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确保课堂顺利进行的书面文件,教案写好了能大大提升学生们对课堂的积极性,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雨的好与坏教案参考8篇,感谢您的参阅。
雨的好与坏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2、让幼儿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小椅子 音乐
活动过程:
一、分两队,让幼儿站到小椅子上面,踏步走。
二、听老师口令做相应的动作,老师喊1——幼儿从椅子上站起来,老师喊2——幼儿要做到小椅子上,喊3——幼儿在小椅子左边,喊4——幼儿在小椅子右面,喊5——幼儿围着小椅子转圈,喊6——两个幼儿交换位置。
三、老师一次说两到三个数(比如2、6或1、5......),让幼儿迅速准确的做出动作。
四、老师和幼儿一起站到小椅子上,把两只胳膊伸直,用两只胳膊做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看齐的动作。
听老师的口令、向左向右看齐——胳膊一只向左,一只向右......
五、让幼儿躺在地上,听老师的口令做相应的动作。
六、让幼儿再次站到小椅子上,放音乐,老师分别拍拍小朋友的背,胸,再摇摇小朋友,看一看小朋友的反应。
七、游戏——让幼儿站在小椅子上,放音乐,传小椅子
规则、分别给两队一个小椅子,听音乐,从最后一名幼儿传到最前面一个幼儿,然后幼儿站在最前面的小椅子上,幼儿往前面小椅子上走,以此类推,看哪一对幼儿先到达终点。
八、让幼儿座成一队(给幼儿多个小椅子),放音乐,在音乐声中传小椅子,往前进。
九、听老师口令——老师说几,几个小朋友坐在一起,要坐在一条线上(比如老师说5,五个小朋友坐在一条线上)
十、做放松运动,活动结束。
雨的好与坏教案篇2
设计意图:
每次晨练的自由活动时间,大部分幼儿争先恐后地选择玩球,部分幼儿常为没选到球或球没气来找老师帮助.鉴于幼儿喜爱球以及球有多种玩法,我便设计了《好玩的球》这一活动方案,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并掌握新玩法。
活动目标
1.练习夹球跳,增强幼儿腿部力量。
2.乐意参加体育活动,体验玩球的乐趣。
3.初步培养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
4.通过活动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让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
5.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皮球人手一个录音音乐。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
带领幼儿练习自编球操:上肢运动,下肢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跳跃运动。
2.供各种不同的球,让幼儿运用感官,发现球的外形特征。
师:今天有许多漂亮的球宝宝来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 (幼儿自选一个喜欢的球)请你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的球宝宝长得怎么样 等会儿介绍给大家。
师:你们的球宝宝真漂亮,都是圆圆的,都有颜色或花纹,有的硬,有的软,有的大,有的小。
3.幼儿探索玩球方法.
幼儿自由玩球,,鼓励幼儿想出多种玩球的方法.
师:我们的球宝宝除了漂亮,还有很多本领呢!可以和我们小朋友做很多游戏,你知道我们用球可以玩哪些游戏吗?请大家想一想,玩一玩。
4.幼儿逐个介绍自己的玩球方法,其他幼儿模仿练习。
师:刚才你是怎么玩的 你愿意介绍给大家,让大家一起玩吗?
(1)用手拍着玩的.(教师组织幼儿集体练习拍球)
(2)把皮球放在地上滚来滚去玩的
(3)把皮球扔高再接住
鼓励幼儿练习各种不同的抛接方法,引导幼儿两人一组练习相互抛接球。
5.夹球跳
师:小朋友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玩球的方法,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个新的玩球的办法,你们想看一看,学一学吗?
教师示范:把球夹在双腿之间,然后跳起来,这叫夹球跳。
幼儿练习2-3次
6.集体游戏:《送球宝宝回家》,巩固夹球跳。
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项新的本领,现在我们来比比看谁学的最好。
比赛规则:分成四队,每队第一个小朋友出发到终点后,跑回来打下第二个小朋友的手,哪队先完成任务,哪队就为胜。
7.结束
师:这些球宝宝真好玩,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是我们游戏时的好朋友,以后我们可以找出更好玩,更有趣的玩球方法,好吗?
