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窗教案5篇

时间:2022-12-26 作者:Mute 备课教案

教案是我们课堂流程的重要依据,所以逻辑清晰是很重要的,教案在起草的过程中,我们务必要强调创新教学方法,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3天窗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3天窗教案5篇

3天窗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4—9段内容,感受“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4—9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地的朗读感悟文章4—9段的内容。

(2)通过对文章4—9段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章4—9段的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不一样的童年有不一样的快乐,不一样的生活有不一样的精彩,乡下孩子的生活因天窗而变得丰富多彩,今天,让我们继续回到作者的童年,去感受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2.和老师一起齐读课题两遍《天窗》。

3.提出问题:天窗是什么?男女搭配读幻灯片

二、正课

学习4至7段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4-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天窗能给乡下的孩子们带来什么?

2、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3、为什么在阵雨来的时候,天窗就成了乡下孩子们的慰藉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4、5自然段。

a.夏天阵雨来了时,大人们不许我们在外面玩啊,其实我们反而喜欢怎样?

b.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木板窗又了关起来,你的心情会怎样? c.是啊,我们喜欢在雨里跑跳,但是却无法尽情享受,于是,在失望与无奈当中,小小的天窗是的慰藉。 我们只能(教师用手向上一指):看天窗!看天窗啊!

d.看天窗!你看见了……

e.比较句子有没什么不同? 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雨点儿在那里跳。 f.(下雨音乐)听,雨越下越大了,你还听见了什么? 这雨这雷让你想象到什么?想象一下,这风雨雷电会怎样猛烈地扫荡世界呢?你能描述一下你想象的内容吗?这扇天窗使你的心情变得怎么样啊?

g.师生搭配读4、5段

4、当夜幕降临,孩子们被逼着上床“休息”的时候,为什么,天窗就成了乡下孩子们的慰藉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6、7自然段。

a.从这小玻璃上面作者看到什么,想象到了……从中看书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b.交流汇报

c.学生读下面一段话,练习说话、写话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教师引导学生用“也许……也许……也许……”练习说话,写话。

d.朗诵6、7段 (音乐起,文中的“你”换成了“我”)

学习8、9段

1、师:若不是有了这小小的天窗,若不是这天窗使我们产生了这么美好的想象,我们的心灵就得不到慰藉。所以说——(课件“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a.“这小小一方的空白”它指什么?

b. 为什么说“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2、是啊,天窗是神奇的!你想对发明这神奇天窗的大人们说些什么?

3、是啊,当门窗紧闭,屋子黑得地洞里似的时,只有这个小小的透明玻璃,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的世界,通向广袤宇宙的窗。所以作者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课件出示最后一段)

a.同学们,你们看,这里的“天窗”加了引号,它指的是什么呀?

b.理解“无、虚、有、实”

c.为什么作者说想象到的比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d.齐读8、9段

三、总结拓展

1、齐读全文

2、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跟随茅盾一起透过小小的天窗,凭借无穷无尽的想象,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妙。感谢茅盾先生为我们打开一扇人生的智慧之窗。

学习完这篇课文,希望大家能够抓住身边一切想象的机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四、作业布置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填写练习册。

3、预习27课。

板书设计计:

天窗

孩子们的慰藉

看见想象

雨脚 闪电 星云 无穷无尽

3天窗教案篇2

一 回顾课文内容

1、回忆: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2、问:慰藉是什么意思?(安慰,抚慰。)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一个人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

二 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的哪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记录。

2、引导学生抓住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词、句、段落,交流读后的感受,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出示:

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呀!”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慰藉”,安慰。也就是说当孩子们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急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心灵寄托。只能透过天窗去观看下雨的情景,这为孩子们透过天窗想象外面下雨的世界埋下了伏笔。)

(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们被唤回时的失落(也可以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理解孩子们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失去的快乐。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从“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无奈。

(在失落和无奈中,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片光明,抚慰了孩子们的心灵,从而理解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

三 拓展积累

1、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自己在生活中排解不愉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份美好的回忆。

1、针对课文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与教材编排意图产生碰撞,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

2、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3、课文中的“想象”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去掉“想象”部分对比阅读,体会到了想象在生活和写作中的作用,但这还是表层的理解。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加练笔的环节,让学生思考:通过天窗还可以看到哪些景物?由此你能想到什么?

