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案数学最新7篇

时间:2023-01-22 作者:Anonyme 备课教案

在写教案之前,一定要对教学目标做出分析,与时俱进是我们在写教案的时候要注意有的,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初中教案数学最新7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教案数学最新7篇

初中教案数学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

2、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

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灵活应用;

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二次根的意义;

(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

(二)引入新课

新课:二次根式

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呢?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

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

例1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例2 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

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

例3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

(3)且x≠0,∴x>0,当x>0时,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2、当x>2时,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本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

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0,解得。

(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满足的条件是:b=0。

初中教案数学篇2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深刻理解正数和负数是反映客观世界中具有相反意义的理。

3.进一步理解0的特殊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熟练地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能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分小组派代表,注意数学语言规范。

1.认真想一想,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吗?

某零件的直径在图纸上注明是 ,单位是毫米,这样标注表示零件直径的标准尺寸是 毫米,加工要求直径可以是 毫米,最小可以是 毫米。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带有“一”的数是负数; b、0℃表示没有温度;

c、0既可以看作是正数,也可以看作是负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认识正、负数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特别是数0。

讲授新课:

例1. 仔细找一找,找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甲队胜5场;零下6度;向南走50米;运进粮食40吨;乙队负4场;零上10度;向北走20米;支出1000元;收入3500元。

例2 (1)一个月内,小明的体重增加2千克,小华体重减少1千克,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2001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法国减少2.4%,

英国减少3.5%,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2001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例3. 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哪些是正整数,哪些是负整数?哪些是正分数(小数),哪些是负分数(小数)?

例4. 小红从阿地出发向东走了3千米,记作+3千米,接着她又向西走3千米,那么小红距阿地多少千米?

复习巩固:练习:课本p6 练习

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课后作业:课本p7习题1.1 的第3、6、7、8题。

活动与探究:海边的一段堤岸高出海平面12米,附近的一建筑物高出海平面50米,海里一潜水艇在海平面下30米处,现以海边堤岸为基准,将其记为0米,那么附近建筑物及潜水艇的高度各应如何表示?

课后反思:————

初中教案数学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授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t-0.5)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t-0.5)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

100t+120(t-0.5)千米①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

100t-120(t-0.5)千米②

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

思路点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类比数的运算,利用分配律.学生练习、交流后,教师归纳: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0t+60

我们知道,化简带有括号的整式,首先应先去括号.

上面两式去括号部分变形分别为:

+120(t-0.5)=+120t-60③

-120(t-0.5)=-120+60④

比较③、④两式,你能发现去括号时符号变化的规律吗?

思路点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去括号法则,然后教师板书(或用屏幕)展示: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特别地,+(x-3)与-(x-3)可以分别看作1与-1分别乘(x-3).

利用分配律,可以将式子中的括号去掉,得: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没有变号)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改变了符号)

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考虑,做到要变都变;要不变,则谁也不变;另外,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

二、范例学习

例1.化简下列各式:

(1)8a+2b+(5a-b);(2)(5a-3b)-3(a2-2b).

思路点拨:讲解时,先让学生判定是哪种类型的去括号,去括号后,要不要变号,括号内的每一项原来是什么符号?去括号时,要同时去掉括号前的符号.为了防止错误,题(2)中-3(a2-2b),先把3乘到括号内,然后再去括号.

解答过程按课本,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例2.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水流速度是a千米/时.

(1)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远?

(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

教师操作投影仪,展示例2,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寻求解答思路.

思路点拨:根据船顺水航行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船逆水航行速度=船在静水中行驶速度-水流速度.因此,甲船速度为(50+a)千米/时,乙船速度为(50-a)千米/时,2小时后,甲船行程为2(50+a)千米,乙船行程为(50-a)千米.两船从同一洪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所以两船相距等于甲、乙两船行程之和.

解答过程按课本.

去括号时强调:括号内每一项都要乘以2,括号前是负因数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每一项都要变号.为了防止出错,可以先用分配律将数字2与括号内的各项相乘,然后再去括号,熟练后,再省去这一步,直接去括号.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8页练习1、2题.

