致的情况。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这个表格,会发现在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存极其丰富,与人类进化相对应的直立人和智人时间序列完整。
材料四
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朱汉国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2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教师设问:结合《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思考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分布有何特点?(参考答案: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设计意图)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它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在具体的时空下,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人类的起源。
(过渡)如此遥远的时间,如此辽阔的空间,我们是如何知道这些信息的呢?这得益于一种疯狂的石头——化石,即生物死亡以后,埋在泥沙里,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动植物尸体就会随着泥沙的沉积慢慢被埋在地层深处。这种伴随地层而形成的留有原生物印迹的石头,就是化石。化石形成后,无论地球上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它几乎都不会改变。所以,化石成了记录地球历史的特别文字。今天我们就跟随化石的足迹,来聆听它的故事吧!
(二)显微镜聚焦——中国境内三大遗存
聚焦1:元谋人
材料五
牙齿 尖状器 炭屑
元谋人部分考古遗存
——张兴永、周国兴:《元谋人及其文化》,载《文物》,1978年第10期
教师设问:通过以上考古发现以及阅读教材第2页内容,归纳元谋人的概况。
学生自主学习归纳:
云南省元谋县
长江流域
距今约170万年
会造工具、知道用火
我国已知最早人类
(过渡)下面我们再把视线转移到北方,穿越七十万年,走进北京人生活的地方,看看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聚焦2:北京人
教师设问:他们是如何被发现的?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1)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发现北京人遗址。
(2)1927年,加拿大人步达生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牙齿,给他定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
(3)1929年,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
(4)1936年,贾兰坡连续发现了三个北京猿人头盖骨。
(5)此后,中国学者对这一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万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材料六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龚其柱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3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教师设问:北京人的头部特征有哪些?(参考答案: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材料七
古猿、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从左到右)
——齐世荣总主编,瞿林东、叶小兵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请对比图片,比较不同阶段人类头部特征,让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低平
粗壮
低凹
前伸
很不明显
低平
粗大
突出
前伸
很不明显
高耸
细柔
高突
后敛
明显
材料八
肢骨比较图
教师设问:北京人的大腿骨和上臂骨一样长吗?他们与猿人的四肢骨比较,谁更接近人类?(参考答案:北京人的大腿骨明显长于上臂骨;北京人的四肢骨更接近人类。)
教师讲述:北京人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更相似,下肢较之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下肢因直立行走而发达,上肢主要用于劳动。
材料九
北京人用火遗存(从左到右:烧石、灰烬)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上),213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教师设问:他们会使用火吗?(参考答案:根据考古发掘,北京人已经使用火了。)
教师讲述: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以及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籽等。这些都说明北京人除了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材料十
烧烤 照明、取暖 驱赶野兽
北京人用火想象图
教师设问: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北京人可以用火来做什么呢?(参考答案:烧烤、取暖、驱赶野兽等。)
材料十一 北京人遗址从上至下的13层文化堆积中,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的遗迹。灰烬层集中见于第10层底部、第8~9层、鸽子堂Ⅱ层,第4~5层和第3层。其中第4层的灰烬最厚,有的厚达6米。灰烬成堆分布,含烧过的朴树籽、木炭、烧石、烧过的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
——安家媛:《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66页,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中的考古成果分析,请问北京人的饮食习惯是吃生食还是吃熟食?(参考答案:吃熟食。根据遗址中烧过的朴树籽、鹿角和成堆的灰烬层看,可推断北京人已懂得用火烤熟食物后再吃。)
教师讲述:从遗址的灰烬看,有的厚度达到6米,这说明了北京人已掌握了控制火和保存火的技术。火的使用不仅促进北京人饮食习惯的改变,告别“茹毛饮血”的时代,也减少了疾病,延长了寿命,加速了人口的增长,而且有助于人们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和思维的进化。
材料十二
北京人生活时期的部分动物·剑齿虎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材料十三 在北京人遗址中第9~8层,发现大量的食肉类动物,如剑齿虎、棕熊、中国鬣狗、猎豹等。
——魏生生:《北京猿人的生活环境》,载《化石》,2007年第2期
材料十四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刘乾先等译:《韩非子译注》(上),779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学生讨论:结合考古发掘,从以上材料中我们能够推测出北京人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假如有一个北京人脱离了群体,他能生存下去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量猛兽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人类生活环境险恶,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生活的地区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气候温暖湿润,有丰美的水草。在这样的环境里,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下去。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的生活。
材料十五
刮削器 雕刻器 尖状器
北京人使用的工具
——张宏彦:《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第2版,120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材料十六
北京人采集狩猎图
——齐世荣总主编,瞿林东、叶小兵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学生回答,教师讲述:制造工具,采集狩猎。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石器。他们从河滩上捡来鹅卵石,从山上捡回石块,经过打制,做成粗糙的石器。这种制作粗糙的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北京人用石器把树枝砍削成木棒,他们使用这些简陋的工具去猎取动物(狩猎)。妇女则更多从事采集活动,以获得食物,维持生存。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北京西南周口店
黄河流域
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
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打制石器、简易木棒
群居生活
使用天然火,保存火种
(过渡)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上,而在这个龙骨山顶部,我们又发现了一个远古人类的遗址,不过这个遗址的年代要远远晚于北京人遗址,这就是山顶洞人遗址。
聚焦3:山顶洞人
材料十七
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材料十八
山顶洞人的装饰品和使用的工具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上),214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教师设问:仔细观察两幅图片,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呢?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有哪些进步?
