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教案6篇

时间:2022-12-13 作者:Monody 备课教案

教案在起草的过程中,教师务必要强调与时俱进,教案的制定是能够让教师们在上课的时候有好的发挥的,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扁鹊见蔡桓公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6篇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独立读懂文言文

2.理解本文寓意

3.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的寓意

2.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2.看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解题:本课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桓公的故事,本意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的。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教师点评。

3.课文写了扁鹊几次见桓公。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桓公对待扁鹊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研读分析

1.诵读课文,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讨论归纳:拒绝忠告会招致不良的后果;不能带着有色的眼镜看人;有病早治无病早防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微杜渐;要善于劝谏,善于工作,要有责任心

2.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

讨论归纳: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桓公是个盲目自信之人。

五、总结

本文通过扁鹊三次见桓公,指出桓公有病,应及时治疗,但桓公自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拒绝了他的劝告,最后病后的故事,说明要正视自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和帮助。

六、作业

课后练习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加深对寓言的认识,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种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

教学重难点

1、古今异义的词语。

2、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寓言蕴含的道理: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

教学准备

收集韩非子以及扁鹊情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入境:“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师:同学们,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下面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句话,请大家随着老师的板书大声读出来。(教师板书:“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板书完后,要求全班同学齐读两遍。)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古文《扁鹊见蔡桓公》,希望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团结协作,积极探究,圆满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相信大家一定行﹗

二、 活动一:“我会说”

1、各小组同学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扁鹊,《韩非子》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注明资料来源。

2、小组长指定一名成员宣读整理结果,其他成员可进行相关补充。

3、教师归纳整理。

(1)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孤愤》、《五蠹》、《储说》、《说林》、《说难》等篇。

(2)《韩非子》代表了法家思想。

(3)文化常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4)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候人,著名的民间医生,是中医传统诊断的奠基人。四诊法:望、闻、问、切。

三、 活动二:“我能读”

1、小组合作,初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腠、桓、还、汤熨、齐、遂”等字音。

2、学生听教师范读,进一步纠正字音,体会朗读节奏及语气。

3、各小组自由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配合读、小组之间赛读等等。读完后展开自评与互评。

四、 活动三:“我会译”

1、明确目标。各组从文中挑出2—3个较难理解的句子,写在白纸上。

2、邻近两组交换“目标”,利用工具书,理解句子含义。

3、各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订正及补充。

4、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关键实词如“间、将、居、益、索”等的含义。

5、开展集体评议,总结。

五、知识巩固。

1、理清结构。

开端、发展:扁鹊和蔡桓公的前三次见面

高潮:两人第四次见面及扁鹊说明“还走”的原因

结局:桓侯病死

2、复述故事。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述课文。

二、引导分析课文。

1、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问题

(1)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及时治病?对扁鹊的忠告,桓公是怎样评论的?

扁鹊:君之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3)第四次见蔡桓公时,扁鹊为什么'还走'?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发挥想象力并讨论

(1)扁鹊第四次进见时,“望”了桓侯一眼便“还走”时的内心活动。

(2)扁鹊第四次进见后,回家后的心理活动及做法。

提问:从扁鹊“逃秦”的决定,可以体现出他的什么特点?

明确:机警。

2、分析人物性格

(1)课文通过描写蔡桓公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人物性格

a“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盲目自信。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表现蔡桓公固执主观

c“不应”,“又不悦”: 表现蔡桓公的讳疾忌医。

d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桓侯遂死

3、人物形象对比

扁鹊:医术高明、高度负责、聪明机警

桓侯:盲目自信、固执主观、讳疾忌医

由此可见:本文赞美人物是扁鹊,而蔡桓公是一个陪衬人物,他的讳疾忌医更反衬了扁鹊的医道之神,他的昏庸更反衬了扁鹊的智勇。

三、阐释主题:

讨论:蔡桓公最终因讳疾忌医而死,从他身上你能吸取哪些教训?

明确: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

切勿拒绝忠告,不可主观猜忌。

对待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言之成理即可)

四、拓展思维

要求:(讲出)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讳疾忌医的经历,你是怎么做的?

