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认识的教案5篇

时间:2023-02-21 作者:dopmitopy 备课教案

教案是教师备课必须要写的书面文件,优秀的教案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作为教师,为了给学生更好的教学环境,一定要认真写教案,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千米认识的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千米认识的教案5篇

千米认识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明白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明白1千米(公里)=1000米.经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

2.经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本事和合理推理的本事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本事.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测量1千米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师问: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1厘米、1米呢?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适宜?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2.小组交流,整理资料(课初,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课外测量的情景)

各小组汇报课外测量情景:

(1)测量一下路边两根路灯间的距离为多少米?多远为1000米?

(2)测量一下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跑几圈是1000米?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图片认识千米.

师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发表自我的看法.

2.教师小结:经过画面我们看到了路旁的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km)、100千米(km)的字样,同时板书千米.

3.设疑:计算比较长的路程,为什么通常用千米(公里)作单位?

你们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这节课我们一齐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各小组汇报课外实际测量情景.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把有关数量板书.

2.教师说明:路边两根路灯杆间的距离是50米,二十一根路灯杆的距离长1000米;

运动场跑道的一圈通常是400米(结合本校实际)跑两圈半是1000米.

那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

师问:你们明白1千米和1米之间的关系吗?(板书;1千米=1000米)

3.估想.

(1)师问:1米有多长?5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两个里程碑间1千米的长度?(让学生闭眼想象)

(2)师问: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里程大约是1千米?(小组讨论)

(3)师问: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吗?想一想,你还明白什么物体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或者是几千米?

记忆进率.

问:还记得手指游戏吗?此刻请你猜一猜大哥和二哥之间有什么秘密?

明确:大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较远,正好表示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看下图,从小林家到什么地方有1千米远,把路线画出来.

学生汇报时,说一说想的过程.

2.把每小时的路程和适宜的交通工具用线连接起来.

(学生订正时,适时加入交通法规教育.)

五、实践.

师问: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走1千米有什么感觉?想不想明白自我走了多少步就是1千米?走了多长时间大约是1千米?(组织学生到操场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走一走)

汇报:你们是怎样走的?有什么感觉?

六、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今日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你们有什么收获?

2.齐背手指游戏歌,加最终一句话大哥二哥有秘密,这个秘密是1000.

七、课外实践作业.

查阅有关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小资料,和同学们说一说.

千米认识的教案篇2

教材分析

经过对北师大版、人教版、和冀教版三个版本教材的比较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冀教版安排在了三年级下册,资料丰富。人教版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安排在二年级上册,且关于认识千米的教学资料比较简单。人教版从长度单位&l米&r入手,依次感受10米、100米、1000米的距离。对于教学重点也只是千米和米的换算。北师大版从学校跑道入手,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来认识1千米。

冀教版教材详解

冀教版在资料设计编排上,选择了学生每一天从家到学校的路程作为学习的素材。在前一天学生记录了从学校到家走多长时间的基础上做了以下安排:

一、提出了&l估算一下,你家到学校有多远&r的要求。教材以学生交流的方式呈现了两个人的估算结果。

二、兔博士介绍:1000米能够写作1千米,千米能够用km表示。教材给出了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式:1000米=1千米或1000m=1km。

三、学生初步认识1千米后,安排了&l说一说&r,让学生把自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和1千米进行比较,看看是不到1千米,还是超过了1千米,使学生进一步认识1千米的实际意义,同时尝试用千米作单位描述距离。之后经过学生熟悉的操场,进一步了解米和千米之间的联系,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材另外给出两个数据:马拉松赛跑全长约是42千米(实际全长是42千米195米);我国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全长约是6300千米。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千米在描述事物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丰富学生关于马拉松赛跑和万里长城的数据知识。同时,经过聪聪提出的&l长城仅有6300千米,为什么叫做万里长城呢?&r,引出&l里&r的知识。

教学资料: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3课时(教科书38页、39页),体会并认识千米。

教学目标:

1.结合自我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物,经历认识千米、体会1千米长度的过程。

2.建立1千米长度观念,明白1千米=1000米,体会用千米作单位,表示较长的距离。

3.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感受长度单位&l千米&r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体验、认识并体会1千米,明白1千米和1000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l1千米&r长度观念。

本课详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测量两个地方之间的距离,能够目测,也能够步测,还能够估测或找参照物估算结果。

下头我们就来估算一下自我家到学校有多远。

首先我们根据上一课的统计,算一下自我放学回家路上用多少分钟。然后想一下自我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每分钟大概行驶多少米。

