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写教案的时候,都习惯先确定好一个教学目标,教案在拟订的过程中,你们务必要考虑文字表述规范,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七年级上生物教案通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生物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2、举例说明动物运动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举例说明动物运动的重要性。
(一)、自主学习
1、自然环境,动物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运动方式。
2、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等。
3、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系列通过运动的特征。从而提高了能力。
4、动物通过运动能迅速迁移到更为适宜的和,从而有利于自身的和。
(二)、合作探究
1、下列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为飞行的是:
a、鸵鸟b、企鹅c、蝙蝠d、蚕蛹
2、动物通过运动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蜥蜴的主要运动方式为:
a、飞行b、跳跃c、爬行d、奔跑
3、下列哪项不是鸟类迁徙的意义:
a、获取足够的食物b、寻找适宜的生活环境c、产生有利变异d、有利完成生殖活动
(三)、当堂达标
教材52页《自我》1-3题。
(四)、拓展提升
教材52页《思维拓展》
(五)、课外阅读
?鸟飞行的秘密》
七年级上生物教案篇2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3.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
1、 认识光合作用。
2、 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3、 探究活动的设计。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材分析
通过生物呼吸和燃料燃烧都会消耗大气中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没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明显增多,氧气含量降低的悬念,引起学生对大气中碳—氧平衡是如何维持的问题产生兴趣。
可将金鱼藻的放氧实验分成两步进行演示。首先让学生观察光下金鱼藻放气泡的实验,引出光合作用除了能制造有机物还能制造什么物质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作出假设。然后再做气体燃烧状况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推测金鱼藻放出的气体是氧气。
关于光合作用原料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实验先分别进行分析,再将分析结果综合起来考虑,得出光合作用不但能产生氧,而且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结论。植物所产生的氧气除了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外,还可以供给其他生物使用。建议教师在学生分析完三个实验后,尽可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即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普利斯特利为什么要设计三个实验,才能得出最终结论?”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综合看问题的意识,当一个现象由多种因素控制时,应当先研究一种因素,控制其他因素。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装置采集气体,对气体成分进行简单探究,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课本叙述和教师的讲解学习实验过程,获得结论。
教师提供实验装置,并指导学生进行采集,引导学生对气体进行探究。
讲解并引导学生学习实验规程,组织学生讨论。
二、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1、 利斯特里实验
2、 探究活动
通过课本对普利斯特里的三个实验分别进行分析,初步获得光合作用不但产生氧,而且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结论。
利用教师提供装置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养成综合看问题的意识。
提示学生注意事项,鼓励学生自己寻找材料用具,设计实验。
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根据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总反应方程式,进而初步认识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然后根据教师提供的数据,对教师提问进行分组讨论,进一步认识光合作用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归纳光合作用的总方程式和概念。通过概念初步分析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而后给学生提供数据,并设置思考题,启发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光合作用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四、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观察教师出示的三种种植密度不同的植株结的果实,进行讨论,分析原因,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到田间进行观察或访问有经验的老农,了解不同种植密度的植株结果的情况,分析原因,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出示三种不同的植株,引导学生从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方面进行讨论,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七年级上生物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阐明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分析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与自学指导
课前准备:教
师课前准备好腐烂的梨、菜叶,地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腐烂的梨、菜叶问道:同学们知道是什么让我手上的梨和菜叶坏掉的吗?学生猜测:是细菌和真菌。
引出新课:《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出示学习目标目标
1、理解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2、理解引起动植物和人类患病
3、理解与动植物共生
三、自学指导
用约5分钟时间,阅读教材79—82页,并思考以下问题:
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四、讨论交流
1.枯草杆菌使梨和香蕉腐烂,它与水果有怎样的关系?
2.细菌和真菌是怎样生活的?
经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
1.杆菌以水果为营养源,靠分解水果中的有机物获得物质和能量,导致水果的腐烂。
2.细菌和真菌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进行腐生生活的。
五、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很大作用,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得利的一面,它们在自然界中都有哪些作用?