8.放松运动
师:好累啊,跟老师一起放松放松吧!
活动反思:
这是一次探索性的体育活动,探索球的不同玩法,球是幼儿最感兴趣的体育器材,所以设计了这节课。这节课主要介绍夹球跳,可能要求说的不是很明确,幼儿操作练习是很混乱,根本听不清老师的安排,也是我语言组织不够干练所导致。听课老师都给予了很多宝贵意见,经过两次反复的修改,在最后一次教研课中,改变课堂气氛过于拘谨,幼儿不能充分活动开的局面,在这次课中,幼儿思维都比较活跃,可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练习夹球跳的时候没能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场地,以至于幼儿们没能很好的掌握技巧。我想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一如既往地关注幼儿的一些兴趣点生成类似的一系列活动。也希望领导、师傅和老师们多给我指点和批评,让我进步的更快!
雨的好与坏教案篇3
目标:
1、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对打雷这一现象的感受,学习演唱歌曲。
2、体验唱唱跳跳的快乐。
准备:歌曲录音、铃鼓、积木、双响木、小鼓等。
过程:
1、听听说说:
1) 播放打雷的声音:请你猜一猜,这是什么声响?
生活中,什么时候有雷声?
2) 用动作和表情交流对打雷的感受:听到雷声,你有什么感觉?
3) 寻找各种材料模拟打雷的声音:我们可以用什么材料来模仿打雷的声音?
2、学唱歌曲:
1) 教师示范演唱,问:歌曲中雷声是怎样说话的?(轰隆隆、轰隆隆)
它还跟我们说什么?
2) 教师再次示范演唱。
3) 幼儿学习演唱歌曲:重点练习唱准歌曲中的八分休止符。
3、唱唱跳跳:
1) 幼儿自由结队,边唱边即兴做动作:重点指导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出最后两句歌词内容。
2)交流即兴创编的动作。
3)引起改编歌词的兴趣:想一想,雷声还会告诉我们小朋友什么?
雨的好与坏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正确的撕纸方法。
2、通过操作,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手指的灵活性。
3、增强幼儿对美术撕纸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学具“鸡蛋”人手一份(内画有小鸡基本形状,小鸡轮廓线用针扎成一个一个小园孔?
2、背景图一张。
3、录音机及有关磁带,母鸡图片1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师:春天来了,花开了,柳树发芽,我们一起在草地上跳个舞吧。
2、幼儿跟随音乐《春天》一起跳舞。
二、引导幼儿学孵小鸡
1、(出示母鸡图片)
师:这是谁呀?幼:母鸡妈妈。
师:我们一起和母鸡妈妈打个招呼,母鸡妈妈你好!
(幼儿跟着打招呼)
师:母鸡妈妈丢了东西,我们问问它丢了什么?
母:我在草地上生了很多鸡蛋,现在找不着了,你们能帮帮我吗?
幼儿帮母鸡妈妈找鸡蛋。
师:母鸡妈妈你还有什么要帮忙吗?
母:马上就要开家庭演唱会了,我的小鸡还没孵出来呢?你们能帮我孵一下吗?
师:我们学一学母鸡妈妈怎样孵鸡蛋。
教师示范孵小鸡。
2、提出要求
撕的时候要捏住纸沿着小园孔撕,不要撕到小鸡的身上;把“蛋壳”放入箩筐里,不要随地乱丢。
3、幼儿动手操作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撕纸方法,帮助能力差的幼儿完成任务。将幼儿作品贴在背景图上。
三、结束活动
母:谢谢你们,一起来参加家庭演唱会吧。
(幼儿跟随音乐《小小蛋儿把门开》唱歌跳舞)
师:我们回家了,跟母鸡妈妈说“再见”。
(幼儿跟随音乐离开草地)
雨的好与坏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宇,会写出12个生宇。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晴蜓、随风飘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感受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
教学难点
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导学过程
预习题纲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2.搜集荷花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喜欢猜谜语吗?请听好了: 一个小姑娘,立在水由央,身穿粉红袍,坐在绿船上。(打一植物)
2.说说你了解到的荷花。(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荷花的资料)
3.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板书课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分组出示生词,指读,正音:
a.挨挨挤挤、翩翩起舞、随风飘动(读了这些词,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b.荷花、莲蓬、饱胀、衣裳、仿佛、舞蹈、蜻蜒、
3.接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这一池荷花?
