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多年来,教师对教案的书写方式一定都格外的熟练了,教案是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水平预先撰写的书面表达,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萧音乐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萧音乐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利用图像引导幼儿,找出语词、声音与图画的对应之处。
2、引导幼儿运用肢体动作,根据歌词模仿小老鼠的身形特征。
3、能拍念出固定的语词节奏,并以点、捶、摇的方式敲奏铃鼓,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1、能找出语词、声音与图画的对应之处,会运用肢体动作模仿小老鼠的身形特征。
2、会拍念出固定的语词节奏,并以点、捶、摇的方式敲奏铃鼓。
活动准备:
语词节奏图谱,铃鼓。
活动过程:
1、出示音乐图画书,让幼儿观察。
1)这是谁?它要跑到哪里去?(引导幼儿说出:灯台)
2)小老鼠是怎么下来的呢?(引导幼儿说出滚下来。)
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小老鼠的歌,我们来听听,小老鼠究竟发生了蟹什么事?
2、播放歌曲,让幼儿聆听。
1)你听到了什么?
2)小老鼠滚下来发出什么声音?
3)我们来数数小老鼠犯了几个跟斗。
3、学唱歌曲。(点音乐图画书学唱、轮唱等)
4、引导幼儿运用肢体动作来模仿小老鼠
小老鼠你认为可以用什么动作?头油吃呢?叽里咕噜叽里咕噜呢?
5、尝试拍出语词节奏,并用点、捶、摇的方式敲奏铃鼓。
1)小老鼠跑呀跑,跑到哪里?(上灯台)
2)小老鼠头油吃后发生什么事?(下不来)
3)小老鼠叫妈妈,妈妈来了吗?(妈妈不来)
4)最后小老鼠怎么样了?(叽里咕噜叽里咕噜滚下来)
5)引导幼儿用点、捶、摇的动作拍出语词节奏(出示图谱)
6)学习用乐器铃鼓来演奏。(先全体一起演奏,后分角色演奏。)
萧音乐教案篇2
1.借助动作熟悉音乐节奏以及歌词
带来一个拍子,教师做动作,其余跟学
歌词:圣诞来了,圣诞来了,真开心,真开心,听到钟声敲响,听到钟声敲响,叮咚叮,叮咚叮
问:唱这首歌代表什么节日来了?
2.分声部演唱
(1)所有老师一个声部,授课教师一个声部
问:发现了什么?(两个声部)第一声部现场,第二声部后唱
(2)分两组,两个声部,边唱变做动作
师:自己唱好自己的声部耳朵听好另一个声部,两个声部和谐(第二遍)
(3)边走边唱,分声部
加难度,行走过程中唱,会碰到另一个声部的老师,千万不能被带走,唱两遍,唱到最后一句“叮咚叮”站到自己的位置
3.创设情境,创编动作
师:圣诞节你最喜欢谁?(圣诞老人)为什么?(因为圣诞老人会送礼物)
师:今天我们来做圣诞老人,来送礼物,好吗?要看好圣诞来人准备了什么礼物,是怎么送礼物的?
跟着很多不同的“圣诞老人送礼物”(创编动作)
4.自主选择乐器,并合作演奏
要求:四个老师一组,可以是一个乐器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乐器一个节奏
教学反思:
此活动在圣诞节中可开展,借助简单的肢体动作使幼儿熟悉音乐旋律以及歌词,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圣诞老人驾着雪橇,请小朋友做各种肢体造型,用动作,在行走中歌曲运动,并分声部,可谓是从易到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奥尔夫音乐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带着孩子跟着音乐一起玩,在唱唱跳跳玩玩乐乐中,孩子从中可以学习到很多关于音乐元素方面的知识,无论是节奏、歌唱还是舞蹈。这个活动对于小中大三个年龄阶段都可以组织,只不过需要稍作调整,例如最后一个环节小乐器,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教师可以为幼儿指定一个乐器,跟着老师演奏,中班可以适当加一些简单的节奏,大班就可以像刚才那样用四种乐器。
萧音乐教案篇3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歌曲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应歌曲的拍子。
2、熟悉歌曲旋律并学唱歌曲。
二、活动准备:
cd、故事挂图、手腕标识带
三、活动流程:
1、暖身活动
以歌曲节奏做前期经验铺垫,ta ti ti 为步伐节奏配合语词进入活动室。
2、故事引导
故事内容:爸爸妈妈在家里准备举办一场盛大的宴会,宝宝一大早就起床帮助,当起了小主人。客人来人,宝宝主动与客人打招呼,对客人说:“你好,请进,请坐。”师问:家里有客人来的时候,还可以对客人说什么?(给客人端茶,煮香喷喷的食物)师问:宝宝还可以做什么服务?(拿拖鞋、与客人握手)
宝宝一家还为我们准备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歌曲的名称叫做《啦啦啦啦来跳舞》。
3、感应拍子,倾听歌曲,初步熟悉歌曲的旋律。
(1)、感应拍子:
第一次:倾听——感应拍子。
第二次:对语词的理解和记忆(语词的内容可以作为下一次倾听音乐的要求)听音乐的时候教师可用倾听状的动作提示幼儿听的重点,并做一个动作的引导,也即加入一些肢体动作帮助记忆。
第三次:歌曲游戏帮助幼儿加深感应歌曲拍子(在律动当中,进一步地学唱歌曲)
a、集体游戏:幼儿围圈唱,回应老师相同的礼仪动作。
老师在圈内边走边唱,走到谁的面前,该生配合词义律动。
b、单人游戏:幼儿单人结合语词,配合歌曲词义做相应的礼仪律动。
c、双人游戏(固定同伴):幼儿双人结合语词,继续配合歌曲词义做相应的礼仪律动。
d、双人游戏(交换同伴):幼儿场地内间奏时四散找伴,找到同伴后根据歌曲词义做礼仪律动。(幼儿手上绑标识带,进行一一对应,如红色对应的找红色)
4、结束:今天我们一起玩了啦啦啦啦来跳舞的游戏,我们到外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这个有趣的游戏吧!