2.计算:5xy2-[3xy2-(4xy2-2x2y)]+2x2y-xy2.[5xy2]

思路点拨:一般地,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

四、课堂小结

去括号是代数式变形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去括号时,特别是括号前面是“-”号时,括号连同括号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去括号规律可以简单记为“-”变“+”不变,要变全都变.当括号前带有数字因数时,这个数字要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切勿漏乘某些项.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71页习题2.2第2、3、5、8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初中教案数学篇4

学习目标:

1、经历角的折叠过程探索角的对称性,并发现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点在一个角的平分线上的方法;

2、会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3、在“操作—探究—归纳—说理”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提高演绎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学习过程

一.【预学提纲】初步感知、激发兴趣

1、在一张薄纸上任意画一个角(∠aob ),折纸,使两边oa、ob重合,你发现折痕与∠aob有什么关系?

2、在∠aob的内部任意取折痕上的一点p,分别画点p到oa和ob的垂线段pc和pd,再沿原折痕重新折叠,由此你能发现角平分线上的点有什么性质?

二.【预学练习】初步运用、生成问题

1、角是轴对称图形吗?若是,对称轴是什么?

2、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

a. 两条相交直线 b. 线段

c.有公共端点的两条相等线段 d.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相等线段

三.【新知探究】师生互动、揭示通法

问题 1:你知道角平分线有什么性质吗?由【预习指导】2,你得到什么结论?

1、(1)画∠aob,折纸使oa、ob重合,折痕与∠aob有什么关系

(2)在折痕上任取一点p,作pd⊥oa,pe⊥ob,垂足为d、e,那么pd与

pe有什么关系?

结论: 。

2、在上面第二个结论中,有两个条件(1)oc是∠aob的平分线; (2)点p在oc上,pd⊥oa,pe⊥ob,才能得出pd=pe,两者缺一不可.下图中pd=pe吗?各缺少了什么条件?

问题 2:讨论: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那么点p到oa、ob的

距离相等;反过来,你能得到什么猜想?

得出结论:

验证:课本p20讨论;

小试牛刀:

问题 3:任意画∠o,在∠o的两边上分别截取

oa、ob,使oa=ob,过点a画oa的垂线,过点

b画ob的垂线,设两条垂线相交于点p(如图),

点o在∠apb的平分线上吗?为什么?

解:点o ∠apb的平分线上。

因为 ,且 ,]

即点o到的两边的距离 ,所以点o

∠apb的平分线上。

理由是:

四. 【解疑助学】生生互动、突出重点

1、画一画:已知∠aob和c、d两点,请在图中

标出一点e,使得点e到oa、ob的距离相等,

而且e点到c、d的距离也相等。

1、如图,直线a,b,c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

公路,现要建一货物中转站,要求它到三条公路

的距离相等,可供选择的地址有几处?如何选?

五.【变式拓展】能力提升、突破难点

1、如图,op是∠aob的平分线,c是op上一点,

ce⊥oa于点e,cf⊥ob于点f,ce=6?,

cf= ?,理由是 。

2、如图,ad平分bac,∠c=90°,de⊥ab,那么

(1)de和dc相等吗?为什么?(2)ae和ac相等吗?为什么?

六.【回扣目标】学有所成、悟出方法

角的对称轴是什么?角平分线有什么性质。

初中教案数学篇5

一、教学内容分析

1.2有理数1.2.2数轴。这一节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数轴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及不等式的求解。同时,也是学习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数轴是数形结合的起点,而数形结合是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日常生活中带见的用温度计度量温度,已为学习数轴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问题情境类比得到数轴的概念,是这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同时,数轴又能将数的分类直观的表现出来,是学生领悟分类思想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的好动性,注意力容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设计思想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画数轴,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六、教学建议

1、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数轴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2、知识结构

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

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应用数形结合

七、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数轴,动脑概括数轴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三角板

十、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1)

问题1: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师:我们能否用类似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师: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数轴(板书课题).

师: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

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

(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师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2)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

原点向左1.5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数轴的定义.

