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

时间:2023-04-08 作者:Monody 备课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了提高上课质量预先拟订的应用文种,为做好新学期的教学任务,需要制定一份全面的教案,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渎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在学课文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提前预习,对于一些不明白的词语或专用术语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构想:

本文第三、四、五自然段是文章的主要部分。教师要从整体出发,紧扣重点语句,挖掘课文内涵。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题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读题。

2、激趣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要求:

①拼读生字3遍,记住字形。读词语2遍,准备听写。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③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努力读出感情;准备提出自己觉得难以读好的词语、句子,向老师、同学请教。

④准备交流初读收获、疑问。

2、指名4人上黑板听写词语,其他同学写在自备本上。

3、指名读词语,齐读。

4、提出难以读好的词语、句子,教师适当指导。

(1)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给“剧烈”换个词语,说说“机毁人亡”的意思)

(2)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海轮。(理解“轻而易举“)

(3)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倒装的因果句式,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

5、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读课文,或开火车读课文。读完一节,评一节;正音、指导停顿;个别句子领读、齐读。

6、交流初读收获与疑问。

三、理清课文条理

1、课文哪些自然段讲了“人类的‘老师’是谁”这个问题“?

指名朗读1、2自然段。

概括:自然界种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板书)

2、为什么说生物是人类的老师?课文哪些自然段回答了这个问题?

指名朗读3、4、5、6自然段。

在学生朗读每节后,做总结,并板书:

飞机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汽车设计?坦克设计

3、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这是一个感叹句,是作者通过这些具体例子说明后,发出的由衷的感叹。(与文章的开头联系起来,体会首尾呼应的特点)

4、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

四、概括课文段落大意

1、课文第二部分举了“飞机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汽车设计、坦克设计”等六方面的例子。比较一下,这六个例子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教师讲解两种写法:具体介绍、简单列举)

2、课文中还有属于简单列举的例子吗?(出示课文第一句)

3、把课文的三、四、五段浓缩成一句话(即简单列举)

提示学生可以采用两种句式:

(1)科学家从……得到启示,发明了……

(2)人们模仿……(制造)出了……

五、指导生字书写。?

1、自由记忆生字字形。

2、交流记住字形的方法。

3、指导书写难写字、易错字:

4、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呢?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说明了自然界里有许多生物是人类的老师的呢?

3、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自然段。(学生回答)

二、学习第三段

1、同学们,这三个例子写得很具体很有趣,下面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者说最喜欢的一个认真读一读,注意要一边读一边想,争取把每句话读懂。

2、谁先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例子?

_第三自然段

(1)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能选用下面两个句式中的一句把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吗?

(2)卡片:科学家从____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人们模仿____造出了____。

(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飞机设计。

(4)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

(5)出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6)指读句子。

(7)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

(8)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么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的呢?(学生回答)

(9)投影蜻蜓的图片:教师解释,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所以,人类从蜻蜓身上找到了防止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是(指课题)——人类的“老师”。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10)出示: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11)指导朗读,读出惋惜、感叹的语气。

(12)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作出了哪些贡献?(学生回答)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13)第三自然段详细介绍了人类认真研究鸟类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并从蜻蜓等昆虫身上得到启发,不断提高飞机的性能,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我们人类从1903年到现在起,只花了短短的百余年时间,就研制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其实都是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示啊!

(14)小结:课文第三段从人类遇到了难题,到向鸟儿、蜻蜓等昆虫学习,最后找到解决的方法,写得非常具体生动。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具体介绍)

(15)现在,让我们来仔细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吧!一起读。

三、学习四—六段

1、刚才我们认真研读了课文第三段,收获真大!下面请同学们继续交流自己感兴趣的例子。

_第四段

(1)你对这一段中的什么感兴趣?(引导学生说好:我对人类模仿……)

(2)老师这儿有一段动画,可惜是没有声音的,老师想请你看着图画来介绍你所感兴趣的这个例子,行吗?(出示图片)

(3)你们觉得他介绍的怎么样?(评议)

(4)是什么促使人类要向鲸学习呢?科学家从鲸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5)可见鲸是人类的——(读题)

(6)喜欢这个例子的同学一起来读读。

(7)现在,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呢?(先在下面小声说,再指名说)(板书:轮船设计)

_第五段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对第五段感兴趣?

(1)做一个实验:请学生和家长代表上台捏鸡蛋。(三个人)

(2)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

出示句子: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3)这是一句因果倒装句,你们能“因为…所以…”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原来这就是鸡蛋壳所拥有的薄壳结构的特点啊。(出示词语:薄壳结构?读好!)

