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试卷讲评教案5篇

时间:2023-08-23 作者:Fallinlove 备课教案

不错的教案一定是需要分析教材的基本思想和概念的,提前写好教案对我们开展教学任务有很大帮助,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月考试卷讲评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月考试卷讲评教案5篇

月考试卷讲评教案篇1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

1、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a.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

2、有关地球形状的叙述最正确的是

a、是一个正圆球体b、是一个扁球体

c.是一个南北球对称的球体d、是一个两极略扁的球体

3、地球赤道周长约是

a20000千米b40000千米c60000千米d50000千米

4、“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是指

a北极点b南极点c赤道上任一点d地球上任一点

5、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a回归线b赤道c极圈d本初子午线

6、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a以200w经线和160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b以1600w经线和20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c以1800w经线和180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d以00经线和180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7、看右图,a点的经纬度正确的是:

a.经度20°,纬度20ºb.20ºe,20ºn

c.20ºw,20ºnd.20ºe,20ºs

8、有一位建筑师,想要建造一座房子,房子四面的窗户都对着北方,你认为应该建在

a.北极点上b.南极点上

c.赤道和0°经线的交叉点上d.赤道和180°经线的交叉点上

9、地球自转的周期是

a、一年b、一天c、一月d、一季

10、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

a五带b昼夜交替c昼夜长短的变化d四季变化

11、不属于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是

a五带b昼夜交替c昼夜长短的变化d四季变化

12、当肇庆昼长夜短时,北半球的季节是

a、冬季b、秋季c、春季d、夏季

13、下列节日中,我国-广场早上升旗时间最晚的是

a妇女节b儿童节c国庆节d圣诞节

14、下列比例尺中,表示内容最详细的是

a1:1600000b二百万分之一c0405000000

15、如果在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图上比例1:10000000,算得两地间实地距离大约是

a.300千米b。3000千米c。30千米d.3千米

16、绘一张学校操场平面图,采用下列哪种比例尺较合适

a。1:1000b.1/4000000

c.030千米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千米

17、在画有指向标的平面图上,确定方向的一般方法是

a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b不论什么样的地图,均用经纬线确定

c根据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来确定方向d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8、在下列几种地图中,与等高线无关的是

a.分层设色地形图b.经纬网地图c.地形剖面图d.等高线地形图

19、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颜色越深,表示的地形

a海拔越低或水域越浅b海拔越高或水域越深c起伏越大d起伏越小

20、世界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我国陆地最低的地方吐鲁番盆地在海平面以下155米,两地相对高度是

a.8679米b.9009米c、8999米d.8689米

二、判断:(共5分)

21、经线和纬线在地球上是实际存在的

22、在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

23、以赤道为界,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愈来愈小,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纬度为0°

24、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地势越平缓,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地势越陡峻

25、肇庆位于北寒带

三、对号入座:(共5分,每题1分)

26、居民点()a⊙

27、铁路()b

28、国界()c

29、沙漠()d

30、山峰()e

四、猜一猜,下列特征指示什么地理事物,在后面横线写出来:(共10分,每题2分)

31、形状是半圆,指示南北方向______

32、纬度最低,的纬线圈______

33、经度最小,东、西经度的分界线______

34、这种现象只出现在两极地区,全天没有太阳,都是黑夜______

35、把实物按比例缩小在平面上,用来辨别方向和寻找位置的工具______

五、读图题(30分)

36、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回答:

(共6分)

(1)图示时间为月日前后,北半球节气为。

(2)此时a点昼长为小时,b点昼长为小时。

(3)由此图所示时间向后,北半球昼长如何变化?

?

37.读“地球上的五带”图,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在相应的位置写出五个温度带的名称。

(2)在方框里写出四条纬线的名称。

(3)五带中,由于有太阳直射,地面获得太阳热量最多的是;没有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和极夜,太阳永远都是斜射的是;有极昼和极夜的是。

38、图1是一幅公路平面略图,读后回答:(5分)

(1)图中河流流向的总趋势是从流向。

(2)村庄b在村庄a的方;村庄c分别在

村庄a、b的方和方。

39、读图2的等高线地形图填空:(7分)

(1)a点的高度是米,b点的高度是米,

a点大约在b点的方向

(2)图中整列山脉的坡较陡,坡较缓。

(3)d点比c点高出米,这是指d点对c点的

高度。

六、才华展现:(10分)

40、老人家教导:早上看东边的天象,若有浓厚乌云,则可判断当天会下雨;傍晚看西边的天象,即使有浓厚乌云,也可判断当晚不会下雨。你认为有道理吗?说说你的看法。(5分)