五、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能引以为戒,做到活学活用。

六、作业

就本文给你的启示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

22扁鹊见蔡桓公

一见 在腠理 将恐深 (汤熨) 无疾

居十日 二见 在肌肤 将益深 (针石) 不应,不悦

居十日 三见 在肠胃 将益深 (火齐) 又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 四见 在骨髓 无奈何也 体痛,遂死

——不要讳疾忌医,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接受别人的批评并改正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篇3

重点:

疏通理解文章,理解文章内容,进行诵读指导。

难点

复述与诵读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用“赛华佗”“赛扁鹊”来称赞高明的医生。华佗是东汉末期人,曾给曹操看过病,后借故辞去,累召不还……遂被害,扁鹊,原是黄帝时的一位名医危,但只是传说而已。事迹无可考,后来就成春番秋末期名医秦越人的代称;秦越人后来到了秦国,秦太医令嫉妒他的才能.派人将他刺死。

这篇课文叙述的是秦越人治病的故事。

文章选自《韩非子》,作者是战国末期韩公子韩非,这个书名相当于今“韩非文集”。这是一部论文集,可其中却有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都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我们在小学就学过一些,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矛和盾》《守株待兔》)

说明:题注中有些词语较深(如“刑名”,即刑律法令,又作“形名”)不必作解释。蔡桓公又作“齐桓公”可以放到总结全课时去讲。

二、诵读准备

1教师范读。

范读前要提示学生:这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很明显,要一边听一边思考文章的层次该怎样划分。

在范读过程当中,无妨插进简要的注释:

①“立有间”,站了一会儿,干什么呢?观察蔡桓公。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指扁鹊,“不病”指自己,讽刺扁鹊卖弄本领。

③“居”,过。

④“益深”,更重。

⑤“还走”,转身跑了。

⑥“汤熨之所及也”,用热水捂,用热药敷敷就好。

⑦“司命”句:生死要由神来决定,无药可治。

2正音、划分层次、试读。

正音略

划分层次:先分四小层(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然后合为两大层:

第一层(开头至第二个“桓候又不悦”)叙述扁鹊前三次见蔡桓公,发现桓公病情逐步恶化,但桓公始终不以为然。

第二层(第三个“居十日”至结尾)叙述扁鹊第四次见恒公,发现桓公已“病在骨髓”,赶紧离开;五日后桓公的病恶性发作,终于死去。

说明:学生了解大意即可,无须记笔记。

试读: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如“君有疾/在腠理”“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二要注意语气,如“不治将恐深”是揣度语气,“不治将益深”是决断语气。可指定两个学生按上面的层次各读一层,一气读完。

三、背诵练习

可分层进行。方式应灵活多样,而以自由练习为主。检查方式应多样化,教师可以巡视抽查,也可让学生互查。这是教学中的主要环节,至少用20分钟。

四、复述故事大意

复述应离开书本,运用口语。可以分层复述,一人说一层。

五、总结全课

1由分析写作特点入手。问: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时间顺序)故事发展的线索是什么?(桓公的病性)

归纳:叙事层次分明。

2思想内容分析。

引导问:这个故事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也有记载,文字大同小异,但蔡桓公作“齐桓公”,这可能是传闻有异或文字讹错的缘故,无关紧要。现在请大家想想:在传记作品中,它企图说明什么?(扁鹊医术高明。)作为一篇寓言来看,就应当着重分析人物的思想行为,请回答:桓侯之死的原因是什么?(从表象看,最可治之时不治;从实质看,是讳疾忌医。)

过渡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试据寓言的特点作答c(寓言内容是有劝谕性的,它告诉人们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要从劝谕的角度来理解故事的寓意。)

主问:既然如此,这篇寓言对我们——初中一年级的同学们有怎样的启示呢?(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篇读后感,200字以内,要求联系实际。

板书设计:

(开端)第一次进见——病在腠理

(发展)十日后第二次进见——病在肌肤

(发展)又十日后第三次进见——病在肠胃可治

(高潮)又十日后第四次进见——病在骨髓不可治

(结局)五日后扁鹊逃秦——体痛逐死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故事写作背景,理解并掌握课文的实词注释。

2、熟悉课文内容,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3、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训练,以正确理解文意、句意为要点。

过程与方法

1、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掌握关键词语及主要内容。

态度与情感

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听信忠言的重要意义。

重点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难点

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教学手段方法

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提问:什么叫“讳疾忌医”

“讳”: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

“忌”:嫉妒,猜测

“讳疾忌医”: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试译

课文

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人物形象分析

教师归纳小结:

扁鹊:医术高明,为人机警。

桓侯:固执、傲慢、自以为是。

思考讨论:

1、从文中找出描写扁鹊和蔡桓公的相关语句。

2、分析扁鹊和蔡桓公的性格特征。

把握人物形象,为理解本文寓意作铺垫。

小结

归纳寓意:

对待疾病或对待思想上、工作上的问题要防微杜渐,而不能盲目自信,更不能讳疾忌医。

思考讨论:

桓侯的死,给我们留下什么教训?从这个故事中你中受到什么启发?