师: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

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教法说明】

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概括—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师生同步画数轴,学生概括数轴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

1、1.5,-2.2,-2.5,,,0.

2.写出数轴上点a,b,c,d,e所表示的数:

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

(出示投影4)

(1)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数轴,对不对?为什么?

(2)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教法说明】

此组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数轴的概念.

十一、小结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十二、课后练习习题1.2第2题

十三、教学反思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初中教案数学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

2、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①2×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

2×3=

②-2×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

-2×3=

③2×(-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

2×(-3)=

④(-2)×(-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

(-2)×(-3)=

(2)学生归纳法则

①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同号得

(-)×(+)=()异号得

(+)×(-)=()异号得

(-)×(-)=()同号得

②积的绝对值等于。

③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子中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3)学生做练习,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例题,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

初中教案数学篇7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物理杠杆知识、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交流,并积极发表意见。

2.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物理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点

掌握从物理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教学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问 属:在物理学中,有很多量之间的变化是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物理学中的问题,这也称为跨学科应用。下面的例子就是其中之一。

在某一电路中,保持电压不变,电流i(安培)和电阻r(欧姆)成反比例,当电阻r=5欧姆时,电流i=2安培。

(1)求i与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电流i=0.5时,求电阻r的值。

设计意图:

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物理学中的一些相关问题,提高各学科相互之间的综合应用能力。

师生行为:

可由学生独立思考,领会反比例函数在物理学中的综合应用。

教师应给“学困生”一点物理学知识的引导。

师:从题目中提供的信息看变量i与r之间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可设出其表达式,再由已知条件(i与r的一对对应值)得到字母系数k的值。

生:(1)解:设i=kr ∵r=5,i=2,于是

2=k5 ,所以k=10,∴i=10r 。

(2) 当i=0.5时,r=10i=100.5 =20(欧姆)。

师:很好!“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动。”这是哪一位科学家的名言?这里蕴涵着什么 样的原理呢?

生:这是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

师:是的。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著名的“杠杆定律”: 若两物体与支点的距离反比于其重量,则杠杆平衡,通俗一点可以描述为;

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如下图)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例子。

二、讲授新课

活动2

小伟欲用撬棍橇动一块大石头,已知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分别为1200牛顿和0.5米。

(1)动力f与动力臂l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当动力臂为1.5米时,撬动石头至少需要多大的力?

(2)若想使动力f不超过题(1)中所用力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加长多少?

设计意图:

物理学中的很多量之间的变化是反比例函数关系。因此,在这儿又一次借助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物理学中的问题,即跨学科综合应用。

师生行为:

先由学生根据“杠杆定律”解决上述问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揭示“杠杆乎衡”与“反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此活动中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主动用“杠杆定律”中杠杆平衡的条件去理解实际问题,从而建立与反比例函数的关系;

②学生能否面对困难,认真思考,寻找解题的途径;

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和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

师:“撬动石头”就意味着达到了“杠杆平衡”,因此可用“杠杆定律”来解决此问题。

生:解:(1)根据“杠杆定律” 有

fl=1200×0.5,得f =600l

当l=1.5时,f=6001.5 =400。

因此,撬动石头至少需要400牛顿的力。

(2)若想使动力f不超过题(1)中所用力的一半,即不超过200牛,根据“杠杆定律”有

fl=600,

l=600f 。

当f=400×12 =200时,

l=600200 =3。

3-1.5=1.5(米)

因此,若想用力不超过400牛顿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如长1.5米。

生:也可用不等式来解,如下:

fl=600,f=600l 。

而f≤400×12 =200时。

600l ≤200

l≥3。

所以l-1.5≥3-1.5=1.5。

即若想用力不超过400牛顿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加长1.5米。

生:还可由函数图象,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求出。

师:很棒!请同学们下去亲自画出图象完成,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释:在我们使用橇棍时,为什么动力臂越长越省力?

