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在完成的时候,老师需要强调创新教学方法,写好一份面面俱到的教案,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起到很大作用,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语文小学教案模板优秀7篇,供大家参考。
语文小学教案模板篇1
【学习要求】
1、学会生字词,会用“快活地”造句;进行“感叹句”和“疑问句”句式的训练。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预习学案:了解蝌蚪长成青蛙 的基本过程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激发学习情绪。自学课文。结合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词。试读课文。理清层次、分段。范读课文。复习生字词。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朗读全文。简要复述。
教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导语,激发学习情绪
这两天,小朋友们都在观察小蝌蚪,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青蛙。)可是小蝌蚪却不认识自己的妈妈,它们就去找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
(揭示课题,“蝌蚪”(kēdǒu))
二、自学课文
揭示自学要点:
1、小蝌蚪为了找妈妈,向谁去打听的?
2、最后小蝌蚪在哪儿找到了妈妈?它们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
三、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词
结合学生回答上面的两个问题,出示下列词语。
lǐ
鲤鱼让学生看插图,认识鲤鱼的模样。
guī
乌龟 提示学生注意“龟”的下半部是“”不是“电”,“l”一笔上面不出头。
dūn
蹲 可指名一学生做“蹲”的姿势;发音强调韵母是un;教学字形时,提示学生注意“蹲”的右上部“酋”里面的一短横不能丢。
pī
披 让学生联词。(例:披上大衣、大地披上绿色的新装、披星戴月。)
bì
碧绿 让学生组词造句。。(例:晚上,满天的星星像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shāng
衣裳“裳”指导学生发轻声,后鼻音。
四、试读课文
可采取全班轮读的方式进行。(一人读一句,或一人读一节)
五、理清层次,分段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先启发学生找出主要段落,然后再给全篇课文分段。
(学生如有困难可先默读)
提问:课文中写小蝌蚪找妈妈,写了几个小节?(二、三两节。)
中间这两节是写小蝌蚪找妈妈,那么这一段前面一节(第一节)写的什么?这一段后两节写的是什么?这样,课文分成几段?
课文可分成三段:
1、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
2、小蝌蚪找妈妈。
3、小蝌蚪找到了妈妈。
六、范读课文
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前面看《小蝌蚪找妈妈》的插图。看好后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读到哪儿,小朋友的手就指到图上有关的地方。
(老师范读全文。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
七、复习生字词
用小卡片全班轮读。(一人识一个,联一个词)
快读。(要学生迅速读出字音)
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讲读课文
第一段:
的小蝌蚪的剪纸,贴在的原来的水草图上),你们看,这时候的小蝌蚪和原来的样子有什么变化?(引导观察进行比较)。
2、小蝌蚪游呀游呀,看见鲤鱼妈妈在教自己的孩子捉食(揭示鲤鱼妈妈的剪纸贴在水草图上,取下未长脚的小蝌蚪)。这时候,小蝌蚪会想起谁呢?(想起自己的妈妈。)哪个小朋友能说一句话,后面用上疑问号,把小蝌蚪想妈妈的心情表达出来?
例句:谁是我的妈妈呢?
我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呢?
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
……
3、小蝌蚪想妈妈,就去向鲤鱼妈妈打听。小蝌蚪怎么问的?鲤鱼妈妈怎么回答的?请一个小朋友读小蝌蚪的话,一个小朋友读鲤鱼妈妈的话,大家读叙述的话。
4、小蝌蚪照着鲤鱼妈妈的话去找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找呀找呀,你们看这时候的小蝌蚪和前面的样子又有什么不同?
(揭示长了四条腿、拖着尾巴的小蝌蚪的剪纸,贴在水草图上,让学生比较。)
5、指点:小蝌蚪先长出的是后腿,后长出的是前腿。小蝌蚪正游着,他们看见了乌龟(取下先贴上的鲤鱼剪纸和才长后腿的小蝌蚪的剪纸,再贴上长了四条腿的小蝌蚪和乌龟的剪纸),小蝌蚪会怎么想的?