学生根据图片和课本,自主归纳:
年纪轻
距今约3万年
长得帅
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住得高
北京周口店山顶的洞穴
技术精
已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
吃得好
会人工取火、还会捕鱼
观念新
骨针缝衣、装饰、爱美
集体棒
已经进入氏族公社时代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的图片、表格,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过渡)通过对中国境内三大古人类遗存的讲述和分析,我们初步了解这些遗存的基本概况,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如人与猿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在由猿向人的转变过程中,什么在起关键作用?北京人的发现有何重大意义?火的使用对人类的发展有何影响?
(三)多棱镜透视——人类起源的探究
探究一:人与猿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材料十九 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多的脑量、语言、意识和社会等特征,长期被人们认为是人与动物之间本质区别的标志。而人类的这些重要特征不是同时起源的,这些重要特征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从猿到人必然有一个过渡时期。而这个过渡时期开始的标志是两足直立行走,完成的标志是开始制造工具。
——吴汝康:《对人类进化全过程的思索》,载《人类学学报》,1995年第4期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说出区分人与猿的两个重要标志。(参考答案:直立行走、制造工具。)
教师讲述:正如吴汝康所言,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是一个不平衡的过程。进化速度有快慢的差别。手是劳动的器官,上肢在劳动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因而最早向现代人的方向演化。由于手的使用,使手脚发生了分化,下肢成为活动较多的部分,它起着支撑身体、走路和负重的作用,所以下肢进化也较快。而脑及头骨是因手的劳动、手脚分化而随之发展起来的,头骨最主要的功能是保护脑髓,它和劳动的联系远不如上下肢那样直接和密切,所以头骨的演化相对较缓慢。
材料二〇
北京人制造工具的方法
——沈辰、张晓凌:《北京猿人怎样制作和使用工具?》,载《化石》,2011年第4期
“直立行走,手足分工,制造使用工具是猿进化成人的主要标志。” [①]而推动猿向人转变的动力又是什么呢?
探究二:在由猿向人的转变过程中,什么在起关键作用?
材料二一 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在我们看来又是什么呢?是劳动。……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根据已发现的史前时期的人的遗物来判断,并且根据最早历史时期的人群和现在的最不开化的野蛮人的生活来判断,最古老的工具是……打猎的工具和捕鱼的工具,而前者同时又是武器。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555~5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请问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什么在起关键作用?(参考答案:劳动)
教师讲述:由此可见,制造、使用工具是劳动的具体表现,劳动在促使猿向人的进化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这也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②]
?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对人类的起源以及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有了初步的了解,尤其是对北京人具体的分析和探究,可以看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世界迄今发现的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并为印证“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学说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也为探索人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设计意图)历史理解和史料实证是重要的历史核心素养,历史理解是指要从历史实际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而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通过多维视角对北京人以及人类起源问题的探讨,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望远镜概览——时空中的远古人类
(二)显微镜聚焦——中国境内三大遗存
(三)多棱镜透视——人类起源的探究
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及其影响。
2、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本课内容。
2、通过对比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教育现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进步,是隋唐兴盛的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2、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发展具有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教学难点:科举制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首先以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1、为什么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世”?为什么会出现盛世景象?提出思考问题,由此导入新课:除了唐玄宗积极进取治理国家之外,还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奠定的基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善于用人。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是怎样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二)新课教学
环节1: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在同学认真看书后,请一个同学来说说。大家想一想: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好吗?老师:隋文帝统治时他也和你们认为一样,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巩固他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他决定进行改革。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举制度这个办法?(老师解说)科举制度的“雏形”到“创立”和“完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环节2: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老师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释)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始分科考正式设置进士科扩充国学的规模殿试/武举的开始多次亲自面试雏形创立完善(老师简介)
环节3:科举制的影响: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老师: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角度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作官的途径,政治上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中国选官制度对世界的影响。(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的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积极影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的过程。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科举制与当今的考试制度有何异同(小组讨论)。
五、巩固提高
进行几个选择题的测试,掌握学生知识掌握程度
六、小结作业
梳理板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七、板书设计
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始分科考
正式设置进士科扩充国学的规模殿试/武举的开始多次亲自面试雏形创立完善
八、教学反思
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案篇5
一.课前导学
(一)认清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
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
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学习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完善、影响;
学习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二)课前自学
1.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图片认真阅读课文中所有内容,并思考目标中的问题;
2.独立做好下面的基础知识练习题,并进一步识记、巩固:
(1)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2)隋文帝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3)隋炀帝时正式设置,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从此,门第不高的,可以凭才学作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集中到;
(4)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两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后,扩充了的规模。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
(6)武则天时,开始了,并增设了;
(7)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8)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废止。
二.交流展示
三.小组讨论
1.科举制度是怎样创立的?如何得到完善?