三、读议结合,体会情感
“我”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
(一)品读二、三段。
1.自由读二、三自然段
边读边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划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为什么喜欢,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
2.理解并读好重点句。
(1)“荷叶挨挨挤挤的……”
从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荷叶是什么样子的?从哪些词体会到的?[课件演示:挨挨挤挤的一池荷叶]——你们看,这就是一池挨挨挤挤的荷叶,这就是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呢!看了画面,谁能把这句话读得更好?(指名读、齐读)
(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a.谈体会: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b.换词理解“冒”:“冒”还可以换成什么字?
c.表演体会“冒”:荷花是怎样冒出水面的?谁能来表演一下。
d.激发想象: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它们想干些什么呢?
小结: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你们看,一个“冒”字不仅把荷花写活了,而且使它变得更美了。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什么说这个冒字用得好了吧!
(3)“有的……有的……有的……”
a.[课件演示:荷花的三种姿态]这些姿态是什么样的,我们来看看!
b.看了刚才的画面,你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三种荷花的样子么?(刚开的、全开的、将开的。)
c.引读三句话:刚开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全开的呢?将开的呢?
d自由练读。(你们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这三种姿态不同的美和可爱么?)e.指名朗读。
小结:[课件演示:一池荷花]
师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也很美。’”此刻,你最想用~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些荷花呢?(板书:千姿百态)
作者又把这一池荷花看作了什么?
a.质疑探究:读了这句话、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2(作者为什么把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画?画家指的是谁?)
b.分组合作,讨论交流。
小结:正象你们说的那样,这一池荷花不仅仅很美,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荷花竞相开放的生机和活力,因此作者把它看作是一幅活的画。(板书:一幅活画)而正是美妙的大自然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创造了这样的杰作,才让作者产生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同学们,让我们也走入画中,一块来回味课文的二、三段。
(二)巧读四、五段。
1.指名朗读四、五段
2.看到了这美丽的荷花池,你想到了什么?
3.自由读课文,当作者陶醉在这种美的境界中的时候,他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色?
4.如果,体也变成了一朵荷花,理象一下,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5.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呢?
6.齐读第四、五自然段,体会荷花的美。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新词。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1.齐读全文。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本文的?
(板书:闻到──看到──想到──回到现实)
3.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篇文章写得这么美?
(板书:细致观察、丰富想象)
三、拓展练笔
1.作者把荷花写得如此之美,你们一样能把自己喜欢的花写下来。
2.交流课前所观察的花。
3.师引导依照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写,写出特点。
4.交流习作,讲评后,学生修改小练笔。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观察描写,识记字形
3.集体交流,重点点拨范写:
4.书写练习。
5.自评互评。
五、作业布置
抄写文中优美词句,积累语言。
板书设计
闻
叶:多 绿 大 圆
荷花 看 活的画
花:才开 全开 将??
雨的好与坏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在图中按要求描绘出所走的路径。
2.能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正确找到最近的路线。
3.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4.在多次的分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意识和小组相互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正确找到最近的路线。
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意识。
教学难点:
能尽可能地多找出不同的行走路线。能培养学生的小组协作精神。
教学准备:
电脑、多媒体、实物投影仪、6小组的示意格子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依次出示:小胖,小亚和小巧)
今天他们是和我们一起来学本领的,你们愿意吗?
看看他们为我们带来了什么?一起来读读看。(依次出示:前、后、左、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前后左右。(出示课题:前后左右)
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掌握新知
(一)看格子图说圆点的移动路径:
1.首先我们一起来看格子图。看看图上的圆点它是怎么移动的?一起边看边想,跟着读读看。(出示图上的圆点移动路径)
2.看懂了吗?看懂的同学试着自己来说说圆点移动的路径。(出示下一幅图的圆点移动路径过程)
向后两格,有圆点的这一格要算吗?为什么不要算?(因为有圆点的这一格是圆点本身所在的位置,没有移动过,所以不要算。)
3.现在都看懂了吗?那这幅图上的圆点是怎样移动的,你们能把它的移动路径写出来吗?请大家分组合作,一起来完成练习1。
4.核对练习1: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是怎样做的?