41、生活实践:假如你有机会和父母或朋友外出,你能在陌生的城市或广阔的郊野当一个好向导吗?比如说,你利用什么工具或借助什么物体来辨认方向呢?如果你成功了,就请你把这值得骄傲的经历写下来吧。特别是介绍一下你是怎样辨认方向的哦。(5分)

答案:

一、1b2d3b4c5b6a7c8b9b10b11b12d13d14c15a16a17c18b19b20c

二、21×22√23×24×25×

三、26a27c28e29b30d

四、31经线32赤道330°经线34极夜35地图

五、36⑴6月22日夏至日⑵1224⑶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

37⑴(自上而下)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⑵北极圈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南极圈⑶热带温带寒带

38⑴东北西南⑵正东东南西南

39⑴300100正南⑵dabc⑶150相对

六、参考

40运用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规律解释

41教师可作出指引,有条件的可带出去实地练习。目的:为了让学生养成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地理知识的习惯

月考试卷讲评教案篇2

1.下列一些自然现象,由地球自转造成的是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四季变化现象

c.昼夜现象 d.昼夜交替现象

2.太阳直射最北、最南的界线是

a.南回归线和北极圈 b.北极圈和南极圈

c.北回归线和南极圈 d.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3.下面是同样图幅的地图,你若采用比例尺的地图是

a.建平县行政图 b.朝阳市行政图

c.辽宁省行政图 d.中国行政图

4.下列山脉为两个大洲分界线的是

a.阿尔卑斯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

c.乌拉尔山脉 d.大分水岭

5.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a.0°和180°之间 b.20°e和160°w之间

c.20°w以西到160°e d.20°w以东到160 °e

6.关于地球上海陆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b.南半球陆地多于北半球

c.西半球陆地多于东半球 d.陆半球陆地多于海洋

7.地球上,海洋所占的比例是:

a.71% b.29% c.50% d.39%

8.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9.下列词语中,描述 天气的是

a.风和日丽 b.长夏无冬

c.四季如春 d.常年湿润

10.如果你爸爸今天要到南非出差(南半球),你将会建议带

a.春装 b.夏装

c.秋装 d.冬装

11.2004年8月13日台风“查理”袭击美国,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台风的是:

12.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南极大陆终年严寒少雨且温差大,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因素 b.海陆因素

c.洋流因素 d.纬度位置

13.下列地区中多地形雨的是

a.沿海地区 b.长江三角洲

c.喜马拉雅山北坡 d.喜马拉雅山南坡

14.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青岛3月17日气温为2~8℃,2℃是指一天中什么时候的气温

a.午夜 b.日出前后

c.日落之后 d.早晨8 时

15.造成世界气候地区差异的原因是

a.各地区社会经济条件不同 b.各地区风俗习惯不同

c.各地农业发展水平不同 d.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

16.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比较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是

a.干旱的沙漠 b.原始的热带雨林

c.寒冷的极地 d.中低纬度的沿海

17.下列四幅图是同纬度的四个地区,其中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

18.划分发 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依据是

a.军事力量强弱 b.开发历史早晚

c.经济发展水平 d.人口多少

19.下列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 b. 发达国家都位于北半球

c.发展中国家都是二战后独立的 d. 发展中国家都位于南半球

20.发展中国家大多分布在

a.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b.北美洲、欧 洲、大洋洲

c.拉丁美洲、欧洲、大洋洲 d.亚洲、欧洲、北美洲

二、综合题(21题8分,22题11分,23题9分,24题10分,

25题11分26题11分,共60分)

21.根据材料,回答下面问 题。

材料: a、b、c三个人同乘一辆飞机去非洲救助难民,a、b、c三人都信奉宗教,途中三人交谈,a说我是英国人,每个礼拜都去教堂做礼拜;b说我是穆斯林,我们的宗教活动在清真寺进行;c说我来自泰国,在我们国家,寺院遍布全国。

请回答:

(1)a信奉 教,这一宗教主要分布在 洲、 洲和大洋洲。

(2)b信奉 教,主要分布在 洲的西部和 东南部, 洲的北部和东部。

(3)c信奉 教,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 和 。

(4)世界上有一半的人信仰宗教,在中国,多数人 (信、不信)教,维吾尔族、回族等多信仰 教。

22.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上比例尺改为数字式是1: ,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米。

