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写教案时,理论结合实际地处理教材,通过我们写的教案是可以知道我们个人的教学能力的,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生物鱼的教案通用5篇,感谢您的参阅。
生物鱼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2、说出花的结构与果实发育的关系;
3、举例说出果实或种子与传播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表达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2、说出花和果实的发育关系
难点: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我们在初一上学期曾经学习过花的结构,首先我们一起来回忆下一朵花包括哪些结构?
(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雌蕊、雄蕊)
问:在花的这些结构当中什么是主要结构?
述: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雌蕊和雄蕊的结构。
问:大家还记不记得在雄蕊的花药里含有什么物质?
述:在植物开花之后,雄蕊中的花粉会散落出来,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被称为传粉。
问:传粉有哪两种方式?
1、什么叫自花传粉:小麦、水稻、碗豆、番茄;(cai展示)
2、什么叫异花传粉:油花、向日葵、苹果 (cai展示)
补充:花粉的传播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你知道有哪些途径呢?
虫媒:苹果花;
风媒:玉米花
师生回忆子房的结构,结合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过程示意图
讲述:当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受到柱头上粘液的刺激,花粉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在花粉管内有两枚精子。花粉落到柱头上便开始了受精过程,要了解受精过程,我们先来了解子房的结构。
述:花粉管过以穿过柱头、花柱,到达子房的胚中,(胚珠位于子房内)
述:接下来的步骤就是通过精卵细胞的结构完全受精,这一重要过程发生在子房中,我们再来详细了解一下子房的结构。
子房:子房壁胚珠:珠被、珠孔等
极核:卵细胞(靠近珠孔)
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被称为双受精,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一起通过图片来了解。(动画:双受精)
述:当花粉管从珠孔进入胚珠后,末端破裂,精子释放出来,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与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完成双受精过程。
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受精卵(受精)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双受精
述:由于完成了精卵细胞的结合,所以这种生殖方式也被称为有性生殖,请大家在书上勾划出有性生殖的概念。
述:观在我们再通过一个动画来回顾一下植物有性生殖及个体以育的过程(动画)
果实和种子形成述:在完成了双受精作用之后,花的各部分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述:我们曾经讲过,果实有哪两部分组成
问:果皮和种子又分别由子房的哪两个结构发育而成呢?
问:种子又由哪些部分组成?
问:它们又分别由子房的什么结构以育而来?(cai展示 )
问:我们经常在生活中会发现桃子、李子这些植物的果实只含有一粒种子,而像西瓜、碗豆等植物的果实中含有多粒种子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果实和种子的传播述:当果实和种子形成后,植物体要尽可能将它们传播出来(果实中有种子),这样才能够扩大自身生活范围。你们所知道的植物传播果实或种子的方法有哪些?
播放影片,展示种子的传播方法。
课堂小结:(略)
习题巩固(cai及教材)
生物鱼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 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师生一起欣赏图片中碧蓝的天空、流动的白云、遍地开放的鲜花、绿草如茵的草原、悠闲取食的牛羊和精巧别致的毡房。
教师提出问题:图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学生观察后,小组内交流展示观察的结果,最后达成共识:花草、树、牛羊是生物,白云、毡房不是生物。由所有生物的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引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
板书课题: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学习目标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认识不少的生物,如果你要了解这些生物的主要特征就必然对不同的生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那么在观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尝试进行归纳和总结。
学生阅读后,归纳、总结,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最后达成共识:
1、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能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2、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3、如果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
4、 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热烈的讨论能让你迸发思想的火花。
学习目标二:生物的特征
多媒体展示图片:
(在尼日尔南部城镇马拉迪的一个治疗性给食中心,一位母亲背着她那因为营养不良而极度瘦弱的孩子。)
问:这2张图片说明了生物的生存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什么?