(二)学看教室里的前后左右
1.图上的前后左右你们会看了,那你们知道教室里的前后左右在哪里吗?我们一起用手来指指看。(全班用手指前后左右)
2.(出示小熊猫乐乐)你们看,谁来了?你们想不想和乐乐握握手啊?谁想来?(抽2生分别和小熊猫乐乐握手)
3.谁来说说他是怎么走的?(向 走,向 走,说方向)
(三)学习公园图
1.根据路径找地点
(1)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真不错,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跟着小胖,小亚和小巧一起去公园玩玩,你们愿意吗?
(2)出示公园图:图7):你们看,小胖,小亚和小巧在公园里玩的别提有多高兴了。现在,他们三人决定分组自由活动。小胖想这样走(出示图8),小亚想这样走(出示图9),小巧想这样走(出示图10)。他们三人各自的走法都不同(出示图11中的三种走法),根据他们不同的走法,你们能知道他们是想去买花,划船,还是去玩滑梯吗?
(3)完成练习2
请每组同学拿出笔和尺,在你们这组的图上画画看。画的时候要从他们头上的圆点处出发哦。(头上的圆点闪动)得出结果以后,把他们去的地方在练习纸上圈出来。
(4)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核对: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胖到了哪里?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小胖经过的路径,看看我们做对了没有?(出示图12)接着我们一起来看小亚和小巧(依次出示图13和图14)
(三次核对依次以点头,举手和人坐正来表示)
2.找最近的路
(1)学找最近的路
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了。你们觉得小巧的走法好吗?为什么不好?你能为小巧找一条更近的路吗?可以怎么走呢?(根据回答任意出示2种答案)
进行德育渗透(保护环境)
(出示小巧穿过草地斜行的`路线)能这么走吗?为什么不行?
师述:花草树木是我们大家的好朋友,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地去爱护它们,从而使我们居住的环境变得更美好。
要知道这几种方法哪种最近?有什么好办法?(数格子)一起来数数看,看看最近的路是哪条?
总结:因此,我们不但要能找到正确的路径,更要能找到一条最近的路来走。
(2)练习(小胖玩滑梯)
现在,小胖又想去玩滑梯了(出示图17),你们能为他找到一条最近的路吗?请大家分组合作,先在你们小组的图上画出路径,然后把路径写在练习纸上,开始。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核对: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找到的路径是怎样的?(根据回答任意出示图18或图19)
你们觉得哪种走法比较好?为什么?(一样近,因为他们走的格数都是15格)
三、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去养马场
(1)现在小亚和小巧想一起到养马场去玩。但是他们两人分别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如果他们想去养马场,你们能分别为他们两人各找一条最近的路来走吗?请大家分组合作。同样的,先在图上画,再在练习纸上写出路径。
(2)核对
四、总结
1.在今天这节课上,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
2.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也能学会找最近的路来走,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雨的好与坏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火中逃生自救的基本方法。
2.初步了解消防的小常识。
3.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5.培养幼儿反应的敏捷性和对动作的控制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教师事先带领幼儿参观消防队,观看消防知识展。
2.物质准备:消防灭火视频。
活动过程:
1.幼儿观看消防灭火视频,引出活动内容。
师:刚才你们看到什么?为什么会发生火灾?
2.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的经验,讨论在家、在园遇到火灾脱离危险的方法。
(1)提问:如果遇到火灾应该怎么办?如果火很大,有很多浓烟,应该怎么做?