2.科举制度创立起了什么作用?
四.达标训练
(一)
1.科举制度在朝创立,在朝逐渐完善,直到才被废止;
2.在科举制度创立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
3.在科举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
(二)
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a.唐太宗b.唐玄宗c.隋文帝d.隋炀帝
2、科举制创立于()a.隋朝b.唐朝c.西汉d.魏晋
3、科举制逐步完善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4、科举制废除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5、首创殿试、武举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
6、有利于唐诗繁荣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
7、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c.进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d.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
8.与科举制有关的成语“衣锦还乡”反映的是
a.参加科举考试还乡时可获得一套新衣b.读书人在科举考试考中后地位有巨大变化
c.只有身穿锦衣才会允许参加考试d.读书人用华丽的服饰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三)阅读下列材料: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请回答:
(1)材料中的“选举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制定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这一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谁统治的时候正式诞生?
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案篇6
导入新课
“结合史料(课本)能总结出“开元之治”原因者,将获得大唐开元盛世游的机会。”
什么是开元之治?
武则天后,唐朝政局一度动荡,唐玄宗励精图治,政治局面为之一新,历称之为“开元之治”。
开元是唐朝哪个皇帝的年号?
出示唐玄宗画像
提起唐玄宗,同学们能翻译出这句话吗?
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亲庶政”
(因为唐玄宗少年时在老百姓中间生活过,经历了很多磨难,所以刚即位时,很懂得体谅老百姓的疾苦,很多涉及老百姓的政务,都亲自办理)
由此导入新课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的良好局面.
讲授新课
为了开创繁荣昌盛的景象,唐玄宗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一、政治上(开元之治):
即位后,励精图治,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
②重视;
③崇尚节俭,命人烧毁珠玉锦绣,表示的决心。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史称“”。
二、经济上⑴农业:
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优点。(省力;翻土块,相当完善。)
观察、想象,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水力代替了人力)听讲理解形成认识:筒车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灌溉工具,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竹筒,把转轮安置在溪流上,受水流冲击,自行旋转不已。
观看”开元盛世’从西域引进的蔬菜品种、陆羽《茶经》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开元盛世’农业特点
①兴修工程;
②农作物种植上: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品种增多、之风盛行;③农具改进:唐朝时发明了新的生产工具和;
④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
⑵商业方面:
观看长安平面图,引导学生了解”开元盛世’商业特点
1)明确当时唐朝繁华的都市有。
2)长安城的布局:城内分为和(长安城中的坊和市分别指和。)
3)唐代的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个的大都市
⑶手工业:
观看“唐画中身着丝绸服装的妇女形象”、“唐朝陶瓷”、“唐三彩”,引导学生了解”开元盛世’手工业特点
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
②陶瓷业:代表作有越窑、邢窑和(最的)。
老师归纳:开元之治是唐朝鼎盛的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的时期。
明末清初的学者王夫之比较了历代盛世之后说:“开元之盛,汉、宋莫及矣。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这里一定要注意:在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因为在唐玄宗统治中后期,,由于宠爱杨贵妃,重用奸臣,后来爆发了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我们已经知道在统治前期,为了取得良好的统治局面,唐玄宗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重用人才,发展生产,提倡节俭
但是开元盛世的取得是玄宗一人的功劳吗?哪些方面促进了开元盛世?
1、唐玄宗的努力
2、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奠定的基??
3、劳动人民的创造
4、中外及各民族间的交流
课堂小结: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的新气象
2、手工业的成就
3、商业城市的发展
布置作业
课后“练一练”及“活动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