师幼配合音乐走出活动室。
萧音乐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开车歌》
2.分辨行进与停止的交通信号并做相应的动作。
重点难点:
学唱歌曲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cd《开车歌》,红色、绿色交通灯纸模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和幼儿讨论有关交通信号灯的作用,请幼儿自由表达想法,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汽车遇到红灯时,该怎么做?(红灯停,绿灯行)
2.小朋友在过人行道时,该怎么做?(红灯停,绿灯行)
二、播放cd,请幼儿倾听并学唱歌曲。
1.你听到了什么?(叭叭叭,汽车开来了)
2.看见红灯怎么样?看见绿灯怎么样?
三、反复学习歌曲。
四、游戏:请幼儿扮演汽车司机,教师扮演交通警察,幼儿伴随音乐开车子,并根据教师出示的交通灯颜色决定行进还是停止。
1.请幼儿扮演小司机,并说说自己开的是什么车?
2.你开的什么车?(鼓励幼儿想象并说出自己喜欢开的车)
3.请幼儿从教室的某一处出发,沿着一条路线前进,教师同时播放音乐。
4.教师说“红灯”,并出示红色纸模,幼儿原地踏步,停止前进;直到教师说“绿灯”并出示绿色纸模,幼儿再开始继续前进。
五、活动延伸
幼儿到户外,自由组合进行游戏。
活动反思:
1.由于在活动前做了较好的准备,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学习和练习歌曲,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歌曲,还能根据歌曲与游戏的指示做出停止、前进的动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2.由于幼儿较多,在游戏室内奔跑不开,临时做了游戏的调整,将孩子们以组别编号,模仿车辆限号进行分组游戏,但是由于孩子们没有这样的经验积累,同时,小班孩子对数字的理解有差别,所以大部分孩子不能理解限号行驶的游戏规定,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巩固与练习,这也是大班额下幼儿分组游戏的一种方法。
萧音乐教案篇5
【活动目的】
1、幼儿能积极的参与在活动中,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2、感应曲式,并听辩音乐中的特定音效。
【活动重难点】
重点:特定音效的听辩与摸索。
难点:角色扮演活动。
【解决方法】
重点:通过各个环节的摸索及律动,在游戏中让幼儿听辩特定音效。
难点:首先让幼儿理解各个钟的声音,在让幼儿扮演。
【队形及乐器的摆放】
队形:幼儿成半圆形坐在老师周围。
乐器:将所用乐器放在托盘内摆放在小椅子下方。
【活动筹备】
道具:cd机、各种钟的图片、伸缩布偶。
乐器:第一课时不需要任何乐器。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导
时钟有很多种,有一种时钟里面住着一只小鸟每次叫小朋友起床时,就会打开小门探出头来叫
“咕咕、咕咕”,另一种时钟有装置闹铃……还有一种老爷钟……
二、感应曲式
a段:老爷钟及咕咕钟、闹钟。
b段:感应两个乐句。
coda:感应4拍。
三、听辩“咕咕”声
1、老师操作伸缩布偶,配合音乐于“咕咕”声时伸出布偶和学生打招呼。
2、音乐律动
a段:伸|缩——双手、头或肢体各部位。
b段:双手左右伸懒腰|展翅左右飞。
coda:拍手四次。
3、两人一组面对面活动同2,coda两人互拍。
四、听辩“闹钟”声
1、音乐律动
a段:抖动手脚感应“闹钟”声。
b段:上发条一左/右转一转。
coda:拍手四次。
2、两人一组面对面
a段:抖动手脚感应“闹钟”声。
b段:互转发条一左/右转一转。
coda:互拍手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