答: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讲: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肉食动物通过捕获草食动物获取食物,草食动物通过取食植物获得食物,民以食为天,人要每天从食物中获取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一旦食物匮乏,就可能出现图片中的状况。总之,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多媒体出展示图片:
(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是什么动物?生活在哪里?你们看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它为什么要浮出水面呼气?
(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
讲:生活中的人每时每刻也都要进行呼吸,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2、生物能进行呼吸
多媒体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该图片揭示了什么生命特征?
(教师提示:注意季节气候、身体状态)
讲:人在运动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汗液,是因为在运动中人体内产生了比平时更多的废物,这些废物要及时排出体外,排泄的途径除了排汗外,还可以通过排尿和呼气的形式排出。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花朵,一朵花受到昆虫的刺激作出什么反应?
(花瓣收拢起来了)
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叫应激性。
4、应激性
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实例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
(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兔子发现天上的老鹰后向坡上猛窜;向日葵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动;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自然下垂;一滴糖水会招来许多蚂蚁;我们吃饭时,会分泌许多唾液……)
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图片,讨论交流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讲:一粒种子可以萌发生长形成幼苗,一株幼苗可以长成一棵大树;一头小象可以长成一头大象……这些都是生长。当生物体长到一定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讲: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如蜻蜓点水等。
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
学生思考后回答:
——除了鸡、鸭可以产卵之外,猫、狗可以产仔。
——有的植物用种子繁殖,有的用根繁殖,有的用茎繁殖,还有用叶繁殖的。
——还有用细胞繁殖的。
讲:生物的繁殖方式有两种: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高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有性生殖,而低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无性生殖。
补充说明细菌可以进行_生殖,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等。
讲:以上都是生物具有的特征,你还能举出生物所具有的其他特征吗?
(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生物现象,归纳出生物具有的其他特征。
问:蚯蚓只能生活在阴暗、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它能不能生活在沙漠中?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会使土壤变得怎样?这说明了什么?
答:生物只能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生物都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问: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你会发现,孩子一般和他们的长辈相像,但又不完全相同,有着明显的差异,这说明了什么?
答:这说明了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
问:生物都能生长、繁殖,具有应激性,这些生理活动的完成,需要一定的结构基础,生物有没有共同的结构基础呢?
答:虽然各种生物形形色色,但它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外)。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
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的蘑菇、枯叶、钟乳石、机器狗,指出哪些属于生物?并说出理由。
学生讨论后回答:蘑菇属于生物,枯叶、钟乳石和机器狗不具有生长、繁殖、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动,属于非生物。
课后小结
学完这节课后,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能够生长繁殖,具有应激性,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
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生命,观察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留给学生课后去思考)
板书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生物的共同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体内会不断产生多种废物,并且能够将废物排出体外。
4、生物能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能够由小长大。当生物长到一定大小的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生物鱼的教案篇3
一、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1.本小节主要讲授“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组的概念,染色体倍性(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2.教材从“猫叫综合征”讲起,介绍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之后安排了“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选做)”的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理解,并学习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的方法。
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其中后一类变异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比较密切,是教材重点介绍的内容。
4.染色体组的概念通过分析果蝇的染色体组成而得出。然后,根据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的不同,区分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几种主要类型---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重点讲述多倍体和单倍体。最后教材用小字讲述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5.本小节可以为本章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第七章《生物的进化》中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a:识记);(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a:识记)。
2.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
四、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实施方案: 通过挂图、幻灯片、投影片等多媒体教具,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抓住关键,学会知识。
五、难点突破策略
1.难点: 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
2.突破策略: 通过生殖细胞中的两套不同的染色体,引导学生从全部染色体的许多特征中抓住共同的关键特征。结合多媒体课件及具体实例,搞清难点所在。突破难点,理清思路。
六、教具准备:1.猫叫综合征幼儿的照片;2.精子形成过程的示意图;3.果蝇的精子与卵细胞图、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知识结构投影片;4.果蝇染色体活动的多媒体课件。
七、学法指导:本节课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与学生谈话,师生互动,共同归纳总结出应得的结论。
八、课时安排:2课时
生物鱼的教案篇4
生物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本节课是学生进入中学后第一次走进实验室,因此在本书以至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都占有重要位置。认真组织并上好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起着重要作用。关于常用实验器具的名称和作用,学生在以后的实验中将逐步接触到,本节课做一般了解即可。显微镜是研究生物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生物实验中最常用到的观察仪器,所以关于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主要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分析
初一新生对于实验课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对于实验室常有一种神秘感,他们没有受过在实验室内学习的规范教育,进入实验室后,很有可能不知道遵守实验室规则,不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操作、观察和思考,因此需要教师认真准备,组织好教学。
设计理念
通过学生走进实验室,熟悉实验室的环境,认识实验室中常用的实验器具,亲身感受科学实验的氛围,使他们认识到遵守实验室规则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识别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具;
2.说明显微镜主要部件的结构及作用。
技能性目标
1.尝试使用显微镜。
情感性目标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常用器具(每实验台一套)、显微镜(包括示范镜)、培养几名参观实验室的引导员。
学生:搜集有关显微镜发展史、显微镜用途以及电子显微镜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组织教学
一、引??