(4)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

(5)出示图片:看,这就是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正因为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这些建筑风格是既坚固又美观,还大大节约了建筑材料。其它采用“薄壳结构”的建筑还有许多。(图片欣赏,教师稍作讲解)

(6)下面我们拿好书一起把第五自然段来读一读,记住人类从蛋壳中获得的启发,进行建筑设计的例子。(板书:建筑设计)

3、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就只是这三个吗?你们还知道哪些?(引导学生用前面出示的句式,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1)出示第六段,一起读读。

(2)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段同上面三段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3)对呀!人类模仿的生物还有很多很多,作者不可能一一详细介绍,这里只用一句话就带过去了,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简单列举

4、难怪作者最后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句子)

(1)指读句子。引导读出感叹的语气。

(2)齐读。你们觉得这个自然段跟课文题目和第一、第二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

(3)学生自读课题和一二两节,讨论交流,体会前后呼应的写法。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2

《母鸡》

教学简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讲述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读自悟和理解感受方面的学习能力,本文内容浅显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再加上语言风格上的独特魅力,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内容。只是在揣摩写作特点时会感觉比较难,需要教师加以适当点拨、引导。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体会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

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设置法”、“质疑引读法、”、“朗读感悟法”、“提问法”、“点拨法”等。

学法:“圈点标注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朗读法”、“质疑法”。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上一篇课文我们到认识了性格古怪而又淘气可爱的猫。其实老舍先生家还有一只动物——母鸡。他是不是也像喜欢那只猫那样喜欢它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老舍先生家的《母鸡》。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勾画出生字并读一读。

2.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再读给全班听一听。

3.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三、阅读质疑

1.通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一向讨厌→母鸡←不敢再讨厌

过渡:是什么原因使作者态度发生如此变化呢?

四、自主探究

(一)指导探究一至三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是什么原因使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呢?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

(1)讨厌的原因有那些?(指名回答:母鸡的无病、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

重点语句解析: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这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讽刺了母鸡的炫耀。聋子本来是不怕吵的,作者用“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讨厌母鸡的情绪。)

(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读: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它那嘎嘎的叫声总是——(没结没完)特别是到下蛋的时候,母鸡差不多是——(发了狂)

3.揭示总分的写作方法。

请同学们看板书:作者先总说讨厌母鸡,再分别叙述了讨厌母鸡的理由,你知道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吗?(总分)

4.请用讨厌的语气齐读课文1、2、3自然段。

5.老舍先生对待母鸡的情感,前后是怎样变化的?

(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二)指导探究四至十自然段。

1.讨论:是什么让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又是什么让作者“不敢讨厌母鸡”?

2.交流重点语句:

(1)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这三句话都是在写母亲,对母亲的赞颂之情在逐句加深。作者为母鸡身上所表现出的母爱所震撼,认识到天地间所有的母亲都是英雄。这是对普天下所有母亲的赞颂。)

(2)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作者用“不敢”来表明自己对母鸡情感的变化。他此时已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是情感的升)

(三)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的写法特点

1.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

?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母鸡》可以明显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两部分,以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

2.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3.在表现小动物的特点时,作者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生动具体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4.在情感的表达上,《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5.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无雕饰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如,“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咬下一撮儿毛来”,“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6.总结:同样是写小动物,用的方法不同,给人的感受就不同,所以同学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要注意文章的表达方法。

五、作业布置

1.熟练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板书设计

猫──古怪、可爱(围绕中心句写)突出特点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不同的认识)/

附:相关链接

1.词语

如怨如诉:形容没完没了地抱怨、诉说。本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形容母鸡拉长音的叫声影响人的情绪,令人讨厌。

趁其不备:趁人不防备的时候。文中指母鸡在欺负自己的同类时是出其不意地下毒手,非常凶狠,让人厌恶。

警戒:戒备。文中指母鸡为了保护小鸡的安全,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并不畏任何强敌,随时准备作战,表现了这位鸡母亲的负责、慈爱、勇敢与辛苦,也表达了作者的敬意。

鸡雏:幼小的鸡。

颤颤巍巍:抖动摇晃的样子(多形容老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欺侮:欺负。

反抗:用行动反对;抵抗。

消瘦:形容身体极瘦。

凄惨:凄凉悲惨。

慈爱:(年长者对年幼者)仁慈而充满怜爱之心情。

2.多音字

似:shì(似的);sì(相似、似乎);

恶:è(凶恶、恶劣);ě(恶心);wù(可恶、厌恶);

