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写教案的模板优秀6篇

时间:2022-10-25 作者:pUssy 备课教案

为了给学生们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一定要认真制定教案,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认真写好相关的教案,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语文写教案的模板优秀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写教案的模板优秀6篇

小学语文写教案的模板篇1

依据学校工作计划,依照领导安排,我们于第七周进行了作业、教案自我检查与总结。检查情况大致如下:

一、作业自查情况。

1、《语文学习与巩固》学生书写21次,老师批改21次;作文书写3次,批改3次;周记4次,批改3次。

2、能够对照新制定的《作业批改要求》进行批改。教师批改作业有初批有复批,有批改日期,有激励批语。

3、大部分学生作业书写得认真,个别作业本书写不规范,页面不干净,有乱涂乱沫现象。大部分学生在老师批改后能及时更正错题。

4、作文的批改,都能按照学校批改作业的要求进行,正确使用批改符号,有旁批,有总批。能认真指导学生批改作周记,这对学生相互学习,提高作文水平有帮助。

二、教案自查情况:

1、书写教案四个单元,共42课时。

2、教案中有教师的个性调整修补,重视对难点、重点的反复推敲,注意学法渗透。

3、每课时教案后都能把教学反思落到实处,,实实在在地反思教学的得失,格式规范,但字体不是很工整。

4、教案中作业布置分量适中,注重双基,但内容形式比较单一。

总之,通过本次作业教案自我检查,我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提高。

小学语文写教案的模板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2、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3、会写“哄、喝”两个生字,并掌握如何把口字旁的字写好看。

【教学准备】

1、杯子、水、尺子、鸡蛋。

2、课件。

3、奖状、王冠、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铅笔用起来不方便,人们发明了自动铅笔;扇子扇风很费力,于是人们发明了电风扇、空调。每一种发明和发现,都是人们用心思考、不断实践获得的。

2、出示鸡蛋,思考:一只熟鸡蛋和一只生鸡蛋,用同样的力,在同样的地方,同时旋转两只鸡蛋,谁先停?

3、板书课题:13、动手做做看

二、学习课文

1、评选“故事王”,教师出示王冠,并说明评选要求。

2、指名讲故事。

3、全班投票评选“故事王”,并授给王冠。

4、教师出题:我会连,学生思考后发言,并说明为什么这么连。

5、出示插图,观察表情,给伊琳娜配音。

6、指名表演,并请大家给表演者配音。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拓展实践

1、出示问题:把尺子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从杯子外面你会看到:

① 尺子和尺子上的字变大了。

② 尺子和尺子上的字不变。

2、学生选择,把奖状发给动手做的小朋友,并鼓励大家向他学习。

3、学生实验,提出要求。

4、汇报观察结果。

四、教师总结

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很多这样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动脑思考,还要动手实践,做生活的有心人……

小学语文写教案的模板篇3

一、教学要求

1学会7个生字。

2会认9个字。

3正确地朗读课文。知道地球上有哪些地形,知道中国有长江、黄河和长城。

二、教材说明

本文写作者在梦里坐上飞船飞向太空,见到了地球上的高山、平原、岛屿和海洋,还看见了中国的长江、黄河和万里长城。课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注意听预报员的讲解,看看地图上的黄河和长江在什么位置。

准备本课的生字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从太空俯视地球的录像片。

(二)识字、写字教学

重点指导读准生字“坐、向、平、里”和要求会认的字“梦、洋、城”的音。

指导写字,要让学生用已学过的笔画和偏旁识记字形。

注意“坐”的上面是两个撇、点;“万”的第二笔是横折钩,不是撇;“里”的第五笔是竖,不是横。

(三)朗读指导

重点指导读好两个带“啊”的句子。可以分两步进行,先指导读第一自然段,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读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试着读出“啊”的感叹语气,读出作者在太空中看到地球、看到中国的喜悦、激动心情。