在小学自然课上,同学们就非常喜欢学习与生物有关的知识,升入中学后我们就要在生物实验室中学习了,老师看到同学们非常兴奋,可是你知道在生物实验室里我们都能做些什么呢?
小组讨论,发表见解
⑴能做实验
⑵能观察生物
等等本节课在实验室上
二、讲授新课
实验室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来探索生命活动规律。
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获得许多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探索生命的奥秘,学会很多科学实验的方法。向往实验,渴望在实验室学习。
1.组织参观实验室在引导员的带领下分成四个小组:
⑴参观实验室的布局、设施;
⑵参观实验室内橱窗、模型、标本;
⑶参观教师制作的动、植物标本;
⑷参观学生制作的动、植物标本。
坐回实验台。分成小组避免拥挤,节约时间。
激发他们热爱实验室,尊敬老师的情感及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实验室规则”
引导学生讨论:
⑴为什么要遵守“实验室规则”?
⑵怎样遵守“实验室规则”?看课本第3页上图示资料。
分小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各小组交流,互相评价。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个策略,而且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参与,获得自身的充分发展。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适当补充一些在实验中经常碰到的、应让学生知道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2.了解实验室常常用到的一些实验器具
引导学生按照书上彩图,认识常用实验器具。
鼓励学生说出各器具的主要功能并给与补充。这些实验器具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会逐步接触、了解它们,指出显微镜是我们生物实验中经常用到的仪器。边看书边认识实验台上的实验器具。
学生分小组讨论,根据已有知识说出各器具的功能,互相补充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3.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
要求学生按照书上彩图,了解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并在小组内讨论。学生小组学习。在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欣赏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对照显微镜说出各部分结构及作用。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并作为“评委”,主要指出:
⑴做得好的地方
⑵不足之处。活动后要给与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后的喜悦。
肯定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把主要部分如镜头、反光镜、准焦螺旋的作用再加以强调。
指出物镜、目镜镜头上标有的数字为放大倍数。为后面介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作准备。
4.用显微镜观察毛发
课前已调好的两台示范镜放在讲桌上。按小组有秩序地到前边观察毛发(其他同学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结构)。教师要提示学生观察不清楚时可调节细准焦螺旋。
在学生观察时,可尽快在学生实验台上再多调几台显微镜,并指导观察。兴趣浓厚,观察认真。学生没使用过显微镜,教师要帮助学生调好焦距。
提出问题:显微镜下观察的毛发与肉眼观察的结果有什么不同?踊跃回答。
如粗了,放大了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时指出: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是研究生物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一般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40—1500倍。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认同显微镜的作用。
请一名同学到示范镜前计算毛发被放大的倍数。告诉其他同学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并计算出毛发被放大的倍数。
5.显微镜的用途、发展史
创设情境:半个多世纪前,许多地方瘟疫肆虐,使人大量死亡,死亡的原因不明,从第一台显微镜发明后,人们认识到病原体的存在,为战胜疾病创造了条件。
显微镜为人类开启了认识微观世界的大门。
在实验室中显微镜为常用的实验仪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你知道哪些地方还用到显微镜吗?