差:chā(差别、差距);chà(差不多、差生);cāi(出差、差使);cī(参差、参差不齐)。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呢喃软语”、“通晓”、“快意”、“犒赏”、“无忧无虑”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用文中的语言表达“()鸟儿()地叫,仿佛在告诉人们()。”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由“鸟语”导入,了解“鸟语”

1、板书:鸟语。谁来读课题。(指名读题目)

鸟语后面加两个字,组成一个四字词语,叫——鸟语花香。

又是鸟语,又是花香,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景?(美好的、美丽的、美妙的),总之这样的情景是美的。

2、课文写了那几只鸟的叫声,分别是怎样的叫声?(布谷鸟——布谷布谷;喜鹊——喳喳喳喳)

你还会说那些鸟叫的词语:唧唧喳喳、啾啾、咕咕……。

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形容,这样的鸟叫声叫——呢喃软语。(呢喃——形容像燕子一样的叫声。)说说“呢喃软语”整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板块——学习传说,了解“我”的兴趣

1、据说,古时候有一个人从燕子的.呢喃软语中听出很多内容,这个人叫——公冶长。

谁来读读这个故事,公冶长从燕子的话中听出了什么?

2、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我”被这个传说深深地吸引住了,它引起了我的兴趣,引起了我想听鸟语的迫切愿望。把这一愿望划下来。

谁来读句子,注意读好这三个词语:通晓、犒赏、快意,读出迫切的心情。读后交流:“我”想和鸟儿做些什么?

第三版块——学习和布谷鸟的对话,寻找规律,强化训练

1、自读4—9节,想象和布谷鸟对话的场景。

2、来,我们一起读读。

师生、男女生一起读“我”和布谷鸟的对话,布谷鸟的话告诉我们——

是啊,听了布谷鸟的话儿,我仿佛也变成了一只翩翩飞翔的鸟儿,在布谷鸟的催促下,去认真学习。

我和布谷鸟的对话真有意思,思考:布谷鸟的话有意思在哪里?(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看,学生还是能够找出其中的规律的:都是四个字;最后一个字和“谷”押韵;都是催促人们……)

2、如果农民、学生、工人分别和布谷鸟对话,它又会说些什么呢?

出示:对农民说,种田撒谷;

对学生说,认真读书;

对工人说,干劲十足。

这样的对话就称为——无拘无束,词语拓展:

无()无()无()无()

有()有()有()有()(这也是课后的练习之一)

3、从布谷鸟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布谷鸟的叫声,仿佛在告诉人们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版块——略读和喜鹊等其他鸟儿的对话,再次组织训练

1、自己读第10小节,读后思考,从喜鹊的叫声又听出了什么?在生活中有哪些喜事:考试第一、竞赛获奖、世博召开、买房搬家、火箭上天、生日快乐……(组织学生分类:家庭的喜事、家乡的喜事、国家的喜事)

2、指导读课文,读出人们内心的喜悦。读后练习说话:

喜鹊_______,它仿佛在告诉人们___________。

3、“我”和百灵鸟、黄莺、画眉又是怎样对话的?理解“知音”这个词语的意思。

练习:_______,它仿佛在告诉人们___________。

老师提供一组词语:叽叽喳喳、咕咕、啾啾、引吭高歌、鸣唱……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词语组织说话。

第五版块——总结课文

读句子“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从鸟儿那里我还学到什么,是啊,“我”和鸟儿的感情越来越深,我也从鸟儿身上感受到一种精神、一股力量。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乃怪课文最后这样说“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4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学情分析:

课文故事发生在生活中,但学生平时可能缺少这方面的观察和思维习惯。因此,学习本文,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这种打破习惯思维的举措。从而认识到创造力来源于打破习惯思维方式。

设计理念:

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本文教学重在读中感悟,受到启迪,明白打破习惯思维方式的重要。

教学要求:

情义目标: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学习字词。

第二课时:从小男孩的举措中体会什么叫创造,受到感染,启迪。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想给大家们讲一故事,不知你们是否喜欢?什么故事呢?是关于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的故事。在讲故事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是否见过卖报纸,想一想他们是怎样卖报的?谁能来学学卖报的过程?

2、你们想知道李秉哲是怎么卖报纸的吗?

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一个报童卖报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受报款,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一回收报款。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这后一个报童不仅在车站赢得了更大一块蛋糕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总,他就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

3、从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什么?(老师为什么先讲这个故事?)

4、揭示课题,解题激趣。

板书课题。

课题中的五角星为什么要加引号?