6、小蝌蚪是怎么对着乌龟喊妈妈的?乌龟又怎么说的?现在请女同学读小蝌蚪的话,男同学读乌龟的话,老师读叙述的话。
7、你们想,小蝌蚪怎么会把乌龟当着妈妈的?学生回答后加以指点:青蛙是四腿、阔嘴巴,但不等于四条腿阔嘴巴的就是青蛙。
8、现在,你们评一评,鲤鱼和乌龟的话谁说得全面?(引导学生做出判断)。
第三段:
1、小蝌蚪听了乌龟的话,又去找妈妈,过了几天,小蝌蚪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贴上脱掉尾巴的小青蛙的剪纸)
2、(取下原先长尾巴的小蝌蚪的剪纸)小蝌蚪这次怎么把青蛙认定是自己的妈妈的?
复习读:鲤鱼妈妈和乌龟的话。
3、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该多高兴啊!你们想,小蝌蚪会对青蛙妈妈说些什么?谁能说一句话,后面用感叹号,把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例句:妈妈,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你啊!
妈妈,原来你在这儿啊!
妈妈,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4、小蝌蚪和妈妈见面了,大家都非常高兴,它们的话该怎么读呢?请一个小朋友读小蝌蚪的话,一个朋友读妈妈的话。
5、青蛙的样子,课文上是怎么描写的?让学生比较。
课文上描写的:
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眼睛。
换一个说法:
荷叶上有一只大青蛙,背上颜色是绿的,肚皮上的颜色是白的,眼睛是凸出来的。
这两段话意思差不多,你们说,哪一段写得好?
(课文上写得好,觉得青蛙很美很可爱。)
齐读这一段话。
6、那么课文上是怎样把青蛙写得可爱的呢?我们看,写青蛙的动作,用了哪些词儿?
(板书:蹲披露鼓)
7、启发:这些表示青蛙动作的词,都用得很好。如果把“鼓着一对大眼睛”换成“瞪着一对大眼睛”,怎么样?
8、这是写青蛙的动作。你们再看,写青蛙身上颜色也是很讲究的。谁能把这些词儿找出来?
(板书:碧绿的雪白的)
9、比较:
青蛙披着绿的衣裳,露着白的肚皮。
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
10、指导朗读。突出四个动词和这两个形容词。
11、小朋友,想一想,为什么要把青蛙写得这么美呢?
12、讲述:因为青蛙是益虫。一只青蛙年能捉一万五千多条害虫,我们小朋友要好好保护青蛙。
13、现在小蝌蚪已经长成了青蛙,它们和妈妈一起捉虫了,同学们看看图,再自己读读课文。
(学生自学课文最后一节)
14、出示卡片:蹲蹬
让学生认读,并区别其含义。
三、朗读全文
四、课堂检测:
小蝌蚪怎么找妈妈的,我们知道了,在找妈妈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小蝌蚪是怎么长成青蛙的呢?小蝌蚪是怎么长成青蛙的呢?谁能简单地说说?
学生默读,准备复述。
〔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青蛙长尾巴
两条后腿披碧绿的
两条前腿露雪白的
尾巴变短鼓
尾巴不见了 蹲
语文小学教案模板篇2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了解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2、理解文章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体会概括叙述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乐园 教学重点:了解一词多义,理解文章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说说每组加点词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按组读词,读熟练,将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先和同桌讨论。
2、检查朗读,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
3、以“走”为例,引导学生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引早义。
4、学生分组讲座理解多义词词义的方法。 师小结: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不同,平时不断积累多义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比喻义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新的词义。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掌握联系语境中推断具体含义的方法。
二、读一读,想一想,体会加点词语的作用。
1、读,
2、分组讨论:加点词语的作用。
3、介绍概括具体式的表达手段。
4、小结:阅读时抓住概括性的总起句和总结句,就能很快把握语段的主要意思,作文时使用概括具体式的表达手段,就能全面,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正确流利地读句子。
2、讨论句子的意思。
四、读一读
1、自主学习:要有自己的见解指的是什么意思?短文是通过什么例子具体说明的? 2、怎样阅读才有自己的见解?