(2)用直尺量算一下,可知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则其实地距离是 米。

(3)甲山在乙山的 方向。

(4)图上表示高度的数字,指的是 高度;试估算山顶甲的海拔高度是 。

(5)若山顶乙的海拔为49 5米,计算乙山顶与b地的相对高度是 。

(6)如果要从a、b两处爬山,则选择从 处爬山要容易些。

(7)填出图中字母所表 示的地形名称: d e

23.根据材料, 回答下面问题。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世界 22 13

非洲 38 14

北美洲 ] 14 9

亚洲 8 14

欧洲 10 11

大洋洲 7 11

(1)计算表中各洲2002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请把计算出的数值填在表中空格内。

(2)比较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是 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 洲。

(3)世界上人口的分布特点是 ,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 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 的发展相适应,与 相协调。

24.读东西半球图,完成下列内容。

(1)大洲: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2)大洋:⑧ ⑨ ;

(3)从东、西半球看,大洲⑦属于 ;

(4)大洲①和大洲②的分界线是 。

25.读a、b两地(北半球)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地最低气温出现在 月;气温出现在 月;此地气温年较差大约是 ;说明此地气温的年变化: 。

(2)b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 ;那几个月份降水较少? ;

说明 此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

(3)b地的气候类型是

①热带雨林气候 ② 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地中海气候 ④寒带气候

(4)a地的气候特征是

①全年温和多雨 ②全年高温多雨

③终年寒冷干燥 ④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5)你知道判断气候特征的两个重要指标是什么?

; 。

26.读世界人种的分布图,回答下面问题。

(1)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 、 和 三个主要人种。三大人种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围的 分布区,又有小范围的 分布。世 界上所有的人种都是 的,没有优劣之分。

(2)白种人主要分布在 洲、 洲的北部以及北美洲的中部、南美洲的东南部和大洋洲等地。

(3)黄种人主要分布在 洲的东部、 洲的北部和南美洲等地。

(4)黑种人主要分布在 洲。

2012—2013学年 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地理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3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a c d a a d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d b d d b c a a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21题8分 22题11分 23题9分 24题10分 25题11分 26题11分,共60分

21.(1)基督 1分 欧 美 1 分( 2)伊斯兰 1分 亚 非 1分(3)佛 1分 东部 东南部 1分(4)不信 伊斯兰 2分

22.(1)5000 50 2分(2)150 1分(3)西南 1分(4)海拔 400 2分(5)295米 1分(6)b 1分(7)鞍部 山谷 陡崖 3分

23.(1)每点0.5分,3 分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世界 9

非洲 24

北美洲 5

亚洲 22

欧洲 -1

大洋洲 18

(2)非 欧 2分

(3)不均匀的 有计划 社会、经济 资源、环境 4分

25.(1)1月 7月 15度 3分 气温年较差较小,冬季温和,夏 季不太热 1分

(2)10 、11月 7、8月 春夏降水较少,秋冬降水较多3分

(3)③地中海气候 1分

(4)①全年温和多雨 1分

(5)气温 降水 2分

26.(1)白种 黄种 黑种 集中 零 星 平等 6分

(2)欧 非 2分

(3)亚 北美 2分

(4)非 1分

月考试卷讲评教案篇3

第二章世界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世界的陆地与海洋:

(1)海洋和陆地分布:三分陆七分海(陆地29%,海洋71%)

(2)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及分界线:要求通过课本熟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大洲、大洋之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的洲和跨纬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最小的洲(大洋洲)、的洋(太平洋)、最小的洋(北冰洋)

的大陆(亚欧大陆)、的岛屿(格菱兰岛)、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南极洲和北冰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

(1)地表形态变化:外力作用:风、流水、海浪、生物等的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喷发

(2)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3)板块构造学说:a、全球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b、板块是运动的;c、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4)世界的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5)解释印度尼西亚海啸发生的原因: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第三章世界的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要求能对具体的例子进行判别)

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特点是:时间短、常变化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特点是:时间长、一般不变化

2、常用的天气符号:(预报天气)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和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日、月、年平均气温,气温日、年较差,年降水量:(考查计算)

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测得的气温值的和÷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个月中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的和÷该月的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中每月的月平均气温的和÷12

气温的日较差=当日的气温一当日的最低气温(陆地上日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的年较差=月平均气温的值一月平均气温的最低值(北半球陆地上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海洋上比陆地上迟一个月,分别为8月和2月。南半球相反)

年降水量=各月降水的总和

2、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要求能绘制和读图分析

3、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纬度因素】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上气温高于海洋上气温;冬季相反。

?海陆因素】在山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0c

?地形因素】世界降水分布规律: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1)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纬度因素】

(2)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3)中纬度地带,内陆降水少,沿海降水多。【海陆因素】

(4)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月考试卷讲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知道石油炼制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⑵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及注意环保问题。

教学重难点

⒈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

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播放生活中的图片,设问:

1、 家庭中炒菜、做饭、洗浴等使用什么燃料?