二、初读课文

1、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读完几遍后,感觉自己没有

阅读障碍了,再试试提出一些问题。

(生自由阅读课文)

2、请说出你们还不能理解的问题

如: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我想知道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能提出问题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了问题,才促使我们去解决问题。)

3、问题暂时留到下节讨论。先说说你读后知道了什么?(能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一次来我家玩时,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他的切法是拦腰切苹果。)

4、这件事为什么给我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初步说一说原因。

三、作业:

1、 练习朗读课文。

2、 思考提出的问题。回家操作:用不同的方法切苹果,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汇报交流。

说说你回家切苹果的情况,你是怎样切的,分别看到了什么?

四、学文探索,体会何谓创造。

1、 一般人是怎样切的?理解 循规蹈矩

2、 课文中的小男孩是怎样切的?理解拦腰切下去

(1) 演示一下切法。

(2) 由此产生了怎样的图案?理解 横切面 果然

3、 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呢?你想过没有?(思维定势作用 或是出于方便 出于公平 想不到切苹果还需要创造性思维 )

4、 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理解 魅力。文中指什么? (小男孩的喜悦,传递秘密的远。)

4、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所谓创造,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用他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发现新秘密。自己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需要自己提出问题等。)

5、 出示名言警句

(1)、 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居里夫人)

(2)、 我最怕/人们睁开眼睛/毫不惊奇/对白昼习以为常/活着/不追求童话的幻想/而出入 (罗日?杰斯特文)

(3)、健康的好奇心会帮助你消除无知。

6、 说说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了什么。安排练笔。写一写,再交流。

7、 把你感悟最深的语句多读几遍(最后一节),建议背一背。

五、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用下列词语造句。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理解重点词,借助课题,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补充提示语,从刘备的言语角度感受他诚心诚意相请诸葛亮出山。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释题

1、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三顾茅庐”的故事,它选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2、释题:“顾”:拜访“茅庐”:用茅草搭建的房舍

谁拜访谁的茅庐?(刘备诸葛亮)

谁能连起来说课题的意思?你还想知道故事的什么?(原因、经过、结果)

二、初读整体把握:

1、师:那赶快用心快速的读故事吧!去文中找找吧。

2、生初读

3、交流:

(1)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

(2)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事件)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经过)恳请他出山。

(结果)

4、点拨相关的字词:仰慕辅佐怏怏……

三、抓言语,感受刘备的求贤若渴

1、师:刘备三顾茅庐,恳请诸葛亮出山。但你知道吗?此时诸葛亮过着怎样的生活?(生先说,后师出示)

出示句子驾小舟于江湖之中,访名僧于山岭之上,寻朋友于村落之间,乐琴棋于洞府之内。生读后,师问: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无忧无虑,逍遥自在,与世无争……)

师:是啊,到底是什么让他过上劳神的日子呢?刘备的哪些语言感动着诸葛亮呢?请用心读读一到四自然段。请你找到刘备的话,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生读一至四小节,找言语,写感受交流

师:刘备的哪些语言会感动着诸葛亮呢?

预设之一: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派个人去呢?”在张飞的眼中,孔明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个村夫)

所以张飞会怎样说呢?(不屑,很瞧不起,淡淡……)而在刘备的眼中呢?(当今的大贤:非常有道德,非常有才能)

理解“斥责”(责备)斥责的背后,我们读懂了什么?(刘备的仰慕)

预设之二: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这“风雪”一词告诉我们当时正处在怎样的环境?(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天寒地冻)师:刘备正是冒着这样的风雪来表明自己的诚意,因此,当张飞埋怨天寒地冻时,刘备会是怎样的表情呢?引读:刘备严肃的说_________;刘备生气的说_________;刘备真诚的说_________;

预设之三: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引导:这“大声斥责”想告诉张飞什么?“斥责”的背后说明了什么?(表示自己的决心)师:是的,刘备就有这么一颗热心,一片决心,一颗诚心!请你联系上下文,补上合适的提示语,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分角色读(张飞刘备一起读语言)

预设之四:师:正因为刘备如此诚心诚意,才会第三次拜访孔明时恭恭敬敬的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可张飞还是耐不住性子,说:(生读)“如果刘备听到了一定会说____________!”生根据上下文想象说话。

四、回归整体,拓展:

1、师:正是刘备斥责张飞表决心,天寒地冻写热心,正是拥有求贤若渴的诚心,诸葛亮出山了。他出山后做了什么呢?

2、出示:

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六出祁连山七擒孟获舌战群儒火烧赤壁智取汉中收复南疆空城计三气周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存疑:下节课我们将从刘备的行为中感受他的诚心,孔明的感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