学生巩固回答:作为生产者参与物质循环、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
提出思考题:
每年的秋天,一部分植物会落叶,对落叶的处理方式有三种:焚烧、填湖、掩埋。请分析,你会选择哪种处理方式,简要说明理由。
六、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
七、布置作业
本课时练习册
七年级上生物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能力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提高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标
增强防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文,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后,收集筛选信息,增强对生物入侵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
1、课文学习以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归纳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收集资料,讨论归纳主题,共同解决。
?师生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围绕生物入侵主题收集文字、图片、实物标本。学生提前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导入语:说起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是荒漠流沙、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生物入侵这一环保新课题却不为常人所知,什么是生物入侵?它对环境有哪些危害?它离我们有多远?看投影。
据光明日报(20__年6月12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做一番考察。
二、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师设计问题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劫掠 栖息 藩篱 归咎
2、判断下列词语运用的正与误。
a、听说小林被录取了,她的心理失衡了,往事再一次浮上心头。
b、这件事来得太突然,她显得束手无策。
c、如果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切生命将在劫难逃。
d、尽管老师反复劝解,她心里仍无动于衷。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不少于5个要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5、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五个小组的组长进行全班交流,每组负责一小题。
三、学生自由质疑,由学生共同讨论解答,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1、各小组轮流提问题,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不能得到圆满答复的,向老师提问。
2、教师分类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板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可能有:
⑴ 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⑵ 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四、拓展延伸
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1、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信息,并总结观点。
⑴ 文字类信息:如亚马逊鱼游进汉江、南宁惊现食人鱼、水葫芦撑破马昌湖等。
⑵ 图片类资料:投影认识并由学生简介。
⑶实物标本:如水花生、水葫芦、牛蛙。
教师点拨:
⑴ 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⑵ 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⑶ 教师可利用手头资料介绍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 水葫芦原产南美洲,1901年作为一种花卉引入我国,50~6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种植,后为野生植物泛滥成灾,如今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0~100亿元。它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② 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
③ 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
④ 从东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区,一种来源于南亚的alang草侵入了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严重影响了当地树木的自然更新。
⑤ 澳大利亚的一种可能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来,导致数千公顷的森林被毁。这种真菌对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树种和矮小的灌木。
⑥ 在新西兰,一种来源于澳大利亚的夜间活动的袋鼠,估计每晚可吃掉21吨当地的森林。
⑦ 来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棕色树蛇,使太平洋关岛上11种鸟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绝迹。
⑧ 20__年2月21日《每日新报》报道: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日前联合发布公告,宣布暂停从菲律宾进口凤梨、香蕉种苗等香蕉穿孔线虫寄生植物,一经发现,一律作退回或销毁处理。
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⑨ 国家环保局近日公布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
四、课堂小结,学生谈本课收获
五、教师总结
一件件鲜活的新闻事实并非无中生有,一串串惊人的数字让人触目惊心,生物入侵带来的毁灭性灾害正侵蚀我们的家园,让我们担负起历史的责任,关注环保。
?板书设计
生物入侵并非无中生有
生物入侵触目惊心
生物入侵任重道远
七年级上生物教案篇5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用于对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质疑和补充,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习难点:
植物的营养、呼吸、排除废物。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
1.生物视频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智能机器人做操、跳舞、与人交流,学生观看、思考。教师提问:智能机器人是不是生物?学生回答:不是。教师提问: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二)讲授新课
1.体验并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的观察
教师讲述: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首先要对生物进行观察。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观察?学生总结:①应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②观察应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等原则;③观察越细致越接近真实;④合作交流能综合各种信息,更快的获知真相。
让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提问:这段描写中鲁迅先生观察到了多少种生物?用到了哪些感官?怎样才能准确的感知周围的事物呢?阅读后回答,学生总结出科学的观察应该是:①有明确的目的;②观察使要细致、全面、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③对长时期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④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过渡:学习了如何记性科学的观察你,下面我们就一起试试吧!
2.什么是生物
观察比较多媒体课件中提供图片(鸭子、铅笔、汽车、仙人掌),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分组活动,小组长做记录。小组长陈述本组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