(四)练习指导

第三题,从地图上找出长江、黄河、长城。可以请课前有准备的学

生先说一说,然后教师用清晰的挂图,依次指点学生找出长江、黄河和长城,并在课本上用符号作上标记。还可以结合挂图,指导学生认识高山、平原、岛屿和海洋。

(五)扩展活动

想象自己乘坐飞船飞向太空所见到的景色,并画下来。可以画课文中描述的内容,也可以随意画自己想象的内容。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小学语文写教案的模板篇4

●教学目标

①继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②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③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④积累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⑤理解成语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课前准备

①整理本组课文收集的相关资料。

②搜集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无限的延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交流一下吧。

●自主准备

①默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②投影出示:

内容: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

讲讲自己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

谈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

③回忆本组学习的几篇课文,浏览搜集的资料,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三段文字。

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想一想自己打算怎样说。

⑤自己轻声练习讲述。

●畅所欲??

①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指正。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个别指导。

②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讲话学生清楚流畅地表达,听者认真、安静地倾听。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评议、辩论。

●总结评价

①自我评价:自己在这节课中发言是否踊跃,表达是否清晰,态度是否大方,思维是否敏捷,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是否积极等。

②学生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的表现最佳?为什么?

③教师评价:总结本节课中学生突出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小学语文写教案的模板篇5

教学目标:

1、 通过节奏、视唱、听唱等学习方法感受乐曲的旋律,体验乐曲学习的过程,并通过对乐曲的欣赏、舞蹈动作扮演感受军队乐曲的风格。

2、 通过对重点乐句的分析,感受乐曲中的重复与变化重复,并通过乐曲分析了解作曲方法,并引导同学运用 1 2 3 三个音尝试作曲。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体验旋律。

2、分析乐曲,尝试作曲。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光盘、电脑、投影。设计发声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跳音练习

51 11 ︱ 51 11 ︱ 54 32 ︱ 1 — ‖

li lo

引导同学对气息的感受。

2、认识节奏

6 6 5 3 5 ︱ 6 — ‖

x x x x x ︱ x — ‖

寻找乐曲中的节奏。

节奏的演变过程的感受。

旋律视唱,学习找音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1、听旋律,找重复乐句

教师示范演唱乐曲歌谱,请同学根据耳朵找出重复乐句。

找出重复乐句,听唱 1 2 遍。

2、哼唱

师生合作,生唱重复乐句,师唱其他旋律

用 拉 哼唱旋律,同时可用li lu 等巩固音高。

3、乐曲分析

问:几次重复,有何规律?

师生合作,看谱演唱。

分析:完全重复 变化重复

划分乐句,找出乐句相同点、不同点。从节奏、旋律上分析。

4、填词演唱

三、结尾

1、运用 1 2 3 三个音作曲

尝试用重复与变化重复的方法创作旋律,找出核心乐句,然后从这基础上进行变化重复。结束在 1 上。

2、拓展

演唱自身的效果,修改后可填词演唱。

小学语文写教案的模板篇6

这诗歌以拟人的手法向我们介绍了云变雨这一自然现象。全诗共五句,句式整齐,韵律感强。前两句写了云想到地上来,第三句写了云变雨的过程,最后两句分别写了云变成雨以后的景象。

教学这首小诗重在朗读,在读中体会诗意,不进行过多讲解分析。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和组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文识字时先引导学生自主尝试,并通过在小组内互相认读、评议,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在主动有趣的自学活动中达到识字、熟文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锻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根据老师谜语,猜猜是什么?

2、想象说话,了解云的知识?(颜色形状等)

3、板书课题,读题。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谜语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愉悦的氛围。

二、指导初读

正音识字

1、问: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学生尝试自读课文,找出生字。

2、检查读文,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师生。

3、同桌互读,小组内检查。

4、利用投影检查,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检查。

5、交流识字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尝试初读课文,初步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三、熟读美读

感悟想象

1、自由读文

①借生字读通顺、流利。

②读文中把生字记住。

2、师检查指名读,师生。

3、自主尝试,在教师指导下读出感情。

4、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注重朗读,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语感,激发学生的想象,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说话能力。

四、课下实践

加深理解

1、对云的变化有哪些了解?

2、观察绘画。

开阔眼界,激发学生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