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功率教案5篇

时间:2022-12-13 作者:dopmitopy 备课教案

教案是教师备课过程的体现,认真 写才能展示我们的能力,写教案之前一定要对即将要上的课程有清晰的了解,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功功率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功功率教案5篇

功功率教案篇1

课题:电功和电功率

课型:新授课

设计:何xx

编写时间:20xx年12月5日

执行时间:20xx年12月8日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电功率的概念、公式和单位;

2、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功率及其关系。

3、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电功率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功率及其关系。

教具准备:

36v40w电灯1只,洗衣机、电动机铭牌若干,电流表、

电压表各1只,变阻器、电源各1个。

教学方法:复习引入、演示实验、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3、怎样比较电流做功的快慢?

电流通过电扇的电动机,通电半小时,电流做功72 000j;电流通过起重机的电动机,通电2s,做功40 000j,电流通过哪一个电动机做功多?

二、讲授新课:

1、电功率

(1)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用p表示。

注: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公式:

根据定义:p=w/t,w=uit

所以,p=w/t=uit/t=ui

上式表明:电功率等于电压与电流的乘积。

(3)单位:瓦、千瓦,1 kw=1 000 w

由公式得w=pt得

w=pt=1 kw×1 h=1 kw · h

=1 000 w×3 600 s=3.6 ×106j

即:1 kw · h = 3.6 ×106j

一盏电灯边在电压是220v的电路中,灯光中通过的电流是68ma,这个灯光的电功率是多少瓦?一个月总共通电100 h,电流所做的功是多少焦,多少千瓦时?

(4)演示实验:(运行课件)

实验数据比较:

2、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1)定义: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做额定电压,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做额定功率。

(2)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的关系:

当 u实=u额,则p实=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u实>u额,则p实>p额,用电器容易损坏

u实

三、小结:电功和电功率的比较

四、作业:

1、课本本节的练习3、4。

2、预习下节实验:

⑴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⑵必须测出哪些物理量?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⑶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⑷实验中为何要用滑动变阻器?它和灯泡如何连接?

⑸怎样组成电路?请画出实验电路图。

⑹怎样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⑺在什么条件下测出的功率才是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功功率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电功率的概念、公式和单位;

2、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功率及其关系。

3、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电功率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功率及其关系。

教具准备:

36v40w电灯1只,洗衣机、电动机铭牌若干,电流表、

电压表各1只,变阻器、电源各1个。

教学方法:复习引入、演示实验、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3、怎样比较电流做功的快慢?

[例题1]

电流通过电扇的电动机,通电半小时,电流做功7xxxxj;电流通过起重机的电动机,通电2s,做功40000j,电流通过哪一个电动机做功多?

二、讲授新课:

1、电功率

(1)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用p表示。

注: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公式:

根据定义:p=w/t,w=uit

所以,p=w/t=uit/t=ui

上式表明:电功率等于电压与电流的乘积。

(3)单位:瓦、千瓦,1kw=1000w

由公式得w=pt得

w=pt=1kw×1h=1kw·h

=1000w×3600s=3。6×106j

即:1kw·h=3。6×106j

[例题2]

一盏电灯边在电压是220v的电路中,灯光中通过的电流是68ma,这个灯光的电功率是多少瓦?一个月总共通电100h,电流所做的功是多少焦,多少千瓦时?

(4)演示实验:(运行课件)

实验数据比较:

三、作业:

1、课本本节的练习3、4。

2、预习下节实验:

⑴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⑵必须测出哪些物理量?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⑶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⑷实验中为何要用滑动变阻器?它和灯泡如何连接?

⑸怎样组成电路?请画出实验电路图。

⑹怎样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⑺在什么条件下测出的功率才是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功功率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为水平,只在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3、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并且这两个运动互不影响。

4、会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二、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难点: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推理归纳

四、教学用具:

平抛运动演示仪、多媒体及课件

五、教学过程

引入:粉笔头从桌面边缘水平飞出,观察粉笔头在空中做什么运动,这种运动具有什么特点,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一)平抛运动

1、定义: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举例:用力打一下桌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小球所做的运动就是平抛运动,并且我们看见它做的是曲线运动。

分析:平抛运动为什么是曲线运动?(因为物体受到与速度方向成角度的重力作用)

2、平抛运动的特点

(1)从受力情况看:

竖直的重力与速度方向有夹角,作曲线运动。

b.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是匀速运动,速度为v0。

c. 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没有初速度,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是自由落体运动。

总结: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由于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物体的初速度为0,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等于g

(二)、实验验证:

?演示实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a球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b球被松开,做自由落体运动。

现象: 越用力打击金属片,a球的水平速度也越大;无论a球的初速度多大,它总是与b球同时落地。

(2)、用课件模拟课本图5—16的实验。

结果分析: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的速度大小

并不影响平抛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而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的,且不受竖直方向的运动的影响。

(3)、利用频闪照相更精细地研究平抛运动,其照片如课本图5—17所示

可以看出,两球在竖直方向上,经过相等的时间,落到相同的高度,即在竖直方向上都是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可以看出,通过相等的时间前进的距离相同,既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的。由此说明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是同时、独立进行的,竖直方向的运动与水平方向的运动互不影响。

(三)、平抛运动的规律

1、抛出后t 秒末的速度

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则

水平分速度:vx=v0

竖直分速度:vy=gt

合速度:

2、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一时刻t的位置坐标

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则

水平位移:x=v0t

竖直位移:

合位移:

运用该公式我们可以求得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坐标并找到物体所在的位置,然后用平滑曲线把这些点连起来,就得到平抛运动的轨迹,这个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四)例题分析

例1.如图(结合课件),树枝上的一只松鼠看到一个猎人正用枪对准它,为了逃脱即将来临的厄运,它想让自己落到地面上逃走。但是就在它掉离树枝的瞬间子弹恰好射出枪口,问松鼠能逃脱厄运吗?

答:不能。因子弹和松鼠在竖直方向都是自由落体运动,竖直方向的位移总是相同的,所以只要在子弹的射程内,就一定能射中松鼠,松鼠在劫难逃。

例2.一艘敌舰正以v1=12m/s的速度逃跑,飞机在320m高空以v2=105m/s的速度同向追击。为击中敌舰,应提前投弹。求飞机投弹时,沿水平方向它与敌舰之间的距离多大?若投弹后飞机仍以原速度飞行,在炸弹击中敌舰时,飞机与敌舰的位置关系如何?

解:用多媒体模拟题目所述的物理情景

让学生对照课本上的例题解答——书写解题过程。

飞机投弹时,沿水平方向它与敌舰之间的距离位744m,由于飞机和炸弹在水平方向的速度相等,所以在炸弹击中敌舰时飞机在敌舰正上方。

(五)、课堂练习

1、讨论:练习三(1)(2)(3)

2、从高空水平方向飞行的飞机上,每隔1分钟投一包货物,则空中下落的许多包货物和飞机的连线是

a.倾斜直线 b.竖直直线 c.平滑曲线 d.抛物线

?b】

_3、平抛一物体,当抛出1秒后它的速度与水平方向成45o角,落地时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成60o角。( g取10 m/s2 )

(1)求物体的初速度;

(2)物体下落的高度。( 答案:v0=10m/s h=15m )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

1、什么是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3、平抛运动的规律

六、课外作业:

任时光飞逝,我们辛勤工作,蓦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回顾一学期的物理教学工作,我们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

功功率教案篇4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单位)。

2.理解什么是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知道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的。别。

(二)教具

低压电源,演示电流表、电压表,标有“3.8v”的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各一个,导线若干,“220v40w”白炽灯泡一只,画上用电器铭牌的小黑板一块,写有例题、预习题的小黑板一块。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新课

问:(l)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棗速度。)

(2)怎样比较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棗一功率。)

(3)怎样比较电流做功的快慢?(挂出写有例题的小黑板。)

例:电流通过洗衣机的电动机,通电半小时做功180000焦;电流通过公共电车的电动机,通电2秒钟做功120000焦。问:①电流通过哪个电动机做功多?(通过洗衣机电动机)②电流通过哪个电动机做功快呢?

告诉学生,电流做功的快做,仅从它做功的多少来考虑是不行的,必须看它们在相同的时间里哪个做的功多,这就跟比较运动快慢和物体做功的快慢一样。

分别计算出电流通过洗衣机电动机、电车电动机每秒钟做的功:i00焦、60000焦。结论:电流通过电车的电动机做功快。

指出:日常生活中,不仅要了解电流做功的多少,还需要知道电流做功的快慢。在物理学中是用“电功率”来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

2.进行新课

(1)电功率(师生共同讨论下列的内容)

①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用字母p来表示。

②意义: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

表明:电功率等于电压与电流的乘积。(注意:上述两个公式适用于任何电路)

④单位:瓦、千瓦。

1瓦=1焦/秒=1伏·安,

l千瓦=1000瓦。

⑤导出计算电功的另一公式w=pt和电功的单位干瓦时。

w=pt=l千瓦×i时=1千瓦时

=1000瓦×3600秒=3.6×106焦。

⑥例题(本节课本上的〔例题〕):通过该例题的讲评,向学生强调要正确使用w=pt这个公式,注意公式中各量的单位。公式与单位:

w=pt w=pt

焦瓦秒 千瓦·时干瓦时

可再做一些w=pt的口头练习

(2)额定功率

手拿一个“220v40w”的灯泡提问:通常我们说这是一只4d瓦的灯泡,那是一把60瓦的电烙铁,是什么意思?