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拓展迁移

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给你的启示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增强学生对课文思想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篇5

学习要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的深刻意义。

3、了解本文叙事层次分明、人物刻画传神生动的写法。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本文的深刻意义。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的深刻意义及在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桓公()立有间()腠理()还走()汤熨()火齐()

2、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填空:

本文选自《 》,《 》是家重要著作。韩非,时期重要家,先秦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二、检查导入:

1、导课。

2、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听写词语。

3、学生简介作者及其背景,老师适当补充。

教师补充:(1)、韩非,战国时期韩国贵族,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著述十万余言,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继承了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建立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2)韩非的文章长于推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他与孟子、庄子、荀子并称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代表作有《孤愤》、《五蠹》等。

?韩非子》中常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明白易懂,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等,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朗读课文,老师指导:注意把握语气。

2、读懂文意。要求: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课文。

3、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解释翻译。

(1)、解释下列词语:

有间:腠理:将恐:居十日:

益:不应:还走:故使人:司命之所属:

无奈何也:无请:索:遂死: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③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④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⑤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3、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4、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5、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6、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7、扁鹊和蔡桓公各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扁鹊见蔡桓公》复习笔记

一、文学常识

1、作者:战国末年韩国公子韩非,先秦法家学说代表人物,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其散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善用寓言说明问题,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为大家所熟悉。他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2、出处:《韩非子?喻老》 “喻老”: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

3、扁鹊:秦越人,战国时医学家,因医术高明被人以“扁鹊”称之。起死回生、妙手回春

二、主要内容

1、层意:

第一层:(开头至“望桓侯而还走”),写扁鹊四次行拜见蔡桓公。

第二层:(“桓侯故使人问之”至“臣是以无请也”),写扁鹊对桓侯病情的分析。

第三层:(“居五日”至文末),写桓侯讳疾忌医而不治身亡。

2、中心:本文阐明了“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的道理。

3、启示:

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要像对待疾病一样,不可讳疾忌医,而应该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

三、人物性格分析

1、扁鹊——医术高明,尽职尽责,机警果断,认真负责;

2、蔡桓公——刚愎自用,讳疾忌医,蛮横残暴,固执己见。

四、通假字

1、“还”同“旋”,回转、掉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2、“汤”同“烫”,用热水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3、“齐”同“剂”,药剂、汤剂。——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五、虚词

1、之

①桓侯故使人问之(代词。指扁鹊)

②君之病在肌肤/君之病在肠胃(助词。的)

③马之千里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反思

?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具体安排了3个环节:一是导入课题、激发兴趣。课前让学生搜集扁鹊的资料,介绍扁鹊,以达到了解扁鹊的目标,并为接下来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二是,以扁鹊四次给蔡桓公看病为主线,通过研读蔡桓公的反映,来探究文本,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想象来丰富文本。并且从中体会扁鹊医术的高明,医德的从崇高;体会蔡桓公固执己见和不听正确意见的性格,以达到明理。三是通过表演来回顾课文内容,达到复述课文的目标,通过跨越时空的对话,来拓宽学生的思维。

一堂课下来,有成功的地方,当然不足也有很多,具体是:

优点:

1、我能够引导学生从了解扁鹊医术入手,紧扣主题,给学生营造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学生热情度高,积极回答问题。

2、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运用体会、想象等形式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有提升的读。

3、教法、学法灵活,学生展示比较精彩。在表演这一环节中,我抓住时机让学生演一演的方式,达到了复习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目的。尤其值得的一提的是初三一班同学对此特感兴趣,就连平是不喜欢表现的魏帅也积极的参与到表演中来,我相信他对这本文理解定是不错。

4、学生主体地位体现明显,参与率较高,环节流畅自然。结构清晰,问题设计有针对性。设计新意,自主合作较充分。读悟表演结合得好。最主要的是本文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效率较高。

缺点:

1、课堂调控能力不够强。由于本节课上有表演的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在表演时,不能很好地遵守课堂纪律,使课堂有一些混乱。

2、在课堂流程和重点环节还需要进行锤炼。由于备课还不够充分,在课堂流程上不够流畅,老师的语言不够锤炼,环节过度还欠自然。

3、做好课前预习。由于课前预习不充分,导致课堂上表演环节时,学生不能很好的脱离书本,影响了表演的质量。

4、第一轮表演指导不到位。寓意提炼急促,还应侧重联系学生实际用寓意导行。在第一轮表演结束后,应该让学生点评一下,哪些角色需要改进,指导学生演好人物角色。

总之,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自己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很多,如何使自己快速的成长起来,更好的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今后工作的重点,我将更加努力锤炼自己。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文言文的字词句翻译。

2、以桓侯的病情发展为线索。

3、寓言的寓意。

学习重难点:

1、古今异义的词语。

2、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寓言蕴含的道理: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

课时安排:四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

(二)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看注解,试翻译课文。

一、 导入

解题:本课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桓公的故事,本意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的。