2、 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使用什么燃料?

3、炼钢厂、热点厂等常使用什么燃料?

(配以多媒体播放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边看边联系已有生活经验,思考:

柴、煤、煤气...

汽油、柴油...

阅读教材,观看录像,回答问题。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使学生联系生活,关心生活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引出新知识,强调在学习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知道燃料的种类、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用途。

知识拓展

1、煤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煤分解的产物有哪些?

3、煤分解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播放录像:煤的用途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 混合物

2、 焦碳、煤焦油、煤气

3、 化学变化,因为反应前是碳,反应后生成新物质:焦碳、煤焦油、煤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1、石油可以直接用作燃料吗?为什么不把石油直接用作燃料?

2、石油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为什么?

3、石油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炼制的?

播放录像:石油的用途

介绍石油的用途。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不可以,因为这样会浪费资源,不经济,不科学,应该综合利用。

2、混合物,因为其中含有多种成分。

3、根据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来分离,是物理变化。

让学生说出石油炼制的各产品与其用途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过渡

投影图片:海上采油和天然起在燃烧引出天然气

让学生知道:天然气主要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

煤、石油、天然气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几亿年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所以被称为化石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

1、人类大量开采,将使化石燃料最终被耗尽。

2、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因此一定要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

月考试卷讲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探究让学生讨论燃烧的条件及推出灭火的原理。

教学工具

投影自制的幻灯片、白磷、薄铜片、大烧杯、热水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见过或遇到过许多燃烧的事例,你见到过哪些燃烧的事例吗?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学生活动]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同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以鼓励为主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踊跃地讨论了我们常见到的燃烧现象,比如,篝火晚会、煤气烧菜、奥运圣火、火箭发射等。还有第二单元学过的碳、硫、铁、铝箔等在氧气中的燃烧等。虽然燃烧的事例很多很多,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燃烧的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知道燃烧的这个共同特征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对燃烧下定义呢?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和有新物质产生两个方面讨论燃烧的特征,并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汇报自己的观点,最后形成燃烧的定义。

[小结]燃烧的定义:呵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师: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大家想过没有,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也就是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下面我们一起进行实验探究。

二、实验探究

1.燃烧的条件。

[实验l]学生分组进行教材中“活动探究’’的实验。,教师巡视各组,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事实得出正确的结论。

[讨论](投影)

(l)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人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师:通过同学们进行的实验探究及问题的讨论,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可燃物(即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组织学生认识常见物质,例如木材、木炭、酒精、无烟煤等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师:火给人类带来了熟食和温暖,但火一旦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同学们你知道生活和生产中通常采用的灭火方法吗?请各小组将你们所知道的灭火方法填人表格,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最多。

(投影) 灭火的事例和方法

灾火事例 —,方法

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用投影进行展示评讲。

[讨论]下面请各小组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把刚才灭火的方法进行归类,并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然后归纳小结。

[小结]

(1)可燃物跟空气隔绝;(2)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师:你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灭火的方法呢?

组织学生进行教材中[实验7-1]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一步验证了灭火的方法,然后根据这个灭火的原理设计一个简易的灭火器。

[录像展示]生活中几种灭火器:

(1)泡沫灭火器;

(2)干粉灭火器;

(3)二氧化碳灭火器。同时分别介绍它们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师:每年我国因地下煤矿的矿井内瓦斯爆炸,化工生产的工厂爆炸、烟火爆炸等灾难,造成的经济掳失上亿元,造成人员伤亡上千人!多么怵目惊心数据啊!那么我们作为有知识的青少年,不但要学习知识,还要懂得利用科学知识为民造福,把灾难雕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易矧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除了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外,面粉、煤糕等粉尘也能发生爆炸吗?

[实验2]演示教材中[实验7-2]注意:该实验中鼓气球与金属罐之间的连按管可稍长一些,人应远离金属罐,以防危险。此实验用的面粉应干燥,金属罐可用八宝粥空罐等。

实验完毕,请同学们观察现象并进行分析。诺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 3 2页最后一自然段,总结易删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小结]

(l)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2)展示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投影:见教材中图7-12所示)

课后小结

师: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l)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

( l).消除可燃物或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藏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