1、选字填空。

慰 蔚 历 厉 蝙 偏

蔚蓝 慰藉 历史 严厉 偏心 蝙蝠

2、按原文内容填空。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 ,你会看见 ;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 ,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 。

3、换一换句中的加点词,但句意不能发生变化。

(1)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安慰)

(2)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活跃起来。(欢跃)

(3)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种种事件!(如果)

(4)这比任何他看到的更真切!(确切)

(5)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奇特)

4、透过天窗,作者还可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一 作者资料库——茅盾

茅盾(1896~1981),中国作家、社会活动家,本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代表作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二 童趣诗——宋杨万里《船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三 童趣诗——清高鼎《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四 中国的窗文化

在中国园林文化中,“窗”是一种极其有代表性的空间艺术。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其著作《美学散步》中说:“中国诗人多爱从窗户庭阶,词人尤爱从帘、屏、栏杆、镜以吐纳世界景物。”我们有“天地为庐”的宇宙观。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庄子曰:“瞻彼阙者,虚室生白。”孔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中国这种移远就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已经成为我们的宇宙观的特色了。

3天窗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慰藉”的含义。

2、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慰藉,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3、学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慰藉”,感悟“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并唤起孩子们与课文的共鸣。

2、理解课文第九段,进而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感悟作者写作上的独具匠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图片)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怎样?(学生齐声回答: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就都有了。)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又会怎样?(学生齐声回答: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就黑得像地洞似的。)于是乡下人在屋顶上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出示:天窗 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些阳光和空气的天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茅盾先生写下这篇文章呢?这小小的一方空白又对活泼好想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二、初读感知

1、通过同学们的自读,谁来说说你觉得这是一块怎样的天窗?你是从那一段看出来的?你能读一读这样的句子吗?(指名读,分组读,齐读,轻声读)

2、情境描述,感悟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①当夏天阵雨来临,你被父母勒令不得外出淋雨时,随着木板窗一块块被关起来的时候,眼前一片黑暗,犹如地洞。那小小的天窗是什么?(慰藉)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你辗转反侧不能入眠。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那小小的天窗又是什么?(慰藉) 当你忘不了雨中的嬉戏,草地河滩上玩耍,当你满肚子委屈,孤枕难眠,无言以对时。那小小的天窗还是什么?(慰藉)

②的确,这简陋的,在黑暗中透出些许阳光和空气的天窗,是你可以看到外界的窗,它又怎能不是慰藉呢?那么谁给“慰藉”找一个近义词? (安慰、抚慰、安抚、宽慰)

③谁来说说你在什么情形下,最需要慰藉?

三、精读体悟

1、配乐朗读4-7段。

这小小的天窗,如此让人神往,它在你最需要慰藉时,给了你快乐、安慰和无尽的温暖,伴你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老师禁不住也想读读它,想走进它。请同学们边听边闭上眼想象,你从这小小的天窗中看到了什么?

2、描述情境,充分发挥想象,让学生看到天窗以外的事物。

①补充句子:从那小小的天窗,你会看见 ,你想象到 ,这也许是 ,也许是 ,也许是 。

(想象雨脚、闪电、树影、星空,想象狂风暴雨、绵绵细雨、雨过天晴下看到的不同情景;用“也许也许也许”造句。)

②我们说这天窗不但给人以慰藉,还是一块神奇的天窗。那么我们说这一方小小的空白真是值得我们赞颂。请以“天窗啊!天窗,是你”开头,给天窗写一段话。

3、总结:天窗让我们从“无”中看到了“有”,又从“虚”中看到了“实”,并且比任何时候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这是想象的魅力,也是作者茅盾先生用精炼的笔触写作丰富内蕴的独到之处,让我们领略到了世间不一样的神奇。

四、家庭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完成课后第3题。

板书设计:

天窗

“ 无” “有” “ 虚” “实” (精炼)

(丰富)

3天窗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帐、玻、扇、偏、璃、鹰、烁、莺、蝠、蝙”等10个生字。

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五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天窗》。(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2、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什么是天窗?)

3、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什么是天窗?这个问题读课文。

4、学生带着“什么是天窗”的疑问读课文。(学生可说说课文的描述:“在房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也可以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天窗。)

5、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想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天窗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互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互相纠错正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

4、自读课文,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读,读后交流,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5.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回忆: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2.问:慰藉什么意思?(安慰、抚慰)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体会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记录。

2.引导学生抓住给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落交流读后感受。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慰藉”安慰。也就是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惟一的心灵寄托,惟一的自我安慰。进而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时的失落,(也可以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了失去的快乐。过程中要结合有感情的朗读。如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从“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体会孩子当时的无奈。在失落和无奈中,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片光明,抚慰了孩子们的心灵。从而理解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3.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

三、拓展积累

1、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3天窗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通过有感情朗读,句子比较,体会“慰藉”、“扫荡”、“神奇”等词的意思。

2、悟4---9节,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惟一慰藉,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3、学习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感悟“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并唤起学生与课文的共鸣。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第9节,进而体会“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

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课文1-3节

2、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开直,光线和空气都有了。)碰到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像黑洞似的)。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出示:天窗

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些许阳光和空气的天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作家茅盾写下这篇文章呢?对活泼好想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学生讨论、交流,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遍。

3、质疑。

(1)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听写练习(听两遍)。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当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出示文章最后一节,请同学抬头看屏幕校对。齐读。

(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吗?