你知道显微镜的发展史吗?为人类的聪明才智而感到自豪。
发散思维,举手发言,互相交流。
交流课下收集的资料。
给予肯定性、鼓励性评价。
通过收集资料和资料分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
展示图片或通过投影等了解显微镜发展史中几台典型的显微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播放录像。认真观看图片、投影或录像。感受显微镜制作技术的发展。
三、小结
用启发、鼓励的语言引导学生对本节进行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教师可以从学生回答问题中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解决。)学生总结,并互相补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总结、概括能力,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精加工处理,使之结构化、条理化。
四、讨论题
生物存在于我们周围,生物学问题也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身边。探究生物学问题,除在实验室进行外,还可以在哪些地方进行呢?请同学们思考,举例说明。学生举出实例加以说明。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的发展,给学生发挥的空间。
五、结束语
鼓励同学们掌握好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为以后的学习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物鱼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
(1)说出皮肤的结构组成,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些术语;
(2)理解皮肤的排泄功能。
2.能力:
(1)运用显微镜观察皮肤的结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区分能力;
(2)在教学创设的情境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切实体会皮肤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和技能,并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初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通过课堂中开展的活动,培养快速处理信息,灵活进行口头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显微镜观察了解皮肤结构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和分析问题。
(2)通过对皮肤结构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充分认识生物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3)通过介绍我国有关科学技术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皮肤与汗液分泌。
课时:一课时。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有多项功能,与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但由于教材将本节安排在人体废物的排出这章进行介绍,所以教学设计中应以排泄功能为主线来介绍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皮肤的结构,虽然在显微镜下较易观察,但学生可能不易区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需要教师点拨引导;皮肤的排泄功能部分,由于学生对汗液的形成和分泌,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借助cai。
本课教学先以学生们较熟悉的宏观世界城市垃圾的清理作为类比使学生了解人体代谢废物及时排出的重要性。同时提问人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排出体内代谢废物?
[学生回答]①通过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体外;
②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③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借机回顾前面学习的两种排泄途径,同时引入今天皮肤的内容。
【新课导入】
师:有人说:皮肤我很熟悉呀!一人一张嘛(以轻松的话题开局)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描写皮肤的词句? (请同学列举)
学生争相发言:白皙、黝黑;皮厚如墙;油光满面;汗流满面;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只留青春不留痘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教师含笑而言:刚才同学们列举的词句十分生动有趣(给以肯定),可是细细想来,这些词句中,还隐含着关于皮肤的一系列问题(话题急转),比如,皮肤常年暴露在外,接触许多细菌,为什么不腐烂变质呢?有人肤白胜雪,有人皮黑似炭,人体的肤色为何会有不同?长青春痘是什么原因?人为何会出汗?(一连串发问,引起学生思考)这些无疑都与皮肤结构有关!
一、皮肤的结构
[活动]观察皮肤的结构
(1)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皮肤切片,获得有关皮肤结构的感性认识;
(2)对照大屏幕上皮肤构造图,辨别皮肤各组成部分;
(3)出示3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观察探究:
①皮肤有哪些结构?
②皮肤各部分结构有什么特点?
③推测各部分结构功能。
[注意事项]
①教师巡视指导;
②请学生注意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以防压碎;
③观察完后,交回切片显微镜,做好实验收尾工作。
请学生对照屏幕上的皮肤结构示意图,说出皮肤的结构和细胞排列特点,推测有何功能。展示课件,小结皮肤的结构,并引导学生由结构认识功能。
皮肤的结构:表皮--角质层,生发层
真皮
皮肤附属物:毛皮、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
(1)表皮
在介绍生发层的分裂增长能力时,可引用一组数据来证实:人体整个表皮一般每3~4周就全部更换一次,人的一生中总共约要掉落18千克的皮肤碎屑在介绍经常晒太阳的人们为何皮肤会变得黑些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发层中的黑色素细胞。
(2)真皮
师: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看图),从厚度上看比表皮薄,还是比表皮厚啊?