(2)小结:如果遇到火灾,应该迅速离开着火处并大声呼救,拨打119报警,不能乘坐电梯等,如果货很大,有很多浓烟,要用湿毛巾捂住嘴巴和鼻子,下蹲弯腰,烟枪逃离火场。
3.引导幼儿交流:预防火灾的方法。
小结:小朋友不玩火、不适宜燃放烟花爆竹、不乱动煤气开关等。
4.开展消防演习活动,引导幼儿采用正确的方法有序的逃生。
活动延伸:
1.组织幼儿观察幼儿园消防通道、安全出口等,并定期开展消防演习活动。
2.游戏活动:开展角色游戏"火警逃生",让幼儿经一部掌握自己的方法。
雨的好与坏教案篇8
教材说明
〔解题〕
?盲童的画》是钟子芒写的一篇观画随笔。文章写“我”在观看少年儿童画展时看到一幅盲童画的画儿,透过画面,触到了盲童的心。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盲童的深切理解: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同时也赞颂了祖国对残疾儿童的关爱。
随笔是表现作者所见、所闻、所感的一种散文。一般都短小精悍。本文就是作者在观看少年儿童画展时,为盲童的画打动,产生奔腾的情感后写就的。
文题《盲童的画》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语是“画”。作者就画引申,借盲童的“画”,抒发观“画”之所感,颂扬祖国及热爱生活的盲童。“盲童”,失去视力的儿童。
〔结构分析〕
这篇文章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在少年儿童画展上看到一幅盲童画的画。第1自然段写看到盲童的画。第2自然段写盲童画的内容。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写“我”观画的随想。先写“我”透过画面触摸到盲童的内心,想到盲童作画时的情形。再抒发强烈的情感,盛赞盲童的品格与祖国对盲童的人文关怀。
〔语意理解〕
“从这里走过的人,都会仔细地看看这张没着色彩的极简单的画,有的人还凝视很久。”
这句话描述了人们对盲童画的关注。“凝视”,注意力集中,聚精会神地看。作者在“画”前加两个修饰成分,一是“没有色彩”,一是线条“极简单”。这是在强调画技艺并不高明。但就是这样的画却让所有人“凝视”,足见其画之特殊。这句话是总领句。一句话引出下文的两种“随想”。
“可是,她心灵上的色彩,她感觉到的声音,怎么画得出来呢!她是个盲童啊,她只能画这样一幅简单的画。”
这两句是抒发作者情感的话。赞叹她这个盲人竟然也能画出画来,用画表达自己的心声。“怎么画得出来”,这是反问形式的感叹,是说她能画出来,她已用简单的画面表达了对生活的爱,对祖国的感激。“心灵”,指一个人的内心、精神、思想等。
“不论谁欣赏过这幅画,都会觉得这幅画里面蕴藏着许多美好的内容:一个热爱生活的盲童在向你招手,一棵美丽的生命之树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成长,一颗坚强的、对生活热爱的心在向你微笑。”
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句。作者用这句话热情洋溢地歌颂盲童坚强的生命力和热爱生活的向上的情感,赞美充满人性阳光的祖国。全句是一个无条件条件复句,表明任何人看这幅画都会发现这幅画的真蒂,盲童的精神与心灵是谁都能体会到的。作者用了3个分句表达“我”观画的思想感情。第1分句盛赞盲童热爱生活;第2分句盛赞祖国对盲童———残疾人———的关爱;第3分句盛赞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欣赏”,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被发掘。
〔写作特点〕
1.浓厚的抒情色彩。
本文不足700字,记叙的成分较少,抒情的成分很大。文章除1、2、3自然段约230字是记叙外,都是在抒情。作者以“透过画面”,“好像触到了这位盲童的内心”引领,先想象盲童所要表现的美好情境;接着用优美的语言极尽赞美之情;最后又挖掘图画蕴藏的丰富、深厚的内涵,再予以礼赞。
2.语言流畅、优美。
全文给人以清新、畅达之感。比如描述盲童画面内容,只用不足40字就把一幅画勾勒出来,读后有清凉甜美之味。再如写盲童作画情形,既好像看到盲童在作画,又好像走进亲情融融、细语欢笑的境界。文章大量使用描写笔法,比如,写想象中的盲童作画,用了一个特长的句子,共4个分句,近160字,铺排她如何画太阳、画树、画小孩、画小屋的,每个分句都用浪漫的描写句,展现盲童的心态、心情与心愿。最后一段,连用排比,使抒情气氛更浓重,而且在排比中又融入比拟与象征,比如,“一棵美丽的生命之树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成长”,“一颗坚强的、对生活热爱的心在向你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