3、合作交流:明白有独到见解的是思维深刻的表现。
语文小学教案模板篇3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一批、糟蹋、放肆、吐痰、肺结核、呻吟、研究、规律。
2、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
一、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学生读一读。
一批、糟蹋、放肆、吐痰、肺结核、呻吟、研究、规律。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1)正音:呻吟 吐痰
(2)写法:肆(左半部);肺(最后一笔是竖);吟(不要多一点)
3、解词。
二、谈话导入 课文
大自然充满了神奇与奥妙,探索和了解大自然,充满了无穷无尽的乐趣。作者从自然界一些事物的联系中发现了一些道理。快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事物的联系,这些事物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说说课课文讲了哪些事物的联系,这些事物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蛇与庄稼,猫与苜蓿,下雨与地面,太阳与地面上的东西,火与水,吐痰与肺结核)
边说边板书:蛇——田鼠——庄稼
猫——苜蓿
吐痰——肺结核
3、默读课文,找出文章的重点段落,画出文中不懂的地方。
(1)把找出的重点段指名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读后试着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2)质疑(简单问题随机解决,重点问题进行梳理,下节课解决)
三、听写本课的词语
附:板书设计
27 蛇与庄稼
蛇——田鼠——庄稼
猫——苜蓿
吐痰——肺结核
27 蛇与庄稼
语文小学教案模板篇4
教学目标:
1、辅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想启发。
2、通过教学配养和增进学生的自读自学课文的能力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怨、载、罢、沾、捷、悦。
教学重点:
体会“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同上
教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要学习“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这一课。“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是什么意思,课文为什么取了这样一个题目呢?老师不作解释,大家也不要去猜,要认真读课文。你把课文读好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2、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需要同学们自己去读去理解。
二、出示读书提示,鼓励同学们自读自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表现。
提示:
1、先要一段一段地读,认真了解每一段的意思,然后再通读全文。
2、自学生字新词,认清字形,把字音读正确。
3、注意了解课文写的是谁?讲了他的什么事?
三、检查阅读情况,了解学生的疑难。
1、抽读课文。找三个人,每人读一部分。读后,请同学们评议,肯定优点,指出不足,纠正错误。
2、提问:课文里写了哪些人物?主要是写谁的?
布斯是哪里的人?课文是讲他什么时候的事?(英国人, 1910年的事。) 讲了他的什么事?(研制吸尘器的事——他看到扫地机扬起大量灰尘,给人们带来危害,下决心要研制不扬起灰尘的扫地机,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了。)
3、鼓励学生质疑,老师对所提问题进行归纳,鼓励学生思考答案或解决办法。
四、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学习收获,加深感受文章中心思想。
围绕的主要问题是:
1、什么事情引起了布斯的注意,使他产生了研制扫地机的念头?(熟悉课文第一部分——“呜呜”的响声,浓浓的尘雾,沾满了灰尘,灰尘搬运机。)
2、布斯的母亲给予了他哪些帮助?(深入理解课文第二部分有关段落——母亲很支持布斯的工作,想办法让布斯放松,帮助布斯动脑筋:“为什么不可以把木塞压进去呢”?)
3、布斯的研制工作陷入困境的时候,妈妈说的哪句话对他有很大的启发?后来他又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妈妈说:“为什么不可以把木塞压进去呢?”布斯说:“是啊,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呢?”)这时,布斯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把“扫灰尘”变成“吸灰尘”,也许就不会扬起灰尘了。他又想到最近发生的一场龙卷风,把地面上的房屋和树木都“吸”走的情景。如果把扫地机设计成一种小型的“龙卷风制造器”,不就可以把灰尘吸起来吗?想到这里,兴奋地布斯连忙放下已打开的葡萄酒瓶,找来一块手帕,蒙住自己的嘴巴和鼻子,然后趴在地上。他猛地一吸气,紧挨着嘴巴和鼻子的地面变干净了。取下手帕一看,手帕上沾了不少灰尘。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把地面清扫干净,而且不会扬起灰尘。)
4、你认为布斯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做事要有决心,肯动脑筋。布斯“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的念头,说明了他善于灵活调整自己的思维。)
五、再读课文,拓展思维
1、让学生再读课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你从布斯发明扫地机这件事受到什么启发?布斯能发明扫地机,你一样可以发明东西,请想想,你准备发明什么?