同桌之间进行交流、记录、计算。

(二)观察交流

1、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生1:我一分钟约走65米,从学校回家路上用了大约20分钟,我家距离学校大约1300米。

列式:65×20=1300(米)

生2:我一分钟走67米,回家用了15分钟,我家距离学校大约1000米。

列式:67×15=1005(米)

≈1000(米)

2、师:1000米能够写作1千米,&l千米&r用字母&lkm&r表示。

即1000米=1千米或1000m=1km

3、师:谁家到学校不到1千米,谁家到学校超过了1千米(让学生依据估算的结果用千米描述自家到学校的距离)

生1:我家到学校距离680米,不到1千米。

生2:我家到学校距离1900米,超过了1千米。

4、科普小知识(出示幻灯片并观察)

师:一个操场一圏是400米,几圏是1千米

生:2圈半。

师:我国的&l万里长城&r全长约是6300千米。可是为什么叫万里长城呢?

学生阅读兔博士的话,了解&l里&r是我国以前用过的长度单位。

1千米=2里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1:长度单位:千米用字母km表示

生2:1000米=1千米

生3:1千米大概是我家到学校那么远。

生4: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

千米认识的教案篇3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明白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带着学生切实体验1千米的长度,所以,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的概念建立。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齐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l千米&r。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l千米&r(也叫&l公里&r),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l千米&r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明白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l千米&r?然后让学生估计:&l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r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我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记录下每个地方到学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让学生经过多次的猜测、比较,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因为课前布置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齐测量出学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说说家在哪里,再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离学校有多远。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还是少或差不多,再进一步猜出大约是多少米。再请已经测量好的这位小朋友当小教师进行评判,比一比谁猜得最准。小朋友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可是全班同学一齐猜,被请到的同学人数有限,学生的参与面不够,无法满足大家,所以我再让小朋友分小小组活动,让每个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机会。经过猜一猜、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经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能够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再出示三个实例: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约是1千米?

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长?(2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样想的?经过这三个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简单化聚,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最终是课堂小结。

这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参与对1千米或几千米的体验和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课前布置学生走一走、量一量是十分重要的活动。如果没有这些活动,而只靠学生想象1千米有多长是无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明白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进取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并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导入经过我和学生比高矮这样一个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帮忙同学们回顾了以前学过的一些长度单位,经过让学生说说你已经明白了哪些有关千米的知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有效地开展下头的活动。利用这样的活动引入新知,能够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进取探索的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在构成1千米概念的活动中,我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再说说15分钟能从学校门口到哪儿?再出示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物,让学生确定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整个过程,我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用自我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我的个性以及创新一面,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最终我留了10分钟时间带着学生切实体验1千米的长度,让孩子们在跑道上量了50米,再体验走了20个来回,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的概念建立。孩子们在实践中收获。

千米认识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 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一1000 步了解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在实践活动中掌握1 千米的测量方法。

2.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初 步的空间观察,实际估测和数学表达能力,发 展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实 践,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老师发现我们三(2)班的 同学身材普遍较高,有的同学都赶上管老师 高了。你们看看管老师身高是多少呢?

师生交流。(略)

师:你能把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从大到 小有序地说一说吗?

生:米,分米,厘米,毫米。 厘米大约有多长呢?学生比画。

师:如果测量1 支钢笔的长度,你想使用 什么长度单位?

生:我想用厘米作单位。

师:那测量1 枚硬币的厚度,你想使用什 么长度单位? 生:用毫米这一长度单位。

师:能用分米作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度吗? 你想用什么作单位? 生:也可以,但我想用米作单位更合适。

师:那如果测量淮安到北京的距离,用什 么作单位比较合适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用千米来测量,因为如果还用 厘米或米作单位就太麻烦了。

师:测量较长距离的长度,已经学过的长 度单位就嫌小了,需要使用更大的长度单位, 这个单位就是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千米。(板 书:千米)看到千米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1:1 千米有多长?

生2:1 千米等于多少米?

师:什么情况下用千米作单位呢?1 千米 有多长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这个 长度单位。(板书:千米的认识)

?评析:通过师生身材高度的比较与猜测 的交谈,帮助学生回顾和整理已经学过的长 度单位,既自然真切,又简短扼要,同时诱导 出测量淮安与北京距离的现实需要与已学长 度单位不够用的认知矛盾。这就使得新知的 导出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营造了熟悉的 生活情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二是顺接于已 有认知背景之中,突出了新知学习乃是现实 生活的需要。】

千米认识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明白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本事。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教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某路口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某路口6千米,那么你是否明白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适宜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