第一课时

一、简介韩非及《韩非子》。

1、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孤愤》、《五蠹》、《储说》、《说林》、《说难》等篇。

2、《韩非子》代表了法家思想。

3、文化常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4、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候人,著名的民间医生,是中医传统诊断的奠基人。四疹法:望、闻、问、切。

二、检查预习

读课文。注停顿和读音。

三、范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字词。

1、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疗将恐深。”

见: 谒见,拜见。 疾:小毛病。 腠理:皮肤的纹理。

将恐:恐将,恐怕要。 深:厉害,严重。

赏析:①此句话点明了故事中的两个人物:蔡桓公和扁鹊。

②“立有间”:诊断的准备。

③扁鹊诊断准确,劝告诚恳。

2、桓侯曰:“寡人无疾。”

赏析:“无疾”断然否定有病,盲目自信。

3、扁鹊出,桓候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出:离开。 医:名词,医生。 之:结构助词,无义。

好:喜欢。 不病:没有生病。

以(之)为功:把(这个—指治“好” 病)作为功劳。

赏析:桓侯对扁鹊进行了毫无根据的讽刺,表明了他极其不信任医生,讳疾忌医,盲目自信。

4、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复:又,再。 益:更加。 居:止,停。

赏析:第二次诊断病在肌肤,证实了不治将恐深的预测。

5、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

还:同“旋”,旋转,转身。 走:古今异义字,跑。

赏析:扁鹊一言不发。转身就跑,使文章在平缓的叙述中突起波澜,引却悬念,自然导入下文桓侯派人发问。

6、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故:特意。 汤 ;同 ‘烫’,用热水焐。 之 :结构助词,无实义。 所及:所达到的部位。 及:达到。

针石:金针、石针。 火齐:火剂汤。齐同“剂”。

赏析:这句话是重点句子。要记忆,理解和翻译。它揭示了桓侯病情的逐步发展。

7、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今:现在。 臣:古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也是自谦的自称。是以:即以是,因此。

请:过问,拜见。

8、居五日,桓候体痛,使人索扁鹊,己逃秦矣。

9体痛:全身疼痛。 索:求,寻找。 矣:语助词,“了”。

10、桓侯遂死。

遂:于是,就。

五、当堂检测: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益:

2.居十日,扁鹊望桓公而还走 还:

3.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

4.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及:

5.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索:

6.桓侯遂死。 遂: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背诵课文。

第四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课文。 2、翻译扁鹊的回答蔡桓公使者的话。

二、按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给课文划分层次。

1、 1—3 第一次见面。(开端)

介绍人物、事件、揭示矛盾。

2、 4—6 第二次见面。(发展)

扁鹊诊断病情的发展;蔡桓公的盲目自信。

3、 7—9 第三次见面。(发展)

三次见到蔡桓公。第一次写得很详细,其他都是略写。但也显示了蔡桓公病情的发展。

4、10—12 第四次会见及回答使者的话。

这次扁鹊见了回头就跑,一反常态,情节突现波澜,引起悬念。排比句的运用,增强语气,指出蔡桓公兵病情的发展严重。5、13—14 扁鹊逃秦,桓侯病死。(结局)

(1) 扁鹊逃秦的原因?

(2) 桓侯病死的教训?

三、课文总结。

1、中心思想:

通过蔡桓公生了小病后盲目自信无病,不及时治疗,使病情日益加重,终至不治而死的故事,教育人们要人们要防微杜渐,不能盲目自信,更不能讳疾忌医。

2、写作特点:

(1)、按时间顺序,以桓侯的病情发展为线索。

(2)、叙事简练生动,详略得当。

(3)、语言准确,得体。

3、总结基础字词:

①通假字三个。②古今异义字。③三个难句的翻译。

四、当堂检测:

(一 )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什么?蔡桓公是怎样回答的?他为什么要那样回答?

2.十天以后,扁鹊又是怎样说的?效果怎样?

3.扁鹊最后一次见桓公时,“望桓公而还走”。对此,扁鹊是如何解释的?

4.这个故事的结局怎样?

二、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两组词在文中的不同含义。

疾病: 古汉语中,“疾”和“病”都可以指“病”,如本文“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肤”。

但“疾”常用来指一般的病,而“病”常用来指重病或病得很重。

三、阅读训练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还xuán b腠zu c汤tāng d齐qí

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3用原文填空

(1).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望桓侯而还走”?

(2).体现桓公固执、自以为是形象的句子是

(3)本文说明的道理有以下四种理解,请选出最妥当的一项。

a说明扁鹊医术高明,是我国古代的名医

b说明扁鹊治病救人,有高尚的医德

c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d告诫人们过分骄傲自信而不想念群众是错误和危险的。

(4)由本文内容演变成的一个成语是______

(5)拓展填空

忠言________,良药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