①演示实验

告诉学生实验目的:研究灯泡的亮度跟电压的关系。

介绍实验装置,组成如图1所示的电路。

让学生观察:两表的示数和灯泡的亮度。

实验过程:a.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使表的示数为2.5伏,

在下表中记录u、i读数和灯泡的亮度。

b.移动滑片p,使表的示数为2伏,记录。

c.移动滑片p,使表的成数为2.8伏,记录。

实验记录

②师生对实验进行分析讨论并小结如下:

a.在不同的电压下,同一个用电器的电功率不是一样大,灯泡消耗的功率可由p=ui来计算。

b、灯泡的亮度由它实际消耗的电功率决定。灯泡越亮,表明其消耗的电功率越大。c.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做额定电压,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做额定功率,为了使用电器正常工作,应使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

d.每个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只有一个,而实际功率有许多个,我们平常说这是一个40瓦的灯泡,指的是这个灯泡的额定功率是40瓦。

e.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关系:

当u实=u额时,p实=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当u实

当u实>u额时,p实>p额,用电器容易被烧坏。

③教师出示一个“220v40w”的灯泡和铭牌,让学生观察,然后挂出有铭牌的小黑板,介绍灯泡上的标志和铭牌的意义。最后让学生看书上的一些电器设备的功率。

3.小结:略。

4.布置作业:

(1)课本本节的练习3、4。

(2)预习下节实验。(预习题抄在小黑板上。)

预习题:

1.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必须测出哪些物理量?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3.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4.实验中为什么要用滑动变阻器?它和灯泡应如何连接?

5.怎样组成电路?请画出实验电路图。

6.怎样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7.在什么条件下测出的功率才是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四)说明

l、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对这些不易分清,通过演示实验来讲解,比较直观,学生易于接受。在这里主要是讲清概念,不要急于进行较复杂的计算。

2.布置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实验,一是为了复习巩固电功率的概念,二是为下节课顺利实验做好准备。

3.对于较好的学生可布置他们课后推导对纯电阻电路适用的

功功率教案篇5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

2、教学内容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

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

4)教学时间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 ?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

出示图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有这种感觉吗?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

推进新课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

(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

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这仅仅是一个实验计划而已,还要具体设计怎样 实现这些要求。具体做法是:不同物质选择水和砂子;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 量;升高的温度通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砂子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但从安全性考虑,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另外,装水和砂子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通过观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搅拌,否则会受热不均匀。实验中也可选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对比进行研究,可以省去搅拌的麻烦。 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属易燃品 ,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由此看来,本实验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可以直接采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不管采用哪种,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义,包括其中的单位等,这是以后阅读、使用和设计表格必备的知识。

实验的步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以锻炼他们设计实验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兹举一例,仅供参考:①按照图16.3-1和图16.3-2所示,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组装两套器材;②用天平分别称取100 g水和砂子,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③记录水和 砂子开始时的温度;④同时对水和砂子加热,记录在加热1 min、2 min、3 min……时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温度。

本实验的操作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同组学生互相配合,对实验结果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结论即可。

(3)分析与论证

学生实验取得数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质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温度时,加热的时间长短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描述结论时,初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做到简洁而准确,只要能大致地将问题表达清楚,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但教师一定要规范描述到“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

二)比热容

比热容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如为什么要限定“单位质量”“温度升高1 ℃”,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物理概念,教师对概念的表述与单位的教学都要充分估计学生认知的困难,把铺垫和引导做得细一些。

对于比热容的单位,要结合阅读数据表“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明确其含义。因为热量计算公式课标没有要求,教学不必要补充传统教材中的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不引入相关计算,而是把重点放在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

通过阅读数据表,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结。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三)热量的计算

展示问题1:①1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热量q1=4.2×103 j。

展示问题2:2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2=2×4.2×103 j=8.4×103 j。

展示问题3:2 kg水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3=50×8.4×103 j=4.2×105 j。

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m(t-t0)。

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q放=cm(t0-t)。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探究应包括哪些过程。

2.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3.q吸=cm(t-t0)。

4.q放=cm(t0-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