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①“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

②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③为什么说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弄懂了这些问题,也就是真正理解了这篇课文。

(出示学习目标、齐读)下面我们就来认真读课文,请大家自读课文4--7节。

指名读

二、自读课文,完成练习1、出示要求:在读中注意以下问题

(1)自读课文4--7节,读通课文。

(2)完成填空:

当(夏天阵雨来临)时或(夜晚)时,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在地洞似的屋里的(惟一的慰藉)。它让孩子们感受到这小小一方空白是(神奇的),想到应该(感谢)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

①注意读准多音字:藉(jiè)

②理解“惟一”、“慰藉”(“慰藉”就是安慰的意思。)

3、反馈

指名读

三、细读课文4-7节,在读、品、议、仿中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惟一慰藉1、质疑。

(1)师: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听写练习(听两遍)。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当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出示文章最后一节,请同学抬头看屏幕校对。齐读。

(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吗?

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①“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

②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③为什么说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弄懂了这些问题,也就是真正理解了这篇课文。

2、下面我们就来认真读课文。

文中两次提到“天窗是孩子们惟一的慰藉”,请同学们看看画面,听听课文录音,(怎样在读中停????)找到有关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1)天窗抚慰孩子沮丧和孤寂的心灵。

(2)指名说,想象一下孩子此时此刻的心情。

(3)同桌读

(4)左边:读出活泼好动的孩子被大人叫进屋里,随着木板窗的关闭,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好似被关进了地洞里的不自由、苦恼与不快(“顶”、“偏就不”、“关”)右边:想亲近大自然的那份渴望之情、“偷偷地”、“仰着”)

(5)天窗丰富了孩子的想象

(6)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读第五节:

(1)引读:“透过天窗孩子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出示这些带点字,演示雨脚、闪电,想象一下,当时这雨、这风、这雷、这闪电会怎样猛烈地扫荡这世界?在表格中写出孩子们由看到什么而想到什么?

体会“卜落卜落”(声音轻巧)闪电“带子似的、一瞥、掠过”(动作快捷、利落)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想象的丰富,语言的形象、贴切。

教师:“孩子们的想象要比真实的大十倍百倍,真是无穷无尽啊!”

(1)自己读好这句句子。

(2)女生读出孩子透过天窗看见光明、看见歌舞般快乐的雨点、闪电时的惊喜。

(3)请男生读出孩子借风雨雷电痛快淋漓地表达出自己被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时不快。

教师:在朗读中,你们已经真切地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复杂、更实在的世界。

(4)师生配合读作者看到的、想象到的句子(四、五节)

小结:天窗给漆黑的屋子带来了仅有的光明(板书:无、有),透过它,我们和作者一起翱翔在想象地田地里,感受到了自由的可贵,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如伙伴般的亲密关系。天窗虽小,却别有洞天啊!(板书:)(雷电的出示????????)

3、学习第六节:

师:晚上,透过天窗我们总觉得离夜空好近,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又会带给我们什么呢?请联系上下文读懂第七节的意思,选取你们最喜欢的朗读形式,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1)指名分组读、师生配合读:从少看到多,从“虚”看出“实”:从一粒星想到无数星,从一朵云想到奇幻的云彩,从一条黑影想到蝙蝠、夜莺、猫头鹰。

小结: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富有变化的,他们将零星的、分散的星、云、稍纵即逝的黑影组成一体,构成了一个美丽、神奇的夜的世界。

(2)你们想不想看看月夜的景色?老师也为大家打开一扇天窗,请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l出示动画:晴朗的夜空里一弯新月高挂,透过天窗,看见眨着眼睛的星星、轻盈飘来的云彩、滑翔而过的流星……你会想到些什么呢?(有这些动画的资料????????)

(1)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任选你喜欢的句式说话。

l看到()想像到();看到()想到()你会从()、()、(),想像到()、()()

(3)师引读:啊唷唷——

3、(出示最后一小节:提示注意“了若”)自由读读,你也有这种快乐的感受吗?

小结:天窗虽小,却能醒人耳目、开人心窍,也正因为天窗使孩子的想象丰富,比实际看到的更多更好,给人别有洞天的感觉,所以说天窗是神奇的。

4、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指名说

同桌读

分组读

分四组,最后齐读

自读

男、女生读

指名读

师生读

指名分读、师生配合读

学生动手写

指名说

四、感受“天窗”的神奇力量,布置作业1、“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茅盾”,茅盾先生就为我们打开一扇人生的智慧之窗。

2、大家要不要也像文中的孩子那样展开想象?老师这里也留下一方空白,请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填写。

5、你们想不想看看月夜的景色?

出示动画:晴朗的夜空里一弯新月高挂,满天繁星闪烁。

(1)说说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要求同学看窗外,仔细观察,用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说一段话。

(出示图片:)