六、教师小结。(略)
七、课后练习
(一)填词语,读句子。
(二)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选择正确的答案。
板书设计:
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
母亲启发、帮助布斯
布斯发明吸尘器
语文小学教案模板篇5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仔细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了解孩子们是臬兴高采烈放风筝的,激发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
知识要求:
1.学会生字,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阳光、明媚、宇宙、热闹等。
2.想像“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能力要求:
1.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怎样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
2.想想课文是怎样把“大蜻蜓”飞上天的过程写具体的。
3.看图,读课文,把描写内容的句子找出来,多读几遍。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我”和哥哥是怎样放“大蜻蜓”的。
2.能在头脑中形成“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的美丽画面。
3.围绕一个意思,怎样把话写具体。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3.学会运用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具准备
投影幻灯,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你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的活动吗?想想看,当自己的风筝飞上高高的蓝天时,那时的感觉会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放风筝的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7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粗知课文内容。
2.看图说说图意。(用投影幻灯打出课文插图)
学生自由发言。
(三)学习本课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1.读准字音。
“字”、“育”,“鹰”,它们是整体认读音节。
“筝”和“宙”是翘舌音。
2.记忆字形。
(1)借助熟字和偏旁学习生字。
“筝”“宇”“稳”“衬”“宙”“闹”
(2)重点分析生字。
“橘”“育”“鹰”“嚷”“墨”“斑”“端”
(四)理解课文内容,标出自然段
1.看图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讲读第一自然段。
这段有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四、板书设计
1放风筝
时间:星期天的早晨
地点:体育场
人物:我和哥哥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优化作业设计。
(1)把下面字的部首去掉,看看是什么字,再加上其他部首,组成另外一个字。
例:但-(旦)-(担)
宙-()-()稳-()-()
筝-()-()衬-()-()
(2)比一比,组成词语。
斑()闹()场()
班()闭()扬()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我”和哥哥是怎样放“大蜻蜓”的。
3.边读边想像,能在头脑中形成“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的美丽画面。
4.巩固学习。
二、教具准备
录音机和音乐磁带,幻灯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讲讲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墨绿:深得近于发黑的绿。
斑纹:在一种颜色的物体表面上显露出来的另一种颜色的条纹。
热闹:(景象)繁盛活跃。
(二)边读边想,逐段理解课文内容(放音乐或幻灯片)
1.请学生读第二自然段课文,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
……
老师引导:讲得真好。这段主要讲了来体育场放风筝的人很多,内筝的式样也很多。
2.对照课文插图,学习第三自然段课文。
(1)看看图上画的兄弟俩的动作、神态与课文中的哪几句话相一致。
学生自由发言:
……
(2)想想课文是怎样具体写把“大蜻蜓”放飞上天这个过程的。
学生自由发言:
……
老师肯定并引导:讲得不错。这段共有四句话,句与句之间联系很紧。第一句说:“我”举着“大蜻蜓”,哥哥拿着线轴飞快地向前跑,边跑边放线。因为要等线放到一定的长度,才能放风筝;第二句说“等到他喊一声‘放’,我赶紧松开手。”“赶紧”说明兄弟俩配合得很好。松开手之后,还要再拽着跑一阵,风筝才能借着风力飞上天空;第三句说“哥哥拽着风筝又跑了一阵才收住脚”。“收住脚”就是停住脚,哥哥收住脚的时候,“大蜻蜓”已经稳稳当当地飞上天空了。这三句话具体叙述了放“大蜻蜓”的步骤。
(3)读一读第四句话,说一说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
3.自学第四自然段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
4.请一位学生读第五自然段课文,说说这段讲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
老师肯定并引导:同学们讲得很好。看图学文,就要把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展开想像,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5.请一位学生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其他同学在书上用“--”标出风筝的名称。
6.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想像“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自由发??