生:厚!
师:真皮内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这有何作用呢?(flash同时闪现这两部分结构)
教师演示:大家一起捏住自己的脸,再轻轻扭动,松开手,看皮肤有没有大的变化? (或以一块新鲜的较厚猪皮实验,撕、拽、拉)
生笑着同做:没有!
师继续演示:这是一张白纸,我把它抓住,再轻轻一扭,松开手,大家看看纸产生了什么变化。
生:变皱了!
师:这说明了什么? (再介绍《红楼梦》中贾宝玉和刘姥姥的皮肤差别)
生:真皮内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赋予了皮肤一定的弹性和韧性。
师:在真皮内我们还可以看见感觉神经末梢和非常丰富的毛细血管(flash分别闪烁)它们各有何作用?(通过flash展现冬季与夏季毛细血管的变化,帮助学生直观感知、深入理解此知识点)
生:感觉神经末梢能使我们感受外界刺激;毛细血管可以通过自身的收缩与舒张来调节体温,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3)皮肤的附属结构
请学生观察自己的皮肤,说出皮肤还有哪些附属物,再在大屏幕中显示结构照片。
在对皮脂腺的介绍中,注意补充青春期预防青春痘的方法,做好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
二、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1)汗腺组成
分泌部:由弯曲成团的细管构成,周围有毛细血管
导管:细长的管道开口于皮肤表面
师:相信同学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夏日的骄阳下呆一会儿就会感到浑身冒汗。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以前人们不知道汗水是怎么来的?现代医学和生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真皮内隐藏着250万个小腺体,汗液就是从那里被输送到皮肤表面的。 (flash闪现汗腺组成,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汗腺分泌部周围的毛细血管,并思考其作用)
(2)汗液的成分
教师演示:将手指按在镜面上,5秒钟后移开,发现镜面上留有水蒸气,以此证明汗液的成分有水。再请学生思考,并讲出证据,以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判断汗液的其他成分。
生:军训时,衣服和帽子上留有的白色的盐渍,汗的味道是咸的!说明还有无机盐。
生:烘烤汗液时应该会有臭味散发,说明汗液的成分中含有尿素。
(3)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结合信息技术,通过flash动画来展示,整个过程避免了单纯语言描述的苍白无力,使教师的讲述变得生动而形象,学生的认识变得直观而明晰。)
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当环境温度较高或人体剧烈运动时,汗腺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部细胞从毛细血管中吸收了水、无机盐、尿素等物质形成汗液,再通过导管到达体表被排出。
(4)出汗的利弊
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出汗的利弊从而引出其功能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时间4分钟)。
生:有排泄作用!
生:调节体温的作用!
师乘势而问:如何实现的? (将问题深入)
生:汗的蒸发会带走一部分热量,因此对人体的体温具有调节作用。
师:(点头赞许,同时播放flash汗液的蒸发带走热量)除了刚才说到的皮肤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体温外,汗液的蒸发也可调节体温,特别是在人剧烈运动时,肌肉活动释放的热量相当于安静时的10~15倍,此时光靠皮肤的散热已经来不及了,并且要是这些热量不及时散发出去的话,足以使全身的血液沸腾,这时就要紧急开动全身皮肤的250万个汗腺,结果我们会大汗淋漓,靠汗水的蒸发带走热量。
师: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两面性的,那么出汗有没有不好的地方? (转变话题顺便进行世界观教育)
生:大量出汗会使人体盐分流失,造成热痉挛,所以高温天气里,人们应及时补充水和盐分。
生:弄脏衣物,要求我们搞好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