生:因为阻力和阻力臂不变,设动力臂为l,动力为f,阻力×阻力臂=k(常数且k>0),所以根据“杠杆定理”得fl=k,即f=kl (k为常数且k>0)

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当k>o时,在第一象限f随l的增大而减小,即动力臂越长越省力。

师:其实反比例函数在实际运用中非常广泛。例如在解决经济预算问题中的应用。

活动3

问题:某地上年度电价为0.8元,年用电量为1亿度,本年度计划将电价调至0.55~0.75元之间,经测算,若电价调至x元,则本年度新增用电量y(亿度)与(x-0.4)元成反比例。又当x=0.65元时,y=0.8。(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若每度电的成本价0.3元,电价调至0.6元,请你预算一下本年度电力部门的纯收人多少?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各部门,经常遇到经济预算等问题,有时关系到因素之间是反比例函数关系,对于此类问题我们往往由题目提供的信息得到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进而用函数关系式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师生行为:

由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完成。

教师应给予“学困生”以一定的帮助。

生:解:(1)∵y与x -0.4成反比例,

∴设y=kx-0.4 (k≠0)。

把x=0.65,y=0.8代入y=kx-0.4 ,得

k0.65-0.4 =0.8。

解得k=0.2,

∴y=0.2x-0.4=15x-2

∴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15x-2

(2)根据题意,本年度电力部门的纯收入为

(0.6-0.3)(1+y)=0.3(1+15x-2 )=0.3(1+10.6×5-2 )=0.3×2=0.6(亿元)

答:本年度的纯收人为0.6亿元,

师生共析:

(1)由题目提供的信息知y与(x-0.4)之间是反比例函数关系,把x-0.4看成一个变量,于是可设出表达式,再由题目的条件x=0.65时,y=0.8得出字母系数的值;

(2)纯收入=总收入-总成本。

三、巩固提高

活动4

一定质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其体积y(m3)是密度ρ(kg/m3)的反比例函数,请根据下图中的已知条件求出当密度ρ=1.1 kg/m3时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v的值。

设计意图:

进一步体现物理和反比例函数的关系。

师生行为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师:若要求出ρ=1.1 kg/m3时,v的值,首先v和ρ的函数关系。

生:v和ρ的反比例函数关系为:v=990ρ 。

生:当ρ=1.1kg/m3根据v=990ρ ,得

v=990ρ =9901.1 =900(m3)。

所以当密度ρ=1. 1 kg/m3时二氧化碳气体的气体为900m3。

四、课时小结

活动5

你对本节内容有哪些认识?重点掌握利用函数关系解实际问题,首先列出函数关系式,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解 析式,再根据解析式解得。

设计意图:

这种形式的小结,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每一位学生都创造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机会,并为程度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从而使小结不流于形式而具有实效性。

师生行为:

学生可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交流收获, 然后由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

反比例函数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特别是为讨论物理中的一些量之间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用数学模型的解释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浅显易懂,同时不仅要注意跨学科间的综合,而本学科知识间的整合也尤为重要,例如方程、不等式、函数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板书设计

17.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三)

1.

2.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释:在我们使 用撬棍时,为什么动 力臂越长越省力?

设阻力为f1,阻力臂长为l1,所以f1×l1=k(k为常数且k>0)。动力和动力臂分别为f,l。则根据杠杆定理,

fl=k 即f=kl (k>0且k为常数)。

由此可知f是l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k>0时,f随l的增大而减小。

活动与探究

学校准备在校园内修建一个矩形的绿化带,矩形的面积为定值,它的一边y与另一边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下图所示。

(1)绿化带面积是多少?你能写出这一函数表达式吗?

(2)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如果该绿化带的长不得超过40m,那么它的宽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x(m) 10 20 30 40

y(m)

过程:点a(40,10)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说明点a的横纵坐标满足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代入可求得反比例函数k的值。

结果:(1)绿化带面积为10×40=400(m2)

设该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kx ,

∵图象经过点a(40,10)把x=40,y=10代入,得10=k40 ,解得,k=400。

∴函数表达式为y=400x 。

(2)把x=10,20,30,40代入表达式中,求得y分别为40,20,403 ,10。从图中可以看出。若长不超过40m,则它的宽应大于等于1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