老师肯定并引导:三位同学说得都很好。我们每个人都要大胆地展开想像,在“看”的基础上去想,想得越美、越具体、越好。在“想”的情况下练习说。“说”时,不仅要用自己的话说,还要注意引用课文中的词句,并把书面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通过本课学习,你对“放风筝”的活动感兴趣吗?如果你们学校可你的家人带你去放风筝,一定要注意观察“风筝是怎样飞上天”的。
语文小学教案模板篇6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引入:一座小小的荒岛上住着一只小熊。小熊感到孤零零的,假如你是小熊,你这时最想做什么?............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小熊每天睡觉都梦见和许多朋友在一起玩。
二、1、(课前准备好头饰:白云、小树5-6棵、小鸟、小鹿、小猴)老师边复述课文内容学生边带着头饰出场演绎小熊梦中的意境,这样就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意境中。
2、组来模仿刚才的表演来扮演课本剧。这样寓学于乐,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熟悉了课文的内容了。
3、组表演,由学生来评一评哪一组表演得最好。
4、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表演读。
5、讨论:为什么小鸟、小鹿、小猴它们都说,这儿真好!
三、教学生字词
四、抄写生字词
五、背书
教学后记: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了本课生字,理解了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两个偏旁部首。
3、课文较长,学生较难在堂上读熟,课后需巩固。理解小熊是怎样找到朋友的,知道“这儿”好在哪里,学生学会了从小要懂得保护环境。
语文小学教案模板篇7
【基础知识积累】
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窃窃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
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情感与思想】
感受戏剧表演艺术的神奇魅力。
【拓展与延伸】
要求有举兴趣的学生收看新凤霞主演的《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祥林嫂》等剧目。
【重、难点突破】
让学生体会到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练就的勇气和毅力,同时也感受我国戏剧艺术的魅力。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文章一开始说“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这一点?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
提示:除了正式拜师之前的“吸引力”之外,重点要抓住作者很小就开始刻苦练功这部分内容,因为作者之所以能够吃这么大的苦,关键还是在于“舞台神奇的吸引力”。
重点语句理解:
①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蹿”字生动地写出了小花猫的可爱,而对“我”的描写更是充满了童趣,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的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使人忍俊不禁。教学时,可以通过朗读再现当时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
②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得满头是汗,也兴味盎然。
“兴味盎然”,课文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台上在演出,一个小女孩钻在幕布里看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虽满头大汗却兴味盎然,怪不得母亲的学生忘词的时候,会向“我”请教。透过厚厚的幕布,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那么形象,那么生动。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③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拉、压、拽,为所欲为,奶奶看不过我被整得满脸的泪水和汗水,每次都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从一侧或一端托起沉重的物体,课文指师傅从“我”身体的一侧托起我。“抻”,拉;扯。课文指师傅像拉面条一样地拉“我”的身体。“目不忍视”,眼睛不忍看,形容“我”练功的样子很可怜。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的成功除了家庭的熏陶,更离不开“我”常年不懈的努力。“黑脸大汉”指的是师傅给人以威严的感觉;“生面团”写出了“我”身体的柔弱。“为所欲为”的意思是想怎样干就怎样干,大多指干坏事,这里反映了师傅对“我”的严格要求。作者抓住这几个动作,写出了“我”学艺的艰辛。满脸的泪水和汗水,使奶奶心疼,但是奶奶并没有阻止师傅的“为所欲为”,而是“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这并不是奶奶对“我”的无情,而是饱含着奶奶对“我”的厚望。在这里,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用词是多么的精妙,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我”这个被宠坏的小公主的.勇气和毅力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二、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对“我的舞台”的理解。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更离不开个人的刻苦努力,而最后一点才是最关键的因素所在。“我的舞台”即使我们工作的舞台,更是我们施展才华,向世人证明自己,为社会做自己贡献的广阔天地。
三、作业:
背诵作者之母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是清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